menu
加入书架

古城军校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2067 发表:2023-02-09 08:05:18 闪星:6

摘要:人一生岁月里,军旅锻炼尤为重要,而戎马生涯里,军校学习深造,实在是一件幸事。知识眼界与操守,力量信心与友谊,乃至重又出发之后成就的一切,无不与此紧密关联。周大新所言,因为在这里变得成熟而心存感激之语,我深以为然。而今,徜徉于“雁塔同窗”里,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律动,蓬勃着,延展着,现着生命的张力。不是吗?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廓于年轮里,潮涨潮高,叶生叶落,自然总是不断轮回。而那些永恒的积沉,不变的友谊,却经年存在,生生不息……


那是一个阳光迷离的秋日,在乘坐一路走走停停人满为患的列车之后,我来到了西安城南位于朱雀大街的这所军校。

大街宽敞而明亮,新植的树木尚未长高,如同当时我们每个人的心境,一切现着新鲜。

一千多年前,脚下的这条韩愈诗里称作天街地方,曾经有着那么多的故事。是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久远的物类,以及伴及的星象之说,沿至隋唐,便有了朱雀门内外,刀光剑影下,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及其每每祭天庆典时,气势恢宏的浩荡行伍。当年玄奘取经归来,此条路上,二十余里,围满了欢迎的士子百姓,钟磬齐鸣里,大唐隆盛显见。

及至宋初,此威武天街仍在,其后湮灭。我们在校时,街有了,但朱雀门仍尘封,据说我们毕业后第二年,方被挖开,天街之门一封即千余年。

39年前,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此地的军人,背着背包,怀揣种种期许与梦想,这些人当中,都是第一次进高校学习。干部队伍“四化”,他们成了全军第一批经过考试录取的政治机关专业的学员,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

拨乱反正之后,渴求知识,成了年轻人的至高追求,一时间图书馆书店热闹异常。就在此时,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面向全军,开始招收第一批政治机关干部专业学员。那时,我在宣传科工作刚两年,能脱产去军校学习,是一件期盼已久的事情。

于科长说,按理你到科里工作时间不长,放你出去有点舍不得,但考虑到机会难得,你又符合条件,就去试一下吧!

所谓试,是需要入学考试,按成绩录取。由学院统一出题,到各考点组织考试,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四门课,济南军区空军报名参试7个人。

接到通知晚,时间紧张,只能仓促上阵。济南片考生考场在山东省军区教导队,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同场考试的,还有济南军区的考生,其中就有此后的著名作家周大新。结果出来,我被录取。那一年,我二十九岁,二十九岁方才圆了我的大学梦。

已经怀孕的妻子,尽管此时不愿意我离得很远,但深知彼时上学对年轻人的意义。准备好衣服被褥及学习用品,特别叮嘱要坚持学好英语,此前,我已在自修许国璋编著的英语课本。

怀揣着憧憬,来到了古城古街上的军校,自此,开启了生命中第一次的大学生活,那是1983年的初秋。


西安政院一队学员毕业照(1).jpg西安政院是一所新建的军校,校园的教室与宿舍一排排整整齐齐。政治机关专业分为两个队,我们在一队,学员来自14个大单位,共128名,其中空军学员34名,均集中在三区队。学员里年龄、职务和阅历相差较大。

有言道:兵怕散,官怕聚。所谓干事是要做事情的,一般都要有点本事,不然进不了机关。或能写,一手好文章包打天下;或能说,一张巧嘴让人点头称是;或善文体,吹拉弹唱,球类田径无所不能。队里就有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也有大单位的笔杆子,可谓人才荟萃。

学员宿舍是新盖的,一屋三人,每人一个小桌子。床是铁床,钢丝编成,躺上柔软舒服。同宿舍小胡,山东苍山人,广空某师干部干事,比较年轻。老张,成空某指挥所俱乐部主任。

老张人长得精神,大眼睛高鼻梁,长长的国字脸,很有电影演员张丰毅的样子。给人感觉和气稳重,很有修养。

学员队3个区队12个班,我们在9班,老张是三区队的副区队长,协助队干部主抓区队行政管理。学员间喜欢开玩笑,小胡、少峰、汉光几个人就喜欢这样,课余时整天嘻嘻哈哈,从来没有苦恼事情。

老张能抽烟,老张期盼课间休息,休息了他可以到厕所或走廊上点它一支, 美美吸上几口。自习课有自由,老张把水杯烟和打火机放一起,看会书喝口水,点上一支,不一会屋里便笼起烟气。夏天开着门窗,风一刮烟随之溜走。冬天闭窗,老张自觉,见我和小胡不抽烟,就尽量少抽,实在不行,他便开会窗户通气,一边嘟哝,抱歉抱歉,让你们跟着一块抽。

一次老张用刀子削东西,不小心割破手指头,我们让他到卫生室包扎一下,老张笑笑,不用不用,我的血和别人不一样。我和小胡仔细瞧时,果然老张手指头割破的地方,只渗出一点血,并不流,血色亦不红,殷殷地透着黑。

小胡说老张你这血是粘的,到战场上打起仗来管用,不用包扎。老张说你还别说,我这血有好处,蚊子不咬。小胡嬉笑,你那血都是尼古丁,别说蚊子不吸,将来要自愿献血都不合格。

我方注意到,老张右手中指和食指手指头已变得焦黄。我说老张你的烟太厉害,得控制一下了。老张苦笑一下,我也想控制,有时候不由自主就想抽,尤其看书写东西的时候,一不抽烟就犯困。

想戒烟是不容易,且不说要有一定的毅力,但就班里的一些烟鬼互相间的引诱就受不了。每每假期归校,同学间除了互赠家乡特产,烟鬼们也争先从口袋摸出各地纸烟,互相递送品尝,尝来尝去,无形中进一步推动抽烟行动。腾云驾雾中,戒烟之说随之遁去。                  

老张的家在西安边上的兵工厂里,与妻子一直两地分居。父母年大,孩子小,家属身体不好,厂里效益差,日子艰难。看得出,老张对家庭有着深深的负疚感。那时尚无双休日,星期六时,没有特殊情况,老张是要回家的,党团活动完后饭也不吃,乘晚上的车赶回家中,第二天帮助干一些活,星期天下午再赶回来。每每,我们看他疲劳,说老张辛苦了。老张笑笑,这算什么,从昆明回来探亲那才叫辛苦呢,得坐好几天的火车。

老张想用这种方式,来补偿对妻子女儿父母多年来的歉疚。

小胡不然,小胡未婚,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没有太多挂牵的小胡坐不住,看一会书,就要去别的屋溜一圈,回来报告情况,每每故作神秘,我们命名其曰情报大使。尤以考试前的情报为迫切,却也未能如愿。于是知道,闭卷考题的情报,却原来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得来的。


任何事物都有第一次,我们所学专业,既是学历教育又有专业培训性质,对于教与学都是新课题,尚无经验可谈。学校格外重视,各教研室不断探索,做了些改革尝试。比如考试不考概念,给你论点素材让自由分析论述;再比如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员提问等等。每每这时,便见有同学踊跃起来,积极阐述自己看法,毫不怯场。

第一门主课是哲学,刘教员是个老教员,课讲得通俗易懂。考试时,为启发学员深入思索,出题时大都是联系实际的论述题,让个人自由发挥。这种探索,对于学员很有益处。很多课程安排了班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记忆里我们班吕明新、胡善根、雷怀京,讨论时每每侃侃而谈,而我这个班长,相比倒是有些嘴拙。不仅如此,还请学员自己登台阐述自己观点,陈玉金、郜南海等都是演讲好手,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哲学课结束后的小结会,教员学员一并发表意见,两百多人的阶梯教室里,来自海军报社一名学员站起来,论证出题偏颇,用伟人思想,著作多少页哪段话,说得确切而清楚。

原本觉得已经差不多了的队列训练,入学后很长时间里,作为早操科目,洪刚、汉光、清平几个人走得齐整,冬日里,怀京的大头鞋踢得咔咔作响,却也不肯脱掉。

军校同学三支花(自左至右郑江滨、王援朝、段志英).jpg军事课按方位找地点,夜里车辆拉出校园,让各班自己按地图返回。拉练至乡下,没一个人掉队,包括女学员。说到女学员,不仅是学校里一道靓丽风景,更难得的,是她们的争先精神,无论学业还是活动,从不落后,很为队里增光。已做了母亲的王援朝,比别人多了另样挂牵,却也甘为人先。

写作课是大家喜欢的课程,课余,同学要求,请二队学员,当时已经发表了几篇小说的周大新讲一下他的创作体会,记得他讲过小说创作的结构方式,现场构思素材,惟妙惟肖,受益匪浅。周大新是个刻苦的人,除了工作,便将精力用在了创作上。记得毕业后我去济南军区宣传部找他,部里人说他在宿舍写材料。宿舍在一破旧窑洞式楼房里,他正埋头写着作品。那一会,我也热衷于写作,大新说,要多写,你要有意,我可以帮你将作品推荐到《前卫文艺》,彼时,我已到军区空军招生办帮助工作,便没有正儿八经写东西。

周大新后来在《西安求学忆》一文中回忆:军校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要求严格的。早操,上课,自习,考试,加上野外演训,很少有空闲时间。好在我和我的同学都已是成人,知道学习机会珍贵,用不着别人来劝学,大家都恨不得把一天当成两天用,抓紧时间往自己的脑袋里塞知识,唯恐塞少了吃亏……

说得不错,那一会,学员们的欲望好似被压抑日久,喷薄出来的旺泉,精力充沛,想法纷纭。记得十班张勇年轻,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是想将来考研究生,除了正课,整天捧着外语书在读。

学校图书馆并不大,在一座偏楼的楼上,书籍亦不是很多。即使这样,我们也是经常光顾。谁都明白,只靠几本教材和辅导材料,学不到太多东西,重要的,是要多读书。好在,一次可以多借,每每,我抱着书回屋,小胡见了说,那么多?

图书室地方小,不可以看书,教室晚上可以使用,常常灯火通明,许多同学在那里读书学习。十点钟熄灯,再回到宿舍。补回损失的时间,大家似乎都抱有如此心理。


文体活动是政治机关的必备基本功,部队要拉歌,要演出,需要这方面训练。学员里有这样的人才,教歌唱歌便有了基础。十一班学员曹智华拉得一手好二胡,成了三区队的教歌员。合唱时,来自上海警备区的曾苏荣,担任指挥。记得全校歌咏比赛,队里格外重视,闫云鹏政委唐太富副政委亲自动员,全队士气高涨。曾苏荣头梳得格外整齐,像特地用了发胶,戴了白手套,不知从哪里搞来一个伸拉电视天线杆,抬手投足,不输专业。全队精神抖擞,一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及《鲜花盛开的村庄》,折服评委,列为全校第一。而后,还代表全校参加雁塔区歌咏比赛,照样拿了名次。

西安政院学员毕业前留影(1).jpg队里晚会,各显其能,记得曾为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演员的陈遹,脚登专业舞鞋,一段独舞,令人叫绝。每逢庆祝活动,队里便搞书画展,展出的书画,不输专业。而今,完颜玉升、于宪武等已经成为有名画家。

学校还不定时地安排课外讲座,请一些专家学者授课。记得在大礼堂里,请过西安音乐学院一名教授,讲的中外音乐不同。结合观点阐述,播放东西方名曲。毫不掩饰直抒胸臆的宣泄,婉转深沉的天籁之音,显示着文化渊源与个性追求的差别。“你让中国人写出命运交响曲,或是让欧洲人奏出二泉映月那样的曲子,是万万不可能的。”教授这样讲。于是明白了,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序传承的魂灵,丢失不得。

校园面积不大,运动场地少,我们几个篮球爱好者于全祥、张剑平等,就跑到隔壁的陕西省体校去,需要和看门老人家说半天好话。每逢晨练长跑,要去马路上,从朱雀大街跑到雁塔路再转回来。记得北空来的施春明,人长得壮实,却格外能跑,常常跑在前头。

还曾在陕西体育场看过澳大利亚与中国女足的比赛,见了国足与外国的差距,无论是身体还是技术,都无法比拟。跟着呐喊加油,亦无济于事。

八百里秦川之上,浩浩然伫立着多少文物古迹、靓丽景观,而我等同学,却很少能得以尽赏。这其中,与学校要求有关,也与大家珍惜时间有关。毕业考试之后,我们去了华山,徒步登上峰顶,尽览西岳之险峻,赶巧也曾参与华山抢险救人。从而知晓,作为华夏一分子,为祖国山川之壮丽,文化之丰厚骄傲,是很值得的一件事。


西安的九月份是雨季,能充分体会天街小雨的滋味。没有风,几乎一个月,那种不紧不慢的细雨,整天飘忽,潮湿铺天盖地。同学们洗的衣服晾在洗漱间,有时候干不了,便凑合着穿在身上。

令人讨厌的是出血热病。西安是出血热病的高发区,学员只要发烧,到了门诊部,医生先让你抬起胳膊,看看腋下有没有出血点,出血热若当成感冒发烧来治,越治越坏。

每逢秋季,全体学员浩浩荡荡,扛着铁锹,开赴各个偏僻角落,与老鼠作战,老鼠是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来源。队里的值班员,在门口等着大家凯旋,数着老鼠尾巴,将各班战绩写在小黑板上。朱广峰副队长此种排名次比成绩的办法,十分有效。集体荣誉作祟,谁也不愿意自家小团体落后。初时老鼠多,各班战绩都还辉煌,渐渐地老鼠见少,为提升数字,各班各显其能,小市场老鼠药地摊上购者有之,将一根尾巴一分为二者亦有之,如此种种。但见得小黑板上九班的数字不再回落,进出宿舍大门,弟兄们脸上不约而同,现出一种狡黠的笑。

俗话说,兵怕分,官怕聚。学校伙食以大队为单位,几个学员队一个灶做饭。每逢改善伙食,负责提前打饭的各班小值日便精神起来,提前盯好笼屉上吃食,动作麻利,抢入盆内,置于本班桌上,以免不够吃。包子好些,面条便不容易,抢面条需要技术,下好的面条盛在大铝桶里,要用铁丝做的捞钩往上捞,既不能太慢又不能太快。有人总结叫“一沉二转三提拉”,学问大得很。二队有学员端着夹生米饭,去校长石明家反映,后来校方改进了伙食方式。

偶或,我们也用发的胶鞋、蚊帐等换一些蜂蜜吃,以弥补伙食上的不足。换的蜂蜜并不真,兑水喝越喝越渴。小寨市场有郊区农民,打了野兔卖,很便宜,酱好了的野兔肉一只一块五。星期六晚上,常常有同学买来酱野兔,在宿舍里开两瓶啤酒,小范围改善一下伙食,别有一番风味。


认识兆贵兄正是在学校里,同县老乡,老家离得不远,又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十分巧合。王兆贵是一班长,队列时班长要站排头,每每,个子不高的兆贵站在全队定位的位置,胸脯挺直,成为标兵。

与同学王兆贵摄于西安.jpg兆贵兄文字好,高中时便显露头角,黄县六中出过很多人才,兆贵在同学圈中有人缘亦有名气。他喜欢杂文,在政院时,便经常写一些东西。那一会饭堂里有早广播,兆贵也写过一些稿子。记得我也写过一篇《读毛主席诗词随想》,中有:“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倚天拔剑斩昆仑,气魄之大,经天纬地,云云。唐太富副政委及兆贵兄鼓励说,这稿子写得好。

毕业后,一次我去南京开会,兆贵知晓,热情邀至家中一聚。事多巧合,方知兆贵夫人原来是初中时带我们的老班长,那一会中学班级称连排,兆贵和夫人在高中,称抗大2连。我们是初中,称红卫2连。入学后高中带新生,兆贵夫人变成了我们老班长,因表现突出,她曾当选九大党代表。恢复高考后,老班长考入了山东农学院,夫妻双双成了迟到的大学生。

兆贵后来转业至江苏省外办,一直笔耕不辍,犹善杂文,每每见诸报端,曾出版过几本杂文集,在圈内知名度高。几年前,曾赠我《观世留音》及《历史应该记住谁》专著,煌煌两百余篇,观史、阅世、识人、品物、记游、窥艺,包罗万象,林林总总,现着不凡功力。于是想,看似铅字,那是要下不知多少功夫的。

肯下功夫的不止兆贵。衔至少将的马誉炜,在校时即喜欢写东西,亦曾发表作品。毕业后努力工作,进步迅速,参战救灾,成绩斐然外,一直未曾丢下手中之笔。先后出版多部文集、专著,诸如《磨合人生》、《1976,红星在唐山闪耀》等等。除此,书法、绘画亦未放弃,终日临池,颇受好评。

一班学员陈平,年龄小,充满活力。擅书画,打乒乓,敏锐活跃。毕业后转业地方,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快递物流企业——宅急送。曾获“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等殊荣,登上了央视举办的颁奖晚会。多年后,他又聚合全国优秀殡葬企业,成立服务平台“爱佑汇”。武汉疫情告急,组建志愿者服务队,驰援武汉。不忘社会责任与担当,“燃烧自己”奉献社会。军校培养,磨练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军旅生涯让他体会到人生价值。


两年时间倏忽即逝,毕业前几个同学热心忙碌,制作了同学录,将每名同学照片和基本情况置于其中。照片是复印的,黑黑的并不清楚,却并不影响大家的赞誉。四面八方到一起,共同生活了两年,不容易,此物是最好的念想。

在同学录后,王刚写了一首或许最能代表当时我们心境的诗:

其实我们的相逢本是一场误会,

其实我们互称同学都很不好意思,

因为我们毕竟已不算年轻,

这些都是年轻时就该做完的事。

其实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

其实我们没有愧对我们平凡的名字,

因为我们在军校中踏响的足音,

使遥远的太阳显得真实。

其实我们都会记住我们这个集体,

因为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

王刚后来转业到石家庄艺术学校,任过校长。却未曾放下爱好的诗歌创作,尤以歌词为精,已有几十余首原创歌曲。他创作的曲词,通俗接地气,又底蕴丰厚,每每脍炙人口,广为传播,诸如《我们都老了吗》、《我爱你爸爸妈妈》、《我曾是个当兵的人》等。多次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他任校长以来,培养出多名影星歌星,至今引为骄傲。

老张留校了,和他一起留校的还有两个同学,都是学员骨干。毕业后老张带全家到了一次山东,在济南郊区的一个小旅社里,我见到了老张全家。我说你咋不先打个招呼?老张说我想你肯定很忙,住下来再跟你联系。不成想,一下火车就让人给拉到了这里。老张一家妻贤女孝,其乐融融。老张有福,家和万事兴,有个好家,比什么都重要。

常常的,老张捎过来一些书法作品。老张的书法写得有模有样,在校时就参加书法展,行草书,流畅潇洒,字如其人。

留校的老张做了教员、系主任,当了教授,带了研究生,成了专家,有了知名度,可谓事业有成。

前些年,孩子去北京新东方学英语,援朝大姐知晓,与爱人老常一起,去看望,给与照料,令人感动不已。又招呼孝杰、振山、天才、法泉诸兄一起相聚,融融之情,至今回味不已。同样,武汉的黎剑平、国防大学的胡振山兄亦是如此。于是明白,所谓的同学之谊,还真得不大一样。

那一年,杨队长去了信阳,师生一见,分外高兴。多年未见,队长头发见白,但精神依然矍铄。从他兴奋的介绍里,我知道了同学的一些个近况,很为同窗高兴。其后贾飞升整理了第二个同学录,刘建朝建了“雁塔同窗”群,更拉近了大家距离,除却交流,也知道了一些人的情况。忽一日,说老队长走了,心里不由一沉,几日里总在伤感。另有几名同学也先后离开,去了天国。虽说人终有一别,但浮现眼前之身影,仍是年轻着的,充满着朝气,对这样的别离,总有些准备不足。

西安政院师生仙鹤湖留影(1).jpg2018年的秋天,湖北咸宁仙鹤湖,受陈平邀请,阔别学校35年的师生们相聚一起,列队重新唱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重温那段温馨而难忘的生活。那一会,刚好我因病手术,尚未康复,不能前去,林之兄邀我同车前往,心中亦欲,无奈身体不允,甚为遗憾。见到了视频里同学的身影,队领导的致辞,朱广峰副队长的点名,听着那悠扬的歌声,浑身亦充满着力量,像是又回到朱雀大街的军校,顿时年轻了许多。

是啊,年轻真好,年轻可以有着许多梦想,许多使不完的精力与气力。欣慰于年轻之时,在那所古城的军校里,相逢了给予我们教诲与引路的队领导和教员,遇见了那么多亦学亦友的同窗。

人一生的岁月里,军队的锻炼尤为重要,而戎马生涯里,于军校学习深造,实在是一件幸事。知识眼界与操守,力量信心与友谊,乃至重又出发之后成就的一切,无不与此紧密关联。周大新所言,因为在这里变得成熟而心存感激之语,我深以为然。

而今,无论是徜徉于“雁塔同窗”里,还是誉炜兄与兆贵兄所建的“广闻与博览”、“笔耕交流”群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律动,蓬勃着,伸展着,现着生命的张力。不是吗?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只廓于年轮里,潮涨潮高,叶生叶落,自然总是不断轮回。而那些永恒的积沉,不变的友谊,却经年存在,生生不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不是每一个日子都值得拥有;不是每一个经历都值得怀念,但军校生涯,是军人人生岁月中最值得拥有、最值得怀念的时光。因为,军校是作者永恒的记忆、不变的情怀,军校时光,惊艳了作者的整个人生岁月。正是:一刻惊艳,一世为念。一颗红心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打开珍藏的锦盒,每每看着当年佩戴过的红领章红帽徽,英风豪气不由涌上心头。翻开尘封的记忆,还有太多的特殊经历让我们一生难以忘怀。最美的风景,是潜藏在心里的,灵魂与灵魂的懂得,是最好的遇见。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你越努力,就越能看到美好的可能,越能靠近你想要的未来。作者的散文意境优雅,取题貌似平淡无奇,行文却弥撒着内在的光华。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