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派、炮派、逍遥派
“站住!你哪派的?”“你们哪派的?”“支派!”“我也是支派,一家人。”“过去吧。”
发问的是一群端着枪的人,外表看,有学生,有工人,还有就是看不出什么职业的人,相同之处是胳膊上都套着一样的红袖章。回答者是我大舅,50多岁,淮南煤矿工人。那是1968年的秋天。当时煤矿都已停产,武斗正酣,胆小的都往外跑投亲奔友。煤矿工人也分成两派,非此即彼,要么就是“逍遥派”。大舅大字不识,再加年龄偏大,于是成了“逍遥派”。两派虽然都是革命派,可打起来真枪实弹,都往死里整,而“逍遥派”两边都不待见,就想找地方躲起来。大舅虽没文化,脑子却不笨,一边口袋装一个红袖章,死死的记住哪边是支派,哪边是炮派,一路上坎坎坷坷灵活应对,终于有惊无险的来到了淮北。
那晚,大舅一边喝酒,一边眉飞色舞的讲述路上的惊险奇遇,一家人听得一惊一乍,母亲则满眼是泪。其实大舅还是搞错了,淮南武斗淮北就消停么?当夜,屋外骤然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我家离得较近,尤为震耳!第二天得知,人武部的枪支昨夜被造反派一抢而空。大舅靠着院里的桐树,一声长叹。
“支派”“炮派”缘何而起,那时我年龄小不够资格,不得而知。然而由“文斗”到“武斗”是有个过程的,催发这个过程的当然是日盼夜盼终于盼来的“最高指示。”“文斗”的表现形式就是辩论。辩论的依据两边都是手里的红宝书,辩论的焦点则信手拈来,反正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南我必说北。街头巷尾随时随处,双方各聚一群人,你踩板凳我就站桌子,你站桌子我再加个板凳,“欲与天公试比高”,激昂处,看谁的唾沫崩的远,看谁的口才驳不倒,高潮时狂呼乱喊,声嘶力竭,都跟着了魔似的,此种怪像,恐怕80后90后们想破脑袋也想象不出。
“走资派”“黑五类”是两派争抢斗争的活靶子,今天这派拉去挂牌游街,明天那派再来“敦请”,谁都不甘落后。反正上挂“刘少奇”,下连“黑五类”,都是“一丘之貉”,往他们身上怎么招呼都不过分,不堪受辱而自杀的叫“自绝于人民”,死了也得继续斗。想想那年头,“阶级敌人”真是贡献巨大,离开了他们,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就失去了斗争对象,“解放全人类”就更没着落了。
濉溪老街东头有家羊肉馆,掌勺的大厨姓王名福礼,(一名王毛)为人正直厚道,且手艺高超,“王毛羊肉汤”远近闻名,搁在今天有可能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师傅成分高,理所当然的斗争对象。那年头,人心都弄不清是啥做的,可以一边喝着你做的羊肉汤,啧啧称赞
好!搁下碗毫不留情把你批倒斗臭。那天我正在门口玩,一群红卫兵蜂拥而入,将一顶纸糊的高帽不由分说就往正在锅台前忙活的王师傅头上按,竹篾铁丝扎制的帽圈有些小,红卫兵使劲往下按,铁丝扎破了额头,血顺着脸流下来,就那么戴着围裙扎着两只油手推搡而出,顺着大街簇拥而去。那时的王师傅已经是老人了,睹此惨状,左邻右舍无不动容。
除却“黑五类”,成分好的一大意也能成为活靶子。某日,一“走资派”正在接受挂牌游斗,一“根红苗正”者突然上前,指着“走资派”的鼻子大声揭发:“这家伙我认得,他早先当八路军时,到俺家抢过粮食!”要说觉悟高还是红卫兵,最先反应过来:八路军怎么能抢老百姓粮食?这家伙反动!一伙人立即上前,把那家伙按个结实,找来绳索捆得跟粽子一般,此后便找个高帽按在头上,游斗起来。那家伙当时不知哪根筋搭错了,一高兴冒出这等混话,却也不知真假。如今想来,当年的八路军里也未必不是龙蛇混杂,而今看受党教育几十年的高官不也成了贪官污吏?可那个年月,谁去给你分辨真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革”初期的口号是“坚持文斗,不要武斗”,很快就发展到“文攻武卫,自卫有理!”当时据说是“亲密战友”江青同志设计的口号。后两句一出,前两句成了废话。等于是为武斗做了铺垫。最先喊出这等口号的,是一群光着膀子拿着棍棒的壮汉,顺着大街吼声如雷,看得人毛骨悚然。另一派岂甘落后,谁怕谁啊!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之身,很快由棍棒到枪炮,逐步升级。记得“炮派”占据了后街的“东方红旅社”——当时全县最高建筑,地势紧靠桥头,居高临下,门口堆着沙袋,房顶架着机枪,时不时“咯咯咯”几下,活像电影里的桥头碉堡。“支派”则占据石板街建设巷的一家旅社作为总部,南北隔街遥遥对峙。夜里或白天,双方时常会派出小股武装相互打探骚扰,枪声时起时落,临街的房顶上经常有提枪的人窜来窜去。说起来我辈幸运,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还能有机缘领略酷似战争年代的场景,比看电影真实哪去了。
平生仅有的一次看人中枪,就在那时。中枪者是后街饭店的服务员,跟我父母算一个单位,老实巴交一中年汉子,那天正勒着围裙在饭店门口忙活,“碉堡”上突然射来一枪,正中肚子,他扑倒又爬起来,跑几步又跌到,肠子流了一地,满街人吓得狂呼奔跑……那一幕恐怖惨状,这辈子想忘也忘不了。至于为什么开枪?后来怎么着了?文革后有没有查找追究凶手?均没有下文。
1969年初,父亲被勒令下乡,家人随同。当时却也不能不庆幸远离了“战火”,一家老小带着破衣烂衫坛坛罐罐,慌不择路的奔向另一坎途。一晃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惨烈场景有时还会在梦中出现,甚至还能惊出一身冷汗。不是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吗?但愿。
【编者按】几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史无前列的政治运动,历史自会评说,不必多说的。作者从一个生活中的侧面向我们介绍了那样一件事。上了年纪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印象在脑子里,有些可能是亲身经历的。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事,总会影响到民众的生活。作者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些事。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