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大连——水库的故事

作者: 连贺祥云 点击:2209 发表:2023-01-30 08:21:18 闪星:2

大连,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三面环水,四季分明……

        大连,一个缺水的城市,历史上曾经多次闹过水荒….

        一处区域,民众的生活、产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水,水的资源缺少,那,修建水库是最实际的举措。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连刚刚形成城市的规模,大连修建了第一座水库—大西山水库,大西山水库地处市区的西郊,马栏河下游,是当时大连地区的唯一供水源地,所以当时的人也都称这水库为水源地。

        解放后,我们对这水源地实施了修缮、扩充;城市要发展,单单一个西山水源地,已经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在五十年代后期,又在市区的近郊,先后修建了朱隈水库、转角楼水库、大刘家水库等,作为当地的抗旱应急,也作为大连水源的备用水库;但,这些水库规模都不大,经历了几次水荒,大连市人民决定为大连开发一处新的水源地。

        建设碧流河水库,开始于七十年代中期,很凑巧,当时社会正开展反击右倾,并批判唯生产力论;当时社会上的“政治氛围”很浓,搞生产建设、项目开发,不管干啥,都要分析一下有没有“政治意义”,记得,当年的碧流河水库工程,受到了不少问责与非难,当年的大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是刘德才将军。

        后来,碧流河水库建成了,此刻,已经到了八十年代;水荒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政治氛围”也淡化了,人们也悟出了,哦、当初,顶着压力,幸亏忙活了个碧流河水库,不然的话……历史与现实给当时的碧流河水库工程昭雪与正名了。

        其实,每一项决策,每一件事例,评价其正确与否,决不是权势的嘴巴,而是历史的结论。

        而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出发宗旨是为老百姓着想,那么,这件事,一定会赢得任何时代百姓的赞许,经得起任何朝代史学家的评论。

        改革开放的年代,城市建设,那真是如火如荼,此时,人们的思想也开放多了,也有了超前的思想意识:大连虽然多了一个“蓄水池”,可百姓觉得,还是不托底,最好再加一个“双保险”,于是,责任部门把目光投向了更北边的英那河,英那河发源于鞍山岫岩,原先有一个中型水库。

        果然,本世纪初,大连又遇到了一场旱情,大连市责任部门边策划、边施工开始了对英那河水库的扩建,历时三年,引英工程顺利完成。

        二零一五年,又一个大旱之年,辽宁、尤其大连尤为严重,辽宁省委、省政府启动抗旱应急工程,在辽宁省上下通力协作和参建单位的艰辛努力下,联合抗旱,由地处抚顺的大伙房水库为源头,通过隧道、明渠等向下游的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输送水源,呵,我们辽宁省的水库联网了;大伙房的水来之浑河,大连人可以喝上数百公里外的浑河水了;全省一盘棋,全国一盘棋,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

        有那么多的水库“保驾”,大连现在已经基本不缺水了,或许,只是暂时,将来呢?城区建设会日益发展,水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

        海水淡化,在很早以前就有了,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已经开始商业运营,在中东一带比较多,这或许与生态环境有关;我们国家的海水淡化工程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有不少地区已经形成规模;我们国家有相当稳固的基础建设,还有雄厚的能源保障,更有先进的科技水平,我想,我们国家的海水淡化工程将来一定会发展,发展到普通而且普及。

        到那时,淡水,将会从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恩惠,到主动地向大自然索取;也无需单单的靠贮存,可以随时地“制造”了。

        到那时,大连还会依赖水库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时候,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作者从一个水库说起,讲到了那么一段历史,给读者一些回忆和思考。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家对于民生一直是放在首位的,缺水是我国的普遍现象,特别是作为农业大国,水更是保障生活的重要基础,一个时期以来,国家下了苦工夫建设水库,保护水源,正是与作者讲的一样。回顾历史,可以让后人更清楚看到,生命的存在需要水这个命根。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