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每年都在更正:是“年除夕”还是“夕除年”

作者: 原野 点击:495 发表:2023-01-19 07:47:11 闪星:2

摘要: 每年过年,我总想更正一件事情,是“年除夕”还是“夕除年”?这是个什么问题呢?一切都从“年兽”开始说起。我忘记了是从哪一年开始,广告中、文章中,甚至支付宝的游戏中都出现了“年兽”这个词语。

       今天是腊月廿五,快过年了,现在大人孩子都在盼着过年吧。有人说过年是过“孩子”,孩子盼年,大人已经不盼年了。但今年不同了,至少我感受到了大人也在盼年。

       自2020年末,疫情席卷中国,中国各地的经济受到影响,生活受到影响。有的人甚至一年跳槽几个工作,有的人甚至一年中,有半年是在家里赋闲。这种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情况,让大人也开始盼着过年。过年,在孩子眼中是吃喝玩乐,赚压岁钱,但是在成人眼中是一切都重新开始。当人们在无比压抑的气氛下,在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在工作的很顺利,却被婉言劝退的际遇中,多少成人也在迫不及待地重新开始。

       每年过年,我总想更正一件事情,是“年除夕”还是“夕除年”?这是个什么问题呢?一切都从“年兽”开始说起。我忘记了是从哪一年开始,广告中、文章中,甚至支付宝的游戏中都出现了“年兽”这个词语。当时我就想更正,但是我就一普通老百姓,我找谁去更正?既然“年”是兽,那么谁来除的“年”,难道是夕吗?那就是“夕除年”了。那不就成了大年三十除年夜了吗?年都除了,还过的什么年?

       在我的记忆中,故事是印在连环画上的,故事的原委是这样的:

       人间出现了一个兽,每晚出来吃人,血盆大口可以吞猪,五谷也被其糟蹋尽了。因为此物昼伏夜出,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夕”。“夕”就是夜晚的意思。所以,人们在腊月廿三辞灶的时候,把这件事情跟灶王爷说了,灶王爷上天述职,带了大量的糖瓜,跟玉帝备说百姓的愿望。但因为灶王人微言轻,玉帝并不重视他说的话。灶王心里急,心里一急,说话就比比划划,宽大的衣袖中,糖瓜滚落了一地。玉帝不知是什么好玩意,就要求呈上去,玉帝吃着正欢,灶王又说起民间疾苦,尤其是“夕”兽闹天下的事情。玉帝想训斥灶王,说句难听的,不料糖瓜把玉帝的牙给粘住了。玉帝不想失态,就用手指了指神农,意思是让神农处理。可神农不知应当怎样处理,紧问道:“陛下让臣如何处理此事?”玉帝说不出话,又不能当众剔牙扣嘴,多不雅观?他用手捂着嘴,好半天才把牙分开。说了一句感叹话:“好粘。”然后就匆匆退朝了。

     “好粘”就成了玉帝赐给神农的一道圣旨。神农回家后仔细琢磨:“好粘是啥意思?”……“好粘”就是“好年”嘛。于是他用五谷和土壤做了一个小孩,吹口仙气,便成人,作为神农的儿子,给其取名叫:“年”。于是将火竹筒和红绫交给了年,让年下界除夕。

      年先把红绫贴在家家户户的门楣上,又家家发了火竹筒。在晚上,夕下山的时候,门楣上的红绫纸泛着红光,把夕的眼睛害得睁不开。人们知道夕来了,就拿出火竹筒,将其点着,噼里啪啦的声音震耳欲聋,睁不开眼的夕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一阵心惊胆寒,终于把夕吓回了深山……火竹筒就是后来的爆竹,红绫纸就是后来的春联。

      这个故事是有头有尾的,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大年之前有个小年,为什么辞灶要祭糖瓜,说明了除夕白天贴春联,晚上放爆竹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有“夕”的来历,也有“年”的来历,是说得过去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年是神童,夕是怪兽,因此,年除夕的说法是很顺畅的。所以,每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大家要打年兽,我就想解释,如果年兽人人喊打,还拜他干什么(拜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自古以来,拜年都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传统方式。在每年的正月初一,长辈会领着自家的小辈出门谒见亲戚、尊长、朋友等。双方会以各种吉祥之语来表达对对方的新春祝贺,小辈们还需向长辈行叩头礼,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均可称之为“拜年”。古代文人雅士流行互送拜年帖,拜年帖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古时,倘若需要拜访的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春节拜年的学问有很多,春节的文化元素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示。作者的杂文视点清晰,语言精炼,引人深思。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