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拾起那片叶子

作者: 为之 点击:1299 发表:2023-01-11 09:14:27 闪星:8

摘要:在妻子下楼的瞬间,我从她要捐的衣服包里又拿回两件。“还是舍不得?”妻子说。我没答话,只把衣服抱在怀里。那是两件风衣,我四十年前的“作品”。

  在妻子下楼的瞬间,我从她要捐的衣服包里又拿回两件。“还是舍不得?”妻子说。我没答话,只把衣服抱在怀里。那是两件风衣,我四十年前的“作品”。

  现在国人富裕了,扬眉吐气,四十年前可不行。那时,十年文革结束不久,国家刚从经济崩溃的边缘走出来,老百姓虽然吃上了饱饭,但日子还穷。我和妻子工作了十年,月工资加起来不足百元,精打细算,三口人过得还紧紧巴巴。但改革开放的号角响起来,春风吹醒了我对穿着的爱美之心,我开始对做衣服产生了兴趣。

  这个愿望很快有了推动力。一天下班,妻子微笑又神秘地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我。抽出里面粉色的小卡片,上面印着,“缝纫机一台,燕牌,北京产”。这是她多年抓阄以来难得的好手气,真是心想事成。

  皮尺、剪刀、划粉齐了,直尺是自己做的,王府井《新华书店》,一本北京出的《服装裁剪》让我很快迈出了自学的第一步。

  裁剪从裤子开始,先拿自己做实验。一开始小心谨慎,受多年做木匠活儿的影响,“长木匠,短铁匠”不敢量的太紧,量的宽,放缝儿也大。做的时候,吃线窄,裤子做好了一试,哪儿都肥,只有立裆短,这才懂得老人常念叨的“衣不大寸鞋不大分”的道理。有了这个经验,我跃跃欲试,想给妻子做个合体的裤子。那个时代买来的裤子,都是批量生产,除了式样陈旧色彩单调,就是肥大,一条裤子,四季都能穿。现在好了,长短肥瘦全在我。经过反复测量,一条精心裁剪和缝制的裤子很快完成了,一试,哪儿都合体,就是臀围肥,下坠。再做一条又瘦了,兜着、裹着、穿着不舒服,看着也不好看,这怎么好,我一时没了主意。我从来不爱麻烦人,此刻还是敲开了邻居陈叔的门。

  陈叔是裁缝,在《红都》上班。提起北京的“红都”,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是专门为中央领导和出国的专家外交官做衣服的地方,那儿的师傅自然了得。陈叔是浙江人,我看过书,知道那里的裁缝自古就闻名遐迩。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山水钟灵毓秀,人也俊。不独女子,男人也眉清目秀。解放前陈叔家里穷,便跑到俄罗斯去学手艺,做西服最拿手。他个子不高,五十来岁了,体型却像个小伙子,很结实,透着精干。我说明了来意,陈叔让我把画好的裤料拿来,又亲自量过妻子的尺寸,在我画的裤样上一查,没问题,他让我把裤子裁好再拿来。我送过去的时候,只见他拿着烧好的熨斗,只用尖角处,在臀部起翘的地方边熨边抻,有时拉一拉,推一推,拽一拽,他的手法细腻、柔和、精准、迅捷,不一会儿原本平整的料子开始形成一个下凹的圆窝。我瞪大眼睛看着,觉得挺神奇,原来布料可塑是有弹性微信图片_20230111081046.jpg的,这一步缝制前的处理叫“吧嗒”,陈叔连说了三遍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学给一个懂宁波话的朋友,他笑着说:“是拔裆吧。”“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也笑了。你可别小看这一步处理,经过拔裆的裤子缝制好穿在身上,绝了。人体美的曲线被它勾画出来,尤其是臀围真是宽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我不禁对陈叔的手艺叹服。

  同一个人,服装合体与否,对人的精神气质影响很大。这是我第一次从服装美的角度理解衣服的意义。那以后,妻子的裤子告别了四季皆宜的款式,开始了向个性美方向的转化,从萝卜裤、筒裤、到喇叭裤。我一步一步追逐着时代潮头的浪花。

  这件事让我懂了,凡匠,必有术,大匠必有绝活和常人难及之处。不拜师,很难学到真东西,不是亲眼得见和实践,是无法从书本得到那秘而不宣的诀窍的。

  上衣下裳,裤子是基础,女人的美,上衣最重要,尤其是夏装,我开始做衬衫。


  自己做衣服除了省钱,就是如愿。市场上随着化纤纺织面料的涌入,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渐渐打破了沉闷单调的局面。我家离王府井很近,东安市场、百货大楼,华纱布公司,各具特色的料子开始纷纷亮相,争奇斗艳,让人眼花缭乱。我下了班有空就会去转一圈。不要布票的料子越来越多。面料我不敢讲究,花色图案绝不将就。那时,人体模特已经在各服装店登场,穿着花花绿绿,五颜六色,分外抢眼,但我觉得不能东施效颦。色彩越丰富就越不能滥用,服装之美应该为提升人的气质美服务。以自身的教师职业身份,我一般不选原色,纯度高或者太鲜亮的颜色,也不选散、碎、杂、乱的花色。和谐、统一,柔和,大方、沉静、雅致,是我的原则。我觉得色彩的选择反映人的品味、身份和社会角色,穿着的色彩要管理,管理色彩就是管理生命。

  料子备好,领围、肩宽、胸围、袖长、袖口、衣长、臀围反复核对无误,开剪。本来说好的,我裁妻子做,结果那缝纫机老跟她闹别扭。一天晚上,一声惊叫,把我吓醒了,衣服没合上,手砸了。吓坏了我,从此不再让她动机器。

  衬衫的料子一般都比较软,缝制的时候上领子和装袖子最难整,知道我是新手,欺生,就是不服帖,不顺从。大概拆了两三回,第一件成品总算对付上了,穿上在镜子面前一看,妻子笑了,哭似的。领子纠巴着,袖子拧巴着,真是说时容易做时难,急人。我又没辙了,拿着衣服去找二婶儿。

  二婶住我家对门,老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以针线活儿为生,挑花儿,补花儿一绝,我看过她给外贸做的活儿,对那细密的针脚儿叹为观止。二婶儿的孙子和我的儿子一般大,做衣服从来都是两套,所以一直到上学,孩子的衣服没着过急。她并不都用新布,尤其是冬装,她说,小孩儿的皮肤嫩,新布穿着不舒服。二婶戴上老花镜,看着我的“作品”也乐了,一边拆一微信图片_20230111081136.jpg边还夸我勤快,懂得疼媳妇。二婶儿的天津话是一种风味,让人听得忒暖心。她把拆下的布料用米汤浆过,重新熨平,放在机器上。怪了,料子在她手里特别顺从、听话,随着机器轻快的哒哒声,吞吐之间,领子装上了,袖子也合拢了。一切都那么妥帖、和谐。我明白了,问题出在组装的手法上,做活儿不能较劲,决不能生拉硬拽。要松通圆活顺势而为,顺其自然才是成衣之道。真是不看不知道。百闻不如一见。

  “人在衣服马在鞍”这话很有道理。女人如花,再美也得会打扮。上衣之美,除了面料花色就是样式,领型和兜的变化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要素,在行色匆匆的大街上,我留意着每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奇,“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还有就是合身,北京出的裁剪书,中规中矩,做出来总有点傻大肥粗,样式也比较保守,而上海的书不同,前卫、有特色、新颖、让人喜欢。实践中我发现了肩褬胸褬腰节线是突出女性形体美的关键,大街上的时髦,开始向“瘦漏皱透”发展,但我不跟风。我选了一块白底粉红色横条的料子,为妻子裁了一件海燕领儿的夹克衫。白是纯洁,粉红是甜美和热情,横条竖用,人显得修长,衣长变短,袖口一缩,底摆一收,穿在身上,敞开胸怀,人显得潇洒和干练。妻子被人夸,我觉得脸上有光。在捯饬妻子的过程中,我慢慢品味服饰文化的意味。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切将就,那是光荣。日子好过了,逐步讲究起来。将就变成讲究,一字之差,在对美的追求上方向完全相反,我开始琢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美是生活”的真正含义。

  做衣服,手艺怎么样,西服是试金石。服装的样式就是人的精神面貌,有人说,中国人出国都做西服,没听说哪个外国人到中国要做汉服。不错,中国的确有着灿烂的服装文明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可圈可点,但是今天,放眼全球,还没有那个国家的民族服装能与西装一争高下,也没有哪种服装样式能像西服那样,无论国度、种族、肤色、性别、年龄的人穿上都能在精神气质上达到这样的美感,尽管对服饰的态度离不开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但是共同的审美心理,还是让西服的地位难以撼动,不可取代。

  这回儿子是模特,给他做,也不用新布料,我和妻子的旧呢子裤,拆开,反着用,整旧如新。领袖,领袖,这西服做的好不好,领子,袖子是关键的考验。尤其是装袖,就是买来的服装,不是高档制衣店的手艺也不行。袖子能装的服帖,顺当,圆挺,不抽、不缩,不起褶儿,不打绺儿,那是手艺,是本事。为此,我曾专门把老人留下的西服拆下来琢磨,这才发现,在袖子和袖笼结合处是有窍门儿的,制衣师傅留下的小缺口暴露了缝制时的秘密。说来也怪,做不好,不甘心,做好了还上瘾。正好儿子参加中央电视台虎年迎春的节目需要一身白西服,外面还买不到,我便有了用武之地。儿子穿着我做的衣服登台,受到台长的夸奖,我特有成就感。

  那时候,北京有个《长城风雨衣厂》,厂长为了中国人能穿上漂亮的风衣,殚精竭虑,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报告文学《他没有一件风衣》,读后让人唏嘘不已。风衣在北方,并不实用,因为这里的春秋季很短。还有就是贵,穿得起的人也极少,但是只要你穿上,就是一种风度和身份的象征。花一百多块买一件,自然舍不得,但是做一件,只要十二三块的布料钱就够了,斟酌再三,我跃跃欲试。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再能难住我,式样是关键。我跑遍了王府井所有卖风衣的商店,售货员都很热情殷勤。我盛情难却,穿上了一个劲儿地被夸,我有点不好意思,赶快脱下来。男士的风衣大同小异,女士的样式就多一些了。服装美,往往色彩样式先声夺人。在东华服装公司二楼,一件新颖别致的紫红色风衣一下就吸引了我,它的造型线与众不同。一件衣服的美感,外轮廓和结构线是仅次于材料的表现手段。这是一件刀背体,前身后背都是拼成的。拼的和整布拿褬不一样,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在突出了女性上身的体型美而后从腰节线往下又潇洒地叉出去,有一种裙装的飘逸感。一收一放,一张一弛,好料子的自重垂感又让热情张扬回归到一种略带矜持的稳重和优雅。这样的结构设计让任何一个女人穿在身上,都是一种风度,一种品味,一种脱俗的气质。一般说来,如果不想买,是从不试人家的衣服的,这回破了例。“啧啧、瞧瞧微信图片_20230111081148.jpg,哎呀,这身材,就是衣服架子!比我们的模特穿着还好看呐。”我不知售货员说的话有几分是真的,但妻子个儿高,瘦溜,刚烫的头,恰好还穿着新买的高跟鞋。那风衣穿在身上的那一刻,忽然让我眼前一亮。整日生活在一起的人,竟然教我怦然心动。一件衣服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的确始料不及的。买!太漂亮了。买吗?妻子摇头。毕竟做一件连十分之一的成本都用不了,而且料子已经买好了。看我犹豫,售货员撺掇我:“拿出点男子汉的气魄来,别那么抠抠嗍嗍的,再给你便宜五十块。”我一边笑着点头,一边不动生色地用手指丈量着每个关键部位的尺寸,然后很有礼貌地把衣服还到售货员手里。妻子拉着我迅速往楼下走。

  回来后我用报纸先剪出纸样儿,再用旧布做实验,直到万无一失才正式动工。为了不影响邻居休息,减小声音遮住光,我把小屋挡得严严实实,花了三个晚上,直到深夜两三点钟才如愿以偿,大功告成。

  那年的春天我们比往年去公园的次数都多,颐和园、北海、天坛、中山公园。我朝每一处有人的地方走,留意每一个和我擦肩而过的人的眼神,希望他们都注意我,甚至回过头来。虽然五月初北京的天突然就热了起来,但我们还穿着它,哪怕手上搭着也好。

  是祖国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美化的追求和思想观念的解放,在时代变化的百花园中,做衣服只是生活走向富裕中的一朵小花。就是这小花,提高了我对服装文化和服装艺术的认知审美能力,逐步懂得了人追求服饰美的目的和意义。

  服装跟随人一生,不管在什么环境和场合,每个人的穿着打扮,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客体,无论你是否有自觉地认知,它都与你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天天穿衣服,还应该懂衣服。

  在所有的艺术中,服装之美,是必须由人的参与才能实现的,它是立体的,生动的、动态的、千变万化的。时间、地点、场合、角色,服装之美其实就是人的聪明才智。人体之美无与伦比,然而又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所以着装,是人对自己扬长避短的美化,它应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从这个角度说,有没有审美知识和审美眼光很重要,否则美化会走向它的反面。一个人着装的品味展示的是自己的审美素养,这也需要学习。

  做衣服让为我开阔了眼界,懂得了欣赏,理解了服装和时装之别。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装文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碰撞融合,让设计师产生艺术创造的灵感,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品牌来,光怪陆离,争奇斗艳。虽然时装不实用,但它引导世界服装潮流,人们采撷其中的精华,运用到各种生活装和职业装中去,让生活中这道流动的风景,丰富多彩,常换常新,美轮美奂。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生活中涌起的浪花,很快就被历史的大潮淹没了,但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还时时摇漾着心中的涟漪。那是一段穷并快乐着的日子,是从单调沉闷走向五彩缤纷的日子,是对美好生活充满渴望的日子,也是精神家园开始欣欣向荣的日子。

  情难舍。衣服还是没捐。我拾起生命中的那片叶子,是因为它的美丽。


  2023—1—9于北京为之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妻子两件舍不得扔的风衣让作者拾起四十年前生命里的那片叶子。改革开放,新时代吹起新号角,人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最有代表的就是着装上的改变。买衣服贵,做衣服相对经济,于是作者当机立断,走上了“裁缝”之路,成了家庭成员的“服装师”。做衣服神器有了,缝纫机时不时唱起歌谣。从服装样式到选料到裁剪到亲手缝合,一次次拜师纠错,一件件时兴合体的服装让妻子和家庭成员漂亮增色不少。作者是生活的美化师,服装是生活中流动的风景,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审美素养也在大幅提升,作者拾起的那片生命中的叶子也因此带着时代的烙印常存不衰,美轮美奂。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