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古格文明,一份逝去的忧伤

作者: 天路过客 点击:1279 发表:2017-05-02 14:25:47 闪星:7

摘要:无论怎样,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格王朝,不应该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模糊的背影。读懂古格之谜,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西藏北部的阿里,平均海拔 4500米。这片由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万山之祖”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云端领土”、“高原上的高原”。提及它,人们谈高色变,望而生畏;走近它,方悟地广人稀,荒蛮震撼。古希腊有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对阿里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印度以北一个盛产黄金的叫做阿里的地方,有一种个头比马还大的蚂蚁以黄金为食生存在这里,每每与深夜来这里淘金的人群发生抢夺撕斗,因为食金蚁

  天生神力,感知到晨光便会醒来,于是任何入侵者都逃不过它的惩罚。由此,曾经繁荣的阿里古格文明逐渐化作了废墟土磊和森森白骨……这段描述固然只是不足考证的神话传说。据西藏本教的《甘珠尔》记载,阿里的确曾经是中亚主要的黄金产地,堪称“黄金的故乡”。由此我想,黄金多是非便多,是非多故事也自然多,历史也就格外厚重。而我对于阿里的黄金之说并无兴趣,有关古格王朝的历史文化之谜,才的确是阿里占据我心扉的一份神奇与神秘。

  记得小时候学习历史,老师讲到西藏文明发展史这一块时,只讲了雅砻文化和吐蕃文明,心目中便以为这就是西藏早期历史的全部,来到西藏才明白并非完全如此。因为吐蕃文明虽然最终成为了西藏文明的主流,而在西藏悠久的历史上一直活跃着两支文明,它们在空间上分踞东西,在时间上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一定意义上讲,一千八百年前处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象雄文明更为久远,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密切,文化形态也更加丰富多彩。而大器晚成的古格王朝,则是将象雄文明推向辉煌的精彩传承者。当然,由于地处偏远比较封闭,这段历史在神秘中闪烁不定,到最后,国王和他的子民们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连规范的史料记载都难找到,留下的只有满目沧桑的废墟,以及这些废墟遗迹发出的寂静音韵。

  2014年国庆长假,因为有诸多疑问与好奇的理由,我有了一次不寻常的云端之行。不只是身为军人对于这片边陲战略要地的关注,更由于它的兴衰及其文明源头。

1493656688329623.jpg

    

  鲜为人知的古格文明为何成为了“断层之谜”?

  飞驰的越野车一路颠簸,这个萦绕脑际许久的问题一路伴随。从拉萨经日喀则、普兰到达古格古城所在地扎达县,三分之二的路程穿行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这两大山系之间。再由该县首府托林往西18公里,便是著名的扎达土林。有关土林的照片过去已看过无数,但当它真实地展现眼前时,我还是惊呆了。那些层次分明的皱褶和沟壑完美的沙土组合,酷似巍然林立的城堡,在高低蜿蜒的山脊上像蟒蛇一样无尽地展开,让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出发前查阅资料得知,这里在一百多万年前,曾经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是喜马拉雅地质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降低,逐渐凸起了这片高原。现在放眼望去,依稀可见湖水冲磨出的山体层高痕迹,那些壁立陡峭的山岩历经风雨侵蚀,才雕琢成今日自然神奇的模样。

  在一个被众多土林怀抱的300多米高的山头上,坐落着红白两个宫殿,若不是鲜艳色泽的对比,仿佛就如生长在山上一样,宫殿废墟的色彩与山色浑然一体,这无疑是苍凉神秘的古格王宫遗址。托起宫殿的山头虽不算高,却也陡峻,洞穴、佛塔、碉楼、寺院和王宫自下而上分三层有序布局,依山而建,虽不是原貌,却仍蔚为壮观。

1510223023247389.jpg

  随行的藏族好友白马占堆介绍说,那些密密麻麻的洞穴多为居室,山坡上比较轩敞的土堡,当年应该是土木结构的建筑,归达官贵族住宿,奴隶当然只能栖身于山下底层最简陋的洞穴中。有的洞窟围绕着寺院佛教殿堂而建,是僧侣修行习经的场所。最为尊贵的王宫建筑,自然是高居山顶了。我们走近一看,不禁深为古格人的聪明智慧而感慨万端,有这样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山体内又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某些类似窗户的洞口,既是为了采光,又可用来瞭望和射箭防御。暗道迂回曲折,直达山顶王宫。哦!如此恢弘的古格,你怎么就消失了呢!

  我在想,即使现在,借助现代化的工具爬上山顶都不容易,而这样完备的立体防御体系,连我这个当代军人都不能不惊悚,不能不折服古格人的智慧、强大、耐力和军事绝决才能。

  凝望高高在上的古格王宫,我仿佛见识了远古年代的固若金汤,看见了古格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威仪。继而也越发想要从它依稀的背影中,复活这个巍巍700年王朝的记忆,试图弄清楚它究竟演绎了怎样的一幕“阳光下的消失”。不经意间,一座不很起眼的窑洞中堆积着的据说总数达10多万支的竹、木箭杆映入眼帘,看得出来,其中绝大多数只是粗加工的箭杆材料,由于高山洞穴高寒干燥,至今并未腐朽。透过这些沾满历史灰尘的兵器材料,我似乎看到了古格国破之际的狼烟四起、如蝗箭矢,听到了遮天蔽日的两军对垒、人喧马嘶。

1510223096537165.jpg

  据说亡国悲剧源于政教纷争。主角是1622年继位的古格王赤扎西查巴德,他为了防止日益强大的僧侣集团控制政权,甚至不惜消灭佛教,恼怒的喇嘛集团和地方贵族发起暴动,一直虎视眈眈的拉达克人也乘虚入侵,兵临城下。煞那间烽火连天,杀声四起,兵戎血溅……战火毁灭了繁荣,黄土淹没了豪杰。传说一位王妃因不肯被俘受辱,竟飞身跃下山崖。城破国亡的情景极为惨烈。经历过16位世袭国王、拥有过10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古格,于1635年近乎瞬间灰飞烟灭了。统治阶层瓦解了,它的文明记载去了哪里?当年的10万之众又何以无影无踪?是在战争中灭绝了?还是外迁了?或者他们恰巧在亡国的同时又遭遇了瘟疫霍乱?

  无数的问号至今扑朔迷离,无人告诉我们。无论怎样,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格王朝,不应该只是一个传说、一个模糊的背影。读懂古格之谜,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由古格王国的破灭,我突然想起了吐蕃王国的辉煌,想起了至今熠熠生辉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想起了西藏自松赞干布开始的“政教合一”。这样一个适用的政治与宗教统治理念的确立,体现着松赞干布多么高的智慧啊。

  暮色渐晚,红霞飞舞,月儿渐现婀娜玉颜,我却落坐于一个土堆旁不愿离去。曾经在午后白炽的阳光下一派干涩的土林,此刻出现别样的景象:山体透出暗红,层次错落有致,格外瑰丽壮观。山顶那些个布满沟壑的土包营垒,仿佛亡国之君赤扎西查巴德痛悔的面容,山腰上那残存的一孔孔窑洞,有如一双双永不瞑目的眼睛,瞪视着后人,诉说着无尽的悲凉与忧伤……

  古格文明,我带着一份真诚,踩着你时隐时现的踪迹,拜谒来了。今儿时光已晚,明天我还会再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每一种文明的逝去,都会带给后人一丝忧伤。曾经的古格文明,因何成了“断层”?带着思考,作者带领我们拜谒了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的遗址。文章不仅介绍了古格王朝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也客观分析了王朝覆灭的主客观原因,让我们对那片神奇的高原又多了一份神往。游记不仅有流畅而引人思索的文字,又配以直观震撼的图片,实属上乘之作。 推荐阅读 编辑:路人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