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精明
迷惑了大半辈子,近些天终于想明白一件事:“聪明”与“精明”的区别。
明白了,却没有豁然贯通的欣喜,有的却是近于失落的茫然。
“聪明”的体现,在于真心喜欢的事情上,或读书,或艺术,或一心想做的事,喜欢便投入,便痴情,不受外惑,精研精进,自然会干出名堂,成为行家里手。
“精明”指的是精于人情世故,是一种应对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的本事,有点厚黑学的意味,属于实用主义。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也。这种人混社会的能力都比较强。
“聪明”与“精明”,二者不是一个概念,努力的方向与追求完全是两码事。
明熹宗朱由校,十六岁登基做了皇帝,正是青春年少求知欲强的时候,皇宫失火烧了房子,于是找来工匠建造,其中自然有高明的木匠绝活,他一看来了兴趣,上朝的事都不管了,天天盯着学木匠活,学的有模有样,从此爱上了木匠手艺,乃至精琢细研,发挥创造,才二十出头,木工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典型的聪明。
可是作为皇帝,运筹国事管理臣民,属于“精明”这块的本事却完全外行,因为他的兴趣点压根不在这上头。“聪明”人干“精明”人干的勾当,文不对题,结果当然一塌糊涂。
说起来大才子苏轼也属“聪明”一类,写诗能把自己送进监狱,绝对不是“精明”人干的事。王安石变法,那是皇帝做后台的,风头正劲,即便有弊端,别人看了不说,他却直言不讳,哪有好果子吃?变法失败,司马光等保守派重新上台,他又说变法也有可取之处,不应全否定,说实话的结果又是流放。他一生的灾祸,可以说全是“不精明”造成的,这真是枉自“聪明”,越“聪明”越倒霉。
历史上的“聪明”人,在“精明”人眼里都是傻瓜。屈原“聪明”吧,一代诗宗,万世景仰。他要是稍微“精明”点,别认死理,不会投河。嵇康乃竹林七贤之首,诗文俱佳,琴弹的也好。论艺术可谓绝顶“聪明”,对人情世故的“精明”就差远了,愣是掉脑袋也不与小人为伍。
这样的例子多了,“聪明”绝顶的艺术大家都玩不过“精明”人,千古一理。
今天的社会,稍稍注意,可发现满世界都是“精明”人,活像一场全民自发的“精明”比赛,所以“聪明”人万不抽一。为什么?不“精明”吃亏。即便你有“聪明”的天赋,也会被现实逼迫着改弦易辙,变成“精明”。这是大环境造就的。无论哪个单位,你纵有浑身的本事,不“精明”不懂权术不会搞人际关系你就搞不赢。学历不过是块敲门砖,门开了砖头扔了。追名逐利说到底靠的是“精明”,光“聪明”傻冒一个。
所以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感慨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教出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不能光怪学校教育,看看如今的家庭,从孩子起,接受的都是“精明”的教育。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无不都是教孩子出了门怎么说话怎么做事,啥话能说啥话不能说,全是往“精明”上引导,有几个专门跟孩子讨论知识学问的?像苏老泉那样,从小教两个孩子扎扎实实读书,最后教成了一门三苏,那才是教“聪明”。可学了“聪明”荒废了“精明”,结果有得苦吃。现代人都是明白人,谁都不愿让孩子做个不谙世故不知圆滑的书呆子。
“聪明”人懂技术,你就搞你的技术,“精明”人技术上不行,可以当领导。看看哪个单位当领导的不是“精明”人?陈景润数学一流,当领导行吗?这都是大明皇帝亲自验证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前些年流行一种说法: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于是把技术骨干都提上领导岗位,结果如何?一年年过来,又回到原来,还是“精明”人当领导,“聪明”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这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物竞天择。
历史上汉高祖的故事家喻户晓。刘邦其实就是个乱世中的基层混混,论文治武功谁都找不出亮点来,可他能把汉三杰笼络麾下,使唤的有声有色,而且事干成了,想杀就杀,连战神项羽都被他灭了,稳稳得了天下坐上龙椅。往大了说,这叫“帝王术”,小了说就是“精明”。试问,有哪个中国人愿意让孩子学楚霸王而不是汉高祖?
所以啊,世人都想做“精明”人,光靠“聪明”,你永远做不了人上人。
可是换个角度想想,眼见的假货越来越多,骗子越来越多,贪官污吏越来越多,世风日下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跟上蹿下跳的“精明”人越来越多有没有关系?我看有。“精明”人实际成了追名逐利发家致富的范本,谁还愿意做不谙世故的“聪明”人呢?
我都不愿意。只不过一不小心成了书呆子,中毒太深,改不过来了。
【编者按】有言之,只有共心,才能共情;只有共情,才能共鸣。否则,非也。作者的评论正是从反面论证了“聪明”与“精明”,二者不是一个概念。聪明人与精明人是两条轨道上跑的车,而且引历史人物证明,不同心则不共情,也不共鸣。因此人生命运相去甚远。作者论述不无道理。是的,人各有志,不可勉为其难。也许作者还有进一步的不可否认的论述:人各有志,殊途同归。读者期待着。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