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金笔无敌泣鬼神

作者: 江楠 点击:1642 发表:2023-01-03 10:13:18 闪星:5

摘要:古人作诗,追求“神韵”。他们用“含蓄”暗示神韵;用“联想”突出神韵;用“无我”创造神韵;用“猎奇”强调神韵;用“无迹”巧展神韵,写出了许多千古流传的作品。古人的这些方法,对今人写诗、写文章,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神韵”,语出《宋书·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宇标峻”。本指人的风度韵致,后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还指高超、非凡的诗词魅力。清代王士祯提出“神韵说”。他将“神韵”提升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认为,诗歌创作要捕捉到灵感。提倡诗人要在自然景观虚静的状态下凝视万物,抓住灵感到来的瞬间,悟出高情妙语。还认为,诗歌创作不应追求华丽浮夸的文字,文字越淡越好,寥寥数笔能够散发出诗歌的“真味”,这才是诗歌的“神韵”。“神”,指精神,即主题;“韵”,指押韵,即形式。翁方纲认为:各种风格的诗,都应有神韵,并非只有“逸品”才有神韵。我国古代诗人,用“含蓄”暗示神韵;用“联想”突出神韵;用“无我”创造神韵;用“猎奇”强调神韵;用“无迹”巧展神韵,写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优秀作品。


 一、用“含蓄”暗示神韵

 唐代诗人,尤其重视诗的含蓄。从刘勰《文心雕龙》开始,便提出了“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的审美观点。其所谓“文外之重旨”,即白居易所说的“须令欲尽而意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

    (1)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送别朋友,诗中却不见任何有关的字词,然而读者却感受到了许多的离愁别恨,感受到了诗人的依依不舍。因为,这些情感早已蕴含在了“孤帆”、“远影”、“江水”等意象之中。李白站立岸边,看着友人消失在视野尽头,碧空早已尽、江水天际流,他还依旧不肯离去,虽未言别情,处处有离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此诗的“神韵”。

    (2)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有个故事:崔护考进士不中,清明节在都城南庄游逛。他来到一户桃花满院的农家,敲门找水喝。一女子给他取水,对他特别好。崔护走了,她送他到门口。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到了这地方,发现院子大门上锁。于是写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过了几天,崔护又来,却听到有哭声。有位老人问:“你是崔护吗?我女儿知书达理,尚未嫁人。清明节女儿回家,见门上有题字,读完之后,绝食数日,死了。我老了,女儿迟迟不嫁,就是想找个可靠的君子,借以养我终身。如今她去世了,是你杀了我的女儿。”说完大哭。崔护进去哭亡灵。不一会儿,女子竟睁开了眼睛,复活了。老父便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句平淡无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用桃花形容女子的笑貌,平淡却不失美艳;第三、四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人面”和“桃花”开头,把第二句的“人面桃花”拆开了,暗示了物是人非。桃花依旧年年盛开,春风依旧缓缓吹过。可是那个美若桃花的姑娘还在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千百年来,触景伤情各不同,相同的正是这一份“笑春风”的神韵。

1672372176102144.png

    (3)陈沆《君王休道谢恩迟》:“君王休道谢恩迟,昨夜新婚事可疑。……量是海棠花早放,空留蝴蝶闹残枝。”清代状元陈沆,被皇帝招为驸马。不幸的是,新婚之夜,发现公主并非处女之身。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陈沆写了这首诗,请人呈送皇帝。未婚失身,是有辱门风的事,更何况是皇帝之家。怎样通过一首诗把这件不光彩的事情,说得既使皇帝能够接受,又能谅解,还不会震怒,手下留情?这确实需要相当的胆量、高超的文才和天才的智慧。否则,诗中只要有一个字没有写好,就会招来杀头之祸!陈沆这首诗写得很好。尤其是最后一句“量是海棠花早放,空留蝴蝶闹残枝”,比喻得非常贴切巧妙,婉转含蓄,有理有节。结果,皇帝怜惜陈沆的文才,便将他派到边远地区为官,结束了这段婚姻。这就是神韵的魅力。

    (4)南宋柴望《梦傅说》:“傅说为霖寤寐中,高宗一念与天通。后来亦有君王梦,不是阳台便月宫。”商代第22个帝王武丁,梦中得到了一个叫“说”的圣人。后来他找到了正在修筑护道的傅说,命他做宰相。“傅说为霖寤寐中,”武丁曾经对傅说讲:“如果遇到大水,我就把你当作舟楫;如果遇到大旱,我就把你当作霖雨。”这就是“傅说为霖”;“寤寐中”是指“梦中得圣人”;“高宗一念与天通,”是说武丁求贤若渴,得到了上天的帮助,成就了“武丁中兴”;“后来亦有君王梦,不是阳台便月宫。”武丁做梦,是寻找治国的“圣人”;而后来的君王做梦,竟然都是梦到“阳台”和“月宫”男女苟合的淫乐之事!最后两句,是神来之笔,含蓄而深刻地抨击了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腐败朝廷。

    (5)宋代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动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公元前218年,张良狙击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人物——秦始皇,这就是“一击车中胆气豪”。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张良是韩国的贵族,他决心向秦始皇复仇。于是,请来一个大力士,为其打了120斤重的大铁锤。当秦始皇东巡到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的车队经过时,埋伏在路旁的张良和他的大力士,挥舞着大铁锤向秦始皇的车子砸去!秦始皇虽然躲过了一劫,但是张良狙击他,“祖龙社稷已动摇”——他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后来,秦始皇四处巡游,所到之处都刻石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搞了许多形象工程。他还收藏天下的兵器,铸成了12个重达千斤的铜人,想以此阻止天下人的反抗。但是“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铁未销。”为什么除了这12个铜人外,人间还有许多未被销除的铁呢?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只要暴政在,“铁”就永远在!这就是诗的神韵!


 二、用“联想”突出神韵

        诗歌可以给读者带来联想空间,以产生神韵美。联想是指将诗中的意象加以延伸,将两个无关的东西变成有关的、类似的意象串联起来,突出神韵。如:

    (1)唐代王渙之《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常常被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你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吗?那么,就要再豋上更高的一层楼。此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了豋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寻味。人们用“联想”自我勉励,表示天下无难事,只要肯豋攀!只有到达更高的境界,才能具有更高的眼界。

    (2)唐代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的前两句写美酒,后两句写忘乡。“兰陵美酒郁金香”,点出作客在兰陵,饮的是“郁金香”泡制的美酒。“玉碗盛来琥珀光”,写酒的颜色,其光艳如琥珀。“郁金香”、“琥珀光”,不仅是在写酒的美色,而且给这首诗抹上了一层令人眩目的金色,带来了诗的色彩美。作者浓笔重写酒香、酒色,既表现了主人款待的盛情厚意,也表现了诗人好友嗜酒,对主人的感激之情。“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由于主人盛情款待,使客人象到了家一样,毫无顾忌,酪酊大醉,他竟然忘了何处是自己的故乡了。这首诗字面是写“乐”,实际上是写“忘”。这里,并不仅仅是写“忘情”、“忘乡”,更重要的是联想、暗示,写“忘忧”——他当初的“济苍生”、“净胡沙”之志,直至此时还没有变成现实。他又无力回天,只好以酒浇愁愁更愁,借“乐”情以忘“忧”愁。

1672372211197688.png

    (3)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通过“乐景”联想“哀景”,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沉醉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思收复失地的腐朽政局,使作者的愤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溢于言表。

    (4)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里,没有直接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了撼人心灵的神韵力量。


       三、用“无我”创造神韵

      有时候诗人创作时,会将某些场景加以主观上的改造,令无感无知的客观事物拥有主观情感,营造出心物交会、人物合一的“无我之境”(王国维)。如:

    (1)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诗》中的“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诗人将草堂边的幽竹赋予了灵性与情感,无情的竹林,仿佛是有情的挚友,默默等待着诗人归来。经过主观的改造之后,景语则成为了情语,诗便有了神韵。

    (2)徐凝《古树》:“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道旁的古树,注视着来往的行人,星辰明灭,春秋更替,相比树木悠久的寿命,行人犹如朝露,而古树仿佛在叹息人生的短暂。作者以树写人,将诗人对短暂生命的感慨写得含蓄深沉,独具特色。

    (3)汪遵《聊城》:“血刃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公元前235年,齐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一年,怎么也攻不下。田单是一位优秀将领,公元前279年,他曾采用“火牛阵”(也叫“烧牛计”),将一千多头牛的角上绑着尖刀、尾巴上捆着芦苇,然后用火点燃芦苇,使“火牛”冲入燕国军队,致使燕军大败,他乘胜收复了70多座城池,这就是“田单漫逞烧牛计”,他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然而,对于攻聊城,田单却无可耐何。突然,他想到了人称“齐国奇才”的谋士鲁仲连,便请他出谋划策。谁知,鲁中连仅提笔给聊城守将燕冲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聊城。仅仅三天,燕冲自杀,田单便顺利收复了聊城,这就是“一箭终输鲁仲连”。唐代诗人汪遵的这首诗,妙在“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说明打仗光凭武力是不够的,还要靠智谋!鲁仲连仅凭一封信,就创造了奇迹!

1672372237343393.png


       四、用“猎奇”强调神韵

       写诗不能落俗套,必要时也可“猎奇”。如:

    (1)元代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十分“新奇”,将湖上的银色“浪花”比作“白发”,而“西风”竟能够“吹老”洞庭湖。后面两句更是绝妙,水中的倒影被写作是“天在水”,以至于“清梦”压在了“星河”之上,于是便造就了十分奇瑰浪漫的境界,仿如一叶小舟游荡在天河之上、繁星之中。作者用“满船”修饰“清梦”,又将虚无缥缈的“梦”具像化,形成了如幻似真的恍惚之美,令人陶醉。

    (2)北宋晏几道《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歌女,为了生计不得不滞留于青楼。虽然穿着绫罗、戴着珠翠,品着醇酒、尝着美味,其内心却极其空虚。每当夜深人静,都会为命运而哭泣。一个“斗”字,描绘了她相互比拼的画面,也令人想象出她的表面风光和背后的辛酸。一切都听凭别人摆布,“行云”来去不定、飘忽不停,“飞絮”随风而逝、踪迹难觅。“共轻狂”三个字,传达出了她的无助和可悲。第三句笔锋忽然一转,“不将心嫁冶游郎”。“不将”二字,展示了她的独立精神和坚韧品质。“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写这位歌女经常在筵席上劝酒、唱歌,酒水溅洒在歌扇上,模糊了扇子上记载的曲名。有时也会陪人游园,舞衣浸上了花香。作者用“歌扇”、“舞衣”,点明其身份;又以“溅酒”、“弄花”,刻画其情态,为结尾打下了伏笔。最后,作者突然宕开一笔——“一春弹泪说凄凉”,令人感慨不已。春天阳光明媚,这位歌女却在挥泪诉说凄凉。她到底在说什么?留给了读者去想象。作者在叹息歌女的同时,也借此展现了自己的坎坷遭遇。

    (3)王十朋《大夫种》:“狩罢吴郊鸟兔空,果烹猎狗废良弓。大夫自为知几晚,岂是陶朱计不忠。”文种,是春秋时期的谋略家,楚国人,先是和范蠡相约到吴国,后来成了越国大夫。他曾收买了吴国大臣太宰嚭,使之成为高级间谍;关键时刻,他鼓励勾践,使这个败军之帅最后消灭了吴国。勾践称霸诸侯,文种功不可没。谁知,就在庆功之时,越王勾践却赐剑文种,让他自杀!自杀前,勾践对文种说:“你曾经教我用七种谋略去讨伐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种,吴国就灭亡了。还有四种在你那里,请你替我追隨死去的先王,让他也试试你的妙计吧!”当年,勾践以三千精兵栖身会稽时,只有文种能知道在败亡中如何图生存;但他却不知道灭吴后自已会遭杀身之祸!这是一个君臣之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生死游戏。南宋著名诗人王十朋用诗《大夫种》记录了这一幕历史悲剧。“狩罢吴郊鸟兔空,果烹猎狗废良弓。”是这首诗的神韵,也是主题。它告诫人们:免死狗烹的悲剧还会发生。

    (4)清代洪升《钓台》:“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称帝,(即“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定都洛阳。新政权需要贤能之士辅佐,刘秀想起了当年在长安游学时“很有名望”的同学严子陵。严子陵性情淡泊,不愿为官。当年王莽称帝,曾多次请他出仕,都被婉言谢绝。公元30年,刘秀让人把严子陵的像画出来,命令手下,务必找到。后来终于找到了。刘秀亲自给他写信,请他出山。言辞切切,非常诚恳。同时,又三次派人上门邀请他。严子陵盛情难拒,来到洛阳。刘秀与他同榻而臥,同食共饮。晚上睡觉,严子陵曾把脚搁到刘秀的肚皮上,但刘秀毫不介意。谁知此事却被司徒(丞相)侯霸知道了,他立即在第二天叫太史官上奏,说昨夜客星犯帝座,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对严子陵的猜忌。刘秀大笑:“这是我和子陵同睡呀!”严子陵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小人的倾轧。因此,刘秀让他当谏议大夫,他拒绝接受,不辞而别。后来,他隐居富春山,以垂钓度日。公元41年,刘秀再次邀请严子陵出仕,又一次遭到拒绝。虽然严子陵多次不给刘秀面子,拒绝出仕,但刘秀非常大度,一直以礼相待。严子陵80岁去世时,刘秀非常伤心,亲自下诏,让各郡县官吏给严的家属赐予财物。清代戏曲家洪升诗中“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垂纶”,写的就是“奇人”严子陵拒绝出仕、垂钓度日之事;“千秋一个刘文叔,记得微时有故人”写的就是“奇帝”刘秀求贤若渴、三顾茅芦、不忘情谊的感人故事。为此,宋代名臣范仲淹,写了一首诗,盛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1672372284785889.png


 五、用“无迹”巧展神韵

 诗词是一种抒写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常常会用“无迹”手法,巧展神韵。传说羚羊每到夜晚,会找准一棵树上的高枝,一跃而上,待犄角挂住树枝,身体悬空,这才安然睡去。若有猛兽追到树下,便会茫然失措。因此,禅师常以“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佛家妙悟。诗词创作中,也有用“无迹”手法的。如:

(1)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楓叶落纷紛。”牛渚夜泊所怀之古,实为晋代的一段往事:袁宏年轻时家里很穷,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月色下乘舟江上,偶然听到袁宏在船上诵诗,便邀他到自己的船上,通宵夜话。袁宏后来成了一代文人。李白到了牛渚,想起了先贤佳话,感而赋诗。“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意思是:又是一个月色之夜,还能再有谢尚这个人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我也有袁宏诵诗的本领,也到了袁宏与谢尚相遇的地方。但是,现在还有谁来听我诵诗呢?有谁来能了解我、重用我呢?一想到这些,心中就非常不快。作者突然笔锋一转——“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天,赶快离开这个让人心里难受的鬼地方吧!

    (2)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前四句,说自己一路扬帆,走了几千里也没遇到名山。直到浔阳才见到了香炉峰。五六句说,自己曾读过东晋高僧慧远的书,慧远大师曾在这里的东林精舍钻研过佛法。写到这里,作者实然笔锋一转:“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现在,东林就在眼前,只有寺院的钟声日暮时还悠悠响起……

    (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开元天宝年间,王昌龄来到西北边塞,在战火中创作了《从军行七首》,这是其二。这首诗,前三句以“声”写“情”:用“琵琶声”、“旧别情”、“边愁声”抒情;第四句,以景结情。前三句,写的“琴声”“旧情”“边愁曲”,让人心烦意乱“听不完”,将士们既想听,又怕听,听了就会让人动情,思绪万千。因为,还是弹的那首让人落泪的《关山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是诉不完的离愁,弹不尽的别恨。“听不尽”三个字,内涵丰富、寓意深长。写到这里,作者突然宕开一笔,转而写天空忽然出现了秋月高照巍巍长城那壮阔、悲凉的场面,给读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随着一幅静谧迷人的“长城关山秋月图”的出现,作者要表达的是立功边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志豪情?还是面对现实愁苦幽怨?或是对祖国山河壮丽的深深爱恋?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了高度升华。正因为“听不完”、“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使征戍将士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本三分。黄牧邨在《唐诗笺注》(卷八)中评论说:“‘撩乱边愁’而结之以‘弹不尽’三字,以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情……”

    (4)韦庄《河传》:“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画桡金缕,翠旗高飐香风,水光融。  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江都宫阙,清淮月映迷楼,古今愁。”韦庄,宰相。此词是他经过扬州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诗人用“青娥女”、“殿脚女”的“春妆媚”,“司花妓”的“绰约”多姿,概括了扬州女子之美。当年,隋炀帝杨广,大修宫殿苑囿,造制龙舟万艘,选了千名美女穿白衣拉纤,终日酒色玩乐,引发了全国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高高的江都宫阙(扬州),清淮河中月亮照映的迷楼,便是昏君罪恶的见证。现在,隋朝的那些高楼大殿、“殿脚女”和“司花妓”,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高楼大厦年年建,靓丽美女代代有。谁还会从“隋朝灭亡”的事件中吸取“亡国”的教训呢?作者采用“以景寓情”的手法,浓笔极写了扬州的“风景美”和“女人美”。谁知,最后竟抛开“风景”和“女人”,神来一笔——用“古今愁”三个字嘎然结尾。画龙点睛、突出主题。使读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5)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7岁成诗,因一首《咏鹅》成了“神童”。他文采出众,才华横溢,决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刚就职,就是在唐太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元庆府上任幕僚。四年期满,李元庆有心向皇帝推荐他,劝他写一封自荐信。骆宾王对如此明显的暗示却拒不写信,离职归隐。后来,他曾任长安主薄。看不惯武则天当政,多次上书讽刺,被打入监狱。于是,他写了《在狱咏蝉》。诗中说,西墙外的蝉在不住地鸣唱,囚笼里的我思绪万千。年纪轻轻的我却蹲坐大牢,吟诵《白头吟》。秋天的露水很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无法飞翔。外面的风声太大,淹没了响亮的蝉鸣。蝉吃的是露水,却没有人相信它的高洁,使它蒙冤受屈。写到这里,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写自己——“谁为表予心?”这世上,又有谁能为我澄清不白之冤?作者“咏蝉”,语意双关,借物寄情,抒发悲愤,表明了自己不畏权贵的高洁志向,充分展露了诗词的神韵魅力。

       李白的诗“雄奇”,一旦感情喷涌,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孟浩然的诗“平淡”,淡得几乎见不到诗;常建的诗“清冷”,独有一股清气迎面袭来;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惊人”,“死”也要做“鬼中英雄”,爱国之情,喷涌而出,字里行间,正气凛然,让许多男子汉汗颜……

       古人的这些诗词,神韵俱在,惊艳千年!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有人说,历史是向前的,这没有错,可对于作者所叙述的古人的诗词来说,恐怕现代人是无法做到的。也许,现代人不可能领略到古人所处的那种精彩原始的环境,也难以做到身处绝境之事仍然能写出那些浪漫的诗词。诗词的创作必须是有一个特定的时代。当代人也有不少人在写,大多是摆不上桌面的,也算不上是诗词,更不可能写出作者叙述的“神韵。”作者的文章有引用,有分析,有结论,内容丰富,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史料,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感谢作者奉献。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