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让红色基因在传承中闪光

作者: 丁良跃 点击:1788 发表:2022-12-12 07:38:38 闪星:2

摘要:村中央有座石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千姿百态的岩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忽隐忽现,此山远望形似卧倒的狮子,故被称为狮石岩,山上有6个较大的溶洞,在于都实属罕见,如狮子洞、庙背洞、三十六岩洞等,其中苏区时期,时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的马德明,在敌人准备施以极刑前,他设计将敌人诱往狮石岩的庙背洞,最后跳崖就义。在石山脚下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于都县宽田乡上堡畲族村,因村庄的塅中有座石山犹如碉堡,故称上堡村名。上堡村地处天圆山脚下,高山环抱,中有大田,大部分村庄建于山岭脚下,这里的居民有蓝氏、李氏、刘氏、马氏、管氏、肖氏、郭氏、廖氏等姓氏。解放前夕属梓山区文明乡,解放初属宽田区石含乡,公社化时属宽田公社称上堡大队,1984 年属宽田乡称上堡村至今。

  村中央有座石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千姿百态的岩石,在绿树、藤蔓的掩映下忽隐忽现,此山远望形似卧倒的狮子,故被称为狮石岩,山上有6个较大的溶洞,在于都实属罕见,如狮子洞、庙背洞、三十六岩洞等,其中苏区时期,时任中共瑞西县委书记的马德明,在敌人准备施以极刑前,他设计将敌人诱往狮石岩的庙背洞,最后跳崖就义。在石山脚下立有革命烈士纪念碑。1670815553121267.jpg

  石山脚下是一个大屋场,散居着几户居民,他们都为蓝氏,于清朝从宁都里迳迁入建村。屋场中间,有一座蓝氏宗祠,名为“善宝堂”,在祠堂的两边是私厅和横屋。建筑祠堂的是蓝承波,建于清同治年间,他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先源、先洲、先漂、先沂(夭折)、先注。

  1934年春,红军第七后方医院由福建宁化迁驻桥头石下,不久迁宽田,院部设在上堡石山脚下这座祠堂。时任院长兼政委谢焕辉。医院下设3个医疗所,分驻七公坵、桂龙、龙泉、石晗村一带。供给部设在桂龙村天竹山,全院共有伤病员10500多人。红军北上抗日时,将3000余名病愈者编成1个师开赴前线。1934年10月该院随红军长征,留下部分医护人员,负责医治留下的伤病员。

  居住祠堂这里的是蓝祥通,其出生于1951年,有二兄弟,弟弟已去世。蓝祥通的爷爷叫蓝光耀,1891年生,殁不详。蓝祥通的父亲叫蓝祖高,1923年生,2008年去世。

  蓝祥通说,听他的父亲蓝祖高说,红军后方医院驻扎时,在祠堂的上下厅和两边的横屋,安排住了许多伤病员,有的横屋的房间未住伤员的,就堆放了许多药品。在红军离开时,看见红军战士将这里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绘图,作为有关资料。

  他的父亲蓝祖高还告诉他,红军在这里时,红军兵工厂的设备也从瑞金岗面,搬迁到这座石山的狮子洞里放置。那时他年纪还小,常常会去狮子洞捡拾铜丝线玩。1670815593802499.jpg

  在祠堂的右侧,建了一栋十字厅和二排横屋,生活在这里的蓝祖义,1945年生,在四兄弟中(老二早年去世),排行老大。蓝祖义的爷爷叫蓝先汶,也有四兄弟,排在最小,蓝先汶在解放前被国民党军从本村抓到宁都县杀害。老三叫蓝先招,其妻肖氏,段屋寒信人。蓝祖义的父亲叫蓝光罗,1922年生,1994年去世;母亲叫钟元面,1919年生,2016年去世。

  蓝祖义说,三爷爷蓝先招有二个儿子,叫蓝光力、蓝光执,都参加了红军,最后再也没有回来,解放后政府发放了革命烈士证书。家族决定,将蓝光罗过继给三爷爷蓝先招为继子。

  蓝祖义的父亲蓝光罗,以前告诉他,红军后方医院在这里驻扎时,那时爷爷蓝先汶四兄弟尚未分家,伤病员就住在他们住房勘下的祠堂里,护士住在两边的私厅。医院医生和兵工厂的干部就住在爷爷家的楼上。红军医院医生使用的藤躺椅、马灯,在红军走了之后,留在了他家里。在石山脚下的土地庙旁的桥边,当时埋葬了许多红军伤员的遗体。1670815630107695.jpg

  村民蓝光秋对他说过,你们那里有一个红军兵工厂和红军医院,那里住满了人。解放前夕,曾担任宽田区委书记的蓝光拔说,在解放后,他们先后组织人员到石山狮子洞,挖掘红军兵工厂掩埋的机器设备,但是没有找到。

  蓝祖义还说,父亲蓝光罗将红军后方医院伤病员用过的藤躺椅捐献给博物馆了。那是1985年3月18日,宽田乡上堡村蓝光罗捐赠了1只藤躺椅,藤躺椅由藤条竹编制而成,由底座、扶手、靠背组成,六只脚支撑,靠背与底座间破烂,系1934年红军后方医院伤病员用于休息的物品。全长104厘米、宽55.5厘米,通高80厘米,底座高53厘米。

  上堡这座经历风雨沧桑的祠堂,纪念馆展厅这只写满历史往事的旧藤躺椅,都默默见证了红军第七后方医院发生的一切。苏区红军医院将医疗卫生工作与军事斗争、政治任务紧密结合,掀起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高潮,,成为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医疗卫生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670815680388146.jpg

  纵观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无不体现着苏区广大红色医生们“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伟大精神。探寻人民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总结中央苏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对于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稿于2022年12月10日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井冈山、鄂豫皖的星星之火,从打击日本侵略者到推翻蒋家王朝,从“跨过鸭绿 江”到建设新中国……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是一路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奋斗历 程。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红色基因激荡红色力量,打造出一支“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人民军队。深扎信仰之根、传承红色血脉,揭示着人民军队近百年来所向披靡的制胜密码。1934年10月17号到20号,于都百姓调集了800多条船只,在60华里的于都河上,架设起五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帮红军渡河。作者的散文通过一幅幅图片和一串串数字,叙抒了于都人民在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派丁调夫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对红军的血肉深情。语言精炼,情节精彩,意境深厚。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