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渠大师的雕塑人生
艾青为刘开渠创作六十周年题词称赞:你用神奇的雕塑刀,塑造出人间的千姿百态——题记
一
酷暑季节,一场大雨过后,气温降了几度。
乘着凉爽,我驱车十余公里,到城郊乡村瞻仰刘开渠故居。前些天,在微信里看到,雕塑大师刘开渠故居修葺好了。
村子叫刘窑村,是刘开渠故里。三间青砖灰瓦屋宇,坐北朝南,简陋整洁。门前一片空地上,是正在成长的玉米秧苗。屋宇西侧路边,立着黑色石碑,上书“淮北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开渠故居”和“2012年4月22日公布,淮北市人民政府 立”字样。
面对故居,我五味杂陈。最近,我一下子阅读了关于刘开渠的三本书籍,分别是:作家纪宇撰写于1985年的《青铜与白石——雕塑大师刘开渠传》;2004年出版的程丽娜口述,裔萼、胡平整理的《人生是可以雕塑的——回忆刘开渠》;纵横先生的《记者心中的刘开渠——开渠图传》。这样,我对刘开渠的人生故事便清晰起来。
1995年4月4日,清明节前一天,位于淮北市风景如画的相山公园里的“刘开渠纪念馆”落成。纪念馆后面,是刘开渠的墓地。大师魂归故里,乡人空巷。当天,这里举行了庄严的刘开渠骨灰安葬仪式。
陵墓前,树立一块原石墓碑,正面刻着“人民艺术家、雕塑宗师刘开渠之墓”;背面是赵朴初先生悼念刘开渠逝世的《散余霞》:曾闻谈艺何飞动,绝不轻传统,道山西还有老成,要好生留种。丰碑千古高耸,革命英雄颂,今观此,最后庄严,难禁悲泪涌。
随后,进行了隆重的纪念馆开馆庆典活动。1995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刘开渠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那天,我作为企业报记者,参加了大师骨灰安葬和纪念馆开馆剪彩仪式,至今已过去27年。当时,我除撰写消息稿《学习继承刘老爱祖国爱人民奉献敬业精神(肩题)我市隆重举行刘开渠纪念馆落成仪式(主题)》,发表在《淮北矿工报》4月7日一版,还撰写了一篇散文式新闻《一代宗师 魂归故里——刘开渠先生骨灰回淮北安放、纪念馆落成纪实》,并配了三张图片,发表在4月13日《淮北矿工报》三版头条。
全文是这样的:
大师出吾乡,吾乡有幸。如今大师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刘开渠纪念馆落成开馆,清明时节,国内外宾朋云集相城,对大师做一次隆重的祭奠。
纪念馆内有大师的足迹,有大师的精品,有名人巨匠的念情和赞语,有乡人的汗水和心意。
纪念馆详细地叙说刘开渠“雕塑了别人,也雕塑了自己”的光辉卓绝一生。
大师,淮北人民永远思念和敬仰您!
米娜(大师唯一的半残女儿),你在凝视什么?你看到大师归乡的身影了吗?你听到大师那爽朗的笑声了吗?你面对墓碑和祭奠的白花,你没有想到,乡人对刘老如此厚爱和仰慕。你没有想到,家乡人民为刘老的骨灰安放仪式和纪念馆落成办得如此庄重和隆重。你说,父亲在天有灵会含笑九泉的。
大师,您是一位美的使者,把西方之美带回中国,又把中国之美传向世界。
大师,您用艰辛和毅力,写下了一部部不朽的“石书”,给历史立碑。今天,历史也为您立碑,碑文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大师、一代美术宗师。
大师去了,您生前的好友、学生、乡人,哀思绵绵,情深意切。如日本友人三宅剑龙为您的纪念碑题写的碑铭:人爱刘大师,风流天下间,高山安可仰,徒此捐清芬。
刘开渠生于1904年秋天,1993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二
刘窑,因古时烧窑而得名。当年,刘窑村仅有20户人家。村子依山傍水,后面是山,叫程疆山,山势往北延伸。前面是河,叫岱河,一路蜿蜒西北而去。
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山已变了模样,炸山开石,伤痕累累。河已得到整修,水流潺潺,坝基上新修了宽敞公路,方便了乡人出行。
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乡村,孕育出一位享誉世界的雕塑大师,真是万分荣光的事情。可大师的童年却是那样悲惨,令人唏嘘不已。
在刘开渠故居的路北,是他的宗亲晚辈刘长权居住的新楼。刘长权喜爱书法,小院的屋棚里,挂着小城名家和他自己的书法作品。我提到传记里刘开渠小时候的悲惨遭遇,他说,是真的,老辈人都知道。
据说,刘开渠16岁走出小村后,生前只回过一次刘窑。我在想,那一次,或许是为了感激父母的“不杀之恩”。我想到这样一个词“不杀”,心里便隐隐作痛。
面对故居,我似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山清水秀,看到了河流淙淙,看到了大师的奶奶“王姑娘”,看到了他的生而不疼的父亲母亲,看到了大师终身无法弥补的悲剧童年。
我在阅读《青铜与白石》开头“童年的恶梦”时,感觉作者纪宇像似写小说在虚构故事。又想想,这部传记出版时,大师健在,便相信书中所叙都是真实的事情。
这是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刘开渠的爷爷以上三代单传,家里有五六十亩地。年轻时,娶了妻子,生的是女孩。在他70岁的时候,买来了17岁“不谙世事”的穷人家女孩,为的是给刘家生儿——传宗接代。这时,他的女儿都快50岁了,有外孙、外孙女一大群。女孩进到刘家,没有一点地位,老人孩子都称她“王姑娘”。所幸,“王姑娘”真为老翁生了个儿子,取名刘兆宽。不幸的是,在刘兆宽3岁时,老翁因偶然风寒便撒手人寰。去世前,“王姑娘”应允,一定为老翁养大刘家这条根。
有了儿子,“王姑娘”才没有被刘氏宗族赶出门去。她含辛茹苦,忍气吞声,在别人的白眼中把儿子带大了。她满心希望儿子能知书达理,不负自己的一番苦心。谁知,娇生惯养长大的刘兆宽,成了一个游手好闲、脾气暴戾的人,整天玩鹰养狗,打猎取乐,根本不把她视作母亲,甚至连娘也不叫,也跟别人一样喊她“王姑娘”。这便是刘开渠童年悲剧的根源。
“王姑娘”以为,早一点给儿子张罗门亲事,用媳妇的手来管束儿子的野性。没曾想,又把一个无辜女人拖进了火坑。媳妇胡氏比儿子大五六岁,儿子厌恶她,整天吵闹打架,弄得鸡犬不宁。胡氏觉得,等有了孩子,丈夫或许会变好的。然而,这又是一个单相情愿的事情。
儿子呱呱坠地,“王姑娘”和胡氏喜不自禁,取名大田。可是,在外打猎归来的刘兆宽被人故意使了“魔咒”,“算命先生”告诉他:儿子实为灾星,不妨母生,专克父死,留着必为其父带来血光之灾,断命之火。愚昧的刘兆宽,甚至胡氏,对此深信不疑,均要致大田于死地。奶奶“王姑娘”的呵护,才使后来成为雕塑大师的刘开渠,在苦难中长大。
丈夫不断地打骂虐待,使胡氏的心肠变冷、变硬、变残忍了。母爱成了恨,她也要把这个“尅星”除掉。大田就在母亲的异常矛盾中长到两岁。这时,胡氏又生了个女儿。她想,与儿子相比,女婴岂不是更卑贱吗?她硬是不给女儿喂奶,“王姑娘”就用面糊喂养。不久,胡氏用奶水喂饱女儿后,狠心地用棉被把她捂死了。
在要丈夫还是要儿子的选择中,愚昧糊涂的胡氏的心理偏向了丈夫刘兆宽。这一年冬季,天气特别冷。一天夜里,他把赤身裸体熟睡的大田,扔在了门口过道的雪地里,要冻死自己亲生的儿子。大田的哭声惊醒了奶奶“王姑娘”。奶奶赶忙把大田抱进屋里,将冰块似的小身子裹在怀里,贴在心窝上……
大田是刘兆宽心中去不掉的一块心病。为了避免“血光之灾”“断命之祸”,刘兆宽视儿子如陌路之人,不理不睬,他的任何东西都不许大田碰触,希望这样能够避免灾祸。大田在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哀怨中一天天长大,到了6岁那年,差点死在了父亲的猎枪下。
一天,父亲到后山打猎,好奇心促使大田想知道父亲是如何捕捉老鹰的。他尾随后面,躲在一片自以为父亲看不见的草丛里。其实,这个有着十足经验的猎人,早就发现了他。刘兆宽支好围网,躲在一边等着老鹰的到来。他又想到了那位算命先生的话……这时,儿子正好送到了他的枪口前。他把枪管从草丛探出去,瞄准了那个乌黑的头顶。他的腮脸贴在枪托上,手指扣住了扳机……
可是,他的手指颤抖了,虎毒尚不食子,难道自己比恶虎还狠毒?黑洞洞的枪口抬了起来,“砰”地一声,树上的鸟儿应声落地……
后来,大田又在疾病和小伙伴的误伤中,历经生死磨难,都是奶奶不畏辛苦、千方百计,才挽救了他的生命。
三
大田10岁的时候,命运有了转折。
关于奶奶“王姑娘”和父亲刘兆宽的家事,在刘窑村和附近村庄的刘氏宗亲中传扬。邻村远房伯父刘兆年或许是同情大田,才想出一个办法来。刘兆年的两个儿子要到20多里外的王寨庄读初小,他让大田去陪读,并愿意代缴学费。这样,大田有了上学的机会。
进了新式小学,老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叫刘大田。老师觉得有点俗气,又弄清了他是“开”字辈,就说,刘大田,大田……我给你改个名字,叫刘开渠吧!
老师之意不言自明,田大须得灌溉,引水必要开渠。他很欢喜地谢过老师,接受了这个名字。
后来,这个名字,享誉全国,名满世界。
刘兆年的两个儿子读完初小,要到萧县城里读高等小学。因年龄相仿,刘开渠和两个儿子相处得好,刘兆年又到开渠家中说情,表示愿意继续资助学费。于是,刘开渠又有了上县立学校读书机会。在这里,刘开渠结识了美术老师王子云,走上了一生为之的艺术之路。
王子云是萧县本地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曾在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过画。王子云见刘开渠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在美术方面,显露出很大潜力,就想办法帮助他、成全他。北京国立美术学校成立了,要招新生,王子云推荐他前去,并帮他借钱。当时,王子云有个老同学,在萧县教育界有影响,掌管教育经费。王子云找老同学帮忙,为刘开渠请准了一份“留外贷金”。所谓“留外贷金”,就是萧县教育界对本县在外学生的一笔贷款,按月提供,学生毕业做事后,再如数偿还。
刘开渠与王子云的同学、在北京法政大学读书的王大哥一道,步行到徐州,乘上火车,一路向北京疾驰。
这是1920年9月,刘开渠16岁。
这时的父亲刘兆宽,因为没有被“尅”死,心有所动,儿子能到北京读书,也是他的荣誉,就变卖了两亩土地,作为开渠去北京的盘缠。
第二年,王子云老师也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为第一届高级师范科学生。后来,他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中国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是现代美术教育学派和美术考古学派的先驱。
刘开渠的求学之路充满艰难曲折、饥饿困苦,当然,他也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不激进,他的心思都在艺术追求上,学绘画、读文学、攻雕塑。在那个动乱年代,毕业后,找工作,也不能一帆风顺,经常饿肚子。后来,他落脚在南京大学院,在油印组干些刻蜡版、印材料的杂事,接着被调去协助学者研究标点 符号,整理抄写专著。做这些事时,他 心里想的还是绘画和雕塑。好在,他又遇到了贵人。
这时,蔡元培先生主持南京大学院工作。大学院,相当于高等教育部的职能。在大学院里,刘开渠经常能见到蔡先生。可是,自己和蔡先生素昧平生,怎好冒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一天早晨,刘开渠和蔡先生又相遇了,他鼓足勇气,把自己想去法国学习雕塑的事情说了出来。平易近人的蔡先生便记下了刘开渠的要求。后来,在蔡先生的斡旋下,刘开渠如愿以偿,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1928年夏天,他以委派驻外著作员的名义前往法国。
在当代的雕塑中,刘开渠十分敬佩当时的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教授让·朴舍。让·朴舍的艺术风格是浪漫主义的,又有浓重的现实主义成分。他的雕塑作品构图新颖,结构完整严谨。他雕塑的法国大作家雨果全身像,曾轰动巴黎。
刘开渠报考让·朴舍工作室,如愿成了让·朴舍教授的学生。在法国,他不知不觉度过了6年雕塑学习生涯。这期间,让·朴舍教授很喜欢这位来自中国的温文尔雅的学生,并让他当助手,一起做雕塑。这对刘开渠来说,真是莫大荣幸,给老师当助手,能学到更多创作手法,雕塑技艺大为长进。
1933年,正是国家和民族存亡的紧急时刻。刘开渠收到蔡元培先生的来信,国内发展雕塑事业需要人才,希望他能回国担起重任。听到了神圣庄严的呼唤,他的心飞向了东方,飞向了战火中的祖国。
春天,刘开渠决定回国。他启程到意大利、法国游览参观,更多的是观赏那里的著名雕塑作品。春夏之交,他由马赛登船,踏上归途……
四
到刘窑拜谒刘开渠故居的第二天,我再次走进淮北相山公园内的刘开渠纪念馆,瞻仰大师的雕塑作品。
这时,我对大师的人生故事有了许多了解,眼前的作品不再只是一件件精美的形象雕塑,他们似乎都注入了灵魂,活了起来。
蔡元培先生坐在那里,手捧书本,目视侧前方。这是一座大型铜像,是刘开渠向蔡先生的致敬作品。一脸严肃,棱角分明的鲁迅头像和浮雕像,在“横眉冷对”的同时,还焕发出一束柔光。我似乎看见了两位先生和刘开渠在一起的情景。
当时,蔡元培先生已经辞去南京大学院院长职务,在上海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那天,刘开渠轻轻敲了下院长室的门,里面传出“请进”的应声,正是蔡先生的嗓音。推开房门,见蔡先生正在同一位个子不高的客人谈话。
“蔡先生,您好!”蔡元培转过身来,见是个年轻魁梧的西装青年,精神焕发地站在那里,一时没有认出来:“你是……”“我是刘开渠,刚从巴黎回国。”
蔡元培很高兴,立即快步迎上来:“噢,是你呀,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这时,那位客人回头,刘开渠一眼认出,是自己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蔡元培向鲁迅介绍刘开渠,鲁迅先生微笑着点点头,上前和他握手。
刘开渠向蔡元培汇报在法国学习情况。蔡先生十分欣慰,希望刘开渠能为中国雕塑事业开创一条新路,担负起雕塑教育工作,造就众多人才。这时,鲁迅先生放下手里的报纸,欣慰地说:“过去中国的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了”。鲁迅先生的话,一语中的,刘开渠感动地说:“先生说得对,是应该做人像,多做英俊、勇敢、聪明的中国人!”
刘开渠到了杭州艺专,林风眠校长聘任他为雕塑系教授。“我首先是做雕塑的,其次才是教雕塑的。只有我做得好,才能教得好,做教相长。”这是在正式上课之前,他向校长和教务长提出的,要求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教课和做雕塑两不误。
在刘开渠纪念馆里,有一张雕塑图片,是《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表现的是为国捐躯 的抗日志士。这是刘开渠回国后创 作的第一件大型雕塑作品,为双人铜像。两个铜立像,一官一兵。军官挺立远望,左手握望远镜,右手指向前方;士兵手握枪杆,左腿弓伸,身体前倾,显示出冲锋陷阵的雄姿。
在做塑像时,刘开渠讲究计划和步骤。先做小点的泥塑,反复推敲修改定稿后,做成足尺的裸体大汉,然后披上衣服,配上道具,由泥塑翻成石膏像,再由石膏像送工厂铸成铜像。两个立像完成后,他把头部拍了照片,寄给让·朴舍老师看,老师回信热情赞扬,说像塑得很好。
铜像于1935年立在杭州西湖边。建成揭幕后,塑像朴素洗练的造型,威武雄壮的气势,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轰动了杭州城。这是刘开渠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第一个传世之作。
令人惋惜的是,这组塑像,在30多年后,毁于“文革”动乱中。现在除了照片,原来的面貌再也看不到了。
在杭州,刘开渠结识了聪明美丽、光彩照人的才女程丽娜,并结为连理。他们一起流亡,一起做雕塑,成了患难与共的终身伴侣。
五
在刘开渠纪念馆里,摆放着许多大师的精美作品,有的以图片形式展示。这些图片展示作品,多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雕塑,他以这种特殊形式参与抗战,鼓舞人民士气。可是,这时的每件作品背后,又都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我站在《王铭章铜像》图片前,似乎看到了刘开渠夫妇在腥风血雨中奋不顾身完成这个雕塑的过程。
王铭章是四川成都人,也是一位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藤县而牺牲殉国,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刘开渠在追随西迁美术学校到湖南沅陵时,曾收到徐悲鸿和熊佛西两位先生的来信,希望他能到成都为王铭章师长做雕像。因相距太远,又觉得蜀道之难,他没有前往。然而,他现在被战争逼到了成都,王铭章又因抗战而死,他决定承担这个雕塑任务。
刘开渠临时居住在一所空着的职业学校里。他与政府签订合同,为王铭章师长做骑马铜像。又能做雕塑了,刘开渠十分高兴。然而,这里条件简陋,一切都要亲力亲为。其艰难复杂的过程,无法想象,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
铸塑这样一座铜像,黄铜就要用4000多斤,化铜一次要用焦炭一吨多。刘开渠请来24位壮汉,把其中的16位分成两组,轮流替换拉两只巨大风箱,化铜水浇筑。谁知,在浇筑过程中发生了意外,铜水倒流。已经灌注模具的铜水猛然喷射出来,像岩浆冲破地壳,直上空中十几丈高。好在这次事故没有伤人。
刘开渠没有气馁,他拿过手锯,抡起大锤,把铜柱割开砸碎,再次熔化,接着干。可是,战事越来越紧,日本飞机频频空袭轰炸。为了不影响工作进程,刘开渠在院里挖个防空洞。飞机来了,就躲进去;飞机走了,再出来继续工作。
可是,被政府派来当模特的青年士兵老惠和工人师傅认为,飞机轰炸司空见惯,不大在乎。刘开渠劝他们小心,他们总是一笑了之。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
这天,远处传来飞机的声音。“快点下洞,日本飞机来了!”刘开渠大喊着,把妻子女儿送下洞去,返身拉起一位工人师傅,让他快下来,可这位工人师傅还是慢腾腾的。随着轰轰隆隆的引擎声,一架飞机俯冲下来……院子里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地面炸出几个巨大的弹坑。两个印刷工人被炸死了,青年士兵模特老惠紧急抬到医院门前时,也死了。
这次轰炸,房顶几乎整个被掀掉,门窗都被炸坏,不能住了。刘开渠只好搬进妻子哥哥家里借宿。
好在铜像没有被炸着,只是基座还没有建好。物价飞涨,资金更紧张了。全家人省吃俭用,程丽娜把教学薪水补上也不够,又把母亲给她的几件金银首饰卖了,支持刘开渠继续进行基座建设和铜像安装。
王铭章骑马铜像历经磨难,终于在成都少城公园树立起来了。揭幕那天,成都轰动,成千上万人涌向铜像,争相观看。骑马铜像威武雄壮,人们似乎听到了沙场上的呼喊,战马嘶鸣,呼唤着血性儿女,冲向抗日前线……
随后,在艰难日子里,刘开渠还先后雕塑了《无名英雄铜像》《孙中山铜像》《李家钰骑马铜像》。当时,正是国共两党统战时期,他还雕塑了《刘湘头像》《蒋介石立像》。给蒋介石塑像,这为后来的运动埋下了祸根。
这期间,令刘开渠欣慰的事,他完成了一件心有所愿的传世之作——《农工之家》。这是他酝酿已久、精心构思的一座大型浮雕。他以在重庆青木关松岭岗一年多生活为素材,采取高低浮雕并用的方式表现农民生活,倾吐他们的理想、追求和愿望。
这件大型浮雕就摆放在纪念馆的正厅里。
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洪流浩浩荡荡,刘开渠到了上海,他创作了《开路工人》雕塑,为蔡元培、鲁迅等塑像。
在人生之路的关键时刻,是蔡元培先生支持了他。为蔡先生塑像,浸透了他没齿难忘的感激之情。与鲁迅先生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刘开渠永远刻印在心里,在做塑像时,他对先生说,“现在是轮到做您的像的时候了”。
六
在刘开渠纪念馆一角,陈列一个名叫《童趣》的塑像,又叫《踢毽子的小女孩》,是一件20厘米×30厘米的铸铜作品。这原本是小女儿刘沙平的未竟之作。后来,刘开渠把它加工完成,以此来纪念可爱的小女儿。我站在活泼欢动的小像前,想到书里提到的“运动时期”刘开渠一家的悲剧故事,便黯然心酸。当然,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悲剧故事,又何止刘开渠一人呢?
“反右”“文革”两次运动,无辜地牺牲了刘开渠夫妻两个可爱的女儿。
1938年初,在颠沛流离中,刘开渠与程丽娜在汉口举行了简单婚礼。应程丽娜母亲要求,时在武汉的名人郁达夫和王映霞夫妇做了证婚人。1939年春天,在开始准备为王铭章将军塑像时,程丽娜生下了女儿“微娜”。刘开渠深爱妻子,就把妻子名字分一个给了女儿。1940年夏天,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米娜”来到人间。动乱年代,生不逢时。米娜降生时,正赶上空袭,爆炸声震撼房舍。医院的人急于逃生,忙乱中,接生者误将脐带缠在了米娜脖子上,引起缺氧窒息,小脑受到严重损伤。因此,她终身残疾。后来,他们又有了三女儿刘沙平,乳名毛毛。三个女儿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小:微微、米米、毛毛。从此,两人再也没要孩子。
1943年冬天,刘开渠夫妇带着三个女儿回到成都,过了6年饥寒交迫的日子。这期间,为了生存,刘开渠做过为数不多的军阀、官僚、资本家的塑像,如《刘湘头像》《蒋介石立像》《杨孝慈浮雕头像》等。在为蒋介石塑像时,他心里犹豫不决。当时,因资金短缺,《无名英雄像》还没完成。朋友劝他接受,多要些钱,挪用过去,让抗日无名英雄形象早日建成。何况,正值全民抗战时期,国共合作还维持着……
日本投降,八年艰苦抗战胜利了。刘开渠到上海,在上海市园场管理处美术室当主任,负责美术设计,一家人住在杂物库房,他的雕塑创作又开始了……
全国解放后,刘开渠被上级安排接办杭州艺专,并担任校长。1951年,他 被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为副市长,主管城市建设和文教工作。从此,他更忙得不可开交了。当然,这也是他几年忙碌而幸福的生活。
在刘开渠纪念馆主厅里,镶嵌着三块大型浮雕,中间一块是“渡江”,两边分别是“支援前线”和“欢庆胜利”。这是刘开渠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一组作品。它们正是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正 面的三块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党中央决定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纪念碑正式动工兴建。1953年初,刘开渠被借调到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工作。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任是彭真。刘开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兼雕塑组组长,负责全部美术工作。当时,中央决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上,要刻毛泽东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的基座浮雕选定8个题材:焚烧鸦片、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及解放全国。
刘开渠除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设计工作外,还要亲自创作碑的正面三块主题浮雕。最大的一块《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高2米,宽6.4米,要雕刻24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几年里,他的全部身心都用在了纪念碑的兴建上。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锻炼了一批雕塑人才队伍。刘开渠建议成立“中国雕塑院”。没想到的是,“反右”开始了,这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证据之一。可是,他怎么也挖不出自己的“反党”思想根源。他精神恍惚,想一死了之。
刘开渠的反常举动吓坏了妻子,也惊动了女儿。长女微娜正在读高中三年级,紧张地准备高考,她还是学校初中部少先队辅导员。微娜自己忙,还要为父亲抄写一份份“检查”“交待”。父亲口述,母亲记录,微娜抄写整理,经常弄到深夜。身体的疲劳,精神的压力,使微娜得了肾炎。这时,学校组织下乡帮助农民秋收,她不顾身体疾病,又跟着下乡了。20天的繁重劳动,她的病情加重,耽搁了治疗,后在医院病逝,只有19岁。
七
周恩来的亲自干预,刘开渠等被称为“漏网之鱼”的“右派”得以幸免。
然而,没过几年,“文革”的火燃起来了。这时,刘开渠再也没有被总理呵护的幸运了。莫须有的罪名堆积到刘开渠身上,一天天被揪斗、被奚落、被侮辱,身体和心灵受到极大摧残,真是生不如死。妻子程丽娜主动陪斗,就是怕他一时糊涂,走上绝路。
残疾的二女儿米娜,去了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改造思想。
三女儿刘沙平,有父母亲的遗传基因,高中毕业时,父母都主张 她学习绘 画,她坚持要报雕塑系,说以后给父亲当助手。可是,“文革”时,刘开渠的“反革命分子”帽子也连累了女儿,家里一次次被抄,沙平也成了“狗崽子”。她内心纠结,也受到“红卫兵”欺侮。姐姐米娜仍躲在农村。
为了摆脱苦闷之境,刘沙平跟着他人外出做雕塑,先是山西大同,后是河南,又去湖南长沙。湖南长沙站的巨型毛主席塑像完成了,她出了不少力,得到大家好评。她从长沙回到北京,要参加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一周年活动,并参与横渡昆明湖盛大庆典。美术学院要在头天晚上连夜在玉渊潭进行预演。
刘沙平体质好,还是一名游泳运动员。谁知,那天晚上,风急雨大,死神降临,她淹死在了玉渊潭的湖水里。这一年,沙平24岁。
大女儿19岁时,走了;二女儿残疾严重,嫁给了一位农民;健康活泼的三女儿又这样不明不白地去世了,对于已经63岁的刘开渠和妻子程丽娜来说,白发人送走黑发人,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
更可恶的是,造反派还不让刘开渠参加沙平的追悼会。一个满脸横肉、眼露凶光的造反派头头幸灾乐祸地说:刘开渠,你家也破了,人也亡了,你还活着干什么?要死也容易嘛,上吊跳楼都方便!我在书中看到这里,现在又写到这里,心里不禁咒骂:这是什么样的鬼世道啊!
风雨中,刘开渠和程丽娜相互搀扶,艰难地活着。1970年,刘开渠作为没有解放的“牛鬼蛇神”,进了“军管”,被送到一个农场参加劳动。1974年,他被“宽大处理”,总算回到了北京。
八
在刘开渠纪念馆,陈列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贺敏学、许继慎、常德善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头像或胸像,还有梅兰芳、萧友梅、庞薰琹等艺术家塑像,以及科学家孙建初、古代诗人杜甫塑像。这些汉白玉雕像,多是刘开渠1977年以后的作品。
我驻足在周恩来塑像前,端详这位伟人充满个性的神态和细腻的刻工,谁能知道,刘开渠大师对周总理塑像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啊!
一场浩劫结束了。刘开渠重新恢复了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职务。
1977年春天,扫净闲置10多年工作室的尘埃,73岁的刘开渠又开始新的创作。他要实现自己多年的意愿,为敬爱的周总理塑像。他搜集大量总理照片,访问与总理接触多的人,在几百张照片中进行挑选、对照、研究。他认为,周总理的风采和才华是罕见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最后,刘开渠选定了两张照片作为塑像参考,一张是出访照,一张是意大利摄影家拍摄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最后的沉思”。一段时间,他的精力都用了在这尊雕塑上,脑海中回味着与总理的交往过程。接着,他还为《周恩来选集》精装本封面做浮雕像,不知又倾注了多少热情和心血。
早年,刘开渠就要求加入中共共产党,周总理建议他,以党外人士身份为党工作更为方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1980年,历时30年,76岁的刘开渠终于 成为一名中国共 产党党员。
刘开渠觉得,在生命征程中,又踏上了新的起跑线。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雕塑事业,参加会议,外出考察,力推 雕塑教育,发展城市雕塑, 促进美术馆建设。已经89岁了,还在为中国美术馆建馆30周年纪念活动忙碌。1993年6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参观馆藏精品特展时,专门会见了刘开渠。终因年事已高,加上忙碌劳累,刘开渠病倒了,于1993年6月25日去世。
大师出我乡,我乡爱大师。刘开渠大师生前曾回归故里,十分关心淮北的发展,为城市雕塑建设出谋划策。刘开渠去世后,淮北人民为大师送上一份深厚情谊,建造纪念馆,并将大师的骨灰安葬在这里的青山绿树之中,永世怀念!
【编者按】雕塑家刘开渠是江苏徐州府萧县(今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人,其艺术风格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体,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创作了《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等一批反映抗战题材的艺术作品。共和国建立后,领导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创作工作。刘开渠先后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还担任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著有《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出版有《刘开渠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等。以其名字命名的刘开渠奖、刘开渠根艺奖,分别代表着中国雕塑界和中国根艺美术界的最高奖项。刘开渠作为中国现代雕塑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是中国雕塑事业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为中国的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详尽地向我们介绍了刘开渠极不平凡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大师一生的艺术追求和革命道路。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