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寿
父亲辞世已整整三年。他的言传身教和举止行为,已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记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他平凡的近乎卑微的一生,虽未给儿孙们留下多少财富,但却让我们获取了书本上汲取不到的很多知识。
父亲和母亲共生养了七个儿女。爷爷刚过六十岁,就暴病离世。奶奶和我们共十口人,全靠父母养活。父亲年轻时个头接近1.8米,长方脸,宽额头,挺拔的鼻梁,铜铃般的一双大眼睛,配着一张男人特有的梭角分明的大嘴,协调地镶嵌在立体感极强的面部。他无论什么时候腰都挺的笔直,与众不同的大背头,总给人留下不怒自威的印象。
父亲当过兵,见过世面。1952年回乡后,在村历任大队长、村支书,直到1984年卸任。从我上学开始,父亲便现身说法,唠叨着学习的重要性,并列举他因不识字,悔恨失去了多次进步的机会。尽管父亲是个文盲,但他明事理,识大局。全村7个生产队,二千五百多口人,大到劈山开路修水库,小到夫妻吵架邻里纠纷,都少不了他出谋划策、出面调解。
也许是他在乡村的威望太高,也许是爷爷早早离世,对后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父亲接近五十岁时,姑姑叔叔和族人,每年都要张罗给他庆生。父亲开始总是笑眯眯地说,我们先辈立下规矩,家里老人活着,晚辈不能过寿,否则会折阳寿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尽管父亲婉言谢绝,但还是有个别亲戚族人,从父亲笑眯眯的拒绝中,读出了他其实内心期待有人给庆生。所以,在父亲生日这天,亲戚族人各自拎着点心、糖果、一块大约三四斤重的五花猪肉,以及土特产等礼品,登门前来祝寿。亲戚族人居住的都不算远,一顿饭功夫,我家不大的场院里便站满了客人。
身材娇小的母亲,被这场景给震撼了。她系着围裙,一会儿磨刀,一会儿寻擀面杖,脚忙手乱,不知干些什么好。父亲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亲朋来庆生,后悔自己拒绝的不够坚决。农村的待客之道,有客人拎着礼物来家,总要留人吃顿好饭。但家里压根就没打算给父亲庆生,所以碗筷、桌凳等等都没备齐。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临危不乱,表现出少有的镇定,他挥舞着手臂,喊来牛牛、虎子等晚辈,分头去邻居家搬桌凳,借碗筷;又安排姐姐去买烟酒,打酱油醋。并且还请来了村里掌勺的厨子。在男女亲戚的支持配合下,挑水劈柴,洗碗切菜,淘米升火,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就这样几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在大家的说说笑笑中摆上了桌。待到送走酒足饭饱的客人,再把借的碗筷、桌椅板凳物归原主,夜幕已经降临了。
父亲生日在正月。所以,每年正月和腊月,父母都因诸如此类的迎来送往,被折腾的精疲力竭,闭门休息两天,方才缓过神来。
这种事闹过一两回,父亲便想出一个对策。每年在他生日这天,天刚蒙蒙亮,母亲便做好两碗荷包蛋,一碗端给奶奶,一碗留给父亲。父亲吃完饭,抹了把宽宽的额头上渗出的汗,穿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布衣,大步流星地走出了村子。他生怕走晚了,被人堵在家。唯有母亲知道他藏匿的地方。父亲把这种隐身术,称其为“躲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贫穷和饥饿依然纠缠着中国农村。十四五岁的我,懵懵懂懂。我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躲寿”?我期待父亲年年庆生。因为父亲庆生那一个月,我最爱吃的酥饼、花生糖、马酥、白沙糖等等,都会鲜有的出现在家里。无论母亲藏在柜子的最底层,或者是用篮子吊在楼上的横木上,我像一只猎犬,总能凭嗅觉闻着味儿找到,然后美美的解顿馋。尽管经常为嘴伤心、伤身,但记吃不记打的我,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直到父亲那些年“躲寿”成为一种常态,亲戚或者有事求父亲的人,拎着礼品,见我家大门紧闭,烟囱不冒烟,先是无可奈何地从原路返回,后渐渐鲜有人登门。我解馋的好日子,从此也就结束了。
父亲的“躲寿”,是我记忆中最特别,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联想到现在,庆生如此之乱,如此之烂,令人感慨万千。特别是小学生之间相互庆生,还要上饭店摆几桌,攀比之风盛行,让人咋舌。同时,现在庆生越办越奢侈,越办越“洋”气,也让人感到时代变了,人们越来越富裕了。其实,当年父亲的“躲寿”,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高明之举。他不仅躲过了世俗的烦扰,回归了生活本来的淳朴简单;而且躲过了滋生腐败的土壤,赢得了清廉的好名声;更是躲过了灾祸,修得了福气。父亲活到八十七岁,在我们乡也算是高寿老人了。他的名声十里八乡都叫得响。
记得六年前,母亲生病住院,西安一位朋友从五百多公里外来探望,大巴车坐到县城,不知我家住何处?打电话让我去接,赶巧我忙得脱不开身,就告诉他父亲的姓名。他一路问父亲的名字,一路便有人给指引到我家。后来,朋友提起父亲,直竖大拇指。为此,我感到特别自豪和骄傲。而今,父亲离开我们已驾鹤西去了,但他在儿女们心里的份量,却是有增无减。我们要永远铭记父亲的教诲,作一个正直正派的人。
新疆·乌鲁木齐
2022.10.17
【编者按】避寿是谓某人在寿辰时节避而外出,以躲避亲友的庆贺。其主要原因意识受祝人喜安静、为避免劳亲动友、铺张浪费,避寿是一种良好的习俗,并非是对客人的冷落和不恭。当年父亲的“躲寿”,不仅躲过了世俗的烦扰,而且赢得了清廉的好名声,更是躲过了灾祸,修得了福气。父亲心静如水,他的言传身教和举止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们的人生。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