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歌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歌声,不同的人,也会记住属于自己的那些歌曲,有着同时代背景的人,一首熟悉的歌曲,一段熟悉的旋律,都会让人莫名地亲近起来。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上学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了,那个时候熟悉的歌曲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虽然并不理解歌词的意思,但是由于人人都唱,所以旋律都熟悉,记得那个时候大队开会或者公社开会,大喇叭上常常播放的就是这样的歌曲。我上学后,家里拉上了有线广播,那是惟一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我常常在晚上听广播还没有听尽兴,播音员却已经说“今天的播音到此结束”,然后接着就是播放结束曲“国际歌”。而每天的开始曲就是“东方红”,所以,不会唱东方红的人几乎没有。
上初中以后,有一次跟小叔学唱歌。小叔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吹得一口好口琴,他拿着口琴,对着一首歌曲,就可以吹下去。记得有一年公社开大会,他似乎还上台表演过。我跟着他学的那首歌名字叫《沙石峪》,似乎是当时一部电影的主题曲。父亲也是不大识字,但是板胡、二胡都拉得很好,秦腔曲牌是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劳作之余的一种休息,他拉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人围上来听,因此,那个时候,大队经常排练样板戏,父亲就是里边的板胡手。受父亲的影响,我们兄妹几个似乎乐感都不错,只要是好听的曲子,听上几遍,就能哼上个八九不离十。二妹受父亲的影响,后来也学唱秦腔,在方圆还有一些影响。弟弟拉板胡也不错,可惜后来并没有坚持。
农村学校没有音乐老师,所以很多本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就那样被淹没。中学时,一个教物理的姓岳的老师,居然可以用脚踏琴教唱歌,曾经很是令我们羡慕,可惜,音乐课一个学期似乎也上不了几节课,更别说有人教如何识谱,如何练习发声之类的了。
但那个时候,看电影,《地道战》的主题歌,《英雄儿女》的主题歌却都能唱几句,虽然不完整,但是,那些旋律,却牢牢地记住了。上高中的时候,国家已经开始改革开放,记得有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那主题歌的旋律很好听,我们班上有一个叫王晋的同学,学那个学得惟妙惟肖。
1981年上大学之后,班上有来自各地的学生,当然也有各种才华,有的会敲扬琴,有的会唱歌,有的能够识谱,有会吹笛子的,记得当时有一个同学,教我们学唱的歌曲就是《蜗牛与黄鹂鸟》,还有台湾校园歌曲《童年》,当时觉得台湾的那些歌曲特别好听。班上有一个男同学,特别喜欢邓丽君的歌曲,总是在深情的哼唱,而邓丽君的歌曲的确唱出了那个时代无数人的内心世界。
上大学时间不长,电视上开始播放《上海滩》,许文强的那身打扮,还有那首带有港台味道的主题歌,也让我喜欢了很久,紧接着的《陈真》主题曲《大号是中华》“孩子,这是你的家……”也让多少人热血沸腾,电视剧《万水千山总是情》的主题曲,也伴随了很久。日本电视剧《血凝》的主题曲,虽然不懂日文,但是旋律却牢记在心中;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的主题曲,也叫我哼唱了很长时间。上大学时用心学的一首歌就是王洁实和谢莉斯合唱的那首《难诉相思》,正值青春萌动,那首歌曲歌词非常古典优雅,旋律又特别打动人,似乎把那个时候少男少女的心思全都表现了出来,于是在一位会吹笛子同学的伴奏下,我一遍又一遍的学唱那首歌曲,其实也在用那首歌抒发当时内心的烦恼和青春的忧郁。大学时期感兴趣的歌曲还有一首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写了父子相对沉默寡言,以及城里不知季节变换的那种忧郁的情绪。生在农村,上大学进了城,其实当时学校所在地也是农村,但是,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从内心深处感觉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同年,正在远离自己而去,我们要见父亲,常常是要相隔一个学期,唱起那首歌,不由自主的就会想到父亲,想到和自己也没有多少话的父亲。
毕业之后分到了一座矿山,在学校教书,一度特别喜欢上了邓丽君的《看你怎么说?》一有时间就唱,歌词也记得很准,旋律也把握的到位,有时候,不知不觉自己把自己都感动了。那首歌能反映那个时期个人内心的一些情绪。矿上有广播站,每天三次播放,有时候转发省台中央台节目,当时好像有一个每周一歌的节目,就是把大家喜欢的,流行的歌曲,通过广播节目的形式,在分析介绍的同时,让更多人学习,当时中越老山自卫反击战开始,于是《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又成了经常响在耳畔,哼唱在嘴边的歌曲。
当时的流行歌曲已经很多,中学生和矿上那些青年都喜欢唱,记得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个女孩子,有一次唱《童年的小摇车》,歌词和旋律立即就打动了我,我让她唱,她果然唱得很好,声音也很特别,而平时,她是那种不大好好学习的学生,似乎也不怎么遵守纪律,我此前对她是有一点看法的,但是那首歌让我觉得那个孩子身上有特别的一种潜能,于是鼓励她好好唱歌,利用好自己的这个优势。但是后来,她似乎并没有坚持,仅仅是把那个当作偶尔的爱好罢了。
调离矿山,到了铜川日报后,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丰富,除了有交际舞之外,露天的卡拉ok已经遍地开花,到处可见。一天采访回住所,路上,听到一个人在同时扮演男女之声唱“东方之珠”,感到唱的真是太好了,于是也花钱唱了一首歌,那大概是第一次公开在人前唱歌,但是因为是第一次,感觉发挥的并不好,唱的很不理想。第一次拿着话筒,伴着音乐,感觉唱的比较酣畅的歌曲是单位搞联欢,在一家歌舞厅,我当时和一个同事合唱的歌曲是《敖包相会》,那次的音响好,歌曲因为是老歌曲,所以发挥很好,两个人也配合默契,所以效果很好,获得了不少掌声。再然后《涛声依旧》《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费翔的《故乡的云》《我怎么哭了》都成了我经常唱的歌曲。1998年,来到咸阳日报后,不久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开始流行,接着就是《月亮惹的祸》,容中尔甲的《高原红》,歌曲《卓玛》《橄榄树》《卷珠帘》《可可托海牧羊人》《如果爱还在》以及最近流行的《你永远不懂我》和《画你》……
总感觉到好的歌曲,可以把人内心里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非常到位的表达出来,好的歌曲,除了要有好的歌词外,一定要有一个优美的旋律,所以,谱曲非常重要,好的曲子,可以把内容一般的歌词唱出叫人难忘的味道,反之,不好的曲子,可以把原本非常好的歌词唱的没滋淡味。
最难忘的是,大概五六年前,受朋友的蛊惑,参加了咸阳爱乐合唱团,而第一个排练的节目居然是《长征组歌》,一二百人的合唱团,排练这部经典,庆祝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达半年的排练,因为都是业余人员,第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知道什么叫发声,什么叫练气息,什么才是真正的唱歌,因为大家都很用心,所以,长征组歌排练的水平不低,演出当晚,市委书记当即决定第二天继续演出,之后,我们的《长征组歌》到外地很多地方巡演,所到之处,都很受欢迎,我们甚至和中央爱乐乐团同台演出过,当然我们是配合人家。
一个从来不识谱的人,却非常喜欢唱歌,这似乎没有办法解释,我自我感觉只是乐感好,对于喜欢的歌,听几遍就会唱个差不多,歌词未必能记住,但是旋律不会太差,在爱乐合唱团这几年,在老师的教导下,慢慢可以认识歌谱,对于歌唱也越来越有认识。可惜这几年,因为疫情,合唱团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最根本的是,唱歌之后,明显地感到因为练习气息,练习发声,身体比此前好了很多,原来我每年都要感冒三四次之多,每一次,不打吊针根本过不去,但是,唱歌后,明显感冒少了,而且,就算感冒,吃点药也能过去。所以,我的体会就是,即便为了身体健康,也要经常唱歌。我是一个面比较冷的人,但却是一个很喜欢唱歌的人,大学刚毕业,分到矿中学的时候,我走路就唱歌,后来的日子,也是只要走路,就不由自主的哼唱歌曲,自己熟悉的,自己刚刚听到喜欢的,随心所欲的唱。我一直觉得,只要你还能唱歌,还有心情唱歌,还想唱歌,什么样的不愉快,都会很快过去,真正的麻烦是,什么样的好歌曲,好旋律,都激发不起你想要歌唱的欲望,这个时候,你的心情定然灰暗到了极点。
【编者按】作者以时间为序,按照不同时代人们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和亲近关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梳理和整合了反映时代背景,凸显时代特色,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自己记忆中的歌。卒章显志。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总结概括了赋予时代特色的有着非同一般的奇思妙用的效果意义的创作意图。推荐阅读赏析!编辑:攀登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