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红峰,红峰!

作者: 丁良跃 点击:1197 发表:2022-10-08 11:55:24 闪星:4

摘要:一个村落,一段历史,触摸这些历史的痕迹,仰望那排连绵起伏的群山,思索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当地钟姓族人和这里的乡土、家园,在时间的长河里,增添了许多厚重的历史色彩。

  一个村落,一段历史,触摸这些历史的痕迹,仰望那排连绵起伏的群山,思索那些已然远去的岁月,当地钟姓族人和这里的乡土、家园,在时间的长河里,增添了许多厚重的历史色彩。


  (一)

  于都县西郊(今于都县贡江镇)属丘陵地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梅江自东北流向至龙舌咀与贡水汇合,再往西流入赣江。据《清同治雩都县志》记载,汉高祖六年,灌婴将军平定江南,分置豫章郡,始立雩都县城于东溪之阳——古田坪。

  在于都县贡江镇北部的红峰村,西北高山,东南丘陵,水系从此往南流入东溪,村庄分布在山坑岭脚下。这里解放前夕属城关区上坊乡,辖域以罗坳以上的永红、里泗一带,包括东溪、古田,直至窑塘、上下窑。至解放初属城关区上罗乡,公社化时属古田公社上罗大队;1964年并入西郊公社称长岭大队。1968年由上罗、长岭两个大队合并,属西郊公社称红峰大队;1984年红峰大队分开称为红峰村、长岭村至今。

001_副本.jpg

  清康熙27年(1688),福建省上杭县钟业修迁到红峰村老安组龙潭坑定居,其也即这里钟氏的开山鼻祖。钟业修生有一子,名钟学俊,学俊又生有五子(传下四子),其中四子钟仙书、五子钟仙府迁到红峰村龙凤尾组定居繁衍,据说,钟仙书在于都县署管理粮仓,钟仙府在赣州为官,专事管理户籍。钟仙府生有三子(仅传下二子);钟仙书也生有三子。

  钟仙书、钟仙府定居的龙凤尾位于红峰村最北端的大山深处,这里群山连绵起伏,山顶长年云雾缭绕,山脚一条弯曲的公路从山外蜿蜒盘入。龙凤尾地名的由来,是因其山形酷似一只飞着的凤凰,地理学家名其“飞凤朝阳”;龙凤尾水口的小溪里有一潭,传说潭里居住一条黄龙,于是,名曰黄龙潭。龙风尾地名的由来也就是根据“飞凤”山与“龙潭”水而取得。

  至今,在红峰村老安组、新安组、龙凤尾组的三个小组,现有钟姓鸿丁400余人,其中龙凤尾组有130多人。


  (二)

  1894年,钟开山出生于红峰村龙凤尾组,钟开山是钟仙书的曾孙。据说,钟开山的祖父因无子嗣,便从外地买了一名叫黄贵孜的男子为继子,生下排行老二的钟开山等三兄弟。

  钟开山从小长得个子高大,身材魁梧,在当地村民眼中,他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喜欢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老拖”。

  1926年11月,在党的领导下,于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丘倜、戴辉等成立了中共于都支部,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革命运动。丘倜、戴辉还深入城郊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发动农民开展革命运动,他们一方面在学生中培养了赖琼、罗列芬等一批农运骨干分子,另一方面又以国民党于都县党部筹委会的名义,将地主出身、思想进步的丘芳洲动员起来参加革命,并分配其负责筹建县农民协会。由于工作得法、措施有力,县内的农民运动迅速开展,并由城市郊区,逐步向县乡村发展。

  红峰村的村民钟瀚香说,他父亲叫钟亮清,生于1918年,父亲与钟开山属于同房兄弟。以前,父亲对他说了许多关于钟开山的故事。

003_副本.jpg

  据父亲钟亮清说,1928年,钟开山担任于都上坊乡贫农主席。那时父亲经常会跟随祖父一起上山砍柴,然后挑着柴进城去卖。父亲说,1929年4月的一天,自己当时才十一、二岁,红军在县城东门外的沙坝,召开了万人群众大会,会场上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沙坝正中搭起了一个主席台,台子上摆放着几张桌子和条凳,凳子上坐了一排红军首长,台上的红军首长在作报告,因为那时还小,听不懂讲的是什么。但是,父亲亲眼看到,本村同屋的钟开山赫然坐在主席台上,让他印象深刻。

  乡苏维埃政府在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的工作中,钟开山积极动员本地青年参加红军,在一次扩红运动中,他动员了5名青年报名入伍,如:老安组钟永修、王坑组高元贞、河岭下组任庄喜。


  (三)

  苏区时期,于都县与兴国的路程大概在一天左右时间,红峰村刚好处于该路段的中间位置,为打通于都县与兴国的秘密交通线,钟开山选择在本村芭蕉坑这里作为红军秘密交通站。

  在红峰村老安组这个地名叫芭蕉坑的小小屋场,位于村庄北偏西山里,以芭蕉多得名。这里散居了几户姓钟的农户,非常偏僻,恍如世外桃源;沿红峰村芭蕉坑进去不远,周围群山连绵,大山包围,苍山密林,其间座落一栋房屋,这就是80多年前红军交通员的驿站。

  该房屋建于清末,占地200余平米,座西北朝东南,二厅一井,土木结构,泥土夯筑而成,属于典型的赣南客家普通民居。屋子前后两栋,之间隔一横向天井,并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在一起。后厅(上厅)两边各有二间房间,前厅(门厅)仅有二间房间。随着后来在房屋前厅的左侧又建起了一栋厢房,一个厅子和一间房间,并围起围墙和院门,这样便构成了一幢封闭式的由两个单元组合成的“正屋”。

  民居的现在主人叫钟桂林,一名退休教师。房屋是钟桂林的曾祖父手上建的,曾祖父叫钟啟凤;祖父叫钟后国,主要以种田为生,家里莳一季水稻,农闲时,祖父就会做做小本生意,挑箩筐走村入户,贩卖些油烛线香、纸钱鞭炮等杂货。钟桂林的父亲叫钟永修,1917年出生,是一名失散红军,2009年去世。

004_副本.jpg

  钟桂林说,父亲钟永修就是本村钟开山当时动员参加红军的。

  他们家是从本村龙凤尾组迁到老安组芭蕉坑的。听他父亲给他说过,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芭蕉坑他们家作过红军秘密交通联络点。当时的红军交通线路,即:“兴国县城——社富乡五龙——贡江镇仓前村——红峰村芭蕉坑——长岭村大岭下——窑塘村朱屋——于都县城”。从这条线路来看,这是往返于于都县至兴国县最近的、直线距离最短的线路,但沿途都是古道山路,需要翻山过岭、跋山涉水,路途奔波非常辛苦劳累。

  红军部队从兴国派去于都县城的交通员,他们从社富乡经过五龙圩来到这里,就已是天色半晚。钟桂林说,当时红军战士在他家里住下;第二天一大早,红军交通员吃完早饭,钟开山还安排了村民帮红军战士护送带路,就这样把红军交通员安全护送到于都县城。 

 

  (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于都河北岸地区集结休整,为战略转移做准备。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数渡口插上河标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只有架设浮桥渡河。

  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据钟瀚香说,其父亲告诉他,当时在于都县城周边没有大片的毛竹,只有一些零星、散种的凤尾竹,而在他家住的后龙山却种有满山遍野的毛竹林。有一天,钟开山悄悄地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经过他家门口,来到后山砍伐这片竹林,约莫一、二个小时,整个后龙山、“一窝二面”的毛竹全部给砍光了,少说也有三、五千根,据说是用于东门架桥的资材。中央红军长征后,钟开山退出了乡贫农主席职务,返回家里一直耕地务农。钟瀚香说,在七十年代,当时自己有八、九岁了,钟开山还会带领我们大家唱一些红军歌、新生活歌,如“剃了头,样样好,省得梳妆来打扮;左照右照,前好后也好,两脚到处跑......”

  1980年,钟开山去世,终年86岁。

  故事就到这里说完了,停笔掩上书卷,脑海中仍旧思绪万千,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历史与现实的对接里,呈现了红峰村尤其是龙凤尾的前世与今生,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客家小山村,关于那些人、那些事,始终离不开这一方水土的孕育与养成。今天的红峰村,自然风光优美,群山巍峨,一阵山风吹过,绿树摇曵,宛如龙身缓缓蠕动,充满美好的田园风景。


  稿于2022年10月2日贡江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1688年,福建省上杭县钟业修迁到红峰村老安组龙潭坑定居,世代繁衍。其后人钟开山于红峰村,早年加入红军参加革命,在乡苏维埃政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的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又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于都河北岸地区集结休整,为战略转移要为过于都河做准备。钟开山带领红军战士在他家后山将所有毛竹全部砍光,为中央红军长征过于都河架浮桥提供了材料……作者介绍了红峰的钟开山的革命事迹。一个普通的山村——红峰村、平凡的人钟开山做出了历史时期不平凡的奉献。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