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的中学

作者: 大院子女 点击:904 发表:2022-09-27 11:45:10 闪星:1

  ( 五)

  1970年12月,我又转学了,因潼南县中学已开学了,在潼南上学离家近,星期天可以回家过,能和家人在一起团聚一下,有什么事也方便,免去了路远父母的牵挂和想念。

  父亲去遂宁中学给我办理转学手续,事先我也不知道要转学,老师把我从课堂上叫出来,说“你父亲来了在楼下,你去见见”,这时父亲已办完转学手续,那时的手续也很简单。上午突然就走了,当时我也不知道去与老师和同学们打个招呼,就这样离开了,真傻呀,现在想起来真后悔,不差这点时间。

640.jpg       当天就回到双江家里,第二天父亲又带我到潼南中学办入学手续,当时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实行“军代表”负责制,“军代表”是父亲营里的一个班长,任学校革委会主任,抓全校领导工作,校长负责教学工作,把我转学的事交给了“军代表”,父亲还和他谈了谈工作和生活情况,下午父亲赶回部队。

  天色已晚了,“军代表”来不及给我安排学生宿舍,当晚我就住在“军代表”的宿舍里,我看他工作很晚才休息,听他和父亲谈话中说到学校里工作很复杂,工作有一些难度,父亲也鼓励他。第二天安排我和已住校的学生在一个宿舍。

  潼南中学是个百年老校,在县城的西边,涪江河从下边流过,沿着河坡走上去就是学校,河坡上树木覆盖,都是桐子树,树木茂密一片绿色,桐子树开花时特别好看。

  学校没有围墙,四通八达,学校东边有两条路,一条小路是顺着河坡边阶梯走,下去就进入县城街道,这边是县印刷厂,对面就是县中队,就是现在的武警中队;一条大路也是正门,汽车、马车能通行,学校的所有物资都从这里运送,下去路对面就是长途汽车站和县酒厂。教学楼都在这边,往里走是蓝球场,女生宿舍,靠河边这里有许多老式的砖木结构房,主要是教师宿舍和教师食堂。

  (六)

  教学楼有二栋,一栋楼成“凸”字形,一栋楼成“凹 ”字形,在“凸”字形搂前有2棵水杉树,长的很高很挺直,有3层楼高,杉树陪伴着许许多多的学生从这里走向人生,2016年重访学校时这2棵杉树己没有了。

  我进班时已开学一个多月了,班里的组织机构人员已选配齐,积极上进的我什么也没有赶上,但上进心依然存在。

  114团部队在当地老百姓中的威信很高,军民关系搞的很好,知道我是双江部队的子弟,班主任和同学们都比较关注我,这也促进我要体现出部队子女的优点,发挥我们经常转学的经验,尽快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展现出部队子弟的应有形象,让老师和同学们认可我。

640 (1).jpg

  当年学校班级都是按军队的编制排序,实行军事化管理,现在的班为排,3个排为一个连,再就是营,班主任就是排长,设有连长、营长由老师兼任,“军代表”任团长,共有18个排。

  我分在13排,刚转入排时和大家有些陌生,也不主动和同学们说话,虽然语音交流少,但我以实际行动说话,做到处处遵守好学校制定的纪律,课堂上认真专心听讲,课后按时完成好作业,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给老师和同学有个好的印象,大家看我老实本分积极向上,同学们也很尊重我接近我,慢慢的打开了陌生的局面,我也虚心向他们学习,逐渐就熟悉了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军代表把我分在13排,应该是一个好排,班主任是个女老师,40多岁,党员、兼连长,人品及思想很好,在学校的威信很高。

  班主任对我也比较关心,知道我是住校生,告诉我有什么困难去找她,她家也住在学校里。

  对她的记忆不多,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还印象深刻,他的爱人当时被划为资产阶级坏分子,不知具体是什么原因,以前也是一名中学老师,当时是被监督改造对像,在学校办的改造班里。

  改造班里有10多个人,白天生产和劳动,晚上政治学习,谈学习认识和思想汇报,生活待遇比老师要低,社会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县革委会和学校人员负责监管改造工作。

  这种情况下,我的班主任老师她,为了不受丈夫的影响,表明政治立场,划清阶级界限,为此我们班主任与丈夫离婚了,两人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两人还在一个学校,经常也会有碰面,也打个招呼说几句话,但表情也是不自然的,他俩还有一个近20岁的儿子,跟着母亲生活。哪时我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尽情理,但这是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七)

  住宿情况,学校复课刚开始,许多事情都得重新做起,当时学校还没有筹备和安排学生住宿的工作,学生家离学校远近都是走读,远的也就是10里地。

  但只有太安罐头厂和部队子女10多个人暂时安排了住校,我们家离学校都有20里地远,走读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学校当时给予特殊照顾。

  部队子女上学当地政府应该关心和帮助,也是拥军工作,解决部队家属困难;太安罐头厂是一个国有企业,厂长也是县级干部待遇,主要加工肉类、蘑菇类罐头出口和内销,现在来说是重点企业,潼南县也很重视。

  刚开始男生安排在学校西北边一栋平房里,这是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的房子,紧靠河边坡上,房子中间是过道两边是寝室,大概有10间房,安排我们7个人住一间房,上下铺睡。当时正值冬天,晚上小风呼呼的吹,进出寝室的路上真冷。

640 (2).jpg2016年重访双江在原小学教室里留影

  吃饭就到教师食堂打饭,买教师食堂的饭票、菜票,食堂挨着我们宿舍很近,经常我们几个人食堂打饭去的早,排队在老师的前面,教导主任为此说过我们:让老师先打饭,要有礼貌,老师工作忙。

  第二年春季开学时就有了学生食堂,增加了住校生的范围,有40多人了,男生住在教学楼闲置的教室里,占有5、6间教室吧,上下课可方便了,女生住在靠球场的一个小二层楼里。

  吃过学生食堂的饭菜后,才留念起在教师食堂的饭菜好吃、品种多,制做精细,但比学生食堂价格要高。后来有同学想解馋让老师给打一份饭莱。

  学生食堂房子是以前的,大厨房、大食堂厅,做饭师傅也不多,当时三个人吧,后来住校生随新招生的不断增加,食堂师傅也增加了,吃饭的人教300人左右,大多数都是农村学生,他们自带粮食到学校食堂加工,因买饭票得有地方或全国粮票,这是城市人口才有的供给口粮。

  农村学生上课前自己用大碗、小盆、缸子把米红苕洗好,按比例放好水,依次按班级摆放在食堂的大案板上,到时候食堂师傅就一份一份的放进大蒸箱里,饭熟后再一份一份按顺序放到案板上,开饭时各自取来。有时也有人拿错饭,因餐碗相似,但饭的质量不一样的,有同学后来在餐碗上加了特别记号。                                 那时候农村学生生活条件也不算好,生产队和家庭供一个初中生、高中生也不容易,红苕是主粮,有的学生饭里红苕多大米少,在食堂里打菜不多,多数都自己从家里带些做好的菜和咸菜。

作者:王苏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由于部队驻扎地不断变换,作者作为部队子弟也不得不跟着转进离家近的学校。这次转学经历让我们看到六七十年代军民关系的融洽,部队子弟转学到地方学校多受到优待,那时条件相对艰苦,作者的点滴记录让我们回到六七十年代的学校,那里的学风学貌对现在的教育有借鉴作用。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