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有泉曰双忠
说来惭愧,久居济南,却孤陋寡闻,古城七十二泉,只知趵突、黑虎、珍珠等声名显赫者,却也不知有这样一个泉,隐在街巷里,沉默着,并不张扬,但镌刻着令人难忘的名字,记载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
济南城,名泉众多,而以人做纪念的泉,却极少,此泉便是。
壬寅仲秋,有朋远来,老友相聚于古城旧街巷。省府前街左转,有条小胡同,曰鞭指巷。相传当年乾隆至此,举鞭问:此为何巷?宰相刘墉妙答:鞭指巷。清末状元陈冕曾居于此,这位只活了34载的翰林院编修,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像他老子一样,是个积善行德的大善人。光绪十九年,山西大旱,陈冕将余财凑成黄金千两捐出,并在济南街头当场写字募捐,得万余两黄金送往山西。
过鞭指巷再向西,胡同愈窄,石板铺路,幽静整洁,或简朴或庄重的门楼院墙,老街用一副沧桑的面孔,默默注视着来往行人。街角之中,一座普普通通的四合院,檐瓦白墙围拢,院内流水潺潺,池内浮萍点点,有鱼儿游于其内,中间浸有西瓜、黄瓜,引出人们馋虫。店面不大,店名亦小,称之“济南小馆”。
主人热情,说店门外有泉,还有碑,尽可参观。出门墙角处,果见一处泉水,加了保护,古泉边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理石砌栏,池壁上隶书端刻:双忠泉。双忠者,实乃追念两位忠贞之氏也。
崇祯十一年冬,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清兵入关,十万大军围逼济南。此时,山东重兵已奉命移防德州,城内只剩乡兵五百和莱州援兵七百。山东巡按御史宋学朱、布政使张秉文、济南知府苟好善和历城知县韩承宣等驻城文官, 一面派人求援,一面带领军民英勇抵抗。时枢辅杨嗣昌,收到求援七疏,留中不报。拥有重兵的太监高起潜驻守临清,坐视不救。
宋公“不解带、不交睫、头发尽白”,日夜坚守城墙之上。城破之日,“学朱率卒跃马循城而西,冲锋救援,刃中于面,被执不屈,乃悬城楼之竿杀之”。有人劝历城知县韩承宣换百姓服饰逃走,答曰:我为天子守土,誓当与城共存亡,岂复易衣偷活耶!死时,“身中数箭,手犹仗利刃,不屈膝,不失印,不离巡地,首被重伤而死。”城破后,清兵“焚杀官兵绅弁数十万人,家余焦壁,室有深坑,湖井充塞,衢巷枕藉。盖千百年来未有之惨也!” 宋学朱、韩承宣等视逃讨逆为耻,以文官之职行武卫之事,明知不可为亦迎难而上,终以身殉国,虽死犹生,用生命拓展了“忠义”之内涵。
清军入主中原,为巩固统治,宣扬“教忠教孝”,对抗清明臣进行了褒扬。1705年,康熙巡幸江南,在长洲宋学朱墓地,题词“传经世泽”,次年在济南建造了双忠祠,供奉宋学朱和韩承宣。建祠掘地时,忽涌出一泉,水流不息,清澈甘美,遂以祠命名为“双忠泉”。乾隆四十一年,宋学朱被高宗赐为“忠烈”。祠内原来有石碑四座,由名家撰文书写,可惜后来均下落不明。双忠泉和双忠祠于解放前祠毁泉埋,泉址上建了民居。二十年前,有关部门重新修复了双忠泉。
漫步小街,夕阳西下,余光洒满白墙青瓦,微风徐来,似在发着轻轻呼唤。举目四望,只见泉涌,不见祠面,史事悠悠,人殁祠废。然,老街仍在,泉水为鉴,那场惨烈之役及其忠义之举,却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忘不了此事的,还有孝妇河边的书生蒲松龄。
是个夏日,知了鸣叫,柳树下的蒲松龄摇着蒲扇打盹,摇着摇着入了梦乡。醒来之时,便有了那篇《鬼隶》。
说济南历城县两个衙役,奉县令韩承宣之命,去外地公干,年底才返回。路上碰到两个人,衣着打扮也似公差,便一块同行。交谈中,二人自称是郡里的捕快。衙役说:“济南城的捕快,我们认识十之八九,你二位却没见过。”两人答:“我们是城隍庙的鬼隶,要去泰山向东岳大帝投送公文。”衙役问:“有何公事?”回答说:“济南将有大劫,报送的公文就是死人的姓名和数目。”衙役惊骇,询问数目,鬼隶说:“将近一百万人。”又问时间,答是“大年初一”。二衙役惊得变了脸色,算着赶到济南,恰是除夕。恐遭难,又怕拖延受责罚。鬼隶说:“违了期限小罪,命丢了却是大祸,赶快躲别的地方,先不要回去。”衙役听了劝告。不长时间,清兵大举南下,屠戮济南城,杀了一百万人,死尸堆积如山。二衙役因逃避得以幸免。
那个时候,尚没有非虚构小说一说,蒲松龄之《鬼隶》算得上虚实结合,济南之屠是一次真实事件,还在蒲翁幼年之时,清兵入关,铁骑所至,血流成河。士子之心,终不可辱,数十年过去,那场荼毒终在他的笔下,用鬼狐故事展现给世人,只不过,那鬼隶的口中,死亡的人数,有了些许夸张。
古来济南,贯通南北,为兵家必争之地,放眼此方热土,千百年来,熙熙攘攘,从来不乏忠义之士。
春秋时,逄丑父甘冒奇险,被晋师追杀时李代桃僵,冒充齐顷公,
使齐顷公逃过一难。忠臣之典范,逄丑父开了先河。而今的华不注山下千年道观华阳宫中,逄丑父的忠贞与闵子骞的忠孝一起,供奉于民族的神坛。
五龙潭畔祠堂内,秦琼端坐,彰显着两肋插刀之千秋义气。历城四凤闸巍峨壮观的石坊,记载着辛弃疾50骑闯敌营擒叛徒张安国的往事。风雨飘摇里,一代才女李清照秉烛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千古绝唱。
大明湖铁公祠,追记着被称作“城神”的山东参政铁铉,面对朱棣的“靖难”大军,歃血为盟,矢志固守,燕兵三月久攻不下,使之绕济南而下南京。城破被俘,割其鼻,烹其肉,塞入其口中,问其“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至死,骂不绝口。铁铉临危无惧,忠于职守,卫护百姓,气节不失,忠诚之义感天动地。
清人严正琅撰联曰:“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景”是欲为建文帝朱允炆报仇、刺杀朱棣的御史大夫景清,“方”乃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十族的方孝孺。铁公蒙难,与朱棣叔侄孰是孰非无关,忠义之心令后人景仰。
护城河畔,台历状的白色大理石纪念碑定格在1928年5月3日。“五三惨案纪念堂”中,蔡公时戎装铜像傲然而立,“五三亭”旁,“勿忘国耻”的国难钟振聋发聩:“国侮侵凌,而公惨死,此耳此鼻,此仇此耻。呜呼,泰山之下血未止”!“白云山下白云浮,岂有艰难一哭休。气节每于穷处见,功名都在死中求。”蔡公时以其鲜血荐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祭坛之上,实现了自己的铮铮誓言。而今,每至五月三日,济南的警报即会响遍全城,这既是对95年前公时先生及其一万余被害百姓的追悼,更是对国人的警醒。壮我中华,洗吾国耻,每个华夏子孙,必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征程百年,中国有了一个得民心的政党,以及一批志在千秋的领路人,星火之下,慷慨之士生生不息。
纬八路刑场上,邓恩铭、刘谦初、吴丽实、郭隆真等带镣而行,取义成仁。临刑,邓恩铭留诗一首: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刘谦初给妻子张文秋留下遗书,当中连提三个母亲,将党视为崇高可敬的母亲,而把自己看作党的忠实儿子。18年后,张文秋成了毛泽东的亲家。1952年金秋,毛主席在许世友将军陪同下来到四里山,看到青山翠柏中的刘谦初及其牺牲烈士的陵墓,感慨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啊!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于此,乃此山之幸也。四里山就是英雄山啊……”四里山因此改名英雄山。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泰山魏巍,黄河涛涛,自古以来,齐鲁大地生发出来的那些志士仁人,英雄豪杰,那些为国为民的慷慨决绝,如彩虹般绚丽,如霞光般烂漫。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愿,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济南,古往今来,从骨子里鼓荡着发散着此种精神,且不断地升华博大,彰显着特有的豪气与骨气,烙印着民族的韧性与本质。
【编者按】双忠祠和双忠泉见证了明朝末年因抗清而在济南罹难的山东巡抚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坚贞不屈的民族英雄气概,作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隐于街巷、历尽沧桑的双忠泉,于是有了这篇意蕴悠长的散文,深情的文字如绵绵喷涌的清泉追思着昔日的英魂。作者以双忠泉为轴心,放眼济南这方热土,千百年来熙熙攘攘,从来不乏忠义之士,自春秋以来,齐鲁大地生发出来的那些志士仁人,英雄豪杰,那些为国为民的慷慨决绝,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断升华博大。读着这样的文字,油然而生的不仅是对齐鲁英豪的深深敬意,更是对华夏民族精神的深刻认同与自豪。感谢高老师内涵深刻的散文,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