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井水凉

作者: 九木 点击:1153 发表:2022-09-14 12:39:58 闪星:5

摘要:没有了井水凉的夏夜,没有风和星星的夏夜,是真正的苦夏。

  1

  进入大暑,突然就极热。今年入夏,由于周边雨汛不断,涝灾连连,小城淮北一直不怎么热,但稍有晴日,热浪便如被大雨围堵多日的千军万马,杀将过来。

  有一句老话说:夏天是穷人的日子,是因为夏天不必为冬衣和住房犯愁,城市屋檐下甚至街头和空旷之地,都可以成为穷人的眠床。而现在这些容身之处,都成了鏊子。

  不论贫富,热得痛苦都是相似的。

  传统形容夏的句子如“知了热得也不叫了”、“蚂蚁静静地趴在树荫里”都显得温和诗意,朋友圈里“出门跌倒,二级烫伤”、“我和烤肉中间只差一撮盐”才热得本质。


  2

  现在的苦夏,远不止是人体对酷暑的一种反应了,词义扩大为水深火热,让普天之下凡人寝食难安。

  90后的子弟兵在泥水里与洪水抗衡;城市堵车、排水、环卫工中暑;大学生水淋淋地找工作,家长们带着快要烫熟的孩子去赶各种班;灾后安置房,晕倒的建筑工……微信圈里一派燥热,卖刀把雨伞、轮滑的,售房的、推销烘焙的……气温在升高,薪水在下降,时日难挨。

  有个小区突然在晚间停了电,人们袒胸露乳挤上大路试图找点风,远远看去,以为发生了群体事件。


  3

  过去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呢?岁月遥远得没有了感觉。

  昨日与新闻界几位大师同道去东篱山庄,路上谈起过去的知青岁月,说伏天耪蜀黍,地里密不透风,手臂上被蜀黍叶上的小刺划得一道道小口子,汗水一浸,火辣辣。

  那时的我呢?在棉花地里,掐“猫耳朵”、打“油条”、打药,那年代女孩子浑身綑绑整齐,厚厚的劳动布,毒辣的太阳下,不兴戴草帽。我们呼吸了太阳下难以挥发的二手农药,头疼恶心,伏天从地里抬出中暑的中毒的,都是常见。

  为什么那时没有觉得苦?一说是那时年轻啊,有力气可以与自然抗衡,一说是因为没有后来的不苦做比较。

  想起来那时的村庄,院子里的树荫,小河的流水,有夜晚满天的星。还是觉得凉意满满,没有今天的浑若铁板烧。


  4

  最重要的,有井水凉。

  井水凉,用在这里成了名词,指刚从深井里打出来的冒着冷气的水。

  干活儿回来,把凉水湿过的毛巾,搭在背上,不管衣服湿与不湿,睡时则盖在胸腹,一会儿换一次水,感觉甚好。以至于后来看到“偏安”一词,马上想起盖着湿毛巾躺在乡下床上的情景。

  记忆中井水凉像是一枚传统的镇热神器,年年用,代代用。那时没有家电。

  最热的时候。妈说,去井台洗一盆衣服就好了。

  大门外那口井是深水井,提水的大绳一盘又一盘。再热的天,提上来的水是冰炸凉的(关于“炸”这个字,说法不一,有的用“扎”,但我觉得这个“炸”字更准确传神),坐在井边的树荫下,只消洗上几盆水,就通体凉爽了。

  挑一担井水凉回家,冰镇开水焯过的豆角,碎碎切了,与黄瓜丝、蒜泥一起拌入井水淘过的面条,淋上点芝麻酱和醋。这在夏天,是寻常人家的主食。直到上大学,暑假在济南转车,还喜欢买街头小推车上便宜的凉面。

  后来人们生活好了,凉面佐料大大丰富,加上变蛋、肉丝,还有的加鸡鱼海鲜,前不久有朋友发来微信,光凉面就有二十多种做法,大开眼界。

  有冰,有纯净水,夏天吃凉面方便快捷,但吃起来总感觉哪里不对,不论是大城市的大餐馆,还是小城镇的巷子铺,不论环境喧闹还是幽静,再也吃不出小时候豆角黄瓜的感觉。

  偏执地认为,那是因为没有了井水凉,没有了井水凉的清爽和新鲜。


  5

  井水凉可以冰镇许多食品,譬如西瓜。那时西瓜很大、很甜,且不用膨大剂或甜蜜素。

  中午下班时,爸扛了西瓜回来,并不马上吃,洗净,放于竹篮内,用绳子拴了,续到井中,等傍晚饭后提出。在切开的那一刻,凉气直冒。正像汪曾祺写的:看一眼,连眼珠子都是凉的了。黄瓜蕃茄,都是可以如法冰镇的。

  瓜并不独吞,左邻右舍,你三块我四块地送上门。接瓜的孩子,大声嚷着:哎哎,手都“炸”掉了!那夸张的声音里,盖不住马上吃到嘴里的快乐。

  那时都懂分享的,谁家有了好吃的,皆送邻居品尝。煮的毛豆花生,烀烂的黄豆,炒的大麦面,才出锅的窝头……记忆最深的,闺蜜的爸出差,带回一大罐老醋,分了十多个小瓶,二两五的样子,挨家送,结果那天中午,一个院子里都在吃醋拌凉面。


  6

  傍晚,左邻右舍把床都搬到院子里,在自己家门口安置好,提来井水凉,地上洒水,又把床上的苇席擦了一遍又一遍,便可以躺在床上,听故事、猜谜语,数星星了。

  半夜,就凉了,不知何时大人给盖上的被子,下雨了,被叫醒,晕三倒四地进了屋继续睡,有时不知何时被背到屋里床上的。

  说过去不热也不客观,但似乎到了夜晚,就凉了下来。现在说什么也没有这么凉快的夜了。

  后来下乡,伏天就喝井水凉,趴在刚提上来的木筲上,牛饮,奇怪为何没有拉过肚子。一次,几个知青去大队,路上渴极,就去邻村井边找水,碰巧有人。刚提上来的水中,有一只大大的活青蛙(还好,不是癞蛤蟆),那农人伸手将青蛙提出去甩了,说:不要紧,这东西干净!我们便趴筲上喝。

  热急了,去河边,去树林里,去大堤上,总是有风的。

  现在的城里,风总来不到,也许是吹到城乡结合部,就碰上了熟人,被乡情消解了。

  当然,水井已然从生活中消失。

  自来水管的水,被太阳晒得烫手,带着城市的铁锈味,带着不为人所知的制剂,浑浑噩噩地流进我们的房间。冰箱里的冰,需要除臭剂的参与,再掺着化学的臭味,为我们冰镇绿豆和啤酒。

  越来越远了,我们记忆中的一些亲切。

  上个月,回老家,夜晚和嫂子妹妹在楼下散步,没有风。东瞅西寻,在天空上找到了四颗星星,正感叹当年的星星都去哪儿了,才发现其中两颗还是一建筑工地上的长明灯。

  没有了井水凉的夏夜,没有风和星星的夏夜,是真正的苦夏。


【编者按】作者为了写“井水凉”的主题内容,开篇大肆渲染了大暑天气的极热,还有现在人们苦夏的各种状况,而后追忆了岁月遥远得没有了感觉的更没有觉得酷暑苦反而以苦作乐的陈年不“苦夏”的往事,从而引入了文章的正题。过去的人们 之所以没有“苦夏”的感觉,就是最重要的是“井水凉”的原因。那时的岁月里“井水凉”成为了“避暑”的代名词,作者如数家珍的历数了人们用“井水凉”来度过“苦夏”的形态各异的景况,赞美了凉井水的清爽和新鲜。之后重点介绍了凉井水可以冰镇许多食品和与乡亲们共同分享“井水凉”的功能秒用。“井水凉”不但令人没有“苦夏”的感觉反而让人过上了凉爽惬意、和睦幸福的酷夏生活。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反向深化了中心。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