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藏地人名觅趣

作者: 天路过客 点击:4081 发表:2022-09-13 12:00:53 闪星:12

摘要:人们习惯了汉族姓名的张王李赵氏简捷名号,往往会感到少数民族的名字读起来生涩难懂。甚至于面对藏族同胞的时候,竟会闹出“您贵姓”的笑话。其实,任何一种文明的精粹,都往往隐藏在最普通的细节之中。但愿此文能够打开您的眼界,透过名字窥一斑而知全豹,一览藏家灿若星辰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人区别于他人的代表符号,人名本不那么复杂。然而藏族同胞的名字,却有着太多的说法,太多的故事。
   记得初到西藏履职时,第一次与藏族朋友打交道是在交通厅的交战办,接待我的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康巴汉子,大家都叫他加布。出于习惯,我当然是先上前礼仪性握手,接着友好地问了一声:“您贵姓?”不料对方竟然憋在那里失语片刻,之后才说了句:“我叫次松尼玛加布。”纳闷,他似乎是答非所问呀。早年进藏的另一位汉族朋友站在旁边哈哈大笑起来,我脸红了,知道自己可能让人尴尬了,赶忙致歉:“不好意思,莽撞了。”因为不解,只能硬着头皮深究。却原来,藏胞的名字通常没有姓氏,而是选择特定含义的词汇寄托一定的思想感情。
       加布用不很流利的汉语告诉我,“次松”的藏语意是他出生的日子“初三”;“尼玛”的意思是“国王”,因为父母亲希望他长大了有出息、能出人头地;而“加布”则寄托着父母亲对他的另一番特别珍爱,藏语意为“宝贝”。
u=2801957356,1292983461&fm=253&app=138&f=JPEG_mh1662623418444.jpg   呵呵,以前觉得欲与藏族同胞交往,须得先学藏语,今天看来,尤其要先从研究他们的名字开始。知道了对方名字的真意,才能好更地打开对话的门窗,深入了解他们的全部。带着这个兴趣点,我刻意做了一些考察探讨。

首先要告知大家的是,藏族人民不仅有浮在表面的那些丰富多彩的名字,而且姓名文化也有着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和渊源故事。《西藏王统记》有载:在早期的母氏社会时期,藏家人名的确没有姓氏之分,只取母亲名字中的一个字作自己名字的一部分。比如:母亲的名字叫“莫莫”,孩子的名字便叫“莫赤”;母亲名叫“达劳嘎姆”,孩子名便称“达赤”。一个“赤”字,源自西藏的神话时代,意思是天上掉下个“赞普”,也就是母亲心目中的“王”!
       然而,自从有了阶级,便也出现过有限的姓氏。少数富贵阶层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家族世袭相传,曾把家族名作为了自己的姓氏。例如早期最有名望的昆氏、孽氏、鄂氏三大贵族中的“昆·贡嘎宁布”、“孽·洛嘉坚赞”、“鄂·次仁多吉”,都是前一个字以家族名为姓,后四个字则是寄托不同美好寓意的名。这种取名方法,一如汉族尽人皆知的百家姓中的赵、钱、孙、李一样,依氏族诸代世袭而成“赵氏世家”、“李氏世家”……
        据《雪域风土志》记述,西藏历史上至少有过六大姓氏:直贡地区有“琼热”姓氏,达隆地区有“斯”姓氏,萨迦地区有 “昆”姓氏,还有法王姓氏,光明神姓氏和王族姓氏。而《敦煌古籍》里面也有吐蕃时期各大臣等达官显贵的姓氏记载。这是因为松赞干布曾经大力分封有功之臣,赐予领地和封号,受封者便把领地封号冠在自己名字的前面,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可见,早年藏民族出现的姓氏是与贵气、特权划等号的,极少数分封者融入六大姓氏,逐渐演变而成姓氏一簇。藏地历史上的一些大学者,也曾一度乐于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姓氏,比如著名的藏学家努•桑吉耶西、索•霞甲琼乃两人,努、索都是其姓氏。
u=2420160421,3630326714&fm=253&fmt=auto&app=138&f=JPEG_mh1662635550371.jpg   草原上还流传着一个满含神话色彩的说法:相传古代藏族是猕猴与妖女结合的产物,他们生下了相貌、肤色各异的6个猴崽,逐步繁衍成色、穆、董、冬四大氏族。经过漫长岁月,四大氏族演化为噶尔·东赞玉松、涅·赤桑羊顿、昆·鲁益旺布等42姓氏。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一些姓氏家族模糊了,有些演化形成了别样的称谓。吐蕃王朝崩溃以后,社会四分五裂,人们不相统属,纷纷皈依佛法,寻求脱离生死轮回之道,大概是人们无心寻访世袭家族了吧,姓氏也就逐渐在世界屋脊上淡出了。
       其实藏族人民姓氏的消失、或者说完全摈弃姓氏,应该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尤其是随着民主改革的施行,奴隶和奴隶主阶级消亡了,普通牧民不再被当做工具一样任意买卖,人口实现了政治和人格上的平等,本来就有名无姓的翻身农奴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草场和牛羊,成了草原的主人,贵贱之分淡化了,曾经带有特权、富贵色彩的姓氏便也随之消亡。人们多以通俗简捷的四个字取名,诸如扎西多吉、次仁旺堆、降央卓玛等名字,都没有了什么姓氏之分。
       由于佛教的盛行,藏地成了“人人信教的民族区域”,所以有人形象地称西藏为“雪域佛国” 。“崇佛文化”的源头要追溯到公元7世纪,且一直盛行至今。在那片世界最高的高原上,佛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至尊无比。那里寺庙很多,僧侣如织,人们往往把请活佛起名视为一种荣耀。有点地位的人物,都喜欢郑重其事地把孩子抱到活佛身边,举行简单的“冠名礼”。主人带来哈达、酥油、蕨麻果和青稞麦粒等礼物,供奉于佛龛之上,接着活佛点亮酥油灯默默念经,而后对孩子说一些赞颂和吉利的话语,最终取一个富于吉祥或禅意的名字。
23-14-42-6151627fh8e8d143b50b7&690_mh1662808095604_edit_40280555319894.jpg       也正是近乎于人人皈依佛法的缘故,许多人的名字都很自然地染上了浓烈的宗教色彩,留下了信仰的深深刻痕。比如:“江央”是“妙音”之意;“多吉”是“金刚”之意;“格列”是“善、吉祥”之意;“丹巴”是“佛教、圣教”之意;“卓玛”是“仙女度母”的美称;“丹增”则是“执掌佛教的人”……要是出家当喇嘛,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堪布剃度,丢却俗名,取得法名。活佛们通常是用自己名字的一部分赐给僧徒,比如堪布活佛的名字叫江白赤烈,他给僧徒起的名字便往往是江白多吉、江白旺堆、江白平措或者江白格烈。
   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了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著名的十世班禅的名字叫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 “却吉坚赞”是名字,封号是“班禅额尔德尼”。班系竼语,是班智达一词的简称,意思是大学者;额尔德尼系蒙语,意为宝贝,是1713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封给五世班禅罗桑益西的。
       在许多地区,人们对于有僧职的活佛,干脆不再叫他的名字,而是直呼寺庙称号了,比如“哲蚌活佛”、“昌珠活佛”、“太昭活佛”等等。还有一些地方出生过宗教领袖的转世灵童,虽然未能通过“金瓶测字”得到确认,后来也都成为了仅次于达赖和班禅的活佛,那么这个活佛的“转世”名字前往往也会冠上相应的地名。比如:拉孜·意西曲比,琼洁·洛桑赤列等等。拉孜和琼洁分别是西藏的两个县名,也就是他们的出生地和坐床修行之处,意西曲比和洛桑赤列则是两个活佛的名字。
DSC04039_mh1662641239251.jpg       最著名的是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就是黄教的创始人,打造了西藏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派。“宗喀”是大师出生地的名称,也就是青海湟中县名的藏语意,“巴”是个藏语助词,“洛桑扎巴”是大师的名字。藏民族敬称大师为:“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意思就是“来自宗喀之地的洛桑扎巴大师。”
   在一个联谊聚会后的饭局上,我和一位藏族警察朋友米玛逗乐说:“长寿(米玛的藏语意),你阿妈希望你长命百岁,却为何给你取了只有两个字的名字?达赖、班禅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们名字咋就那么长呢?”米玛笑笑说:“不懂了吧?我们藏族取名的字数多少是有严格的区别和讲究的,字数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宗教领袖以及高僧大德的大活佛了,他们的字数都在6个以上,最多的达到16个字。不信你扳指头数数,十世班禅名字是10个字,而呼图克图大活佛‘阿旺罗桑土丹嘉措晋哲旺秋觉列朗杰’的名字是16个字。一般平民的名字绝大多数为4个字,也有不少人的名字只用俩字,比如我。”噢,原来如此。难怪日常灌入耳朵最多的总是向巴平措、白马赤林、扎西尼玛、拉姆、德吉、旺堆等4字以下的人名呢,原来老百姓图的就是个简单方便。
       以褒扬之词赞美旷世奇才、英雄豪杰或伟大人物,应该是藏家取名的另一大亮点。比如“松赞干布”,他是吐蕃王朝的开明君主,战神格萨尔式的英雄,在位期间重视与大唐的关系,迎娶了多才多艺的文成公主,吸收了大量的汉唐先进文化,把吐蕃王朝带领到了空前鼎盛时期。藏族人民称他“松赞干布”,大意是尊他运筹超凡、大公无私、爱憎分明、法纪安邦、体恤臣民、一统全藏,创造了雪域曾经空前的伟业。
Screenshot_20220907_224428_com.tencent.mm_mh1662882293254.jpg   目前,率性随意已经成为藏族人民取名的最普遍方式。一种是用自然界自己崇拜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比如许多女孩叫“达娃”,意思是“月亮”;许多男孩叫“尼玛”,意思是“太阳”;还有许多取名为“梅朵”——花儿之意;“白玛”——雪莲之意。也有用小孩出生日子做名字的,比如“次吉”,寓意是“初一”;“边巴”,寓意“星期六”;“朗嘎”,寓意“三十日”。听到这样的名字,此人出生于哪一天不问便知。
   不少父母在给孩子取名时,寄托了自己较为复杂却又一目了然的情感。比如嫌孩子太多,想结束生育,便取做“仓木决”,意思是“终止”,或取做“穷达”,意思是“最小的”,表示不再要孩子了;如果想生男孩,便给已降生的女孩取名“布赤”,意思同我们汉族的“招弟”一样;要是前面有孩子夭折了,便给新生儿取名“次仁”、“次旦”,希望小孩能“长命”、“长寿”;如果这个孩子磕磕绊绊来之不易,便给取名“加布”、“诺布”,意思是“宝贝”,需要多加珍爱。有的父母因为生下的孩子死得多活得少,为了使孩子皮实一点,健康地成长,就故意把孩子的名字取的很贱、很俗、很随便,比如:“其朱”——小狗,“其加”——狗屎,“帊加”——猪屎等等。
   拉萨武警部队有一位战友名叫格桑德吉,一次我与他开玩笑说:“你就一黑脸莽汉,怎么会有这么美丽的女孩名字呢?”他喜滋滋地答:“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呀,父母亲为了保住我的性命,故意给我取个女孩的名字,草原上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命硬哦!”闻言至此,我内心的愉悦感喷涌,一点儿也不比格桑德吉差。
u=261893623,3421856587&fm=253&app=138&f=JPEG_mh1662635427613.jpg   在那曲、安多等藏北草原牧区,牧人们文化水平比较低,给自己的小孩起名也就更加随随便便。比如:“那日”——黑蛋,“那森”——黑头发,“白巴”——青蛙,“郭日”——圆脑袋,“玛琼”——小块酥油等等。
       写到这里,我脑海里不禁闪现出偏远的汉族农村里那些个被唤作“狗剩“、“光腚”,“黑娃”、“嘎子”之类的孩子。于是在想,也许这些才是人名的价值本源,汉藏民族不同,思维殊途同归,发音虽然有别,却又异曲同工。不是吗?人类名字的实用意义,本来就只是一个代表自身的符号嘛,“俗”才是本真。
   藏族人起名的简捷特点,还决定了同名的人特别多。在那里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在同一个工作单位、或是同一个并不太大的村庄,常常可以听到三四个甚至更多个相同的名字。为了便于区别,人们往往在名字前依年龄加上大中小,比如大巴桑、中巴桑、小巴桑。也有的在名字前加上地名,如亚东扎西,江孜扎西,当雄扎西。“扎西”是藏语音译“吉祥”的意思,可见无论东西南北,人们都希图自己的生活吉祥如意。还有的是把人的生理或职业特征放在名字后面或者前面加以区别。比如“巴桑甲巴”——胖子巴桑,“普布索却”——拐子普布,“达洁巴杂”——麻子达洁,“次丹堆古”——驼背次丹,“兴索强巴”——木匠强巴,“安姆吉扎西”——医生扎西。哈哈,真是趣味横生妙不可言!
   西藏历史上曾持续出现过汉藏联姻,特别是解放后更为普遍。他们的后代取汉族姓、藏族名的也不少见。特别是前藏地区的拉萨、林芝和昌都一带,你若是听见有人喊叫李次杰、赵仁增、张达娃、瞿云丹等等汉藏组合式的名字,那可是见怪不怪的事情。每每听到这样的名字,你会很自然地明白他(她)是出生在“团结族”的家庭,名字前加个李、赵、张、瞿,只是便于区分来自谁家门户罢了。
u=3098036885,1945194130&fm=253&app=138&f=JPEG_mh1662640393059.jpg   还有个很有趣的现象:藏族人的名字多数是男女共用的。比如达娃、尼玛、巴桑、扎西、格桑等等。但也有一部分有严格的区分,比如只用于女性的旺姆、卓玛、央金、曲珍、卓嘎,只用于男性的贡布、旺堆、晋美、顿珠等等。面对一个男女共用的名字时,假如你并不认识他是谁,那就尽可能地展开想象空间,去猜测性别吧,那里面别有一番乐趣。
   对于亲戚的称呼,藏汉差异那就大了去喽。汉族对祖父外祖父、祖母外祖母的称呼有严格区别,而藏族统称祖父外祖父为“波拉”,祖母外祖母为“莫拉”;汉族称比父亲大的为伯伯、伯母,比父亲小的为叔叔、婶婶,而藏族就没那么严格,凡是父亲的兄弟都称“阿库”,凡是父亲的姐妹都称“阿妮”。不能不感叹,他们把“简单即快乐”演绎到了极致,而且摈弃了亲友关系中称谓的亲疏。
       笔行此处,思绪万千。现代社会已步入高度信息化时代,方便快捷已成为生活理念的首选。而我们身边许多人给孩子起名时却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有的寻踪周易、五行,有的遍览诗经、楚辞,有的细数中外国学。街道市井司空见惯的“起名斋”、“冠名轩”、“专业起名”、“命理测名”、“生辰八字取名”等字号店铺商气翻卷,恍恍然一个人的名字就仿佛能决定一个人终生的命运,那份极尽考究与时髦靓丽的追逐,实在是过于复杂化了。反观藏族人的起名,大众思维方式的简单折射着生活理念的简单化,并且这种简单不只表现于取名,还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他们不很计较饮食搭配,舌尖跟着感觉走,吃饱可口、体内能量热量跟上就行;不刻意存款为儿女的将来所累,晚辈长大后的路由他们自己去走,只满足于自己当下的生活休闲,多余的钱全都捐到寺院去积善来世;看淡生死,不过多去纠结自己老了咋办,认为生命的长短都有定数,无论早还是晚,踏上天堂之路都是自然之福……这里无须评论对与错,如何生活是他们的权利。但他们的那份豁达淡然、那份虔诚真实、那份轻松自在、那份信仰精神,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鉴的。
1662884497102.3745_mh1662884936685_mr1662885069486.jpg   有点扯远了,言归正题。要说草原上使用频率最高、最具经典意义和品牌效应的臧家人名,恐怕莫过于两个:一个是“卓玛”,另一个是“格桑”。这两个名字都为女孩所用,可谓之如风相随,遍地流行。每每闻唤这两个名字的时候,便不由想起与之相对应的两个美丽传说。
      “卓玛”的传说,有一点神话色彩,曾由朋友边巴卓玛讲起:说当年的藏南琼结草原有位出身贫穷、长相却格外漂亮的姑娘,她不仅能歌善舞,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名字叫卓玛。吐蕃王在一次偶遇中被她吸引了,欲想选她入宫。而卓玛天性善良,心里始终惦记着苦难的草原牧人和自己的家亲。就在她无奈地准备奉旨进宫之时,向来多雨的琼结大地却发生了持续干旱,很快导致草原干枯、河水断流、牛羊饿殍遍野。卓玛没有匆匆入宫去享福,而是企求王宫遣使宽限时日,每天长跪于木惹山坡上高歌祈福,泪嚎求雨。她整整跪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泪尽气绝,永远地倒下去再也没能起来。上苍被感动了,派龙王雨神下凡,连续普降细雨三天三夜,并向凡间生灵承诺不再加害于草原,从此便有了整个西藏大地年复一年的风调雨顺农桑丰收。吐蕃王也被感动了,不仅不因为卓玛未及时入宫而迁怒于她的家庭,还尊奉她为救苦救难的女菩萨,破例为这位民间女子建造灵塔于王陵墓群对面的高坡上,以塔葬礼形式供世人祭拜,弘扬善良正义。这种高规格的丧葬,是君王或宗教领袖才能享有的待遇,而这位出身牧人、善良可爱的普通姑娘却成为被尊享的唯一,从此“第一仙女”的美誉也在草原上口口相传。卓玛姑娘跪毙于山坡的故事也传颂到了庙堂寺院,大德高僧视她为“仙女白度母”降临,“至圣观世音”化现。僧人们日日为她香灯祈福,超度诵经。卓玛便又成了普惠众生的度母化身,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她度化拯救苦难众生的大善义举,更感动了广袤草原上的千家万户,一族“女神”成了百姓崇拜的偶像。牧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象卓玛仙女一样心系苍生、美丽善良,世界屋脊从此便拥满了取名“卓玛”的藏家少女。
1662881933470.595_mh1662882356309.jpg   而“格桑”的传说,却透着一种撼人心扉的凄美。相传在很久以前,在有着“藏民族摇篮”之称的雅砻河谷地的一座山上,曾经住着两户人家,一户的主人是男的,取“太阳”之意名叫尼玛,他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儿,取“幸福”之意名叫格桑;另一户的主人是女的,取“美丽”之意名叫白玛,白玛家有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子,取“月亮”之意唤作达娃。格桑和达娃从小在一起放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天地间辽阔无垠的大草原是他们激情人生的大舞台,他们用青涩和真诚演绎着世间最纯朴而又无限的浪漫。格桑不仅是阳光下最欢快的歌者,还喜欢用高原上五颜六色的石头研成粉末蘸水画羊皮画;达娃则擅长以鹰一般的矫健为格桑尽情伴舞,还喜欢用铁叉飞马捕猎。随着年龄的增长,格桑姑娘长大了,容貌出落得像山野里绽放的格桑花儿一样,虽无贵气,却素颜出众,与达娃两情相悦。然而就在这对情侣承诺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时候,附近草原上非常富有却心存邪念的奴隶主土登才旺出现了,他垂涎格桑的美貌,变着法子想将她掠为己有。先是派了管家到尼玛家交涉,遭到拒绝后便恼羞成怒,指使家丁用棍棒皮鞭打死了尼玛,抢走了无助的格桑。听到消息的达娃从遥远的牧场策马赶来了,看到的却只是格桑姑娘闺房中一张画着很多格桑花的黄色米拉石粉画。画中有一个花朵与众不同,它颜色鲜艳,共有八瓣,形态十分传神。达娃拿起那张羊皮画,寻踪向奴隶主土登才旺家奔去,但为时已晚。原来,被抢的格桑姑娘在被带到半路时,趁着看管人不注意,一头撞向路边的大树,顿时,喷涌而出的鲜血从树腰流向大地,地上许多鲜艳黄亮的格桑花瓣被染成了紫色。伤心欲绝的达娃放声大哭,泪水又将许多紫色的花瓣冲刷成了粉色和雪白色……从那以后,西藏草原上便有了一个几乎让大家深信不疑的说法:在雪域高原,每到春夏之交,风姿绰约的格桑花儿就会如约来到草原,为青春亮丽的姑娘们带来好时光,也带来幸福。不管是谁,只要找到了八瓣的黄色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我想,这也许便是格桑花的“好时光”与“幸福”之意,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西藏女孩都喜欢取名“格桑”的真实缘由吧。
u=3229305962,2143905878&fm=253&app=138&f=JPEG_mh1662815575410.jpg       两个凄美故事,一脉生动写意。虽属传说,却源于生活,交会民风,闻之令人动容。它不仅彰显了一种取名文化的藏地意象,而且极富于文学与美学价值。
       搁笔之际意犹未尽。具有悠久文明与厚重历史的藏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人名符号观。他们起名不是循规蹈矩,却又自成规律体系,不图奢华张扬,惟求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自身情感的有机相融。其中的寓意、内涵、色彩以及变化多而宽泛,无愧于祖国姓名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粹,总是藏在最普通的细节之中,姓名文化亦然。藏族人名,道不完的趣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从藏族人的名字中寻觅藏地文化密码,探求藏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以及美学价值,发现藏族人民在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人与自身的情感融合,让汉族同胞更深层次、更多方位地了解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灵魂深处的虔诚、圣洁、美好的情愫。藏族人民与小小姓名之中蕴藏的深刻涵义,让我们对这个民族充满深深的敬意。感谢天路老师饱含感情的解析与分享,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