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诗经》简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名篇佳作流传于世,表达着国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也反应着时代的风貌。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集有着至高无上的文学史地位。
《诗经》产生于中华民族的少年时代,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而又不受后世教条的束缚,是人类天性和民族天性的自然表达;是中华民族少年时代的诗情画意和理想的翅膀。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多达130余种,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最佳媒介物在《诗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艺术水平之高、意境之深远、手法之精巧、变化之繁复、形象之优美足令作为后人的我们叹为观止。可以说不知道《诗经》中的植物,对《诗经》的理解不可能深刻。但是毕竟过去了几千年,那时植物的名称和今天有了很大的不同,这给今人阅读《诗经》造成很大困惑。基于对《诗经》的敬仰,《芳香诗经》将从植物角度走进经典之作《诗经》,试图以现代人的观念对文中的植物做细致的梳理,对比、解读数千年前透着植物芬芳的《诗经》以及《诗经》中的植物。这样的探索十分有趣,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平凡的草木,因为《诗经》的歌咏,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有了久远悠长的牵念。
《周南•桃夭》对于人们常见的桃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树枝叶茂盛,桃花娇艳夺目,枝头硕果累累,姑娘今日出嫁,定让家庭美满。多美的日子,多美的愿望,桃花当日,姑娘当龄,正是人面桃花相映红。植物桃在此诗中完美的烘托了女子出嫁的喜悦气氛。但同是桃,在《魏风•园有桃》中却有不一样的表述,“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其谁知之”!说的是园子里有成熟的桃子,但是我很忧伤,别人不理解我。所以说,即使自然有丰厚的馈赠,也不能减弱人精神的痛苦。桃此时是为了对比诗人的痛苦。
可见同是一种植物,在不同诗中会有不同的内涵呈现,《诗经》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诗经》中的植物已经不仅仅是做为器皿有实用价值,比如食用、祭祀、染织、建筑、药用,更多的是表达情感,传达思想,展示精神的最重要媒介。笔者将从普通的植物爱好者角度,带你走进《芳香诗经》。
《芳香诗经》分《草香诗经》和《木香诗经》两部分,用120篇文章讲述了自己眼中的《诗经》植物,以及因此而有的感想。
因《诗经》的博大精深和本人水平所限不可能尽显其微,只要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达成所愿了。
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
【编者按】这是一篇对古典精品《诗经》详细解读的优美之作,文章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自己的关照对象,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对出现于《诗经》中的树木、花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305篇诗歌以及6篇笙歌(有声无辞),文学史常用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概括,“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地方乐调,“雅”是中原之声,“颂”是宗庙之歌之;“风”多写男女爱情、夫妻离别相思之苦,“雅”多叙述周王朝宴请诸侯、亲朋、古旧好友的赞美之歌以及周王朝缔结发展历史,“颂”则记叙王室祭祀祖先之事。该文作者没有从人们熟知的内容入手去阅读评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文中作为抒情、肯定、赞美对象的花草、树木作为写作意象,分别从草香、木香两方面进行了现代意义人的阅读和理解。这是古典文学现代化的尝试,是高雅文学通俗化的尝试,是一次用现代人的情怀和感悟、用现代人的审美和语言对古典精品所做的普及和推广。推荐阅读。编辑 青梅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