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春秋左传”句读

作者: 曲新同 点击:1436 发表:2017-11-03 14:22:38 闪星:2



  敲下句读这两个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点古文功底的,不信你敲这两个字试一试,如果一次成功,那你跟我的古文功底一样,可以阅读古文,也就可以尝试着去读春秋左传了,千万别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四书五经没有人不知道,读的人也不少,读深的尽管凤毛麟角,却绝不是绝学不继世,也不是不世出之才的专门学问,尽管我现在也相信了三百年出一圣人,以挽狂澜于既倒之势才能拯救中国古文化,但是真正能读这些古本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以后出不出这样的圣人也不好说,我要说的是四书五经我都通读了,随着年龄见长,这些不算什么。

  可是今天读起“春秋左传”来,还是觉得下了一番苦功夫。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一说“春秋左传”,而不揣以自己的经验露一露鼻子上的灰而不惜。

  我不是专家研究春秋左传,说的也不是专门的学问,只是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感受只有亲自去读才有,听别人的长篇大论都是隔靴搔痒,不说一无所获,起码道听途说,把真东西糟蹋了,也小看了这样一部书,而且是尊奉为经,就像你喝饮料,说是橘子味的,总归不如吃橘子那样的感受。

  我不会像经学家那样一五一十来道明,没有那样的脑力和才学;因为我从阅读的起初就没这样打算,只是在阅读中越来越痴迷,突然发现自己这真像在皓首穷经了,突然觉得这苦处如何受得了,在惊叹自己非凡的毅力之余,就有一些感受生发出来,不写出来有些憋得难受之感,可写出来又让真正专家嗤笑,前后觉得都难受,索性就写一下为好。

  先说一点我所了解的春秋左传,其实就是周朝具体说东周的历史,那么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这就说到点上去了;春秋只是一国也就是鲁国的历史,春秋所记叙的这一段历史,后人就称之为春秋了,这大概就明白了为何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春秋是鲁国的历史,后来经孔子笔削,直到获麟以后孔子封笔,圣人叹息了一番怅然离世,把获麟作为圣人的见证,而春秋笔法让乱臣贼子惧,孔子还留下一句:罪我者惟春秋也!只是我到此深感诧异,为何历史却突然转入战国纷争,硝烟弥漫数百年而不懈,知我者惟春秋也?残酷炽烈斗智斗勇的战争,逞强耍智这里面没有文化的影子?是不是开民智而反倒成了祸端,这只有自己去领受了。

  “春秋”因为史笔太纪实了,而圣人又太惜墨如金了,到汉朝的时候就读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就又有了解说它的作品,这就是“春秋三传”,公羊、榖梁和左传,前两传只是着重在解说春秋经文,当世之人把它们作为科举应试的教材,而左传我称之为“春秋演义”,尽管所写都是史实而非虚构,因为比经文甚至更难读,就成为了各路专家的死对头,从古至今这里面的官司不知有多少,甚至左传到底为谁所写,除了左丘明这个冤大头之外,没有人肯承领这样一份差事,省事的专家也就只好这样来授讲了。

  我一般管不了这么多,我是力求阅读的本意,本来不在乎这些经学的方面,可是发现这些东西也很有意思,有时不免就费力在意一下,发现寻根究底的乐趣。

  实际上整部春秋,再加上左传的演绎,总共这些文字都赶不上我所阅读过的任何一部小说,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我也在乎那些疏解注释等,可也只是为了帮助阅读;而在“春秋左传”里面,我发现这些竖排正文大字旁的小字更加有韵味,这里面深藏着无可比拟的古老文化的底蕴,一切我们文明的源头都可在这寻到着实的根底。

  当然了,“春秋左传”以及诗经、尚书等,这些都是互有关联的,互相都能得到印证,互相引用的材料比比皆是,足可证实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证,古人不吾欺也。

  春秋这一阶段的文化,可以说是古学的成熟期,各路文化精英都留下了着实的材料。汉朝司马迁的《史记》,实际上就是运用这所有的材料,把它们按照新创的格式攒集在一起而已,既然是史笔就要求一定的真实性,尽管也有矛盾和出入的地方,然而太史公的本事太大了,这些地方转圜得非常巧妙,后人顺着蛛丝马迹找着找着就迷糊了,有些人另辟蹊径往前摸索,忽然被别人撞个满怀,摸着脑门上碰出的大包相视会意一笑而已,就这么巧儿殊途同归慨然赞叹。

  就算今天的报告文学,据说内幕也是水淋淋的,难能相信古人真那么诚实,一点水分也不掺加,何况历史经过岁月的磨蚀,走了样也说不定,有的地方我真的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个关于“句读”的字都没写出,难道是我写着写着就走题了不成?其实我本来就没打算这么写,“春秋左传”里面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情节都没提,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写文章或者说做学问有这么干事的吗?

  还是要自己去读,这要下很多年功夫,没有四书五经的底子,很难说能读得顺畅,因为它们互相之间有关联,它们是血肉相连分不开的。

  周朝的文化已经成熟,比今天所谓学问扎实,复杂而周密,容不得一丝掺假,想起我前面的话就算白说。比如说,我们只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实那时的诸侯国家多如牛毛,读了“春秋左传”就知道了,而且“春秋左传”的每个字我们都可以认识,因为今天我们依然每天能见到它们的影子,我们的文化就从那儿来,我们的根深埋地下,我们的血脉才这样的丰茂。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看见第一句,本编笑得不行。好像能读“句读”(judou)两个字,也是有文化底蕴的?如此,与新同与有荣焉,可否?对春秋左转的阅读,作者阐述了立场、观点和态度,看得出个人的气韵,这倒是真的。这年月,能潜心阅读的已经很少;而能浸淫古代著述,则又更加难能可贵了。新同,便是这难能可贵之一。现代社会的节奏感,注定了快餐文化和浅显阅读抢占先机,就本编自己而言,也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读古书,或者就是静不下心来吧,句读不分那是惯常的事儿。看这篇阅读心得和所获,自觉惭愧不已。如此,向新同致敬,也向所有能静心阅读,安心著文的文友致敬。推荐阅读。编辑:金豆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