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红军送信人

作者: 丁良跃 点击:965 发表:2022-08-09 11:14:57 闪星:1

摘要:红军送信人 作者:丁良跃 1934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红军留守部队坚守在于都及其邻近地区,当时的部队指挥中心即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就设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新屋组的一处民宅内。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成果、保卫中央苏区。 今年已70多岁的钟玉明,就居住在井塘村牛岭组,他拿着一盏马灯和一个医用治疗盘,向我们说起了它的由来,里面有一段关于红军的往事。

  1934年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中旬,红军留守部队坚守在于都及其邻近地区,当时的部队指挥中心即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就设在于都县黄麟乡井塘村新屋组的一处民宅内。当时部队的任务是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在中央苏区及其周围坚持游击战争、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成果、保卫中央苏区。

  今年已70多岁的钟玉明,就居住在井塘村牛岭组,他拿着一盏马灯和一个医用治疗盘,向我们说起了它的由来,里面有一段关于红军的往事。

  钟玉明的父亲叫钟仁汉,1917年出生,当时住在饭勺山。中央红军从于都出发长征后的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井塘村驻扎,期间中央分局广泛发动群众展开游击战争,极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清剿"。

  井塘村的每个屋场都住着红军,饭勺山钟仁汉的家里也住着十几名伤病员。红军伤病员来了后,家里非常热闹,这些伤病员睡的床是用门板铺成的,每天都有医护人员来到这里,或给伤病员打针,或给伤病员送药,或给伤病员洗换伤口。那时,父亲钟仁汉已经17岁了,他看见医生每天上午、下午来巡诊,有时002_副本.jpg候一次或者是二次,但是什么时候来,又什么时候走的却不知道。不仅钟仁汉的家里住着伤病员,周围其他屋子也住着许多伤病员,其中有几个伤势严重。

  这栋房屋楼上还住着一个警卫班的红军战士,钟仁汉心想,这可能是保卫着这些伤病员的。警卫班的红军战士每天早早地吹响了起床号,看到他们整好队形后,来到房屋对面的田岗子上列队、练操等训练,那艰苦环境的锻炼、热火朝天的训练情景至今令人难忘。一直到伤病员转移走了,战士们也跟着走了。有几个伤势较重的,在五月份才离开这里。

  钟玉明说,父亲钟仁汉曾对他说,自己和本村钟绍鸿,他是井塘村老屋组人,比钟仁汉小一岁。他们二人由于年轻灵活,加上又是本地人,会爬山路,所以这二人在一起专门给村里的红军首长负责送信,担任了红军的通讯员。有时,钟绍鸿取到信件交给钟仁汉,到了晚上,二人趁着月色走山路,经焦山至石级山,再至湖山祠堂下,这时便有人来找接头;有时,还需送往朱田,再至梓坑,也有人前来接头。

  晚上,一路要行走山路,非常辛苦,也很危险。有时,在路上会遇到豺狼,或者野猪在山路边吃东西,又会发出凄惨的嚎叫声,非常吓人,若不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谁也不敢在晚上爬山过岭。

  有天,红军首长配给钟仁汉一盏马灯,并拨给了一些煤油,便于他们晚上照明使用,从此,钟仁汉、钟绍鸿行走山路再也不用担心夜路难行了,他们提着马灯一路行走山路,翻山越岭......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当地群众都是全力支援红军,而且大家帮助红军从不计报酬。钟仁汉、钟绍鸿二人帮助红军送信,也不要任何报酬,随叫随到。每次送完信红军留下他们吃饭,给每人发两块锅巴,好大的锅巴,当时钟仁汉、钟绍鸿吃上又大又香的锅巴,然后一起上路送信。

003_副本.jpg

  钟玉明听父亲钟仁汉说,有一次,钟绍鸿兴冲冲地来到我家,对钟仁汉说,住在隔壁的一位红军首长找他有急事。钟仁汉二话不说立即赶到新屋中央政府办事处的院子里,向警卫哨兵说明了情况,哨兵进去报告后,出来招呼钟仁汉进去。钟仁汉刚走进里屋,只见一位身穿黑色西服,戴着黑色边眼镜,非常年轻帅气的红军首长,站起来拿出一封用牛皮纸封住的信件,亲手交给钟仁汉并严肃地说,小伙子,这次叫你送的这封信,特别重要,你要送到以前和你交接的那位同志手上,叫他将信在明天早上送到目的地,切记!钟仁汉接过那封信,认真地说道,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红军首长又交待,你先去厨房叫大伯给你几块锅巴吃吧。钟仁汉来到厨房里,红军大伯看见他亲切地说,小钟啊,这次给你两块最大的锅巴,好吃吗,以后多来玩哪。钟仁汉接过了锅巴,说了一声,谢谢大伯,赶紧回家收拾上路了......

  钟玉明说,红军将要离开这里时,有位红军首长来到他家里,对钟仁汉说,想让他去参加红军,给他当通信员。当时父亲有四兄弟,父亲排行最小,前面三兄弟都去当红军了,爷爷考虑父亲年纪还小,想让他留在家里种田。

  后来,父亲钟仁汉一直保留着红军留下的这盏马灯和这个医用治疗盘,历经风风雨雨,却始终陪伴着他。1997年,钟仁汉走完了一生。

       2022年8月9日完稿于贡江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于都真是红色之都,有很好的革命基础。这篇文字里的“红军送信人”,一家就有三个红军战士,家里舍不得老小再去当红军,他就成了红军送信人,为当时驻守的红军翻山越岭地送信,也做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别看他岁数小,但机灵能干,每次都能出色完成送信任务,文中马灯和医用治疗盘就是他当年送信的凭证,虽然锈迹斑斑,却值得珍藏。像钟仁汉这样的红军送信人,同样值得我们铭记。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