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战地“亮剑”

作者: 南庄隐士 点击:1796 发表:2022-07-29 15:07:13 闪星:4

摘要:姜一震伯伯讲的故事十分感人,使我从中了解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采访写作经验。惋惜的是,姜伯伯十几年前就离世了,但他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浓重笔迹和战场报道,却一直留在后人的心中!写到此处,不禁赞叹一声,滔滔江河万古流,英雄精神永不朽!

  请问,谁的脑海里,还存留着这样的文字记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没错,这段话出自魏巍的那篇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而今天笔者所写即是抗日老战士,又是战地记者,在战场间隙,在煤油灯下,在膝盖上面写出的一个个鲜活的战斗故事,我深深地被他的精神所震撼,被战士们坚定的意志所折服。

  姜一震伯伯,山西省屯留县人,“三八式”老八路,历任宣传员、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驻波兰、阿联大使馆武官,内长山要塞区副政委,济南陆军学院政委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他任宣传员、政治指导员期间,他兼任一一五师和滨海军区政治部《战士报》特约通讯员。从1940年至1946年,以战地记者身份,为《战士报》写了数十篇文章,其中,有战地报道、有调查研究评解放战争的论文、有文运工作通讯。现在保存下来的已刊登的文章有30余篇。每篇作品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这些文章真实地记录了战争环境中部队的战斗和工作情况,讴歌了我们的英雄人物,也揭露并鞭挞了敌人。

  在《战地“亮剑“》一文中,我侧重选取姜伯伯的两篇战地代表作品进行鉴赏,以飨读者。


  第一篇《记陆房突围》

  《记陆房突围》,详细介绍了一一五师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时,巧妙利用地势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以弱胜强,击退日寇数次进攻并成功突围的战例。当年,姜伯伯是这么描述当时的战斗场面:

  敌人接连在鱼池、演马庄、汶上等地吃了好多亏,于是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的名字,像春雷一般地响彻了泰鲁西,群众认为他是救星,但敌人却把他看做眼中钉。因为日本鬼子自入侵山东以来,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硬的八路军。从5月1日开始,我外围部队与敌接触。敌人是五千大兵、炮百门、汽车百辆,在敌山东最高指挥官尾高次郎亲自率领下,分兵七路(一路由泰安至肥城向南,二路由东向至安驾庄向西,三路聊城与平阴之敌会齐向东南。聊城敌经东阿直扑东南为第四路,汶上向东北之敌为第五路,宁阳敌向西北为第六路,第七路则由夏张而下西南)浩浩荡荡向泰肥山区包围过来。纵横不过20里路的合击圈,就像一个铁箍似的,只要是个山口、隘路,就都配备了炮兵和机动部队,准备像渔人一样来个“一网打尽”。

  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于5月11日的清晨,当黎明还没有来到的时候,炮声就已震撼了山谷。

  陆房附近的地形像一个铜盆,周围是荒秃起伏的山岭,中间是方圆十几里的平原,快要枯竭的河流傍着村落蜿蜒向南,大大小小总共有20个庄子。以这样庞大的直属机关,集积在这样一个盆地里,自然是万分危险的,只要突破一处,就得全体被缚。但是,谁都知道被围在这里的队伍是钢铁的一一五师,它有着克服任何困难的传统和气魄。

  敌人的炮火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间开火的,并且一打响就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四周的山头都充满了黑烟,一个地方在一分钟内落下四五颗炮弹,极为平繁,六团的战士们都沉着而冷静地注视着敌人的动向,虽然硝烟使他们睁不开眼睛,密集的弹片不容许他们抬起头来。肥猪山上,一个战士甩出去50多颗手榴弹,他们那个班打退了敌人四次冲锋。至黄昏时山脚下已有了一批死尸。西北角上,一股敌人偷袭过来,勇猛的七连战士占据土崖,端着机枪,又把敌人赶回去。八连在拒守黄土岭时,因为敌人太迫近的缘故,就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终于打退敌人……中午时,团长、政委、主任都亲自到各山头看望战士,并以自己的镇静鼓舞了战士。师直特务营、骑兵连在烈日和猛烈炮火下,都顽强地坚守阵地,而且对敌人进行了无数次的反冲锋,大量地杀伤与击毙了敌人,保证了整个部队的安全。敌人知道黑夜对他们是不利的,所以在夕阳尚未西下时,作了几次最后强烈的进攻,东西南北各方向的炮弹都打到圈里来,其中有迫击炮弹、钢炮弹、子母弹,即一种在空中爆炸的炸弹,用于消灭死角的,最后施放了毒气,但是它的效果只有两个字——无效!

  黑夜到来时,大家该是多么欢喜,于是一路、三路、五路……向东、向西突围了,很有秩序地跑出了敌人安排好了的囚笼。

  第二天,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侦察,怀着恐怖的心理,进了陆房,兜了一个圈,口里大叫着“八路飞上天了!”仓皇上马返回。

  敌人本来是带着绳子,准备捉俘虏的,结果作为他们运载死尸之用,因为他们伤亡了1300余人,还有一名大佐联队长和50多个少佐以下军官,耗炮弹3000发,毁炮3门……

  过了几天,当地群众送来6万块钱慰劳血战陆房的八路军。“陆房一役,打开了泰鲁西的局面,奠定了根据地的基础。”这是公认的说法。

  认识姜一震伯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98年上半年,干休所的老父亲准备岀一本书《永不逝去的回忆》,让我帮助他收集和整理济军司令部干休二所离休干部的战斗素材。一天,一位双目有神,身材魁梧的七旬老人,拿着一个档案袋找到父亲,当他把袋子里的材料摆在桌子上时,我看到是一叠叠泛了黄的报纸,从报纸里我找到了他的名字,打心眼里佩服起来,姜伯伯外表略显严厉,但十分平易近人,言谈起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不畏牺牲、奋勇杀敌,为驱逐日寇和人民英勇战斗的故事是滔滔不绝。他告诉我,为了打击日寇,与敌军殊死拼搏,即使在寡不敌众的劣势下,战士们也毫不退缩,哪怕到最后一刻也要死死抱住鬼子,用身上被点燃的火苗与敌军同归于尽,这种英勇战斗的精神永存至今。后来,我从他的简历中得知,他曾经是我的二任政委,一是内长山要塞区副政委,不过那时我只是守岛的一个哨兵。二是济南军区陆军学院政委,我曾是陆军学院第十一期政工队的一个学员,只能坐在礼堂的椅子上聆听姜伯伯在台上做报告。

  《记陆房突围》,据姜伯伯说,这篇报道是他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利用战斗间隙,花费两个晚上的时间,烧了大半碗煤油写出来的,登报后,在部队引起很大反响。可见,他不仅是战斗员,还是宣传员。战士们打仗时,他冲锋陷阵。战士们休息时,他还要挑灯夜战,不难看出,战地记者付出的精力更多。

  笔者认为,这篇文章首先采取了惊语法。“敌人接连在鱼池、演马庄、汶上等地吃了好多亏,一一五师东进支队的名字,像春雷一般地响彻了泰鲁西,群众认为他是救星“,使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其次故事法。“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于5月11日的清晨,当黎明还没有来到的时候,炮声就已震撼了山谷。陆房附近的地形像一个铜盆,周围是荒秃起伏的山岭,中间是方圆十几里的平原,快要枯竭的河流傍着村落蜿蜒向南,大大小小总共有20个庄子……“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让读者听起来津津有味。

  第三多处运用了具体描写法。如“八连在据守黄土岭时,因为敌人太迫近的缘故,就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终于打退了敌人……″战斗的残酷历历在目,扣人心弦。

  第四侧面描写。“敌人本来是带着绳子,准备捉俘虏的,结果作了他们运载死尸之用了,因为他们伤亡了1300余人,还有一名大佐联队长和50多个少佐以下军官,耗炮弹3000发,毁炮3门……″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文章格调升级。这些文章处理方法,在当今不算什么,但在过去战争年代,却彰显一个战地记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近现代的战争史,时代混乱,但人心赤忱,英雄铁骨。悠悠五千年留下的是文化积淀,动荡百余年,革命与拼搏精神荡涤人心。正是在那样的艰苦卓绝的时代背景下,战士们和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和牺牲就如金子般闪闪发光,一点点地驱走社会的黑暗,照亮中国前行的路。是啊,他们是那个时代里最可爱的人,那股不畏困难与牺牲的冲劲,那种追逐真理和平的舍我精神,如此动人。

  我生在和平安稳的年代里,当过兵,身边也曾有过战友开赴南疆战场,所以,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军人的血脉。如今,细看姜伯伯和许多爱国文人留下的那个年代的艰苦故事,并不觉得枯燥寒酸,枪林弹雨里,我看到了勇敢和坚持。革命斗争里,我看到了坚定和团结,那些珍贵的品质就像黑暗里明亮的烛光,光明照到我的心里。

  我感慨于先烈们的事迹,也关注现今时代的许多故事。每个时代里都有可爱的人,在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在抗洪抢险的一线,在抗疫新冠病毒中,他们召之即来,战之能胜,永远是一支铁军。所以,每个人身上的可爱点或许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1世纪里,中国暂时没有战争,但国力还是相对发达国家落后一些。不过,中国己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一个国力强劲的大国,让某些军事大国耿耿于怀,不断在南海挑起事端。所以,每一代中国人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贡献力量。像老前辈那样,成为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烙上可爱的标签。


  第二篇《至死不屈的王家帮》

  《至死不屈的王家帮》描写一位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在被捕之后,宁死不屈的悲壮而惊天地的感人事迹:

  王家帮同志被捕以后,被五花大绑地关在一间类似水牢的地下室里,但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不能说出一个字的秘密!”

  一天中午,他被簇拥到一个地方去受审。因为他始终一言不发敌人就把他按倒在地上,先是鞭抽,继而棍打,可是他始终没有叫喊一声。一会儿,他晕了过去,敌人又用香熏、灌凉水使他苏醒过来。最后他说话了,不过他说的是:“我是中国人,是八路军,是共产党,死也不投降!”过了几天,敌人把他移到另一房子里去,不论吃的、穿的都非常好。他知道,这又是一套新花样了!果然,又来了个女人,妖声妖气地在胡说八道,劝他投降,说:“只要你投了降,我准嫁给你,还有钱花,有官做 ”但是,他没有理会这些。敌人没有法子想,只好把他押赴刑场,在路上,街道两旁挤满了人,他知道是时候了,于是他抬高嗓门喊出下面的口号:我是八路军,是共产党,死也不投降!”“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他的呼声感动了路旁人的心,也动摇了一些伪军的心。眼前的民族英烈唤醒了人们的觉悟,他们在暗地里擦着同情的热泪。

  不难看出,姜伯伯用简明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位八路军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和誓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这篇简短的纪实小通讯,没有用文字交待王家帮是怎样被日寇抓捕的,而是采取平铺直叙,直入主题,全文字数不超过四百字,但却起到了“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的宣传效果。读者一下子从王家帮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屈的崇高精神,它是由革命先烈奔涌着的热血染成的一块珍贵的宝石,是他给予了战友们继续斗争的勇气,指明了他们前进的方向。敌人用鞭子和美人计妄图伤害革命战士的躯体摧毁其意志,但是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至始至终守口如瓶,哪怕经受如此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却咬牙坚持,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种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无时无刻提醒他的言行举止,在他看来,痛苦和血肉铸就成了心中一块坚硬的岩石,如天空一般永不褪色,像星光永远点亮人们的心灵。照亮他“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意志,这种精神如钢铁般坚如磐石,如江姐、刘胡兰英雄一样令人敬仰。

  鲁迅曾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正是这种大无畏民族气概自始至终铭刻在中华子孙的骨髓里,正是这一笔宝贵财富,让祖国大地吹响时代的集结号,点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曾问过姜伯伯,在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中如何进行战地采访,他并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给我讲述了战场上一段亲身经历。

  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采访一位战斗英雄,掌握第一手资料,更真实更准确地把英雄事迹写出来,向全师推广,以及激发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斗志!战斗一开始,他始终跟随这位英雄的左右,观察英雄战斗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突然,一发炮弹打来,不偏不正落在距离三、四米的地方。说时迟,那时快,英雄一下把他扑到,而自己背部被弹片击中,后经抢救保住了生命。伤愈后重返战场。

  姜一震伯伯讲的故事十分感人,使我从中了解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采访写作经验。惋惜的是,姜伯伯十几年前就离世了,但他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浓重笔迹和战场报道,却一直留在后人的心中!写到此处,不禁赞叹一声,滔滔江河万古流,英雄精神永不朽!


【编者按】作者读《战斗报》有感,是对战地记者姜一震伯伯的战争题材作品的再创作,再现原作的艺术形态,立意较高,充分展示战地记者亲历战场,触发激情,利用手中的笔创作出不朽的军事题材的优秀作品,讴歌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了八路军战士共产党员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毫不动摇,宁可牺牲生命也要坚持守口如瓶,绝不屈服于敌人。作者赏析作品条理清晰,有根有据有力度,突出英雄精神不朽。值得阅读与欣赏。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空中白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