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真正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下)

作者: 江楠 点击:1266 发表:2022-07-26 09:51:52 闪星:1

摘要:这是一篇关于诗词“抒情”的论文。作者通过评析古人的40余首名篇佳作,分别阐述了“写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乐景写乐”、“哀景写哀”、“乐景写哀”、“哀情写乐”等多种章法。力求使读者既能掌握诗词创作的抒情技巧,又能吸取古代名作的艺术精华,更好地为现代社会和人民服务。

五、乐景写乐

用美好欢乐喜庆的景物描写喜悦的心情。如:

1、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没有写一个“喜”字,却字字写喜,句句写喜。通过“明月”、“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香”、“丰年”、“蛙声”、“七八个星”在“天外”、“两三点雨”落“山前”、“旧时茅店”、“路转溪桥”等农村夏夜的美丽特色,表现了作者对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深知“春雨贵如油”的道理,写下这首名作。古代诗人多用“雨”写“愁”。如: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徐俯“笛中已自多愁怨,雨里因谁有泪痕。”(《鹧鸪天》);万俟咏“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长相思》);朱淑真“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水仙子》);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一剪梅》);唐寅“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一剪梅》);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而杜甫却别出心裁,偏偏用“雨”写“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好雨”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下雨的,春雨正好下在植物生长急需雨的时候。这“好雨”就是“及时雨”。诗中明写“好”暗写“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悄悄地。“润物”,滋养。进一步写春雨的“好”。“潜”“润”“细”都是春雨“好”的具体特点。春雨之所以“好”,好在“及时”、“润物”、“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野径”,田野间的小路。“江船”,江上的船只。这两句写出了雨夜的美丽景象:天空是黑沉沉的云,连小路也辨不清,江面看不见,只能看见船上的灯火。这里是借“火”衬“云”。“黑”与“明”、“火”与“云”相互映衬,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是三国蜀汉时,负责为皇宫织锦缎的官员住地。诗人紧扣标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迷人景象:“好雨”下了一夜,万物得到润泽,百花怒放,争紫斗妍,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变成了鲜花盛开的世界。全诗写“喜雨”,诗中却无一个“喜”字,但全诗都在写“喜”。通过乐景写乐情,描绘了春夜美丽的雨景,礼赞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崇高品质,表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杜甫,天旱与民同愁,下雨与民共喜,以“春雨”自喻,心怀老百姓,甘当“及时雨”,这正是诗人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也是此诗表达的主题。


六、哀景写哀

图片10.png

用衰败悲凉凄残的景物,描写作者辛酸愁苦的哀情。如:

1、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14岁就被朝廷赐为“同进士出身”,官至宰相。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都出自他的门下。著有《珠玉词》一书,其中五首描写了与友人分别的内容。《踏莎行》是第一首,写春怀人。上片写景。“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写凭栏而望所见。娇嫩的细草和露水中的小花上空,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使初春的景色呈现在一片愁苦的气氛之中。词人用移情的手法,以“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以“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形象,从字面上看写的似乎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来表明词人抑郁的心境;“凭栏总是销魂处”,婉转点出词人眼中满是令人“伤魂”的初春残景,使人愁绪难遣,愁上加愁;“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在“静无人”时“凭栏”望那“日高深院”,“高”“深”二字,暗示了他所处的寂寞孤独的环境。然而,在这“静无人”的地方,“海燕”能够自由“双飞”,而作为“宰相”的词人竟然孤身一人,无人陪伴。一个“双”字,衬托了词人既可怜、又可悲、更凄惨的境况,极写了孤苦愁闷的心情;下片写人。写词人对远方游子的怀念之情。“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缓”,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暗示了词人对游子不归引起的愁思。蕙炷逐渐燃尽,香气已经褪去,比喻词人已经凭栏很久;“天长不禁迢迢路”,“天长”、“迢迢路”含无边无际之意,词人并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愁绪,而是用“不禁”二字,借景抒情,使景中无处不含怨情,无处不显愁意;“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用移情的手法,使杨栁赋予了人的情感:杨柳只知道招惹春风,卖弄风骚。什么时候才能将远方的游子留住?词人以凄凉深婉、哀伤悲切的笔调,抒发了伤春之感,流露了对年华流逝的慨叹和惋惜。这首词,以哀景写哀情,哀情则更悲。

图片11_副本.png

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地方军阀又开始争夺地盘。严武病死,杜甫乘舟来到夔州,生活困苦,贫病交加。一天,他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远眺,听到疾风怒号,猿声哀鸣;看到落叶纷纷,大江东去的场景;想到自己悲惨的处境,写下了这首被世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诗。“登高”,即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前四句写景。写登高所见江边的景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写近景:长江三峡猿猴凄厉的哀叫着;在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鸟群迎风飞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远景:“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诗人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暗示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后四句抒情。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的悲哀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指诗人长期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这里指暮年。“独登台”,无友人作陪。“悲秋”二字,蕴含了诗人极度悲惨的生活处境和凄苦深沉的思想感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从白发增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穷困潦倒的原因。充分显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高尚情操。作者以哀景写哀情,则哀情更苦。

3、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在历史上被称为“秋思之祖”。写的是:黄昏,几只乌鸦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哀鸣,小桥下的流水边有一户人家。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呼啸的西风艰难前行。太阳已经落山了,孤独愁苦的旅人依然行走在遥远的异乡。28个字,排列了10个意象。前三句,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个名词组成9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另1个意象,这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9个意象统一了起来。前四句都是写景,这些景语都是凄凉的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渲染出一派萧瑟的晚秋气氛,衬托出背井离乡的游子悲苦的情调;“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曲眼”,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前面的10个意象,成了“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成了他内心沉重悲凉情感的载体。全曲用哀景写哀情,情中有景,景中衬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更生动、更形象的艺术境界,既优美动人,又回味无穷。


七、乐景写哀

图片12.png

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这是以美乐景物烘托哀愁心情的反衬手法。如:

1、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前两句中“红叶”、“青山”,这些颜色亮丽的意象,是乐景,反衬别绪;后两句以满天风雨、凄凉暗淡的景色正衬离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友人却偏偏要离开,怎么不让人更加伤感?

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杜甫成都草堂。当时诗人准备东归,因战乱未能成行。前两句写“乐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描绘出了“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等春天的美丽景色。诗人以“江碧”衬鸟翎的“白”;以“山青”衬花儿的“红”。江边的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短短十个字,写出了南国美丽的风光!接着,诗人却笔锋一转,喜极生悲,写出了意思完全相反的诗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两句写“哀情”:今年的春景虽美,但是“又过”了。一个“又”字,点出了诗人羁留他乡己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多年,他想回故乡,己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眼瞅着今年春天由于战乱,“又”回不去了。那么,我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故乡?这两句诗,写得非常精巧,与前两句诗的“情”“景”完全对立,愈写春光美艳,愈显思归情切,很自然地表达了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此诗,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光美景,写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愁苦心情,以客观的春景与主观的感受反衬了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前两句的“景”写得越美、越乐,后两句的“情”就衬托得越悲、越哀。

3、岑参《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指唐代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山房春事”,指岑参游“梁园”看到的春天景色。“梁园”,是西汉汉文帝的次子梁孝王刘武所建,后人称“梁园”。方圆三百多里,建有曜华宫、忘忧宫、吹台、钓台、女郎台、文雅台、凉马台等,亭台楼阁,金碧辉煌。还有假山岩洞,湖泊池塘,竹林连绵,长达十里,俗称“梁王修竹园”。这里成了人们向往的盛地。公元前154年,吴、楚、齐、赵等七国反叛。刘武率兵抵御,死守睢阳,保卫了国都长安,立了大功。汉景帝赐其天子车马、仪仗,在出行时,打着天子旗帜。刘武重金高位招揽天下人才。司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曾在此留下了传诵千古的篇章……弹指一挥间。从梁王修建“梁园”,到岑参春游梁园,已过去910年了,岑参为何还要极写“梁园”?因为:梁孝王重用人才;“梁园”为大批文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场所,使汉赋这一独特的文体得以茁壮地成长。中国“第一篇赋”的作者贾谊和枚乘、邹阳、庄忌、公孙诡、司马相如等一大批汉赋作家几乎都出自梁园。梁园为西汉文坛输送了大批人才。然而今天,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奇句和“构思奇巧、语奇体峻、意境幽远凄清、诗风清丽俊逸”而闻名的岑参,却偏偏不被朝廷重用。所以,在他的眼中:当年梁孝王修建的“人间天堂”,如今却己成了“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的一幅悲凉、萧条的春景;“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说是“庭树不知”;不说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的“花树”偏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诗人独出心裁,在凄凉萧条的景物上反添了一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又相成,使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使吊古之情也愈见悲痛。后两句用庭树春花从反面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因今非昔比而极度伤感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4、韩琮《骆谷晚望》:“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韩琮,宣宗时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失去了官职。诗人失官之后的一个傍晚,登上了故乡的骆谷,眼前是一幅“夕阳满天”的美丽图景。然而,他是怀着屈辱的心情回来的,所以看到山岭上的花草,仿佛每一枝都使他“断肠”。诗中将“夕阳美丽的风景”和“断肠人悲伤的情感”作强烈的对比,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意境。“去国还家”令诗人“断肠悲伤”,“失官还乡”使他“苦不堪言”。“岭花多是断肠枝”,看似无理,实则高妙,把不便明言的情感通过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进一步衬托了诗人遭贬谪的孤寂情怀与惆怅无奈。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充分显示了“乐景写哀”的艺术魅力。

5、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一首描写远离丈夫的少妇心理变化的诗。开篇二句,写“乐”:一位豪富人家的少妇,天真活泼,幼稚无知,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怨和愁。她穿上华丽的盛装,登上自家的高楼欣赏春色;后两句笔锋一转,写“怨”:少妇忽然看见了柳色,不由触景生情,产生了情绪波动,勾起思春之情。春天又到了,夫君还未归,光阴似箭,春情如梭啊。她后悔了:不该唆使自己的丈夫去寻求封候之路啊。全诗平白如话,没有一个“怨”字。乐景写哀,使怨之深,愁之浓,情之哀,悔之急,历历在目,字字显露。


八、哀景写乐

哀景写乐,是一种以凄凉景物烘托愉悦心情的反衬手法。用衰败悲哀的景色,表现昂扬、喜悦的感情。如:图片14.png

1、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斗生活,这是“哀景”。开篇的哀景,反衬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已是五月了,内地早已百花争妍,天山却风雪交加,“无花只有寒”,偶尔传来一两声《折杨柳》的凄凉曲调。诗人来到天山边塞,整天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随着战鼓去作战,晚上抱着马鞍来打盹,生活非常艰苦;尾联反衬“乐情”:诗人笔锋一转,写将士们在这么严寒的环境中,没有消沉,反而意气风发,愿以身报国,杀敌立功。他们愿用腰下的宝剑,象汉朝使节傅介子那样杀死楼兰王,凯旋而归。爱国之情跃于笔端,壮志豪情力透纸背。可见,诗人前面写的“哀”景越凄凉,越能反衬出将士们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2、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南唐皇帝李煜亡国降宋后创作的一首词。词人开篇点“恨”写“哀情”:我有多少恨呀,都在昨夜的睡梦中。接着,作者并没有写梦中具体的“恨”,而是笔锋一转,写梦中的“乐景”——他回到了皇宫上苑玩赏、打猎的现场:这里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气兴旺,热闹繁华。百花在春风中争艳怒放,明月在春风中高挂中天,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春天的喜人景象!词人用当年他这位皇帝游苑之盛况,与今日他成了囚徒之孤凄相对照,极写了此时孤苦悲哀的沉痛心情。“旧时游上苑”的情景描绘得越盛大、越美丽,越能表达出词人被囚的亡国之痛之深。对过去的眷恋越深,此时的哀情越重。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作者通过梦中的“乐景”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了对故国繁华的怀恋,写出了亡国之君极度悲痛的心情。

3、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首句写前人逢秋感叹寂寥,次句写自己逢秋胜于春朝的独特感受。末二句写独特感受的具体表现:天高气爽与我坦荡的胸怀相融合,我更有一鹤飞天冲云上、我吟情诗到碧霄之感。表达了诗人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4、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谷口春残黄鸟稀”。表明其归去的时间、地点,用黄莺的叫声已经不多,暗示黄莺不热情、狗眼看人低,抒写了自己被罢官后的惆怅心情;次句,写初春开放的辛夷花和杏花,已经一“尽”、一“飞”,也不热情,暗示诗人极端的寂寞惘然、;“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然而,唯有那可怜我的山窗下的幽竹,依然风韵悠长,象以前一样在热情迎待我这位主人的归来。作者此处写竹的可爱,并非只是写景,而是罢官之后的感怀之情。这首绝句,哀景写乐,深婉有致,意寓景中。诗人借用幽竹寄寓了自己节操自守的人格豪情。

图片17.jpg

5、白居易《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霜草苍苍”,是对秋霜浓重、夜色苍凉的渲染;“小虫切切”,则是对凄凉气氛的衬托。村子里行人绝迹、一片寂静,只有秋虫在低声吟唱。作者用凄清哀凉的景物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独出门前望野田”。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远处的田野。这一句,巧妙地将描写的景物由村庄转向田野,将原本萧疏暗淡的“村庄夜景画”,转换成了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秋夜美景图”——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发出了如雪般的光芒。这幅大自然的美丽夜景,使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到惊喜,发声赞叹。这首诗,通过前后景色不同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从而转换了人物的情感。作品朴实无华,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余味无穷……

总之,写景抒情也好,景中含情也好,哀景写乐也好,奇情壮采也好,感情始终是诗歌创作的天然要素。所以,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论文学》)

(全文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时下有一种悲观说法:“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以编者之见,诗海里确有数多质劣现象。因为有的诗歌诗意不明(缺主题),无比兴,无韵律,读时如嚼蜡,读后不知所云。有的组诗“长达数十行或百多行,令人望而生畏不愿拜读,有的诗就是分行的文字的堆砌,故读诗的人少于写诗人。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心灵的歌”。本篇作者通过评析古人的40余首名篇佳作,分别阐述了“写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等多种表现手法。力求使读者既能掌握诗词创作的抒情技巧,又能吸取古代名作的艺术精华,更好地掌握诗歌技巧,从而写出更好的诗歌。推荐阅读,编辑:暗香盈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