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铭记恩惠 淡忘怨恨

作者: 刘迁 点击:1132 发表:2022-07-23 10:16:50 闪星:2

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承受别人对你的恩惠和好处,这是绝对不可以忘掉的,应当铭记在心。同样,也难免会与他人产生矛盾和隔阂,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是应当淡忘的,努力去“化干戈为玉帛”。

别人对你的恩情,诸如知遇之恩、教诲之恩、提携之恩、相助之恩,包括对你的怜悯和同情,也可能是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等等,尽管在某些人看来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点水之恩”,我们也应当永远铭记不忘,以图后报。中国有句古话:“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引导人们要知恩图报。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三请”之恩,一生“鞠躬尽瘁”,直到病死于五丈原。诸葛亮就是我们知恩图报、为国家尽职尽责的榜样之一。

一个人在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交往中,经常会遇到他人对你的不尊、不敬、不公,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和攻击,这就会与他人因此而产生矛盾和隔阂,也可能会吵起来、骂起来,甚至拳脚相向。那些矛盾和隔阂,会令人一时不快,“心里堵挺荒”,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生气、怨恨,甚至会义愤填膺,这是一种自然反应,不足为奇。但是,切不可总是耿耿于怀,记恨他人,甚至于念念不忘。应当逐渐淡化,最终消除怨恨,这才是一个心胸大度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京剧《将相和》中的老将廉颇就是一个消除怨恨、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榜样。

我们在与他人交谈中,当涉及到一些不快的话题时,经常会听到某某人说“我记他一辈子”这样的话。这样记恨他人的话,是一种什么反映呢?有的人是这样评价的:它赤裸裸地反映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的“小人”心态。并且断言,这样的人是不能与之交往的,至少不能与之深交。这么说对吗?我的回答是“不完全对”。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他的那种“记他一辈子”的心态,确实是“小人之心”的写照,固然不可取,但是就因为人家这样一句话,你就不与之真诚相交,不同样也是对人家的一种“怨恨”吗?我们的态度应当是以“君子之腹”对待之,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影响之,以榜样的作用引导之,以实际行的动感化之。

心胸大度的人,总会在总结经验教训时经常反思自己,体谅他人。善解人意,就包含着这层意思。当你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虽然当时不理解,很气愤,甚至会“火冒三丈”。但是,过后应当静下心来进行多角度反思、自责。想一想产生矛盾的起始缘由,在事情进展的过程当中自己有什么过失、过错,有没有不妥或过分的地方。多设想几个“如果自己不那样”的后果,多假设几个“对方也许是出于好意”的出发点。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小人之心、小人之举、小人之态,要设身处地的体谅他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理解他人的不智之举。要多听一听多数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不纳忠言,不成了“以小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吗?当然,这与“小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两码事。有这么两句话: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自己过。我把它简化为“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作为了座右铭。

其实,有些时候,不必和那种人一般见识。因为如果那样,你自己也就成为了小人、不明事理的人。前些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台湾学者曾仕强在解读《易经》时讲了一个“绿衣人”向孔子讨教的故事,令人颇受启发。一绿衣人向孔子的学生仲由请教“一年有几季”?仲由回答“四季”,可绿衣人坚称“三季”。二人争论不休,便向孔子讨教。孔子望了二人两眼后回答说“一年有三季”。绿衣人满意地走后,仲由问老师:“一年明明有春夏秋冬四季,为什么您要说是三季呢?”孔子笑道:“你没见他浑身是绿,明明就是一蚱蜢(蝗虫),其出生在春季,经历夏季,死于秋季,他的人生中根本就没见过冬天。你要硬跟他讲四季,他怎么能接受呢?”曾仕强说,这就是“三季人”,而且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平时说某些人“四六不懂”的由来吧!你想,你何必与一个“四六不懂”的人一般见识呢?对这样的人,你尤其要大度一些。不然,你也“四六不懂”了。

我在刚刚组建家庭时,没有属于自己的居所,每天走在别人的屋檐下。两年多后的1982年秋,我获取了一幢两间泥草房准备出售的信息。那个房屋面积大小事宜、地点相当,距离公社很近,方便爱人起早贪晚上下班(公社广播站播音员兼值机员)。当时,很想买这幢房子,但是由于“囊中羞涩”又无可奈何。也许是有“缘分”,在几天后三个人的一次闲谈中,公社一个主管常务的副主任听了我的叙述后,当即让我写一份500元的借款条据,由他签字批借给我。这一下子就解决了接近四分之一的钱款,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了可以买房子的希望。之后,我们立即筹款,在亲戚、朋友的无私帮助下,很快筹集到了2000多元钱,实现了不再租居他人房屋的夙愿。那位公社的副主任,在我没有事先提出请求的情况下,在我没有送礼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批给我借款,这种解急人之危的恩情,真是天高地厚,终生不忘。以后,我常与人谈及此事,颂其恩德。

我女儿的出生,违背了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出生前,三名领导找我“集体谈话”,动员我们做人工流产,我以辩解的方式表示了断然拒绝的态度。孩子出生后不久,爱人因此而失业。那段时间,我们夫妻俩非常烦恼。曾经怨这怨那,也曾经忌恨某某领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反思之后,那些当时的不理解和怨恨,早已烟消云散了。作为领导,能对你违背政策的事听之任之、置之不理吗?做计划生育工作,在当时是一种很得罪人的事。因为,刚刚执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和认可,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旧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做这种在某些人看来是“断子绝孙”的工作,谁又会去积极主动的得罪人呢?领导人做好群众工作、执行现行政策,是他们的职责。反之就是他们的失职、不作为。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后来我们的关系很好,很和谐融洽。

当年,县局准备调我到县电视台任职,有人在会上讨论时提出了否定意见,说我高傲自大,不好摆弄。多年后,当年参加讨论的一个领导向我透漏了当时讨论会的领导对话内容,他虽然没有告诉我是谁提出了否定意见,但我依然能猜得出那个人肯定是谁。我了解了这个内幕后的第一反应:他说得对,我确实有这个缺点。在我还尚未知内幕时,他是我的上级,我是下属一条线的负责人。我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使他改变了当年对我的态度和印象,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很信任我。后来,尽管我知道了那一次的内幕,但我仍然保持着与那位领导的友善关系。现在我对他没有一点怨恨,只有感激他对我的提携之恩。

我调入县里工作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一些成绩,领导满意,在社会上有了一点知名度。因此,这受到了少数人的嫉妒,曾经一度还受到过他们的排挤。当时,是有些怨恨的。虽然“忍耐是有限度的”,但也绝不是可以随意爆发的。我并没有把这种怨恨和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依然保持常态,以事业为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后来,这种状况很快就得到了缓解和改善,慢慢的也就淡化了。如果怨恨不休,“当面锣对面鼓”的吵闹下去,矛盾就会不断升级,其后果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和谐而温馨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烟火人生,每一天都在接触人和事,人的一生无论多么平坦顺利,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有些甚至是让自己难堪的,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读者,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对我感触很深刻,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对的,没必要去计较太多的,关上了这里的门,自然会打开另外的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也有路可走,宽容是一个人的修养,容得下别人是一个人素质。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感谢作者的真诚奉献,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李金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