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95周年】崔义田与薛和

作者: 都梁寒柏 点击:2413 发表:2022-07-18 05:15:02 闪星:5

  1938年,崔义田与薛和几乎同时参加新四军,他们共同向往光明,投身革命,舍生忘死,救死扶伤,为祖国独立、人民解放贡献了自己的聪敏才智,成为铁军队伍里的红医伴侣、杏林伉俪,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革命前辈。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崔义田与薛和的故事。

  崔义田号礼门,是奉天(今辽宁)锦西人,1906年出生。1928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受聘育贤中学任教。一年后考入辽宁奉天医科大学(即后来的辽宁医学院),1935年毕业后留在附属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看到东北沦陷后的悲惨情景,崔义田义愤填膺,1936年春,他随着逃难的人群南下关内,寻求抗日。开始在南京第一陆军医院任外科军医,又转到河南彰德教会医院任总住院医师。全民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又辗转到湖南湘潭重伤医院任医务主任。

  1937年底新四军军部组建,次年(1938年)初军部迁驻江西南昌。当他得知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正要去敌后打鬼子,急需医生,于是毅然放弃丰厚待遇,和同是家乡沦陷的青年宫乃泉等一起找上门,经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徐特立介绍,在南昌参加了新四军。不久,他随军部移驻皖南,在泾县云岭小河口偏僻山村建立新四军第一所后方医院,凭着精湛的外科医疗技术和数年实践的经验,崔义田受命负责医院筹建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他因陋就简很快建成了医院,并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为提高医疗水平,还办起短期训练班,培养医护人员和化验员。医院建设成绩显著,受到周恩来、叶挺等领导的高度赞扬。就连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对这个医院赞口不绝,她表示,在战争环境下把医院办得这么好,不能不说是奇迹。她称赞说:“这是我在中国各战区看到的最好最正规的伤兵医院。”她还写成文章向全中国、全世界报道小河口医院的贡献。

  在此期间,崔义田认识了同在医院担任护士工作的薛和。薛和是江苏江阴人,1918出生。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将于1938年2月毕业。因南京沦陷,她随学校一起到了长沙。1938年初,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得知有一批即将毕业的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的学生随学校迁到了长沙,便赶到长沙,对学生们进行了集体动员。在新四军抗日宣传的感召下,刚刚20岁的薛和与郑素文等其他8名护士一起,怀着驱除日寇,保卫祖国江山的壮志,毅然报名参加了新四军。来到南昌后,分配在新四军军医处任军医处护士。新四军军部移驻皖南时,薛和又积极配合崔义田等工作,筹建了新四军第一所后方医院,并担任医院的护士长。为了提高业务水平,薛和不仅自己认真学习实践,还主动担任军医处举办的医务培训班教员,在第4期医务培训班上,她担任班主任。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崔义田被任命为江南指挥部军医处处长。1940年6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在陈毅率领下渡江北上,崔义田带领军医处和医院转移到茅山地区,驻扎在溧阳县前马镇水西村,薛和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军医处医政科科长。在水西村,薛和不仅做好前方战士伤员的救护治疗,还为当地的百姓看病治病,增进了军民鱼水情。村民张小牛腿上生了毒疮,创伤溃烂,久治不愈,肉烂得后看到骨头了。薛和得知情况后,立即向崔义田院长报告,由最一天亲手为张小牛做手术,薛和亲自护理换药,经过精心治疗,使张小牛多年不愈的“老烂腿”终于痊愈。还有一次,溧阳神塘圩村有一个村妇难产,出现大出血,生命垂危,眼看就可能母子双亡。薛和得知消息,背上药箱跑步来到农家,亲自为之接生,硬是将这对母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就在这年,崔义田和薛和先后参加了曹甸战斗、黄桥决战等战事。同年,他们先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崔义田被任命为新四军卫生部副部长,薛和任新四军卫生部医政科科长。他们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战斗生活中,相知相爱,结成连理,成为一对红医伉俪。

  1941年7月,日军南埔旅团纠集二万余日伪军向盐阜地区“扫荡”,我新四军被迫进行反扫荡。为了彻底粉碎日伪军的进攻,军部直属医院组成了一个战地临时医疗所奔赴前方,爱国友人罗生特也跟随队伍一起行动。当他们行至一片平川地时,正遇上日军飞机在上空盘旋,为保护罗生特,薛和等边卧倒边大声喊道:“罗大夫,快卧倒!”并叫警卫员上前拉他卧倒,用草帽扣在罗生特的光头上。日军飞机飞走后,罗生特摸着自己的光脑袋幽默地说:“噢!我的秃头太亮了,像探照灯一样,给日军飞机作目标,太险了!要不是薛和大夫及时提醒,还真得可能出事呢。”这年10月,住在竹墩子老乡家的乔信明爱人于玲马上就要生产,正在着急时,崔义田和薛和及时赶到,紧急处理,把孩子(即乔阿光)接生下来。原来是崔部长和薛和早就把各人的预产期“记录在案”,所以连续跑了几十里路,才赶在于玲临盆前及时赶到的。为此,乔信明的女儿乔阿光在《回忆父亲乔信明在黄花塘养伤的日子》的文章中,专门写了这件让她终生难忘的事情。

  1943年1月,新四军军部从盐阜地区的停翅港移驻淮南根据地的盱眙县黄花塘。崔义田任新四军卫生部部长,薛和任医政科科长。淮南地区是黑热病高发区,他组织部队和地方一起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及时地扑灭了疫情。据陈毅之子陈昊苏回忆,就在这年夏天,刚刚1岁多的陈昊苏得了一场大病,经过崔义田和薛和的悉心治疗,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恢复了健康。因而陈毅把崔义田当成最信赖的朋友。这年11月陈毅应召去往延安,就把夫人张茜和两个孩子托付给崔义田和薛和照料,还专门写一首诗送给崔义田,体现了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友谊。

  1944年,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斗时,崔义田亲自带领手术队为抢时间日夜急行军,冒着危险通过敌人炮火封锁的津浦路,及时赶到路西黄疃庙前线,投入伤员救护。七旅的韩营长头部负伤,经他亲自手术,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年,新四军在淮南根据地筹办了“华中医学院”,薛和参加了华中医学院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崔义田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第3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1954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提名,他调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北京医院院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对外文化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名誉顾问。离休后担任国家卫生部顾问,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9年,薛和随华东军区、第3野战军卫生部南下,进驻上海,任上海市卫生局卫生人员培训所教务处副主任。1951年经组织推荐,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从事专业学习并兼该系党支部书记。1958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委员、医疗科室党支部书记、检验科副主任。1965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组织部副主任、主任、学术组组长、学术会务部主任、正主任医师。1983年离职休养。

1.png

  【参考资料】

  1、陈昊苏,回忆崔义田叔叔,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网站,2021年3月2日。

  2、沈华新,深情缅怀尊敬的崔义田部长,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网站,2017年7月7日。

  3、黄孝萍,新四军中的那些无锡“白富美”,江南晚报,2020年4月14日。

  4、赵善坚,江南人民就是最好的青纱帐,《铁军》,2013年第8期。

  5、乔阿光,回忆父亲乔信明在黄花塘养伤的日子,《铁军红医》,2022年4月。

  6、《崔义田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崔义田纪念文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7、360百科,崔义田、薛和。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崔义田,辽宁锦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后方医院院长。崔义田是新四军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领导人与重要创建者,为新四军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薛和,江苏江阴人, 1938年刚刚20岁的薛和与郑素文等其他8名护士一起报名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他们先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战斗生活中,相知相爱,结成连理,成为一对红医伉俪。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