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95周年】芳华在军营中锤炼与奉献

作者: 绿色一暼1973 点击:1700 发表:2022-07-07 08:42:28 闪星:3

摘要: 题记:回眸昔日四载余军营生活,期间“有苦有乐,有失有得”。“苦”的是条件恶劣,训练艰辛;“乐”的是战友情深,官兵义浓;“失”的是升学断路,家人少聚;“得”的是熔炉考验,锤炼意志。芳华逝去何处寻,兵心依旧忆军营。“六个难忘”:难忘我军宗旨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难忘沙场演兵、苦练本领的军旅岁月,难忘不怕牺牲和勇往直前的铁血军魂,难忘官兵一致和团结友爱的战友情谊,难忘部队拉歌赛、班务会和晚点名;难忘那魂牵梦绕的起床号、熄灯号、紧急集合号和冲锋号。尽管军旅生涯短暂有限,但却使我们获益匪浅,终身难忘;军营使我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荣辱观、苦乐观和人生观,磨砺了军人的爱国情怀、战胜艰难险阻的坚毅品格和敢于亮剑的顽强斗志,领悟到了宝贵人生的真谛,学到了不少本领和技能。生命中拥有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感到懊悔!

                军营——                       

      培养铁血军人的大学校

      更新崭新知识的大课堂

      造就威严将军的大平台

      锤炼钢铁意志的大熔炉

      输送多种人才的大摇篮  

       新兵集训营:1972年12月,我穿上了儿时梦寐以求的绿军装,甭提多高兴了。坐了几天闷罐火车,终于到了新兵营。近3个月的新兵集训,可谓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向合格军人(未配发帽徽领章)转变的奠基石,也是最为紧张的军营生活,真让人感到吃不消,也有个别新兵吃不了苦打道回府当了逃兵。学习、队列、正步、射击、投弹、刺杀、越野、格斗……仿佛要把步兵的十八般武艺都磨练一遍,尤其是全副武装演练奔袭,训练时间持续达数个小时,不少战士晕倒在地。无怪乎不少新兵坦言:“老兵就是要整死累死我们这些新兵蛋子。”记得一次武装长跑训练,我感冒发烧到39度多,排长送来了病号饭,让我不要参加训练了,我还是带病坚持挺过了这一关。军姿、队列、敬礼、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人基本素质训练天天练。“坐如虎、站如松、礼必恭”,开始一个月,几乎天天都有穿插不间断训练,别看这些动作简单粗浅,可要做到标准、规范、整齐、有力,可没那么容易。“练军姿”:收腹挺胸抬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拉直绳子测量,横看竖看衣领一条线。“练队列”:立正,向右看齐,稍息,报数、向左转、向右转、起步走,正步走……如此循环反复,直到动作达标为止;既有单兵练,也有班与班对练,更有全连合练;尤其是训练正步走,踢出一条腿悬空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弄不好站不稳就得摔过多次,搞得大家既感到枯燥无味,又逼得大家加油训练,直到动作合格达标为止。“练敬礼”: “抬起右手顶帽底,并拢五指侧脑际”,一天练习几十次,经过不断训练,新兵们敬起军礼来还像是那么回事,够神气够兵味的了。“练射击、练投弹、练刺杀,练格斗,练全副武装奔袭”,在我们这些新兵看来,则是更高一层次的训练了,“不掉一身皮,不磨一手茧、不练一身痛,休想拥有好功夫”,要和教官高手拼起来,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记得当时全连挑出五名大个头刺杀尖子新兵与连长练对刺,只见连长避实就虚、左突右击,一枪撂倒一个又一个,连长的木枪橦在对手的防护衣上扑通直响,看得大家好不惊叹,不时爆出雷鸣般的呼喊和掌声。

        新兵政治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定期的部队革命传统和军人纪律教育。当时,每个新兵都发有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印的《同新战友谈革命传统》一书。由新兵连的连排长和指导员给新兵们讲课,使大家搞明白“为谁当兵、为谁扛枪”的道理。记得当时曾学习过“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军简要发展历史、认真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发扬三大民主、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战士、向英雄模范学习”等课程。教官们生灵活现的讲解,小伙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如迷如痴,没想到当兵还有这么多学问道理,还有这麽多纪律规矩,更加领悟到做一名合格战士、真正的军人所必备的政治素养和神圣使命。

        报名敢死队:1973年4月初,经过新兵连3个月紧张严格训练刚下到步兵连队的第一个夜晚,全连集合列队,连长、指导员肃穆严肃的先后讲话:“接上级紧急通知,今夜凌晨将有大地震,现在自愿报名当敢死队员,人数为40名,到时候作为尖刀加强排,冲在最前面。”听到这一训令,脑海中涌现出儿时崇拜敬仰的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形象激励着自已跃跃欲试。老兵报名的最多,我和十几个新兵都报了名。当夜,不知何故,心里扑通直跳,忐忑不安,紧张得一个晚上都无法入眠,到翌日才知这是考验我们这些新兵怕不怕死,弄得大家虚惊一场。第二天早操全连集合出发前,连长和指导员表扬了踊跃报名参加“敢死队员”的战士,我和已报名的人都感到徒有虚名,受之有愧。

        紧急集合号:记得刚从新兵连下连队的前几周,紧急集合是家常便饭,有时一夜有好几次,比新兵连搞得气氛更紧张,主要是让老兵带新兵,以加强适应性和协调性。在班长和老兵的传帮带、手把手的指导下,新兵们训练得多了也习以为常,不过如此也。嘹亮的紧急集合号划破宁静的夜空,战士们快速打好背包,穿好衣服,提枪携弹,冲出营房,接着是列队、报数、长跑、集训,像是电影里的场面,既兴奋刺激,又紧张无比。令人自豪的是,我总是动作麻利,都是冲在前几名。其要诀是:“睡前衣物要放好,练好快速打背包,穿裤披衣提枪便跑,站好队才系扣子”。

       深夜换岗哨:放哨站岗是当兵的必备之常功,尤其是深夜站岗起初很不习惯,在连队营房前的树林中,凌晨有时就想打瞌睡,遇上寒冬腊月,风雪交加,穿着军大衣依然冻得浑身打哆嗦,只有不断地来回蹦跳着才能解脱寒气。记得新兵连第一次凌晨3时换岗,当换岗的老班长叫醒我时,喊了很久才起来,还瞪大眼睛看着他,十八岁的小伙子睡得真香,要弄醒起床的确很不自在。当时,他将我狠狠扣了一顿,至今还记得那时的情景。经过多次磨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再轮到深夜站岗执勤,则顺当习惯得多了。       

        实弹射击赛:最过瘾的就是实弹打靶射击,每次射击都是一次竞赛。平时练得最多的就是步枪射击,卧式、跪式、立式,“三点成一线,百练也不厌”,练的是寂寞,是毅力,是耐心,是精确;抢上托沙袋练习射击,没练多久手就乏力,但都坚持到体力极限;最难的是步枪第三练习,即100米一小灯泡十秒钟一亮一黑,较难打中目标。我100米步枪无依托卧姿势射击的最好成绩是10发82环,计3个10环,4个9环,3个8环;手枪5发39环。遗憾的是未曾实弹打过机枪射击,因没练过40火箭筒,仅打过一发,成绩为大鸭蛋。更为遗憾的是,连营挑选射击尖子参加团里比赛,自己不够格无缘参加;真羡慕那些能参加团里、师里射击比赛的射击标兵,要能当个神枪手该有多好。                         

      X5.jpg  野营大拉练: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些年,全军各部队都先后组织千里野营大拉练,这仿佛就是磨练意志、锤炼本领、加强战备的真战场。一个师的队伍,浩浩荡荡,梯次前进,战士们头戴伪装自扎草圈,开始几天有说有笑,叽里呱啦得有滋有味,经过几次长途奔袭,弄得筋疲力尽,脚上磨起了大水泡,体质较弱的战士连抢也是别人扛,到后来谁也不愿意多吭声。最累人的是最后一天的攻击演练,冲锋号一吹,几个连队真枪实弹穿插桥梁,抢占山头,跑到终点倒下动弹不得的战士就是一大片,真乃生命极限。好歹自己没有当孬种,硬着头皮冲上了主攻阵地。

        七五八二炮: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步兵师里有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团,我们步兵团里有一个炮兵营,大多装备的是75mm无后坐力炮和82mm无后坐力炮。拉炮的全是马,著名烈士欧阳海就是某部这样的炮兵战士。那时,让人羡慕的就是当炮兵,好不威风也。在不宽的山路野营拉练时,只见一对对牵马托炮的部队穿越而过,上级有命令让他们先行通过,以发挥火炮“先发制人”的威力,步兵部队要让行,当时一些战士就不服气。我们连里的调皮战士学着电影《南征北战》的腔调也大声呼道:“别看你们炮兵好威风,解决战斗关键时候要靠我们步兵啊!”          

        炸药追坦克:那几年,中苏关系颇为紧张,苏军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在“深挖洞,广积食,不称霸”和“准备打仗”战略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指引下,全军各部队都先后训练打坦克,以吸取“珍宝岛战斗”的教训。在训练阵地前,教官演示用炸药包炸坦克,两个炸药包中间系上绳子,将其甩上坦克的炮管,或是将炸药包甩上坦克易毁的关键部位。随后,我们训练了几次,无奈坦克跑得太快,步兵几乎很难追上,尽管战士们拼劲十足,奋力赶追,弄抛着炸药包,拼命想将“敌军坦克”炸得粉碎,但因步兵跑得太慢,其攻击的效果并不理想。那时,步兵连仅有数门40火箭筒,可以用来打坦克。     

        奋战防洪堤:记得有一年春季倾盆大雨连降数天,驻地防洪大堤危在旦夕。三个团的战士紧急奔赴防洪大堤,延绵十几公里都是抗洪大军,任务紧急,突击作战,“水涨一尺,填高三尺”;大堤上红旗招展,一队队的指战员挥铁楸、挑泥土、扛沙袋,填堤坝,连续半个多月加固抢修大堤,就像“战时坚守阵地”一样,大家竭尽全力,“誓与大堤共存亡!”手磨出了泡,肩扛破了皮,没有人叫一声苦,没有人喊一声累。那时,我感到很吃力,已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看着战友们那种争先恐后、不甘示弱、舍生忘死的拼命劲头,心里暗自嘀咕鼓励道: “豁出去了,一定要咬紧牙关扛下去!”在任何年代任何时候、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子弟兵总是冲锋陷阵在最列,其艰辛感人场景丝毫不亚于98抗洪和汶川、玉树地震大救灾。            争先藏扫帚: 那时候“学雷锋,做好事”的战士确有不少,随处可见。就连早上出早操前一人给一个班、一个排的战士提前“打好洗脸水,挤出牙膏”的事也抢早干,你先扫地搞卫生,我必比你还要快,“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你五点起床,我四点起床,你四点起床,我干脆把扫帚藏起来,看你有谁搞得过我。”我就多次干过这样的“傻”事情。一到星期天,战士们都争先恐后下食堂帮厨,自愿下猪栏切草煮食。许多士兵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把困难和吃亏留给自己,把方便和享受让给别人”。事实上,那时的战士是多么的真诚、朴实、执着和单纯。 

      X2.jpg  每天唱军歌: 至今印象极深的是,那时步兵连队每天中晚餐前全连都要列队唱歌,既丰富了连队的文化生活,又振奋战士们的精神,凝聚了斗志。记得唱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等许多革命歌曲,唱得最多的就是那首“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家挺直腰板,敞开嗓门,放声高歌,直到最后齐声吼一声“杀”,便纷纷敲着碗筷奔向大饭盆、大菜盆,自己动手要多少乘多少,那时连队没有食堂,战士们三五一群,在露天或站或蹲着吃饭;多亏着连队自己养有猪,种有菜,伙食还不错,吃得还很饱。在部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连队中始终充满着热血士兵的青春活力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活跃班务会:那时锻炼战士们思想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每个星期周末召开的班务会,班务会主要是小结一周来全班的军训、作风、生活等,同时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检查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班务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袒露思想,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班务会上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连里一战士与师部一女兵(两人的父母都是部队同乡干部)偷着谈恋爱,被全营通报批评,并在班务会上作“反面典型”开展讨论。当时,战士们一心赴在军训上,都很鄙视这种作风,也丝毫没有考虑找对象,谈恋爱等个人问题的念头;现在看来,那时也许做得有些过分。尽管那时部队也有一些极“左”思想的影响,但班务会对战士们心灵净化升华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自喻的。

        期盼看电影:当时的部队生活很单调,在某种程度上讲,甚至很枯燥。每天就是集合、早操、军训、练兵、生产、点名、睡觉,以此循环反复。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每个团部都有一个电影放映组,一个星期都可以在营部操场上看一场电影,尽管看的都是清一色的国产战争老片子和八个样板戏,但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电影放映前各连的“拉歌”,一曲接一首,一浪高过一浪,那才叫兴奋和刺激,仿佛要把心中的什么全部吼出来。几天没看电影,大家就要问,“什么时候放电影,是什么好片子?”那时看过的电影,至今一幕幕在脑海中掠过,英雄们的形象深深映在心里,成为不懈的动力。     

        争雄篮球场:连部操场上有一个篮球场,那是士兵们最常去的地方。夜幕降临,喜欢打球的战士几乎每天都要争雄较劲一番,“三步跨栏,冲过防守,投篮,命中,”好不精彩。本人不是主力,连队各排比赛开始前也练几球,偶尔也跑跑龙套罢了,大多是充当呐喊助威的拉拉队。每逢“八一”建军节,团里、师里都要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那些打球尖子都要抽到团部球队集训,时间个把月,不光团与团比赛,还有同地方比,一个团、一个师挑出来的精兵,地方哪有不败之理。我的一个老乡,在全师乒乓球比赛中,夺得第二名,附近几个县的对手与他比赛,都是手下败将。由此可见,就连部队的体育人才,也令当地与周边老百姓刮目相看,拍手称绝。

      3X.jpg  团部宣传队:  当兵第二年,即1974年6月上旬,团部要组建临时文艺宣传队,不知何故,我和一个老乡(都是军人的后代,也许普通话还过得去)阴差阳错地被抽到了团部业余宣传队,宣传队组建前后不到两个月。队里全是清一色的男子汉,团部政治处的董干事手风琴拉得一流嗷嗷叫,是我们的领队;排练的都是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有小合唱、对口词、快板诗、三句半、乐器小合奏等等,记得我们这支队伍参加过师部“庆八一”汇演,去部队附近地方联欢演出过几场,到本团教导队和各营也显示了一番身手,战士们拍手叫绝,赞声一片。虽然我们是“土八路”,但比连队自娱自乐的水平还是高出一筹。值得一提的是,在师部大礼堂,我们看过的节目有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和省歌舞团春节慰问演出。 

        军人服务社: 那时,我们部队所在之地有三个团部,师部与炮团在另地驻扎。我们步兵团驻地方圆几十里都看不到老百姓,我所在连队离团部仅几里路程,每到星期天,向连队请假后约上几个老乡战友去团部逛一逛,团部有啥好玩的,无非有个“军人服务社”,设有“照相馆”,其工作人员都是团部干部的随军家属。我们1972年冬季入伍的73年兵头一年津贴费只有6元,以后每年依次递增到7—8—9元,大家去团部军人服务社买一些牙刷牙膏、纸张信封等生活必需小物品,去照几张照片,邮寄几封家书,战友老乡们买些小零食,聊聊天、叙友情、逗乐子等等,在“生活清苦,训练辛苦,条件艰苦”的军营氛围中也还挺有休闲浪漫之兵趣。 

        挑灯学毛选:“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成为那个年代部队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团部、师部定期组织宣讲员、五号战士、全能标兵巡回讲演。连队出有黑板报,经常刊有战士们的学习心得和先进事迹。那时,每个战士除 “五个一”以外一无所有,暨有一支枪,一个背包,一个绿书包,一个军用水壶,一个旅行袋里面装有平时不常用的东西及衣物,并标有个人家庭地址,一旦战争爆发,此人牺牲,将此袋子遗物寄给家人],再加一本毛选四卷袖珍本。战士们以床代桌,或学毛选,或读书写信,通读毛选的战士比比皆是,以此激励斗志,凝聚军魂。当兵期间本人就通读了毛选四卷,记下了一些学习心得及日记。记得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那天下午,团部一值班参谋接到上级通知,当场就如一个晴天霹雷被震撼得几乎晕了过去;可见,那时指战员们对毛主席的深厚真情。  

  X4.jpg     好强比先进:争当“五好战士”和各类标兵尖子,争取立功受奖,成为那个时代当兵的人之追求目标。“先进更先进,先进帮后进”,“一对红,一带二,一传十”等各类竞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各师、团每年都评比树立了一些令人敬佩的先进典型。团里特务连一名叫张凯的战士是个神枪手,军训、学习及作风样样都是第一,每年都是模范尖子,后被破格提干,大家都很羡慕,以他为榜样。遗憾的是,我无缘当先进,仅获得团部三等功一次,营部口头嘉奖一次。但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积极争取进步,军事训练成绩靠前,星期天自愿下食堂帮厨,下猪栏切草煮食,我当兵一年多在连队就入了党。

        奉调进机关:从团部业余宣传队回连队不到半年,既在连队当兵近两年,也许是有一些文艺素质,我从步兵五连调到团部政治处宣传股电影组,当上了一名放映员。组里仅有三人,住在团部大礼堂的楼上,生活条件比连队好多了。经过培训考试,我获得了广州军区文化部颁发的放映员合格证。每逢晚上,我们都是坐马车或军用大车下营连放映电影,深夜才归。在此期间,逐步学会掌握了电影机械、电路、发电机、画幻灯片、写美术字等方面的技能;政治处及宣传股的干事大都是团里的大笔杆子,从他们身上耳语目染,也学到了一些写作及摄影等方面的知识。在团部机关,接触面多了,视野也随之开拓了不少,获益匪浅。 

        经典口头禅: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几句:“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孬种不当兵,当兵不孬种”“你这个新兵蛋子穿了几个裤衩,看老子怎么收拾你”“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 ……部队是讲资历讲军龄讲本事的,我们这支部队连以上干部都是从沿海某要塞过来的,团师级首长大都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役中打过仗,军事素质很过硬。我们连的连长举枪弹无虚发,凭起刺刀几个强手一起上,都不是他的对手。你要是不对劲,他训起你来,骂得你狗血淋头;队列站不好,他一上来飞起就是一脚,叫你老老实实乖乖听话受训,真有一些军阀的味道。

 X7.jpg       挥泪别军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原以为既在连队搞过一些“武”,又在机关弄了一点“文”,期盼考军校,提干部,希望能在部队多干几年。料想不到的是,1977年3月,由于部队整编,我们这个师的建制除保留炮团之外,均属精简之列。所在部队已分批撤销,团级干部分批转业,师长、政委分别去某地军分区当司令员、政委。每每看到老兵复员惜惜离别的场景如今就要落到我们身上了。大家依依不舍,互赠离言,登上送行的军车,不少复原老兵舍不得松开送行首长的手,热泪如泉涌,思绪留心头……再见了,当兵四年多之部队这所大学校!再见了,部队这所大熔炉!随着车队渐渐离去,回趟在自己和这些退伍老兵的心坎里只有这样的誓言: “发扬英雄军营传统,争取赢得更大光荣” !     

       编后语:“近5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部队是一所大学挍和大熔炉。六个难忘:难忘我军革命宗旨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难忘沙场演兵、苦练本领的军旅岁月,难忘不怕牺牲和勇往直前的铁血军魂,难忘官兵一致和团结友爱的战友情谊,难忘部队拉歌赛、班务会和晚点名;难忘那魂牵梦绕的起床号、熄灯号、紧急集合号和冲锋号!芳华逝去何处寻,兵心依旧回忆军营。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X8.jpg是一支多军种、多兵种、集成化、数字化、现代化的人民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作为复员退伍军人,我们为有这样一支英雄的军队庆幸鼓舞,为这样一支威武之师而光荣自豪。 

            军营——             

战士的青春年华为你奉献

战士的成长履历为你记载

战士的美好回忆为你诠释

战士的热血情怀为你延续

战士的自豪骄傲为你助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文章除开头和结尾,中间有21个段落,每个段落讲一个故事,记录了作者四年多军队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故事。文章表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军队中的步兵生活,展示了当时军队和军人的精神。现在的读者,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部队训练、管理和时刻准备打仗的意识。从一个兵的四年,可以看到众多兵的军营日常生活,以及我国的国防建设状况。推荐阅读。编辑:宋同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