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千古青冢葬香魂

作者: 安详 点击:2248 发表:2022-06-22 15:00:00 闪星:7

摘要:其实,昭君墓的真伪并不重要,青冢已经载入史册,口碑胜过石碑。

  拜读老战友张立民的新作《青青之冢》,我感慨系之,欣然命笔,希望成为《青青之冢》的合奏曲、姐妹篇。

  我也去过呼和浩特市,到那里的第一念头便是游览昭君墓。它是呼和浩特市的七大古迹之一,是一座用一个女人的汉族名字和传奇人生所垒成的历史丰碑。

  我拜谒过许多著名的帝陵,也凭吊过许多名人的墓地,都不过看了而已。凭吊昭君墓则不同,那是去寻找一缕香魂,一缕在草原上飘逸了2000多年的香魂。她的名字不仅在史书上,不仅在青冢里,不仅在蓝天芳草之间,更在汉族人和草原人的心中千古流芳。人们用最晶莹的语言雕刻她的名字,用最深情的缅怀梳理她的名字,用最真挚的敬意打磨她的名字。所以,她的名字一如2000年前一般美丽,让人们满口衔香地呼出。

  公元前53年,妃台山下,宝瓶村的香溪之畔,王昭君翩跹降临人世。从此,屈原有了一位不寻常的同乡,秭归有了更多骄傲的理由,汉朝有了一位忠诚的和平使者,中国历史上有了芬芳的一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秦二世元年,匈奴势力空前强大,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攻并周围大小数十个部族和部落。西汉初年,匈奴更是肆虐到了冀北、山西、陕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而汉初,汉王朝国力微弱,无力与匈奴抗衡。公元前200年,刘邦与冒顿单于在平城(今大同市东)的白登山打了一仗,刘邦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后疏通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之后又遣使前往匈奴和亲。以后的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汉朝对匈奴的一项政策,汉朝只能以忍让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1655870041878708.jpg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以战争政策取代和亲政策,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匈奴主力不得不退出河套及以西一带。同时,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以拆散匈奴的联盟。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呼韩邪单于在内战中失败,被迫投归汉朝,公元前51年,即昭君出塞前的18年,呼韩邪亲到汉宫觐见汉宣帝,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的150年的敌对局面,出现了和平的转机。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汉,请当汉家的女婿。就在这时,汉宫待诏王昭君丰容靓饰,慷慨应诏,自愿请行。汉元帝把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就这样,王昭君这个非凡的女子,以自己的青春作代价,踏上了和亲的不归之路。从此,胡马轻裘、怀抱琵琶的王昭君,走过了历史惊诧的视野,演出了一段令人唏嘘而敬慕的人生。

  当男人的铁肩担当不起太多的大义时,当男人的铁马剪不开太厚的胡尘时,当男人的铁心需要盛下太重的和平契约时,是一个柔弱而又刚强的女子,用自我牺牲换取“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的局面,迎来了“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景象。无论是呼韩邪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还是汉元帝改年号为竟宁,都表达了一种和平的祈愿,而这种美好的愿望,竟是通过一位女子的挺身而出赢得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王昭君不愧为是和平天使,为汉匈之间上承20年的停战,下开60年的和平局面,做出了杰出贡献。难能可贵的是,她的子女三代人,继续为汉匈的和平而奔走,从西汉末王莽新朝到东汉初年,不懈努力,甚至牺牲生命,亦为后世所称颂。

  昭君的身后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神化这位非凡的女人,讴歌这位巾帼英雄,赞美这位和平使者,在她生前到过的许多地方建起了十几座墓。黄士垒砌,青冢巍峨,究竟哪一座墓里葬着昭君的香魂,至今尚未考证出来。只是在众多的墓中,以座落在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的黑河南岸的青冢名声最大,传说最多,变幻最奇。

  传说昭君奉玉帝之命回天宫,她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慢慢地上升。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急忙铲土搭台,想拉住昭君。土台随昭君上升而长高,变成了青冢,人们把它称为“特木儿乌尔虎”,即为汉语“铁垒”之意。青冢得名,还因为每到深秋时节,塞外四野草木枯黄,唯有昭君墓上仍嫩黄黛绿,因而有“青冢拥黛”的美称。据说,“呼和浩特”的蒙语汉译为“青城”,就是因此而得名。青冢的奇,还在于它的景色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1655870096708346.jpg

  关于青冢的记载,最早见于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诗,可见唐朝时青冢已闻名于世。以后历代都有对青冢的题咏。解放后,青冢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修葺一新,接待海内外的游客。

  走进墓园,最醒目的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并马而行的《和亲》青铜雕塑,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昭君出塞的情形。众多的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揣度昭君出塞的动机,其实出于什么动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勇敢地成行了,前面是大漠绝塞、黄沙漫天的膻腥之地,身后是父母之邦,亲情无由系的万里乡关。19岁的如花季节,19岁的少女情怀,19岁的青春美梦,都化作和平之举。今天,当我们悠闲地漫步在昭君墓园里,能否随着这幅雕塑,走进王昭君的内心,去感受她当时悲喜交加复杂难言的心情,去设想她那异乡漂泊的艰辛和悲凉,去分担她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我在路过董必武的《谒昭君墓》的碑文时,在登上高30米的土封环顾四野时,在参观文物陈列馆回顾昭君的一生时,总也抑制不住对昭君的同情。不论她的愿望多么善良,不论她的品行多么高洁,不论她的举动有多大的意义,和亲对她来说,毕竟是一种牺牲,她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女人,她承受了她生命里不能承受之重。1655870140107084.jpg

  昭君出塞后,始终没有再回过汉朝,她长居草原16年,最后逝于漠北。如果她葬在漠南,汉代的史书不会不记载。南北朝以前的史书中也没有关于昭君墓的记载。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大青山南麓文物古迹记载详细,但昭君的香魂,未见诸于他的笔端。所以,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不会是北魏以前所建。有人推断是汉代的烽火台一类的设施改建的。明知这也许只是一个衣冠冢,或许还只是如民间传说的那样,是昭君出塞路过此地休息时,从鞋子里倒出来的沙子堆积而成的。我还是把它想象成这是昭君的安息之地,对它倾注满怀的感慨,寄予深深的怀念。

  其实,昭君墓的真伪并不重要,青冢已载入史册,口碑胜过石碑。葬在民心里的昭君一定不会寂寞,因为她有青山绿水陪伴,有无数饱含敬意的目光抚慰,有一部写着她芳名的历史记载她的功德。她的香魂或许就是那青冢旁的一串红花,一片青草,在草原的风中,传送着她永恒的美丽。


【编者按】文章不愧为《青青之冢》的姐妹篇,收获了与之异曲同工之妙。“沉舟”侧畔千帆过,独辟新径谱新篇。作者对于昭君出塞和亲的时代背景,历史大趋势作了恰如其分的剖析阐释,展现了胡马轻裘、怀抱琵琶的王昭君出塞的时代缘故,创下亘古未有的历史意义和美丽的传说中异军突起的昭君青冢已经载入史册,口碑胜过石碑的永垂千古的深远影响,大赞特赞了王昭君本人负有历史使命,肩负和平大义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演绎的流芳百世的一段令人唏嘘而敬慕的人生。彰显了作为和平天使的王昭君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完美而刚强的自我牺牲的永恒的美丽功德。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