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青青之冢

作者: 张立民 点击:6767 发表:2022-06-17 09:39:43 闪星:8

摘要:“青冢”背靠大青山,面对敕勒川,遥望中原,思念江南。解忧公主可以回家,蔡文姬能够归汉,而昭君却永远留在了草原上。带着温情和敬意走遍景区的展馆和景点,使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王昭君。她在世上仅仅存活了35年,但她是杰出的和平使者、交流先驱、团结纽带,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奉献。“青冢”是一座和亲历史的丰碑,是民族融合的象征,永远耸立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最高层。

  从新疆自驾游回来,车出哈密市,着手计划在G7京新高速公路沿线的停留地点。位于阴山下的呼和浩特市,扑面而来,锁定视线。

  省会城市是我们的必游之地。除此而外,还另有情锺。一千五百多年前,有一首歌曲在草原上如白云一样到处飘荡,至今依然勾魂摄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看官都会脱口而出,这是北朝民歌《敕勒歌》啊!没错,歌中所唱的敕勒草原,就在呼市附近。

  两千多年前,一位汉族姑娘奉皇帝之命去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和亲,演绎了一段特殊的婚姻生活,留下了千古传颂的《昭君出塞》故事。呼和浩特市是王昭君出塞的目的地,也是她葬身之地。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的诗中赞道:“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指出:“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据说,每当秋风扫落叶之时,昭君墓上的草木生机仍在,青色依然,因之被誉为“青冢”。

  这草原、这歌声令我们无限向往;这故事、这传说使我们非常着迷。车过敕勒川,窗外是连绵起伏的阴山,辽阔苍翠的草原,使我们这些久居水泥森林的人贪婪地欣赏着、想像着,情不自禁地喊出:“昭君,我们来了!”

  打开史书,翻阅诗歌,浏览影视,记载、歌咏和赞颂王昭君的作品不计其数。从唐代到如今一直没有断过,著名作者有之,经典名作有之,美轮美奂,催人泪下。然而,史书记载有出入,诗歌咏叹有夸张,影视情节有虚构,民间传说有神话。我们希望在昭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能提供一个真实的昭君形象。

  快速入住宾馆,快速驱车来到昭君博物院——“青冢”所在地。走进由两个博物馆建筑所构成的汉阙式大门,有一条长而宽的神道直达“青冢”。两侧有昭君文化博物馆、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单于大帐、昭君故里以及众多的石像生,中间有雕像、牌坊、铜像、碑亭等,分明具有帝王陵的规格和气派。我们直奔那个站立的雕像而去,果然是王昭君。这是王昭君的故乡湖北省兴山县人民政府赠送的,表达了故乡人对她的敬仰与怀念。全国许多地区都有昭君的画像、雕像,应该说,这个雕像最接近昭君形象,最有代表性。远看,雕像通体雪白,抄手站立,衣袖飘飘,展现了汉家姑娘的窈窕身材;近观,发髻高耸,蛾眉凤眼,面带春风,手握竹简,目视远方,显露出不一般的气质。其实,昭君出塞那年才19岁。如今不过是参加高考的年龄,而昭君要参加的是能否促进民族团结的大考。图片1.png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县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她与屈原是老乡,屈原比她早生260多年。她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因村在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被称为宝坪村。那里群峰林立,香溪奔流,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知书达礼,无忧无虑,琴棋书画,女红农技,无所不精,尤擅弹琵琶和赋诗。其父王襄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宠爱有加。年芳二八的昭君,有貌有才,人见人爱,远近闻名。

  如果没有汉元帝刘奭在全国选拔宫女这件事情,昭君不会离开她的家乡去京城,更不会出塞去草原。地方官把昭君排在选秀的第一位,以为是双赢甚至是多赢。他们兴高采烈地去昭君家里宣读圣旨,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叩头谢恩,三呼万岁。父亲王襄舍不得女儿远行,昭君也不情愿离开家乡。宁愿当一只自由飞翔的山麻雀,也不去宫里做一只供人取乐的金丝鸟。但,皇命不能违,得罪了阎王爷连小猪都养不成。

  从香溪乘船入长江,逆汉水,越秦岭,历时3个多月才到达京城长安。第一次出远门的昭君,是高兴还是恐惧,是欢喜还是忧愁?她对未来的宫中生活根本不了解,她是那样的单纯也无法对未来加以预测。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等级森严,晋升缓慢。从皇后至待诏,竟有18个等级。昭君从待诏熬到妃子,不知何年何月。曹禺的话剧《王昭君》中塑造了一个孙美人,在宫中等待了几十年,直到60多岁才等来了召唤。她虽然已经满头白发,依然喜气洋洋地梳洗打扮,憧憬着面见皇帝的情形。听到宣读圣旨,她如梦初醒,原来让她去给驾崩的皇帝殉葬。孙美人是虚构的,但反映了后宫三千佳丽的真实命运。

  昭君在汉宫中待诏了3年,整天无事可做,百无聊赖,只有弹琴与作诗解忧。后世的文人为她鸣不平,如此美丽而有才的姑娘为啥得不到宠幸?于是,在《西京杂记》中作了这样的记载,宫中有画师叫毛延寿,专门给待诏的宫女画像,谁给钱就给谁画得美一些,不给钱就画丑一点。皇帝哪有时间检阅后宫美女,临睡前只按画像的美丑索人宠幸。昭君既耿直又倔强,不肯出钱贿赂毛延寿。毛画师自然要往丑里画,在她眼睛下边点了一个“伤夫落泪痣”。汉元帝一看就作呕,唯恐躲之不及。马致远在元杂剧《汉宫秋》中则进行了浪漫处理,说汉元帝到后宫溜达,听到琵琶声,让人把昭君召来,一见钟情,相爱无比。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献上昭君美图,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不从则兵戎相见。汉元帝惧怕匈奴入侵,同意以美人换和平。霸桥送别后,汉元帝茶饭不香,日夜思念。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投水而死。这些演绎和虚构的故事,尽管非常凄美动人,但都没有讲清昭君出塞的目的与意义。图片2.png

  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属于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牧草消耗殆尽,他们就转移到下个地方。一旦遇到大旱天气,牛羊没吃的,人也没了食物。中原的农耕地区,便成了匈奴的食物来源。他们会成伙,骑上马,大肆来烧杀抢掠。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边境一直不安全,中原有时也被铁蹄践踏。秦始皇派蒙恬打跑了匈奴,并修长城加以防范。江高祖刘邦亲率30万大军征讨匈奴,结果被困白登山,差点当了俘虏。他只好采用和亲的办法,把女儿嫁给匈奴首领,以换取和平。到汉元帝这一代,前6个皇帝都是这么干的。

  实际上,和亲举措早已有之。部落与部落、民族与民族之间为了形成友好关系、加强军事联盟,无不采用和亲的办法。中国古代和亲文化博物馆对此专门作了考证,从先秦时期到清朝,参与和亲的公主姓名写满了整个一面墙壁。看了相当震撼,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就怕嫁给游牧民族的首领。自然环境、生活习惯、语言文化都不相同,很难适应,即使生儿育女,也不愿意长久居留。公元前51年,在乌孙生活了50年的解忧公主,上书汉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接信后,立即派使团以隆重仪式迎接解忧公主回来,同时归来的的还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家冯嫽。但,也有表现非常优秀的,除王昭君外,还有蔡文姬、文成公主等。

  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为5个部落,对边境的骚扰比过去大为减少。呼韩邪单于为使部落免遭覆灭,决定投靠中原王朝,3次前来长安面见汉元帝,不仅纳贡称臣,还自请为婿。汉元帝叫人从后宫选出5人,让呼韩邪单于从中挑选。呼韩邪一眼相中昭君,顿时喜形于色,当庭叫好。汉元帝仔细一看,昭君竟然如此美貌,后悔了。但,皇帝金口玉言,说了就不能再收回。汉元帝只好以隆重的出嫁仪式,送走了昭君。

  昭君再次离家远行,但这次要去的是草原大漠,是异族生活的地方。有人说,昭君不愿忍受孤独的宫中生活,志愿申请嫁给匈奴首领的。有人说,宫中人嫉妒她高傲,故意把她挤兑出去。无论是哪种情况,昭君都代表着中原王朝的和平使命,肩负着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责任。在汉匈关系史上,这是一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赢得了60多年的和平生活。董必武同志拜谒昭君墓后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对昭君出塞的价值和意义一锤定音,同时告诫后人莫把文艺作品当作真实的历史来接受。

  从昭君雕像再往前走,有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并鞍骑马的铜像。他们相视而笑,交谈甚欢。昭君到了塞外,亲手教匈奴妇女纺纱织布、缝衣绣花,还指导播种百谷、建城造屋。匈奴人把昭君当作神灵一样崇拜,从而使边境安定,贸易通畅,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深度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更为可贵的是,昭君出塞3年后,呼韩邪单于病故,她申请回国,汉成帝不同意,让她“从胡俗”,昭君又留了下来。所谓“从胡俗”,就是父死妻后母,昭君得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与前妻所生)复株累若鞮单于。这在汉民族风俗中是不可接受的,但昭君又无条件地服从了,与新的匈奴首领共同生活11年,并生育了两个女儿。复株累若鞮单于去世后,昭君也病逝了。远近的牧民纷纷赶来为她送葬,他们用衣襟兜着土,你一兜我一包,为昭君起坟,使其墓高达到33米。昭君墓一日三景,晨如山峰,午似鼎钟,晚犹蘑菇,并在3天之内长出草木。图片3.png

  拾阶而上,来到了昭君墓顶。果然平地而起、堆土为山,果然满眼葱绿、青翠欲滴。“青冢”背靠大青山,面对敕勒川,遥望中原,思念江南。解忧公主可以回家,蔡文姬能够归汉,而昭君却永远留在了草原上。带着温情和敬意走遍景区的展馆和景点,使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王昭君。她在世上仅仅存活了35年,但她是一位杰出的和平使者、交流先驱、团结纽带,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奉献。“青冢”是一座和亲历史的丰碑,是民族融合的象征,永远耸立在中华民族心灵的最高层。

  中国古有四大美人的称谓,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昭君位列第二名。据说,昭君的琵琶声一响起,大雁都会忘记煽动翅膀,从空中掉下来,因之赞她有落雁之美。这是一种心灵之美、潜德之美、精神之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自驾游途径省会城市呼和浩特市,通过一首《敕勒歌》把读者的视线引入到了天辽地阔的茫茫草原中,从而自然引出了要介绍的人物王昭君来。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边参观边介绍的形式为我们详细解读了“青冢”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昭君出塞的前因后果和她出塞后的贡献,突显了她和亲的历史地位。该文所表现的艺术特色值得推介,作者把情、理渗透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中,做到景与情、景与理的统一与融合。把游地的历史、名胜、人情、习俗、文物以及民间传说、文人诗句等加以融会贯通、穿插引用,多层次、多侧面描绘景物,烘托景物,使画面显得充实饱满,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推荐阅读。编辑:安瑞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