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传统文化岂能如此践踏

作者: 碧海青天 点击:2174 发表:2017-10-25 18:41:23 闪星:5

1508943648863088.jpg  最近在公交车等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一些印着毛笔行书“传统文化”的标语,开始也没太在意,后来总是看到,就觉得传统的传字在写法上有些怪异(见图片),仔细一看,觉得不仅是一般的怪异,而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写法。当然,如果是一般的书法作品,也许完全可以理解,可以说的过去,因为很多书法作品经常会出现一些书法家的自创写法或习惯性错误,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在这个专门宣传传统文化的阵地上,却不能允许出现这种亵渎传统文化的行为。因为,大家会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正宗,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如果小学生们依样画葫芦,其影响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迅速将这些标语撤换下来,以免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也许跟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平时往往会很在意影视作品中语言上的一些瑕疵。开始也只当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一笑了之。后来随着这种“白璧微瑕”的小事不断出现,就开始觉得这种每天都在十几亿中国人眼前耳畔出现的“小事”积久渐多,会潜移默化地对国人的文化素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会对尚未成年、正在随时接受新鲜事物的孩子们产生先入为主的极坏影响,所以必须当作大事来认真对待。

  在电视剧《内线》28集,由杜雨露饰演的万司令在军事会议部署撤退事宜时有一句台词:“一俟撤退完毕”。其中的“俟”字应读作sì,音同“四”,意思是等到。而他却读成了ái,音同“挨”。

  在电视剧《黑洞》12集,里边有个人物外号“疤瘌李”,本应读作bālalǐ,音同“巴拉李,结果被所有演员读成bācìlǐ,音同“八次李”。

  在电视剧《战后之战》中,有句台词是“对失怙的马云飞”,其中的“怙”字应读作hù,四声,音同“互”,演员却读成gū,音同“孤”。

  在电视剧《忠者无敌》中,有句台词是“委座刚在西安罹难”,其中“罹难”应读作línàn,音同“离难”,意思是遭受危难,演员却读成了luó nàn,音同“罗难”。

  电视剧《毕业歌》第4集中一位男演员在讲述打死日本军官过程时说:“我就拿了一个砖头,带棱的。”他把那个多音字“棱”(此处应读作leng)读成了ling(音同零)。

  这类现象比比皆是,有时就连明星演员也难免出错。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32集,陈道明竟然把“佯作不察”中的“佯”(音同阳)读作xiang(音同祥)。

  本人认为,这些错误出现在演员身上,固然有演员本身素质问题,但是作为导演和监制等人也难辞其咎,究竟是因为他们也同演员一样读错,还是根本没有认真检查?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是对艺术作品的粗制滥造,是对观众的极大不负责任。

  还有在著名的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枉凝眉”中,竟然把“想眼中能有多少珠泪儿”,错唱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简直难以容忍。“珠泪”是有很强的修饰性的偏正结构的词汇,而“泪珠”却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没有任何修饰性,相差何止千里万里。最可恨的是把“如何心事终虚话”,错唱成“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里的“虚话”与“虚化”在意义上有着极大差异,却多年来一直被以讹传讹地演唱着,在字幕上反复出现着,其影响之大、之坏,实在是无法估量。

  以上还只是一些个别字的读音等“小事”,还有的竟然在一些字义上随意曲解,造成很坏的影响。

  电视剧《毛泽东》第33集中毛泽东给陕北公学毕业生作报告。剧中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旁征博引的演讲非常符合人物的形象,演说词大多也非常生动,鼓舞人心。

  但是,其中毛泽东的一段演说词却让我感到很惊诧。原话大致是这样的:有人说,中国大块富饶的国土都被敌人占领了,剩下的都是小块贫瘠的土地,还怎么抗日啊?我却不这样看,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写道“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其实啊,并非只有大块的地方才可以做文章,小块的同样可以做嘛,我们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文章就做的不错嘛!

  凡是有基本文学常识或古汉语知识的人都知道,“块”字在古汉语中是指土块。《左转》中关于晋文公重耳逃亡途中的记载有这样的一段话:“出于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这里的“块”就是土块,是一个名词。

  李白那两句话“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是一组对仗句式,意思是说,春天的美景招引着我们,大地给我们展现出秀美的风光(可以引申为大地给予我们创作的灵感或让我们创作出美妙的文章)。此处的 “大块”就是指大地,是一个名词,是与前一句的“阳春”一词相对应的,而不是电视剧中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所说的与“小块地方”相对的“大块地方”的意思。

  众所周知,毛泽东讲话善于旁征博引,幽默而风趣,有时甚至喜欢正话反说,如果这里是毛泽东故意而为,想收到幽默调侃效果的话,那么在剧中应该有所交代,或在表达上让观众能看得出来,能够理解。但是,从剧中人物的表达看,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毛泽东一时口误,当时确实是这么说的,编剧为了剧本的真实性而照搬原话。对此,现在我没有相关资料可以查对,但我认为,毛泽东饱读群书,有深厚的国学功底,根本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那么,最可能的就是编剧的问题,是编剧为了使演说内容更符合人物特点而绞尽脑汁编出来的噱头,结果却因为自己古文功底太差而弄巧成拙,让伟人跟着丢份儿。

  现在,影视节目中这类问题层出不穷,随处可见,很多人都觉得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也不值得一说,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电影电视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形式,受众面非常广,影响力非常大,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不进行严格管理,很多问题势必由此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我认为,影视节目的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聘用一些知识水平较高、工作认真的人对影视节目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不仅要把好政治关,也要注重把好知识关,不让那些半瓶醋的编剧、导演制作出来的作品带病出炉,免得对观众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害。

  如果说以上的问题还都是出在非专业人士上,似乎还有可以理解之处的话,那么,下一个例子就是出在高端专业人士身上,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2014年8月24日晚,中央一台播出的汉字大赛节目正在进行,我当时正在电脑前打字,不知进展到哪个词汇,我忽然听到了专家席上一位语音比较特殊的女教授蒙某在引经据典介绍词汇相关来源时,引用了元稹的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并一板一眼地用她那特殊的语音诵读着前两句:“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我很熟悉这首诗,没想到她却把“谪”(音同哲)字读成了(di)(音同笛)。

  我大感诧异,这可是国家级专门进行汉字读写比赛的大场面,现场的评委都是一流的汉字研究专家,荧屏下的观众遍及全球,何止数亿。作为大赛的特约专家,是何等荣耀,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后来我反复想这个问题,我承认人无完人,承认会百密一疏,承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是我还是不能容忍在这样的场合出现这样的失误,因为不仅会有损大赛的威望,有损中国文字专家的声誉,更会有以讹传讹误人子弟的不良后果。所以我当时就期待着当事人醒悟后立刻出面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如果自己还没意识到,那么大赛的组织者和现场的其他专家们就应该出面纠正,并向广大观众致歉。那样,不仅不会影响大赛的声誉,不会影响当事者的威信,相反会让人觉得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一种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然而,我期待的情况一直没有出现,好像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讳疾忌医,是不是不敢正视自己错误的表现,是不是国民性的一种悲哀。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载语言的图像或符号。正确地使用文字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原则。而一直以来误写误读误解文字的现象屡见不鲜。大街小巷电视电影错字别字层出不穷。这是一个严重严肃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漠然置之。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并且表示传统文化不能如此践踏。推荐阅读。编辑:邵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