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把握石家庄城市精神 为城市发展持续提供动力

作者: 栗永 点击:972 发表:2022-05-25 12:53:18 闪星:0

摘要: 2022年5月20日上午,《燕赵都市报》以城市更新中如何延续历史文脉,重建城市记忆,助推石家庄城市中心区再一次跃升为主题,举办了题为“起点上的起点”的文化沙龙。应邀参加,做了《把握石家庄城市精神 为城市发展持续提供动力》的发言。

  准确把握石家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历程,让石家庄成为饱经时代风云洗礼的城市,石家庄人也经历了时代风云的洗礼和思想观念的变革,熔铸了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识,为石家庄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排除阻力、克服困难、冲破束缚,不间断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内在动力,使石家庄善于利用机遇而不坐等机遇,驶向了发展的快车道,奏响了创业之城的时代乐章。

  这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识,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包容开放意识

  包容开放是石家庄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石家庄区域就是一个移民区,是各种族属、民族交融的区域。到了近代,石家庄现代化城市起步时,仍然敞开胸怀,欢迎、接纳五湖四海的淘金、创业者。井陉煤矿是吸纳德资开办的;正太铁路修建合同在1898年签订后,在山西受到地方的强烈反对和抵制,搁浅了整整5年,而石家庄区域却波澜不惊,沿线没有发生一起反对和阻挠事件;石家庄现代化城市起步之初的三大支柱企业,正太机器厂是法资开办的,炼焦厂是德资开办的,大兴纱厂是湖北楚兴公司创办的。在以后各个发展时期,石家庄都是坚持包容开放,使石家庄成为最不排外的城市。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转变思想观念,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把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全面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来抓,为石家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  


  二是创新进取意识

  在城市发展中,守旧意识和惰性思维是拦路虎。历史机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不能抓住机遇,取决于有没有创新进取意识。随着京汉铁路、正太铁路先后兴建通车,把现代化的发展机遇带给了中原大地。但是,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决定能不能登上现代化列车的关键。假如当时石家庄人对铁路在家门口落脚无动于衷,甚或也像一些地方不准“毁坏自己的风水”而拒之门外,那么,最终,随着正定由府城降为县城,而石家庄不过是京汉铁路一个三等小站,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也就成为了历史。但是,石家庄人没有让历史机遇和自己插肩而过,而是抓住了机遇,石家庄的城市历史跨上了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进程,让滹沱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得以延续。40年后的1947年,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两种命运的博弈中,历史的机遇又选准石家庄的时候,石家庄抓住了机遇。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石家庄在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过程中,也使自己跃上了历史的制高点,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蓄势而发,占据了发展的先机。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没有躺在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历史贡献上止步不前,而靠着这种精神,抓住各种机遇,继续开创发展新局面,驶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三是务实苦干精神

       一次次历史机遇,最后都化为城市跨越发展的奇迹,靠的就是不等不靠的务实苦干精神。早在1949年,河北省省会落脚他处,石家庄失去中心城市地位,但是,并没有沉溺在失落中,而是发扬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进取精神和务实作风,抓住国家实行“一五”、“二五”计划的机遇,把自己推向了高速发展期,在短短几年中,就发展为我国轻纺工业基地之一,成为新型的工业城市。20世纪70年代,石家庄市广大干部职工更是凭着这种精神,抓住省会迁石的有利时机,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现。

  这种精神,在产业发展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准确把握石家庄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石家庄是以现代产业托起的现代化城市。现代城市化发展进程,赋予了石家庄特有的城市品格和城市定位:石家庄——创业之城。

  石家庄作为现代化城市,是延续正定而兴起发展的。石家庄成为现代化城市的机会是正定给予的,原本,铁路的交汇点应在正定,规划中的正太路起点是正定,应该的结局是现代交通催生出古城正定的嬗变。但是,1903年正太铁路动工兴建,为了减少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路起点由正定改为石家庄。虽然它的母体正定给了它这次机会,但是,并没有给它留下任何规模型的产业基础。其实,这时的正定,虽然历时1500多年,也没有积累下产业基础,一样需要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艰难起步,石家庄凭着创新进取意识和务实苦干精神,走出了不平凡的创业之路。


  现代化进程的开局阶段:三大企业撑天地

  石家庄是由现代工业托起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说,是井陉煤矿和焦化厂、正太铁路总机厂、大兴纱厂这三大企业支撑起了石家庄现代化城市起步的天地。

  正太总机厂。这是石家庄最早的大型工厂。1905年创建(今石家庄车辆厂前身),1907年竣工投产,1932年和正太路一起收归国有。初期,工厂设锻铁厂、熔铸厂及模厂、装配及金栊厂、锯木及修车厂,占地1.2万平方米,设备100余台。到1925年,工人已有568人。

  井陉煤矿和石家庄炼焦厂。煤炭的开采、运输,是早期石家庄繁荣发达的重要因素之一。东距石家庄百里的井陉煤藏丰富,早在宋代即有开采。到明清两代,土法采煤发展很快,小煤窑有百余个。清末出现了机器化开采的近代化煤矿——井陉矿和正丰矿。在煤矿发展的同时,1914年开始在石家庄筹建炼焦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程停顿。1923年复建,1925年11月投产,到1930年,日产焦炭100吨,回收炼焦油、氨、苯等副产品8种。

  大兴纱厂。是湖北楚兴公司创办的大型民族纺织企业,1921年秋在石家庄火车站东南方向购地,1922年春破土兴建,10月5日开工生产。开工时有纺纱机20448锭,到1932年,已有纱锭29376枚,布机492台,织毯机8台,染色机1套,自备电厂,具有自纺自织自染和整理全面配套的生产能力。职员76人,技术工人300人左右;工人多是石家庄人,1924年有工人1700人,1928年有3300人。大兴纱厂是华北地区建厂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纺织企业。

  三大企业拉动了20世纪初石家庄的经济发展,带动了电力工业、中小型机械制造、针织、铁力加工等中小型企业兴起,促进了服务的商业、金融、服务、电信、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使石家庄的城市历史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开启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


  跃上发展的新高地:三驾马车开新局 

  1947年11月12日,人民解放军用枪炮打开了石门,此时的石家庄早已是一座死城。说石家庄是座死城,绝非耸人听闻。

  早在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一方面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点放在战争上,以把石家庄变成华北的重要军事基地为出发点,导致了石家庄经济和社会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对战略物资,如粮食、棉花、煤炭等实行疯狂掠夺,而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实行配给,再加上军事封锁,限制了经济贸易,石家庄一派萧条。

  当国民党接收后,石家庄的情况没有任何好转。国民党政府在石家庄搞得是战争政治、战争经济,一切为战争服务,设卡封锁,出入城凭国民党党证、三青团团证,工厂无法开工,商店无法开门,使石家庄百业凋零,经济危机严重,大批工人失业,市面货物短缺,物价飞涨,饥民遍市。石家庄经济濒临崩溃,城市经济生活基本处于停止状态。

  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是在这样的一片废墟上开始了创业。在新中国成立前,石家庄不等不靠,开创性地实行保护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公营企业和合作经济的发展方略,用公营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经济这“三驾马车”活石门,而且开创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新天地,开出创业的新局面,初步实现了由消费城市转向生产城市的目标。到1948年年底,昔日废墟上,已是工厂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繁荣景象了,到1949年7月份石家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石家庄的新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了起来。这也使石家庄跃上了城市发展新的制高点,为新中国成立后蓄势而发奠定了基础。


  迅速崛起为新型工业城市

  20世纪50年代,正是国家集中精力实行“一五”和“二五”,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石家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向工业城市发展的客观条件,而石家庄解放之后,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为石家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家庄被国家列为“一五”重点发展城市,一些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在石家庄落脚。石家庄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顺势而上,迅速崛起为新型工业城市。相继建成七大大棉纺企业,现代化的纺织工业形成规模,成为国家轻纺工业基地之一。在发展纺织工业的同时,农药厂、动力机械厂、卷烟厂也陆续建成,石家庄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纺织、机械、化工四大工业门类。至195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277个。 “二五”期间,在发展轻纺工业的基础上,又把重工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创建了钢铁、冶金等五个较大工厂,机械行业中的水泵厂、拖拉机配件厂、农业机械厂、车床厂、建筑机械配件厂相继建成。化工行业建设了制碱厂、硬化油厂、人造石油厂。十年间,石家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


  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1967年河北省会迁到石家庄,石家庄市抓住省会迁石的有利时机,推动了石家庄城市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出现。

  如果说,河北省省会迁石后,使石家庄自然成为河北省的政治中心,省直文化、新闻、教育、科研机构的迁入,使石家庄顺理成章成为文化中心,那么,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地位,则主要靠石家庄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了。

  继续做大做强工业,扎牢城市发展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正处于国家“三五”、 “四五”和“五五”计划时期,石家庄发挥城市工业基础强的优势,继续全力发展基础产业,同时创立发展新的工业门类。纺织业规模扩大,纺织、印染、化纤全面发展。医药化工业到1976年底,石家庄化工企业达85家。电子工业有较大发展。到1976年,全市已有电子专业厂20个,能生产收音机、录音机、通讯机、半导体元器件、医疗电子设备。

  机械工业也得到较大发展。1970年后,石家庄市汽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东风”牌4吨载重到1975年末,全市有机械工业企业176家。

  发展商贸流通,搞活城市经济。 1972年,省会当时最大的百货商场——人民商场大楼建成开业。时有“燕赵第一家”之称的燕春饭店于1974年破土动工。

  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设,促进了石家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公用事业有很大发展。石家庄市由一个城市功能以轻纺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全面发展,市区人口1976年底达到84.5万人,成为河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综上所述,现代化城市创业发展的奇迹,赋予了石家庄城市以生机与活力,凝铸了石家庄独有的城市文化,是石家庄独特的城市魅力。

  进入新世纪,文化的力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把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发展放在了最终“以文化定输赢”上。这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历史的课题,更是历史的机遇。

  如何适应新的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使这种城市文化整合为新的凝聚力,转化为发展的新动力,这是摆在石家庄面前的新课题。

  现在,适应这种新的课题,不少地方兴起文化开发热。文化开发实践提出了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形象力、文化生产力,这就越来越要求我们要拥有彰显文化的智慧。

  高起点,大视野。就是要准确定位,站在历史进程大格局的宏观视野,审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历史作用,从中找到蕴含的内在文化价值,以彰显不凡的文化形象。到历史中寻找文化亮点,到历史文化中寻找区域、企业、以至机关单位的形象和文化定位的文化支撑力。

  准确把握文化资源的价值,就是在文化资源开发中,注重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出有文化价值、有生命力的项目。

  在文化开发中,文化资源的价值取向是绕不过的课题。实践中,突出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容易为人接受。但是,这并不是文化资源的全部价值所在,还有更为重要的方面,即文化资源的软实力,在为经济全球化大格局中区域竞争、发展,提供着文化支撑力。这方面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是在日益升温的文化开发热中,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资源整合。还有一个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是资源整合问题。石家庄主城区改造应彰显文化内涵,要整合、开发彰显石家庄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主要是以为共和国奠基为标志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石家庄近代工业化历程的工业遗产、商业遗迹和城市特色街区,开发出展现石家庄共和国奠基之城和创业之城魅力的项目,提升石家庄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凝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力。不容回避,在城市基建和开发中,一些城市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文化遗迹,在大拆大建中消失,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将现有资源适当整合,统一开发,形成整体文化气势,形成最大效应,应是最佳选择和路径。这考验我们的文化智慧能力。

  (栗永 2022、5、20)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夹叙夹议的有理有据的论述了形成石家庄现代化城市发展精神的历史原因和现代发展历程机遇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石家庄城市的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识的深刻的实质内涵,并由此进一步论证了包容开放意识、创新进取意识和务实苦干精神为石家庄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的重要机遇因素的意义作用,从而发出呼吁,希望这种文化智慧能力能为石家庄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发展着的石家庄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奏响了创业之城高峰的华彩的时代乐章。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