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网络文学,正迎候着一场文化的春雨

作者: 碎月未了情 点击:849 发表:2022-05-16 09:20:08 闪星:4

  混沌,朦胧,捉摸不到感觉的理由,任潜意识里灵动着一种预感,中国,正迎候着一场文化的春雨,一场唤醒文化大地、唤醒百花齐放的春雨。

  偶读一则随笔短文,提及中山先生1942年的《国民政府建国纲领》。令人诧异的是,作者真敢这样思辨历史,认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的论述“也是中山先生思想的内容”。两种意识形态,时隔整整六十年,因为某些概念的相似性就可以同日而语?诧异,诧异到不由质疑这种思辨逻辑了。

  好得邂逅这个诧异,却侥幸地顿悟了化解朦胧的入题口:联系到历史的思辨,何不用唯物史观来解析寻找的答案呢?

  同样回到中山先生的那个年代。毫无疑问,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思想代表了起步于上世纪初的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社会思潮和初级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形态。为此,中山先生从1912年到1942年耗了约三十年,才把建国梦想变成了纸上的《国民政府建国纲领》。几乎同时发生在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中国工人运动,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建立中国共产党、到以“新民主主义”为纲领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也花了约三十年。如果说相似的历史跨度只是某种巧合,那么同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同为“民主主义”纲领为建国意识,为什么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呢?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结论可以十分简单:“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经济比做建筑物的基础,而用上层建筑来比喻决定经济变革的社会意识形态,既上层建筑的存在及其形式。现代教科书里这样解释: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发展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同时,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而,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可以表现为超前或滞后的情况。

  再说中山先生的思想意识,当时中山先生的思想意识虽然超前于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但他的“养民”哲学仍是继承了史上的儒家民本思想理念和西方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在“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的演革中,中山先生的乌托邦梦想被一种更超前的社会意识、一种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新的民主主义取代、被新中国的建立所证明,这就是唯物史论的最生动的诠释。

  同样的规律也被建国后的历史再次验证。新中国一脚踏进了社会主义,但史实证明,共和国的上层建筑里不可避免地存有旧时代的遗传因子。直到约三十年后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1年《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本质上扭转了上层建筑的滞后性,我们的上层建筑完成了一次质量的变换后,才使国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期。

  历史就这样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依相存又矛盾对立的质量转化而波浪形的前行着。同样用中山先生的建国纲领说事,六十年后的中国,既中山先生的建国纲领发布六十年后的本世纪初,中国历史经过两次本质的转换,正进入了以高科技和网络信息为特征的经济腾飞时代,改革开放后的上层建筑里展现了全面和谐和服务政府为核心的小康社会的蓝图。如果只认识某些概念的相似而无视本质的区别,这只能说,是一种唯心的认识错误。

  新中国三十年的经济基础经过一次上层建筑的返璞归真的变革,三十年后正在以改革开放为纲领以高科技为生产力特征向一个经济强国行进。尤其是作为“经济影响力”的信息网络,其生产和传播及其塑造的组织形态,被普遍认可是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

  但是,同样适用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的规律,既信息网络可以是新生态的积极的构建者,也可以是新生态的破坏者。遗憾的是,当网络被经济利益绑架、或者说除了经济利益的诱惑将无奈步履维艰的时候,网络,尤其是作为文化传媒的网络,完全可能沦为市场的奴隶,成为阻碍网络文化、甚至整个上层建筑前行的滞后影响。

  因为同属于上层建筑的网络文化不同于实体上层建筑设施,它是一种对实体上层建筑影响最为敏感的意识形态,它表现的超前或滞后都是影响实体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原本为数据信息而诞生的互联网,到本世纪初已经进入了构筑网络文化生态的初创期。随着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公民的言论、著作、出版权益得到了法律充分的保护,随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使用麦克风的前景下,一种没有发表门槛、不讲究艺术性、形式可以随心所欲,甚至可以无视作文道德而放任地拼贴、模仿、抄袭的网络文学就成了尽情倾诉的最新奇的形式。现在看来,正是这种先天不足的规则上的放纵,成全了文学网站运行商的商机却埋下了网络文化发展的隐患。因为这种隐患不止于网络文学,还侵淫着其它相关的传媒文字。

  在随后的发展中,有些网络文学运行商更是热衷于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交互性、参与性特色,而忽视了网络文学应有的文学性素质修养。热衷于导演“写手”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和读者快餐式消费的收益,而无视文学创作“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品质要求。到了最近几年,网络文学终于如堰塞湖的积流,以诡怪、神异、悬念为模式的各种穿越、玄幻、盗墓制品甚嚣尘上,“庸俗、低俗、媚俗”追波逐流。而“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有文学艺术价值的创作作品却少之又少。

  当然,现象往往因为触目惊心才显而易见,就像矛盾对立里量的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一样,但不等于不同时存在着质的潜在价值。比如最近上线的华语文学网,其宗旨“可以看作是主流文学界主动发力、改变现状的可贵尝试。”

  借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某领导在华语文学网上线仪式的致辞中的说法:“从市场角度看,网络文学在经历初期令人耳目一新的爆发式增长后,结构类型化、情节惊悚化、内容低俗化,加之市场规则缺失,侵权盗版严重,商业模式固化等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并由此带来网络文学阅读和消费市场的鱼龙混杂。因而有人调侃目前网络文学的消费主体集中于‘三保’(保姆、保安、保洁)和‘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此一说法虽不免偏颇,却也部分道出了令人忧虑的现状。”抱怨或批评出于忧虑,忧虑不是没有理由。

  习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春天,意寓着温暖、期待、生命力的绽放,也意寓着我们的文艺创作在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里,应该具有超前的影响力,为发展挥撒阳光、展示希望、让百花怒放。恰恰是因为应该表征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的滞后影响,让人们忧虑,抱怨,甚至质疑,互联网作为高科技的传播工具,它重大的意义或仅至于提升社会生产力,质疑互联网的传媒性质能不能等同或取代传统传媒?网络文学自然成了最纠结的话题。

  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媒的作用。互联网具有无间隙的覆盖面,传播快、使用便捷,更有交互性特色,否定互联网的传媒能力是毫无理由的。事实上网络的运行商们也并不消极,他们正在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新生态,谋求利用网络贯通节目模式研发、影视制作、版权经营、文化旅游等功能,开发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大数据和云平台。包括许多传统纸媒,他们也计划着让传统文学、主流文学和经典文学尽快的进入互联网,甚至打造数字出版的新模式。所以,现在的问题不在互联网的传媒能力上,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必然会取代传统传媒,哪怕在目前时段、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刚开始接轨。现在的问题恰恰又在传媒运行的“内容”上,作为内容创作者,文学网站该做、又做出了多少贡献?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内容支持,再强的传播能力也只是无奈而已。

  如果能把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比做春风,那么,对于无所作为的文学网站可能会不寒而栗的。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有不同的地方,那只是对某些概念名词的表述增加了区别历史时代的特色。包括对文艺的方向、价值、属性、立场及至文艺创作者的素养等表述,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具有完全的继承性和一致性。用唯物史论观点考证这两次讲话分别对不同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其性质也是绝对相同的,用现在家喻户晓的一个词:正能量。正能量,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那么对于无所作为甚至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忘乎所以的文学网站,他们在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对社会的抱怨、批评和质疑还能有心安理得吗?

  如果说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所谓准备就是能从矛盾现象中找出转换的质的因素,并适时地获得量的支持。同样对于抱怨、批评和质疑,成功的互联网运行商人马云就是闻风而动的聪明人。他说,“我感谢这个变化的时代,我感谢无数人的抱怨,因为在别人抱怨的时候,才会有机会,只有变化的时代,才是每个人看清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的时候。”

  是的,“我们很多人埋怨昨天,三十年以前的问题,中国发展到今天,谁都没有经验,”马云如是说,“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昨天,但是三十年以后的今天是我们今天这帮人决定的,改变自己,从点滴做起,坚持十年,这是每个人的梦想。”

  不仅仅是为了网络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主力设施,不断的洗牌,提振我们意识形态超前的作用力是必然的趋势。如果不想或没有能力借改革开放做大做强自己,那么除了被淘汰,哪怕是等着被收购也该从点滴做起改变自己了。

  提升内容品质,改革网络文学创作秩序,培育融思想内涵、艺术品味和文化特色于一身的作品和作家群,培育有创新能力和业务资质的编辑,无疑是文学网站重新崛起的起点。

  改变文学创作秩序,改变责任性和诚信度的机制是关键,比如实行实名制。在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起个名字、拿起麦克风就可以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的环境里,违反法律道德的、用恶俗描述哗众取宠的、拿传播帖子胡乱拼凑的、改头换面了抄袭来的东西可以肆意泛滥,文学网站最终变成文字的废品回收站是再合理不过的结局了。有些尊重文字的创作者无奈同流合污最后走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规则和秩序是建立有质量的创作家队伍首先要创造的条件。

  创造纯净的创作环境才更有可能团结“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的作者。要建立一支这样“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的作者队伍,对于在文字浊流里悠转惯了的文学网站几乎像是要换一副胎骨,确实很难。但换位思考,在我们的工作中,优秀的作家像游兵散将般时有显现又悄然隐去还少吗?从创作环境上找问题,在于你敢为确立作品品牌、为迎合资深的作家群体做些什么。为提升文学网站的作为,确立服务对象——作品,包括作者和读者,给精品合理的评价效益,给诉求便捷的通道,给版权确切的安全,给作者安家立业的由衷热望。你有吗?你不行他们就自己干,上海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就是个极好的模式。

  而体现文学网站自身形象的另一要素是编辑和审核人员的素质能量。编辑得有伯乐相马的从业素质。靠得瑟耍猴般的吆喝围观,卖瓜般的自卖自夸,实质就是婉拒别人于门外。靠朝南坐着“感谢赐稿”也不行了,随着互联网功能的体现,以往媒体单向支配的模式在被双向互动取代,因而同时取代的还可以有文本修改、现场探讨、操作指南、新手指导等方式,小型沙龙、商榷约稿、大型笔会、主题辩论已不再那么难办,难的也是从业者的公关能力受不受得起考验?再说作品的内容质量靠编辑把关,编辑的业务资质将是检验文学网站的标签。

  从文学网站自身改造的角度来掂量,提升内容品质是生存的唯一选择,加上创新对品质的量化放大。如果说曾经对朦胧的现状有过忧虑、对混沌的前景有过抱怨,那么认清方向,回归春天吧,去感受春风的气息,储备生命的能量——作品,作品的内容,作品内容的品质。现在,网络文学也迎候着一场文化的春雨,一场唤醒文化大地、唤醒百花齐放的春雨……

  在我们的经济基础上竖立着两块里程碑,一块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块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这样展望,在第一个一百年前的最后个“五年计划”年度里,我们将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全面的准备,那么这就意味着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与经济基础达成相依相存状态前还存在一段矛盾对立的纠结过程。用文学特有的敏感触摸,不难确定这就是网络文学华丽转身的机会。

  比如随着管理体制的转型,是每一个父母官都愿意变身为公仆的吗?

  比如得益于权力权势的人,是都愿意被关进“笼子”的吗?

  比如为了一己利益敢做“毒食”谋害世界的。

  比如为了节省几个环保钱竟不惜污染整条江河的。

  比如嘴里抱怨着法制不全,冒犯法律却肆无忌惮的。

  比如道德面前“人格分裂”的众生态……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作为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学不是没有题材,不是没有在反映变革的作用里发挥正能量而转身成“或快”因素的机会,而是敢不敢选择“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立场,或者是不想、不能、不敢。

  不再抱怨。用反映时代、触及灵魂、塑造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来表个态。

  历史永远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依相存又矛盾对立的质量转化中波浪形前进的。从历史上经过,也只有两种方式可选择,“推波助澜”或“随波逐流”,只是因为“或慢或快”的机会不同,结果是唯一不能改变的。

  历史不会停下等待人们的抉择。三十年前我们已经开始了文艺的春天,三十年后我们顺着春风已经走近了第一个一百年的里程碑,遥望第二个百年里程碑又是一个三十年,为了实现三十年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梦想,为了构筑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春天,唯物史论的规律告诉人们,一场洗涤旧意识焕发正能量的春雨一定会不期而至,春风已经吹起,春雨的日子还会远吗?

  中国正迎候着一场文化的春雨,我们也期待着这场春雨会是洗涤网络文学前行道路的最后的机会。

  是的,中国,正迎候着一场文化的春雨,一场唤醒文化大地、唤醒百花齐放的春雨。不期而至的春雨将不会受气候、地域、环境、人为的影响,因为那春雨是通过网络播撒到世间每一个角落的。


  2014年12月15日完笔于上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网络文学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曾被视为文学“野路子”的网络文学,现在已经为文学界、读书界所接受。网络文学不仅造就了一批作家,也造成了文坛、读书界的一些文学热点。以新时代的历史站位看,中国的网络文学能够“仗剑天下”,跨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其彰显的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文学表情”,同时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故事魅力。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加速,以好故事为切入口的中国网络文学,在从阅读吸引力走向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必将成为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传递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梦想的有生力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和光大人类文明的一方精神领地。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