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高唱青春之歌 永葆战斗青春

作者: 山石翁 点击:1044 发表:2022-05-13 09:34:13 闪星:2

摘要:《青春之歌》这部跨越世纪的小说,书名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小说的鲜明主题:唱响青春,弘扬家国情怀,激励青年记住历史,努力拼搏,做永远革命的人。 《青春之歌》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厚重,具有唱响青春,培育家国情怀的原动力。二是故事动人,具有点亮生活,坚持与时俱进的感召力。三是词语精彩,具有以歌言情,传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我觉得,只要有“坚持努力、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论你的能力大或小,年龄身体状况有什么不同,即使年迈体弱,也会有所作为,让生命的青春常在。

  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深地吸引力了我,让我受益颇深。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初中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了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字精词美,情真意浓,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读着,读着就入了迷,且爱不释手,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读完了这部40万字的长篇巨著。

  作者杨沫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主人公林道静的原型,以小说为传播载体,讲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国人“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与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的故事,再现了那段历史。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节点,是铭刻在国人心中的历史。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人针对推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政府,勇敢地冲了出来,发动北京大学师生,带领全国学生一起抗击日寇入侵,反对不抵抗的国民党政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青春之歌》这部跨越世纪的小说,书名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小说的鲜明主题:唱响青春,弘扬家国情怀,激励青年记住历史,努力拼搏,做永远革命的人。

  《青春之歌》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主题厚重,具有唱响青春,培育家国情怀的原动力。二是故事动人,具有点亮生活,坚持与时俱进的感召力。三是词语精彩,具有以歌言情,传承民族文化的凝聚力。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青春之歌》累计发行达500多万册,60年代还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介绍到日本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后来又被拍成话剧、电影,搬上舞台和银幕,在几代人中都有重大影响。这部跨越世纪的小说,是激励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不懈追求,奋勇前进的战歌。

  《青春之歌》这样一部好书,却在四人帮横行期间,被当做大毒瘤来进行批判。有人说,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还有人说,没有很好的描写工农群众,没有描写知识分子和工农的结合,书中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林道静,自始至终没有认真地实行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更有人说,没有认真实际地描写知识分子改造的过程,没有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变化。尤其是林道静,从未进行过深刻的思想斗争,她的思想感情没有经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最后她也只是一个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可作者却给她擦油抹粉。

  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后《青春之歌》也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作家和评论家们抛弃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更加客观的分析和评论,使其回归到了文学和文学批评的领域。有关部门也再次出版了《青春之歌》。

  上个世纪80年代,我重读《青春之歌》,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我从林道静等革命知识分子和卢嘉川、江华等共产党人不怕流血牺牲,担起历史责任,领导和组织学生和民众对侵略者和反动派进行了英勇斗争的故事中,受到鼓舞,增添了力量。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是有了信仰,要是愿意为了真理 、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时候,那么,他的一个人的生命就会变成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全体人类的生命那样巨大。”这些话耐人寻味,我把这段话记在日记中,作为座右铭,化作追求信仰和真理的动力。

  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只有“为了真理 、为大多数人的幸福去斗争”,奋斗就是幸福,就是力量。如果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是行尸走肉,只有奋斗,才能创造人生价值,担当起应担当的责任,受到国人的尊敬和爱戴。

  2018年,银河悦读网搞《青春之歌》书评征文活动,我也参加了。为了写好书评,古稀之年的我不仅再次认真读了原著,还查阅了10多万字的有关资料,写了书评《奋进的战歌》。这篇书评还被评委会评为金星奖。

  这篇书评获奖,不仅使我受到鼓舞,我还通过读这本书,懂得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道理,且激励我老有所为,不懈奋斗,做个革命人,让夕阳的生命再次焕发青春,永远年轻。

  我虽然年纪较大,身体不好。但是多次读《青春之歌》,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人生的青春,不是以年龄长短来计算,人生价值不能用财富的多少和职位考低来衡量。革命老前辈——曾任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兴华先生,在离休后的1995年,出版了《拥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一书,提出了“人生第二个春天”的理论。他认为,人生进入夕阳之年,是第二个春天的开始,还能继续前进,有所作为。我们都知道,被徐悲鸿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60岁之前以仿画为生,60岁以后变法无人能及。三国名将黄忠,64岁还跟随刘备征战益州,勇冠三军,被封为讨虏将军;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杨振宁,他一辈子都在做科研研究,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课。他们的作为和贡献不比年轻人差。

  这些名人靠的是什么精神呢?我联想到,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点精神,就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我觉得,他们靠的是“坚持努力、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只要有这点精神,不论你的能力大或小,年龄身体状况有什么不同,即使年迈体弱,也会在第二个春天里,有所作为,让生命的青春常在。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在自我欣赏和评价了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刻的底蕴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意义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不朽的历史功效和所展现的极为鲜明的具有划时代价值导向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向人们推荐这本好书。之后便集中的全面的系统的阐述了书之所以称其为“好书”的缘由所在。《青春之歌》这本书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在于所塑造的光辉人物形象。主人公林道静和众多革命者的人生“三观”的价值引领作用的重大影响可以跨域时空激励现如今的人们奋发向上,还有所塑造的人物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功过是非的争议沉淀后,作者结论似的定性论证的这本书在新时代传承并弘扬的诸多的精神价值的功能意义所在。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