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列宁格勒日记》与那场坚守战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2456 发表:2022-05-14 17:07:26 闪星:6

摘要:收藏一本旧书,《列宁格勒日记——将近三年》。作者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祖籍乌克兰,生于敖德萨。列宁格勒被围,50岁的真理报记者英倍尔与身为医生的丈夫没有撤离,在一同保卫这所城市的战斗间隙。她用日记形式记下了近900天里,这个城市所发生的故事……

5月9日,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7周年阅兵式,在俄罗斯28个城市举行。圣彼得堡冬宫广场,隆隆的自行火炮战车与坦克,以及一个个徒步方队昂首走过。

铿锵的步伐里,凝聚着一种力量。因为,这些士兵们是在沿着先辈的脚印前进着的。80年前,这个被称为“欧洲之窗”,拥有着灿烂文化的城市,被德军73万人严密包围。900天里,苏联军人与百姓们奋起反击,饥寒交迫里,死死坚守,终于赢得胜利。

自古以来,围城与反包围,战例众多,样式不同,结果更不一样。而列宁格勒保卫战,却是近代历史上,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还早的时候,淘到一本旧书,白绿相间的封面上,写着《列宁格勒日记——将近三年》书名。书为1949年10月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其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作者是苏联女作家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英倍尔祖籍乌克兰,生于敖德萨。21岁成了职业作家,写诗、散文与小说,而她的职业,却是一名作者。

1940年列宁格勒被德军包围,50岁的英倍尔与丈夫没有撤离,留下来一同为保卫这所城市而战斗。丈夫是个医生,而她是真理报记者。3年里,她写了许多新闻稿件并用电台播出,创作了《普尔可夫子午线》等长诗,还写就了这部日记体形式的作品《列宁格勒日记》。

几年后,远在中国上海的女翻译家彭慧,忍饥挨饿,翻译出这部感人的作品,引起轰动。彭慧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因用白话文写小说、办刊物《心潮》,而受校长徐特立青睐。其后任过北方妇委和沪西区委书记。在留苏3年后,调左翼作家联盟任执委,开始文艺创作并从事文学翻译。译过屠格涅夫、契诃夫和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1947年,彭慧翻译了英倍尔的《列宁格勒日记》。文革中,长篇小说《扬子江的早潮》手稿被抄走,受到迫害,在一次批斗会后倒在操场,第二天离世,年仅61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没有留下一句话……

微信图片_20220514171419.jpg

将近3年的时间里,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记载了下来,真实地描摹下列宁格勒每个角落各样人物,在那个饥寒交迫、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刻,所表现出的感人场景。这些人,或许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可在关键时刻的行为,却一次次地令人泣下。

英倍儿亲眼见到,全城自来水炸断,没有水,面包房做不出面包,饿着肚子的8000多个共青团员,排起长长的队伍,从涅瓦河到面包房前,将一桶桶水传递到面包房;电车在行进中,敌人的炮弹迎面打来,女司机勇敢地驾驶着车辆前行;电影院里落了没爆炸的炸弹,疏散了观众后,女主管让职员撤退,她自己等待排除危险,两个职员却让她撤离。最后3个人都留了下来,守护着炸弹的保险;没有药品,研究员们忍饥挨饿,用速成方法,种出草药;缺少粮食蔬菜,面黄肌瘦的教授们亲手种植,解决了蔬菜问题,并发明了蛋白质的替代品。

英倍儿用她激昂的情感,质朴流畅的语言,将这些特有的感人故事讲述给大家……

1941年夏天,经过三个月精心策划的德军,包围了苏联的列宁格勒市。希特勒的目的简单而明确:“列宁格勒第一、顿涅茨克平原第二、莫斯科第三。”围城,让城里的人因缺少弹药及粮食而丢失斗志,进而投降。希特勒预计,这座城几周内会自行崩溃。

那个时候,圣彼得堡还叫作列宁格勒。这座被普希金称之为“欧洲之窗”的古都,始建于1703年,200多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列宁逝世后,这座城市更名为列宁格勒。

8月中旬,希特勒调集了40个师1000多架飞机的希特勒,向列宁格勒发起疯狂的进攻。并向全世界宣布:要在9月1日前占领列宁格勒。希特勒扬言:“至于对列宁格勒,我们不能仁慈,要让每一个俄国人吓得发抖!你们必须使它们化为乌有,化为灰尘,让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列宁格勒对德军包围的准备,如同整个苏联对卫国战争的准备一样不充分。最好的情况下尚能通过冰冻的拉多加湖提供补给,但是,却没有通过这个出口把大批人疏散出去。被围两个月后,城市供应就瘫痪了。

英倍尔《列宁格勒日记》记载的900天,其实是个大概数字,准确说,应该是872天(从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

在历史的长河里,900天,并不是一个多大的数字。然而,对一个停水无电、断食缺药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城市来说,几乎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二战时期被围困的列宁格勒.webp(1).jpg“列宁格勒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人们的四肢冻僵、麻木。灯不亮、公共汽车和电车停驶、工厂停工、影剧院里没有了演出。空空的商店的窗户在秋天时就堵上了木板,里面漆黑一团。”

列宁格勒冬天的气温可降到零下35度,围城不仅切断了面包牛奶,也断绝了燃料和原料。仅有的食物和燃料,要优先供给部队和工厂。那段时间里,食品配给大大减少,每人每天仅有125克面包,一块肥皂大小,相当于微不足道的300到400卡路里。

饥饿与寒冷笼罩了整个城市,呼啸的寒风中,数以千计的人从早晨4点到晚上9点排长队。即使这样,许多人也只能空手而归,定量少得可怜的食品无法使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食物。

平民在不能点灯、没有暖气的暗夜里,很难熬过俄罗斯的冬天。围城开始,树叶、野草,最终坟地里的野花也被吃光,最先被人拿去宰杀的是城里的猫和狗,然后是老鼠。开始有人饿死、冻死了,用马拖着平板车送到郊外去埋葬。有人去世前躺在床上,轻声背诵普希金的诗。钢琴师在翻过铁丝网到农田挖土豆时踩了地雷,被炸飞了。公寓楼里的人逐渐死光。随后,马也被杀来吃了。在寻找食物的绝望中,人们不得不发挥创造力,找到任何提取卡路里的方法。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喜欢饭后舔盘子,即便在夏天,也要穿着厚厚的棉拖鞋。

小学生丹娘·萨维契夫用她的小手写下了稚嫩的日记: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亲人们全死光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英培尔书中的列宁格勒自然是满目疮痍的,寒冷、饥饿、死亡,随时威胁着。还有一个个生命的离去,令人揪心的疼痛……

1943年12月17日

昨天的炮击里,医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月娜奇卡·柏列佐夫斯克娅被炸死了。十分钟之前,依·达还看见她,刚考完,正从解剖室出来。依·达问她:“怎么样,发抖了吗?”她回答:“今天该别人抖,我得明天呢……”一个钟头后,她就躺到了解剖室中。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迷人得很。

1843年12月19日

今早,去送月娜奇卡出殡。……好容易才进到了辞灵的小室。月娜奇卡只剩下了一只半大孩子的小手了,黄得像蜡一样,人们是从很艺术的百合花和玫瑰花下才看见她。向她告别时,大家都吻这只小手。

依·达和学生们抬起了棺材,在当街,举行了小小的哀悼会。依然有轰隆的炮声传来,附近街上,扬起了送葬的进行曲,他们是在送一位军人下葬。月娜的母亲听到了炮声,说:“该送孩子歇息了!”

人们在收集尸体(1).jpg面对德军的围困,苏联军民没有畏惧。迅速动员起来,“宁死不屈,列宁的城市永远是我们的。”最高统帅部决定死守,朱可夫大将出任方面军司令员。全城不分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手中的武器,构筑战壕街垒,誓死捍卫列宁格勒。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随着战事进展,列宁格勒一直未被攻克,直至德军此后调整了战略部署,转到了莫斯科轴线上。

温斯顿·丘吉尔在日记中写道:“列宁格勒被包围,但未被攻占。”他写信给曼纳海姆,要求芬兰军队停止封锁列宁格勒北面的铁路,使英国及美国可以利用北冰洋护航运送的物资供应城中的居民。

三面被围后,列宁格勒人奇迹般地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一条冰上公路。运进粮食,运出伤员,成了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生命之路”。在这条被称之为“生命之路”的冰上运输线上,勇敢的司机们每增加一公斤的货运量都得付出大量的血汗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炸弹可摧毁列宁格勒人的家园,但摧毁不了他们的坚强斗志,严寒和饥饿也不能够使列宁格勒的市民屈服。

又一个夏天到来的时候,认为列宁格勒已经唾手可得的德军司令部,向军官们分送了请柬,确定在列宁格勒阿斯托里亚酒店举行庆功宴。

但是那一天,酒店没有德国人的庆功宴,取而代之的是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在战火和硝烟中,尽管当时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只剩下指挥和15名团员。其余的人,不是被饿死或冻死,就是受伤躺在医院里,但人们还是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克服困难。乐团在全市征集临时乐手,空军为乐团运来了总谱。

为了使演出正常进行,苏联红军先以密集的火力将敌炮打哑,随后这部表现愤怒与反抗的交响巨作,便在战火声中奏响。音乐响彻列宁格勒上空和郊野,象山洪暴发一样淹没了整个城市,人们从街上、从掩体里、从住所中聚集到广播扩音器前,倾听着英雄的乐章。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响彻在阴霾密布的城市上空,支撑人们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人仍没有放弃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居民在危难的时候,发扬高尚的互相友爱精神。共青团员们组织起服务队,走街串巷帮助群众,把面包分送给居民。有人饿倒,女青年立即把自己第二天的定量面包送给他。尽管也许明天自己再也爬不起来。一辆载有专供病人的面包卡车在街上被炸,司机牺牲,车上面包撒得到处都是,居民不约而同地拾起一只只诱人的面包,小心地吹去尘士,仍旧放在车斗里,守护在车旁,直到另一辆面包车把面包拉走。

1月12日清晨,当阳光刚刚穿过薄薄云层,2000多门火炮打破了严冬的沉寂,发出了复仇的怒吼。27日,苏军正式解除列宁格勒的封锁,被围困长达近900天的列宁格勒军民,终于等到了胜利的曙光,到处都是“乌拉,列宁格勒”的欢呼声。这座英雄的城市依靠坚强意志,粉碎了法西斯德军围困和封锁,把“北方”集团军群死死拖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重大胜利。战后,150万人被授予“保卫列宁格勒”奖章,列宁格勒被授予列宁勋章。

与此同时,列宁格勒人也付出了极大牺牲。据官方统计,有64.2万人死于饥饿,原来260万居民的繁华城市,只剩下150万人。

据说现在圣彼得堡的建筑多数都是后来恢复的,如果它的创始者彼得大帝活着,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慨。

在《列宁格勒日记》书的末尾,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写到:

显然地,十二号,礼拜天,我们可以去莫斯科了。

再见吧,列宁格勒,谁在这段时间生活在你这儿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把你从记忆里消灭掉的。

苏军开赴前线.webp(1)(1).jpg战争早已远离人们,偶或能够想起,也是历史的回忆。

美国军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片中评价列宁格勒战役说:“一个将军可以赢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但是,只有人民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英国的《旗帜晚报》也称颂道:“列宁格勒的抵抗乃是人类在经受不可思议的考验中取得辉煌胜利的一个榜样。在世界历史上也许再也不能找到某种类似列宁格勒的抵抗。”

80年转瞬即逝,苏联早已不复存在。而今,美国和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制裁,俄罗斯的百姓坚定地支持他们的总统。在圣彼得堡街头,接受采访的民众对外国媒体说,“大不了再来一次900天保卫战。”俄罗斯人能够战胜制裁,最终度过难关。不是因为有总统普京,而是因为俄罗斯民族骨子里的那种不可战胜的坚强精神。“900天保卫战”的精神一旦被激发出来,那么,西方的任何试图打压俄罗斯的手段,都会以失败告终。

那一年,我站在圣彼得堡卫国战争烈士公墓里,看着陵园内50万遇难者的墓碑,心灵被深深震撼。俄罗斯的讲解员自豪地告诉游客,只有俄罗斯人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保卫战。曾为军人的我有些不爽,我极力地想找出中国人引为骄傲的防御战,淞沪、南京、长沙、武汉、衡阳,这些仗也都有着坚决,有着惨烈,但最终把侵略者死死地挡在外面的,确实一个都没有。

在日本人眼里,甚至许多中国人也这样认为,二战中,日本是败给了美国和苏联,而不是败给了中国人。自然,这话没有道理,抗日战争中国伤亡了2000多万人,当中不乏奋起抵抗侵略者的军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个城市像列宁格勒一样,铜墙铁壁一般阻挡住侵略者。假若当年南京军民也有那般勇气,大屠杀的死亡人数,还会那么多吗?30万,堆砌人墙,刽子手们迈过都要付出昂贵代价!如果全国都如此,日本人还敢那样肆无忌惮吗?我无言。大敌当前,就连曾慷概吟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也成了汉奸,我又无言。

一个有血气的民族,绝不能希冀于侵略者的善心和仁慈,期盼着敌人放下屠刀。华夏民族的军人和平民,要有自己的勇敢和坚强,像列宁格勒人那样,宁肯战死也不后退半步。南京被屠,东北流浪,多少年,刀刻般烙在每个炎黄子孙苦痛的心底。一个民族要想被人尊重,就要迎风站立,活出自己的底气。不仅只是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挺直腰杆,坚硬自己的骨头。

那一年,刚刚抵达贝尔格莱德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领导人和夫人,第一场活动即前往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鲜花敬献在纪念碑前。大国领袖的此举告诉全世界,凡我中华儿女,无论何时,在何处,都不允许受到屈辱和伤害,因为,有14亿不再任人宰割的同胞在他们的身后。

滔滔的涅瓦河依然流淌,据说,圣彼得堡街头列宁的塑像,几乎没剩下几座了。2008年4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圣彼得堡进行接力传递。人类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手持火炬,跑步经过停泊在涅瓦河边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又过了5年,圣彼得堡隆重纪念列宁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俄总统普京来到安葬着42万名保卫战死难者的圣彼得堡皮斯卡廖夫公墓,单腿跪倒,向祖国母亲纪念碑敬献花圈。随后,他来到一座墓碑前,向自己在保卫战中遇难兄长的墓碑献上一束鲜花。俄罗斯联邦官员与圣彼得堡市民一起,冒着严寒观看了隆重的阅兵式。隆隆的轰鸣中,士兵们高唱着父辈们唱过的歌曲:

侵略者向列宁格勒呼啸而来,

遇到坚强抵抗而失败,

敌人,你快给我从列宁格勒滚开!

……

此刻,我想起了一句话:俄罗斯土地很大,但每一寸都不多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列宁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这座伟大城市,这个被称为“欧洲之窗”,拥有着灿烂文化的城市,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希特勒73万人的军团围困900天的情况下得以幸存。900天里,苏联军人与百姓们奋起反击,饥寒交迫里,死死坚守,终于赢得胜利。作者分享了苏联女作家薇拉·米梅伊洛夫娜·英倍尔日记体形式的作品《列宁格勒日记》。书中详细记录了这场极其悲壮而惨烈的反侵略战争。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人民的誓死捍卫列宁格勒的殊死抵抗,体现了苏联人民的集体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一篇人类战斗史上史诗。文章语言凝练,富有韵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又感人至深,引人深思。推荐阅读。编辑:初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