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心田萱草总茵茵之一

作者: 苏子门生 点击:1360 发表:2022-05-09 06:51:21 闪星:0

摘要:受孔孟之道的长期熏陶、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母亲性格贤淑温柔,仁爱善良,执着坚韧,做人一贯正直无邪,做事一向认真踏实。是少见且难得的贤妻良母。也是众所公认的好人和实干家。虽说妻子和母亲的本质,都是舍己奉献,但母亲一生为丈夫、儿女和家庭所作的付出与牺牲,是可以令许多人戳大拇指,为之赞叹的。

       萱恩恒绕思无尽                                                

       母亲1988年3月18日凌晨45分因病辞世,至今已整整32年。母亲离世时,虚齡未满60岁。可以说,这正是人生的鼎盛之季。这个“季节”,母亲无疑还有许多人生计划,也应该还能做很多事,她老人家和父亲养育了八个儿女,尚有诸多心愿未了。可是天不假年,尽管母亲无限留恋人间,留恋我们的家,不愿也不忍过早离去,而且以父亲为代表的我们一家人,以及医院的相关医护人员,都倾尽可能的努力,来挽救母亲的生命,可终因病势沉重,无力转圜,万恶的死神,最终还是无情地把母亲带走了……                 

       失去母亲的日子是痛苦而悲凉的。俗语云:妈在家就在。母亲去了,家庭的温暖散去了大半,故此,家的氛围、感觉立马就显冷转淡了,尽管父亲还健在。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父亲的角色,一直是“公家人”,他所操心的,更多的是工作,是更大的“家”,基本无暇管家里的事,家里的事,基本上都是母亲在操持,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母亲就是家庭的主要代表,所有的家务,也基本上是母亲在主理。而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好像比来自父亲那宏观、粗放式的关怀,显得更具体、更细腻一些。因而,丧母之初,八个儿女都深切地体验到了难言的锥心之痛,无助之苦,和失恃后所产生的同感——“群体性孤独”。

      受孔孟之道的长期熏陶、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母亲性格贤淑温柔,仁爱善良,执着坚韧,做人一贯正直无邪,做事一向认真踏实。是少见且难得的贤妻良母。也是众所公认的好人和实干家。虽说妻子和母亲的本质,都是舍己奉献,但母亲一生为丈夫、儿女和家庭所作的付出与牺牲,是可以令许多人戳大拇指,为之赞叹的。母亲与父亲结成夫妻近四十年中,没吵过一次架;母亲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对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未动过手,甚至几乎没骂过;有人曾认为,性情温和的母亲,对待孩子似乎有些娇惯,实际上,母亲的主张和做法,是讲道理,以理服人;而她对待自己,一是道德上以身作则,二是生活上能将就就将就,有许多时候,连饱饭也难得吃上一顿,更绝少食荤吃肉,而添置新鞋、新衣服,都是以前的新鞋、新衣服穿用了多年以后,破得实在不能再补、再穿了,才勉强有一次颇感踌躇的“奢侈”之举;有限的新鞋、新衣服穿旧了,刷洗得发白了,只要还能将就用,就舍不得丢掉,还得让它继续“超期服役”。因为家里人多,她对自己的“刻薄",也就"理所当然“了。      

1651976258344255.jpg

        在父亲“文革”挨整、举家还乡的惨淡日子里,母亲对家的撑持可谓呕心沥血,倾尽全力!那时的生活,虽然不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样苦不堪言,极度难挨,但也不乏“青菜稀粥难下咽,鹑衣不耐酷冬寒”的艰难时日。由于曾在某公社担任主要领导的父亲,因得罪军代表而被“流放”外地,家中诸事,都是母亲独力承担。有时,为了让孩子们吃上一顿真正的饱饭,母亲不得不自降身段,硬着头皮,走街串巷去借粮,回家时,粮未借多少,嗓子已发干。没有丈夫在身边的日子,要管好一个“僧”多粥少、孤立无助,在村中没有任何根基和依靠的家,母亲之难,萱堂之苦,可想而知。             

        离开故乡多年后,即便是我已垂垂老矣,但每当想起母亲拉扯八个儿女,于故乡“谪居”期间经历的苦和难,特别是忆及身为长子的我,有时在个别事情上不仅不理解当时母亲所面临的艰难困窘,竟还于无意中对母亲出口不逊,使母亲在情感和心灵上,受到了不应有的伤害,感情并不很脆弱的我,至今仍觉脸颊发热,控制不住眼眶的酸涩,滴下难以阻遏的带有深愧重悔意味的泪水。说来事情很简单,但对我来说却很丢脸,甚至可称之为我人生的一大“污点”。虽然当时我刚读初中,还未真正长大成人,然而,一时犯浑的我,却因一句无心之言,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       

        事情的原委是,一天早晨,我匆匆吃完早饭,正要穿我那件心爱的绿色的确良仿军服(是母亲步行10多华里,去一个大镇的商店,买的绿色的确良做成的)上学去,忽然想起,昨天放学后,和同学闹着玩,上衣的一个袖子几乎被同学给扯掉,便请母亲用针线给缝缀一下。母亲当时答应得很痛快,但却因当晚洗了一大盆衣服,又忙活刷洗碗筷及其他家务,竟把为我缝衣服的事情置诸脑后了。母亲让我换一件别的衣服穿,我不肯顺从母亲,母亲只好找来针线,匆匆为我缝缀衣袖。由于时间紧迫,针脚不免大了一些,我很不高兴,一时情急,竟然口无遮拦,脱口说出了我平生最混蛋、最不孝的一句话:“妈,你咋这么笨呢!你看我四妈(同村一位与我家关系较为密切的堂伯母,以善于缝纫著称于村),人家多心灵手巧啊!我要是有她那样的妈,就好啦……”话是无心说的,应该说并无恶意,可母亲当时的反应却很强烈,她随手操起扫炕笤帚,举得很高,要狠狠责打我,但最终却丢了笤帚,伏在炕上嚎啕大哭,哭了很久。事后,一连几天,母亲对我都是一副冷脸,姐姐见状,要我“赶紧给妈道歉”。我自知错误严重,给母亲下跪认错悔过,母亲对我才改变脸色。但我深知,这错误,乃是历史性的,是不可轻易宽恕的!如今,事情过去40多年了,母亲也已走了30多年,可每当追溯这件往事,我的心情就很难平静,总觉有巨石压心……..这里,我把自己此生最大最不可恕的丑事抖搂出来,既是向远在天国的母亲忏悔,求得母亲的宽谅,更是为了净化自己的灵魂,卸去那久压心头的沉重的负担。             

        1977年,在农村乡镇工作了近30年的父亲,积劳成疾,奉调进城,家也随之迁入城中。全家人的身份由“村民”而为市民,心情自是“喜何如之”!母亲因在县医院找到负责收发的工作,虽系临时工,也异常兴奋!而且,对待工作一丝不苟,非常认真,每天上班,都身着白色医护装,从外表到内里,就像正式职工一样。工作了数年之后,母亲见一些和她同期进医院工作的条件和她相当的临时工,都转成了“大集体”,身份由“临时”变为正式,而她却依然“临时”。因此,母亲很是想不通,便向在卫生系统担任主要领导的父亲提出“转正”的申请,父亲未允,言“'临时'可,'正式'不行。因为不完全符合政策要求”。母亲不甘,后又多次“攻关”,均被父亲所“卡”,终未如愿。自此之后,母亲常常沉默寡言,有时不免黯然神伤,乃至涕泪满襟。时至1987年,母亲常感食欲不振,精神倦怠,身体乏力,行走艰难,以至于不能做饭,不能上班。经权威医院诊断,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晚期。住院治疗不到半年,母亲便带着“没有完成任务……”的遗憾,与亲人长诀,永别于世间。             

        母亲临终前,由于病情所致,已几乎全身浮肿,每天服药输液数种,而且需用烤灯烘烤浮肿较重的部位,活动起来很不方便,所遭受的痛苦,简直难以言表,让人不忍直视。被疾病特别是浮肿折磨得变了模样的母亲,已经失去了曾经的美丽!那个时候,我们每个儿女,日思夜想,皆欲争做“羔羊”,情愿代母受罪,可是,这终究不过是可以理解的“善良的空想”。身为母亲的骨肉,在母亲于遭厄蒙难之时,不能尽己之力,为母亲分担既难言更难挨的痛苦,真乃不孝之子,亦枉为人子者也!至今思之,仍觉心有愧焉……       

        母亲在世近60年,其中,有近40年,是为家所累所苦,很少有轻松逍遥的时候,很少尝到人生的甘甜。忙碌,受苦,是母亲生活的常态,俨然已成为母亲前生注定的宿命,成为母亲恪守不渝的职分,成为融入母亲灵魂和骨髓的自觉,成为母亲无法改变和不可逆行的执着。 然而,苦时有母犹欢笑,福日无萱涕泗流。母亲命薄,一生辛劳,饱经风霜,清福未享,无缘古稀,更遑论耄耋,60岁不到,就匆匆离去,这是他老人家人生最大的不幸,也是父亲和儿女们此生最大的遗憾!母亲的幸福,也许就在于,她拥有一个疼她爱他,对她始终不渝,又刚正清廉、勤勉为民的丈夫;在于她拥有一群天真无邪、正气充盈、积极向上的儿女。忆昔溯往,尽管母亲故世已30余载,可日老情切,夜深梦频,母亲生前的涓埃点滴,依然清晰如昨,母亲那柔弱微驼的身影,常常宛若一朵美丽圣洁的莲花,从遥远的天际,迤逦而来,飘落眼前……我们仿佛与母亲跨越时空,重逢于虚幻而又短暂的梦境之中,而这每一次的夙愿得“偿”,都让我们喜不自禁,恋恋不舍……梦醒后,则是长时间的唏嘘惆怅。              

1651976306120041.jpg

        梦境美好,毕竟虚幻;思母心苦,终难一见!母亲所维系的,是一个家庭的情感;母亲所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艰辛;母亲所憧憬的,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母亲拉车不坐车,母亲流汗不流泪,母亲操心不安心……也许,母亲没有高山那样伟岸巍峨,也不像大海那般深邃壮阔,更不具骄阳那种酷烈灼热,但是,她却拥有沃土无声滋养禾稼般的深情,拥有小溪向着大海不懈奔流般的黾勉执着,拥有夜空中鞠躬般的弯月无私地为人间洒落银辉而不自矜。母亲,我们在您离开的日子,过得都还好,您甭惦记我们,我们的大家庭,在姐姐、姐夫的统领和以身示范下,都很团结,很凝聚,很重视亲情,很胸怀大局;母亲,您的儿女们虽然个个普通平凡,未创骄人业绩,没有较大出息,但都坚持恪守正道,磊落为人,不灭良心,爱惜羽毛,注重维护“门楣”,从不做玷污父母形象的烂事,我们都为自己身为常国栋和孟先茹的善良正直的儿女,而颇感荣幸,由衷自豪;母亲,您生前对我们无数次强调和叮嘱的,“人生在世,要做堂堂君子,莫做戚戚小人”的谆谆教诲,您以毕生的心力为我们所作的辛劳付出,奉献牺牲,特别是您像天降甘霖般施与我们的深恩厚德,连同您可贵的精神品格,一直在润泽着我们,并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中,铭刻在我们的心坎上;母亲,我们以您为楷式,继承弘扬您的精神品格,堂正为人,真心做事,让您的精神品格之光闪烁于世,就如同您依然在世一样;母亲,您和父亲已在遥远的天国聚首,我们衷心祝福,摆脱了红尘世间种种苦辣酸辛、忧愁烦恼等不开心的纠缠困扰后,您和父亲在瑶台仙境,应该“胜似人间”,尽享天祚,福寿双全,欢乐无限!            

        思念,如长河滚滚奔远山,似白云飘飘飞天边……                       

        祈愿天下母亲无私的付出,都能得到儿女们更多的爱的回报!爱,不能等待,不能疏忽,不能“后补”,要快些释放,及时奉献,多多给予!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母亲的爱,如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如一滴甘露,滋润着我们的生活。母亲的爱,千古如斯。母亲如此爱我们,却从不说这就是爱。母亲一切的行动无言地演绎爱,我们感受到了,就知道母爱无处不在。又到母亲节,本该是陪伴母亲、祝福母亲的日子,但母亲已在遥远的天国,陪伴母亲的心愿成了作者永远的过去。作者的散文情感炽诚,语言简练,意境悠远。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