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有这样一群“北方之鹰”

作者: 碧古轩主人 点击:2211 发表:2022-05-07 13:25:46 闪星:6

摘要:有幸记录下这一段隐秘的史事,70多年过去了,当硝烟慢慢散去,当岁月渐渐流逝,当坟茔上的衰草渐渐枯去。许多的激情或许会逐渐消退,许多的印记或许会逐渐湮灭。只剩下一段特殊的历史,提醒着人们,在中国人饱受欺凌的旅途中,有一个来之北方的民族、一群陌生的人来到这里,与华夏儿女一起,冒着侵略者的炮火,并肩前行……

  5月9日,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俄罗斯公众假期。这一天,莫斯科红场将进行盛大的阅兵式,庆祝胜利,也追思那些为了正义与尊严而失去了生命的人们。

  7年前的秋日,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同样举行了一次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自苏联的抗日老战士子女亲属与各国援华抗日的老兵们一起,隆重地庆祝并纪念那个特殊的日子。

  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20世纪中叶,在华夏大地发生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涉及的人口以及伤亡的人数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场撼动世界的战争中,有这样一群人,从远方来到中国,参与了这场特殊的搏击,他们执行的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绝密的“Z计划”。他们身上穿着他国军队的服装,驾驶着自己国家生产的飞机,飞机上涂着他国的国徽。他们被告知绝对不能被活捉,这意味着除了活着回来,只有战死或者自戕。这还意味着即使你战功显赫,战报上也不会出现你的国家乃至于你个人的名字。1651900839865498.png

       这是一群雄鹰,他们比飞虎队来到中国更早,击落的敌机更多。

  4年间,近5000人,其中包括飞行人员2000多人,在东方这块土地上,与那里肤色不同、饱受欺凌的人们一起,以血肉之躯与强敌搏斗。有200多名飞行员,连同他们的墓碑永久地留在了这块土地上。他们都很年轻,有的还没有结婚。许久以来,亲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是到了中国作战,牺牲后永远留在了中国。

  这似乎是一段不被更多的人所知的史事,岁月的流逝、凡尘的喧嚣很容易遮蔽那些匆匆而过的往去。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告诉人们,当年,在中华民族最艰苦的岁月里,有一支队伍,同中国人、中国军队一起,与日寇进行过生死较量。

  70多年过去了,当硝烟慢慢散去,当岁月渐渐流逝,当坟茔上的衰草渐渐枯去,曾经的那些人也已经离开人世。许多的激情或许会逐渐消退,许多的印记或许会逐渐湮灭。只剩下那段特殊的历史,像竖立在人们心中的墓碑,提醒着被那段历史奠基生活的人们,不要忘记,在中国人饱受欺凌的旅途中,有一个来自北方的民族、一群陌生的人来到这里,与华夏儿女一起,冒着侵略者的炮火,并肩前行。

  7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袖引用了俄罗斯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中国人也常说一句话,叫,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1651900885120011.jpg

       为了被忘却的记忆,为了不再有的忘却,笔者虔诚地、如实地将这段历史,将那些北方飞来的鹰的故事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叫做《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

  很荣幸,这部5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被评为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征文一等奖,并被《时代文学》发表,《齐鲁晚报》连载,以及被青岛出版社出版。

  此书面世时,天安门广场的阅兵式隆重举行,来自异国的抗日老战士亲属与老兵们一起,隆重地庆祝并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脸上的泪水与激动告诉人们,只要付出,便是无愧!

  翻开那些尘封了几十年的历史,那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令我激动不已。寒冷的冬天,简陋的航线,舍上生命的运输;南京、南昌、武汉、重庆、兰州……几乎大半个中国的上空血与火的洗礼,蓝天上不同国籍间的相互掩护、救助,对敌人机场、舰挺冒死的轰炸;那些跨越肤色人们的情谊,那些静穆着的长青的墓地,那些永远不会被岁月湮灭的故事……

  那一年,在莫斯科红场的无名烈士墓前,在肃立的俄罗斯卫兵与不熄得火炬前,伴着远处瓦西里大教堂传来的钟声,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体味着而今的和平与往日的战争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与启迪。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缅怀历史,追溯往事,是为了怀念友情,感恩那些危难之时帮助过中国的人们,更是为了不使曾经发生过的悲剧重演。

  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日,我将此书推荐给大家,读书启智,读史明志!愿此书能给您带来一点收获,一点思索……


  附: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李掖平序文:《为和平与正义而战的“北方之鹰”》


                   为和平与正义而战的“北方之鹰”

                                            李掖平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每每读到作家们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心中都充满了感动与振奋,既为那些抵御外侮殊死奋战流血牺牲的英雄们,也为那些以绵薄微力承担国难、抗击强暴的草根平民们。而当我读到高金业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时,则不仅被其感动,更被深深地震撼甚至震惊。这部作品聚焦于烽火连天岁月里一支特殊的抗战力量——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真实还原再现了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员早在美国飞虎队之前就来到中国,为中华民族抗战事业而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描述,奏响了一曲中苏人民亲如兄弟的抗战情谊以及捍卫和平正义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品格的颂歌,填补了我国抗战文学史的一项空白。

  提起我国抗战时期的外援空军,以往家喻户晓的都是陈纳德率领的美国航空志愿队——“飞虎队”,关于飞虎队以不可思议的英勇顽强与日军对抗的传奇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来又陆续成为一些影视剧的表现内容。但另外一支规模更大、牺牲更多、战功更卓越的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却一向鲜为人知。百度百科对此提供了下列资料和数据: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援华空军志愿航空队总共派遣了1091名飞行员参加中国抗战,他们带来了1250架战斗机、222架轰炸机以及100架教练机。参加了南京、徐州、南昌、武汉、广州、兰州、甚至西部边陲昆仑关等重大会战,志愿航空队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正面战场。四年间,苏联援华志愿队牺牲211人,日军损失飞机986架。苏联援华空军志愿航空队其规模之大,战功之伟,牺牲之巨,是美国人的飞虎队所无法比拟的。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这段历史往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许多地方性抗战纪念馆里,却都是一片空白,更不见文学作品关于这段史实的描写反映。报告文学《北方之鹰》,首次揭开了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对不仅国人陌生甚至在援华志愿航空队的祖国苏联都少有闻说的志愿队英雄进行追忆描述,铭记了一位又一位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友军英烈,使早在1937年抗日战争之初就来到中国援战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的飒爽英姿和赫赫战绩公开亮相于华夏文坛,以纪念那些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献身的无名英雄。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对英雄的敬畏和勇于挑战自我(因为对一个原创性题材的把握具有较大难度)的胸襟和魄力,的确令人感动与敬佩。作者想藉此告诉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无私地向战乱贫瘠的中国伸出援手的苏联志愿者们,即使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其不惜血洒长空甚至葬身异国的伟大功勋也必将长存。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应该特别铭记为中国抗战事业隐姓埋名血洒苍穹的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员,应该特别珍惜无数英烈以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安宁。

  为尽量还原抗战时期中国空战的历史真相,作者立足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着眼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不因种族、国别、政党而故意褒贬,也未对抗战方参战的悲壮和牺牲的惨烈有所隐瞒,而是以客观写实的笔墨描写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随处造访的悲剧事件,这既是对抗战先烈的尊重,也是对和平的格外珍惜。这支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不同于由高薪聘请的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雇佣兵性质的“飞虎队”,他们参加这场震动世界的战争,是只有自己知道连亲属都不能泄露的“Z计划”绝密行动。虽驾驶着本国生产的飞机,但飞机上却必须标示它国国徽,身上也必须穿着它国军队的服装。志愿航空队员们被告知,绝对不可被日军活捉,这不仅意味着除非活着归来,否则只有战死或者杀身成仁,还意味着你无论战功多么显赫,战报上也不会出现你的国家乃至你个人的名字,而只能甘当默默无名的“死士”。众所周知,军人向来视荣誉重于生命,而这批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员却明知流血牺牲都将默默无闻,仍然义无反顾地参战。为了异国他乡的老人孩子和兄弟姐妹,为了身为军人的尊严血性和部队的钢铁纪律,离妻别子隐姓埋名,悄悄地在蓝天中与敌搏击,默默地将热血洒在苍穹,将自己奉献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却将牵挂、忧虑、期盼抑或悲痛、哀思永远地留给了远在故乡的至亲。他们以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生动而有力地诠释了什么是大德大爱和大义大道。

  与此同时,作品还常常在某一节点上将笔横面荡开,多侧面多角度地描述刻画抗战当时的其他人物和事件,纵横交织起一幅华夏大地同仇敌忾全民抗战的广阔图景。如身为中共党员、英勇善战的五大空军王牌飞行员之一的郑少愚;如敢与日军死拼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冯玉祥;如为抗战捐出了用破碗盛着活命钱的那群乞丐,如相互搀扶着捐出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得来的一万多元钱的伤兵;如无偿地整理抗战烈士姓名、职务、牺牲日期、部队番号以及牺牲过程的普通百姓华人杰、方守义、王坚、夏华、万永熙……以向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致敬。苍穹不语,捍卫和平正义的北方之鹰搏击长空;大地无言,抗战烈士的英魂和伟业永驻心间。纪念抗战胜利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时刻牢记和平的来之不易,时刻警醒反人类的一切战争暴行,这也正是作者的深刻用意所在。1651900967718028.jpg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坚决捍卫国家大义和民族气节的同时,对战争的描述与反思始终保持着一份客观、一份冷静、一份理性和一份慈悲。回顾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那段历史的每一个缝隙里都充满了苦难、惨烈与悲壮。战争对生命的虐杀和对人性的摧残,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受难者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磨难,同时也使众多侵略者深陷家破人亡的灾难。作者显然深谙个中三昧,因此作品并未一味渲染拔高我方空军的英勇顽强和殊死抗争,既避免了如当下许多抗战“雷剧”匪夷所思地制造“手撕鬼子”式神话的虚假,也没有为烘托我方空军的英勇威猛而随意贬低丑化敌方飞行员的专业技能,尽管他们是万恶的侵略者,双手沾满了我中华同胞的鲜血。而是以悲悯天下的人道主义博爱情怀,援引当时媒体对敌方(日军)作战惨烈场景的报道资料为证,介绍描述了日军飞行员同样的奋不顾身、同样的生离死别、同样的家破人亡的悲剧。我当然相信每一个国民同胞都坚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但当我们读到作者给出的当时《新华日报》记者在医院采访我军飞行员所记载的资料时,“4月26日,我于孝感打落一架日重型轰炸机,惊异地发现机内8人中有6人是用钢索在颈与腰处缚住,再用锁锁死,3人一组。坐在机翼位置的机枪手,虽然没有被锁住,却不配备降落伞!这位机枪手本可以不死,但是也随机坠地成为炮灰”,我相信每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人都会为之扼腕叹惜。这种描写促使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战争的惨烈与罪恶——它使人类失去的是同属于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权利,促使我们更加珍惜世界各国平等友好共处、共同谋求发展的和平时代。

  而作品中对著名学者梁思成的高远博大情怀的描写,更是让人敬重有加赞叹不已。梁思成和林徽因在长沙赶往昆明途中与中国空军杭州笕桥航校的第七期学员相识相知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年之后这批学员毕业,作为驱逐机驾驶员编入对日作战部队。由于学员们没有任何一位亲属在昆明,梁、林夫妇就被邀请做航校第七期学员的“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并致词。林徽因之弟林恒是中国空军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后在一次捍卫中国领空的战斗中牺牲。面对重病缠身的妻子和妻弟牺牲的飞机残骸,以及部队一次次寄给“名誉家长”的一份份阵亡通知书和私人遗物,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集家仇国恨于一身,却依然保持了一份学者的冷静和理性。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国被冠以“地毯式轰炸专家”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梁思成在军用地图上标注沦陷区文物建筑位置时,将两个特殊的圆圈标示在日本的两座城市(古都京都和奈良)的地图上。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美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这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博大情怀,超越了国恨家仇,能指着人格的伟岸和境界的高远。这种描写使我想起了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引用的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那首诗:“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这种超越阶级、种族、国界的人道主义情怀历来被爱好和平的人们普遍接受和广泛赞扬,并已成为博爱众生的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母题。《北方之鹰》由此又敞开了一个超越政治和国界疆域的人文哲学命题。

  《北方之鹰》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层面也各有优长。从叙事结构角度来看,作品将当今众多人物追忆志愿队英烈和回顾历史事件的纷繁节点扭结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中轴,纵横交错地串联起散落在各地民间的种种真实,将历史的描述与现实的抒写交织对应,从而不仅摆脱了按年代顺序平铺直叙历史事件的呆板平淡,还在今昔对比的彼此观照间升腾了作品的历史现场感,从而宽展深拓了文本的内在空间,使其当下感思的韧性和力度得到了有效的强化与彰显;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作者既注重在事件、场景、情境、氛围中凸显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又随时佐以我方、友军、敌方对相关人物的报道举证,并适时插入对此人及相关事件的自我评述,使众多主要人物都得到了较为立体较为丰满的刻画;从语言角度来看,朴实的叙述性、饱满的抒情性、睿智的议论性和生动的口语性相融相成,显现出较好的文学质地。

  期待金业同志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是为序。

  李掖平

  2015年8月1日


【编者按】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来源于赞美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北方之鹰”的文章,又是指这些英雄被记录在一段隐秘的史事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些来自北方的民族、这样一群陌生的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华夏儿女一起,冒着侵略者的炮火,并肩前行,拯救了中国人饱受欺凌的历史,更是指中国人民非常想要报答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义举的感恩心愿,尤其是指英雄所激发和警示的中国人民不忘历史,牢记使命,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高度使命感。同时强调的提醒着中国人民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缅怀历史,追溯往事,目的感恩。作者于是也把此书推荐给世人,希望大家能够读书启智,读史明志,读书收获,读史思索……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