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第一次走进西柏坡

作者: 一个老兵 点击:1686 发表:2022-04-29 08:36:40 闪星:3

摘要:一眨眼,30年过去了。难忘西柏坡,更难忘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一样,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精神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光大。我们当年参观西柏坡,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缅怀历史,对西柏坡精神所赋予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极大震撼,也引发了很多感想。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事淡出了记忆,有些事却终生难忘。30年前瞻仰革命圣地西柏坡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92年5月,我正在保定参加空军某部组织的团以上干部读书班,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学习班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参观学习。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从保定出发了。汽车沿着平坦的京石公路南行,经石家庄往西,进入太行山东麓,饶过岗南水库的大堤,就到了革命圣地西柏坡。

  西柏坡是一个小山村,位于河北省平山县,这里是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此指挥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在青山环抱、碧水相依的革命圣地西柏坡,我们首先来到五大书记塑像前,列队整齐肃立,庄严地向伟人致敬,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然后我们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纪念馆的主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围绕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突出重大事件,有12个展室,每个展室均展出大量展品,系统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这里陈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座座沙盘,生动展示了党中央在西柏坡期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提出了“进京赶考”重大命题,孕育形成了历久弥新的西柏坡精神。

  走出纪念馆,我们来到中共中央旧址。说是中共中央旧址,其实是后来复原重建的。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原中共中央旧址被水淹没,房屋被拆迁封存。1970年12月,中共中央旧址在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进行易地复原重建,复原重建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1977年,新建西柏坡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开放。对外开放的主要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旧居,军委作战室、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九月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接见苏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代表旧址,防空洞和中央机关小学旧址12处。1982年3月,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7月,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共产党把土地还给了老百姓。1948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共产党的领导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出现在这个小村落,用着拼凑的桌椅、缴获来的沙发,有的甚至睡在板凳搭起的木板床上。

  毛泽东故居的院子里,有一盘石磨静静地安放在圆台上。当年的五大书记,也曾在这座磨盘上琢磨、修改、签发一封封指挥作战的电报。这些电报飞向祖国的白山黑水、江河湖海和大江南北,铸就了“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的传奇。

  相隔不远的中央军委作战室,3个科室的作战参谋挤在大约30平方米的土砖房中。房子里只1部电话、2张地图、3套桌椅,这就是中央军委作战室的全部家当。周恩来曾风趣地说:“我们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中共中央在驻守西柏坡期间,毛泽东共起草发出408封电文。当我们走进西柏坡纪念馆的“电报长廊”时,看到墙上张贴着一封封标志着万分紧急的4A级电报。这些电报上有很多涂抹痕迹,显露出当年决策的曲折与审慎。毛泽东标志性的字迹如刀劈斧凿般印刻在长廊上,也印刻在了遥远恢宏的战场上,印刻在共产党克服困难、坚定前行的道路上。

  穿行在西柏坡的院子里,我们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当年,仿佛听到了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一眨眼,30年过去了。难忘西柏坡,更难忘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一样,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的精神凝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复活与光大。我们当年参观西柏坡,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缅怀历史,对西柏坡精神所赋予的本质特征和时代意义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睹物思人、感慨颇深,思想上、心灵上受到了极大震撼,也引发了很多感想。

  一、要坚定一个信念。这信念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诚如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西柏坡所说:〝中国的希望在西柏坡,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建国70多年来祖国发生的变化,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了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共产党人不仅能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建立一个新世界;共产党人不仅能打江山,而且能守江山。今天,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坚持这一信念,坚定这一信仰。

  二、要弘扬一种精神。这精神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建国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柏坡精神和〝两个务必〞的重要教诲对我们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指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它更应是在工作上的一种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仅在生活上要节俭,而且在工作上要迎难而上、勇于拼搏,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一种作风。这个作风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一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谦虚谨慎的品格能够帮助自己看到差距,明确方向。牢记〝两个务必〞,虚心向周围的同事请教,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事业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本色,表明了我们党为了民族利益自强不息、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两个务必”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越是走向兴盛之时,越需强化忧患意识,越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西柏坡,是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指导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进而建立了新中国。作者回忆30年前第一次走进了中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情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里、在革命历史纪念馆里、在西柏坡旧址前,看着一件件文物,仿佛回到了战争年代,犹如走进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历史中,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解读了西柏坡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传承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畅谈感想,让人又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探寻到了精神瑰宝。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