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读书日】悦读《都梁稿汇》 增强家乡自信

作者: 丁立高 点击:1795 发表:2022-04-30 13:04:37 闪星:3

摘要:【简介】马培荣先生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他书房的万余册图书中,有他不惜重金购买的《史记》《二十五史》等史书,也有《中国历史地图册》《水经注》等典籍,还有他珍藏40多年在1976年参加“江苏省东阳城考古培训班”的教材、手册,历代《盱眙县志》、《泗州志》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资料的支撑,才使得他的历史文化研究文章能够具有较高的水平,且较有深度,尤其是在盱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考证方面,挖掘出较多过去大家不甚了解或是基本不了解的东西。

【简介】马培荣先生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他书房的万余册图书中,有他不惜重金购买的《史记》《二十五史》等史书,也有《中国历史地图册》《水经注》等典籍,还有他珍藏40多年在1976年参加“江苏省东阳城考古培训班”的教材、手册,历代《盱眙县志》、《泗州志》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资料的支撑,才使得他的历史文化研究文章能够具有较高的水平,且较有深度,尤其是在盱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研究考证方面,挖掘出较多过去大家不甚了解或是基本不了解的东西。

imgapp (1).png

【引言】一部盱眙历史文化研究的文集——《都梁稿汇》,近期由中华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由盱眙县业余文史爱好者马培荣先生编著,书中收录了作者近五年来在盱眙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章132篇,全书分为四册,约150万字。内容涉及盱眙历史人物、史料考证、历史故事、发生在盱眙的重大历史事件等。之所以书名为《都梁稿汇》,因“都梁”乃盱眙的别称,“稿汇”则为文稿的汇集。盱眙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尽管盱眙历史文化属于一个地方(县级小邑),但也与中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一个缩影,其源流如长江、广袤若大海,有着许多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甚至是几辈子的东西。看了《都梁稿汇》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寻觅沧海遗珠,这是《都梁稿汇》的一个特点 

在盱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历史人物当为后人所记住。盱眙古代的许多人物享有盛名,但也有不少历史人物记载较少,有的甚至漏记、误记,马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翻阅大量典籍史料,深究历代盱眙县志,通过国家的大历史和盱眙的地方史紧密结合,多种史料典籍的相互印证,认真考证研究,写成不少文章,有的是填补遗漏,有的是改正记载。

如南宋开禧年间盱眙守将段政,在《宋史》“毕再遇传”中记:“(毕)再遇既去盱眙,(段)政等惊溃,金人入盱眙。再遇复定盱眙”。这就是说段政因“惊恐”而致“兵溃”,丢失了盱眙。再如,南宋嘉定年间武经进士统制官李申之在盱城抗节而死,但在《宋史》中只字未记。这两个人在原来的《盱眙县志》中都没有记载。后来,马先生从浙江东阳市史志办获得《葛氏东阳》一书,是曾在南宋嘉定年间任职盱眙太守的葛洪的家族史料,从葛洪报呈给朝廷的《乞旌表边将段政事上朝堂》奏疏中发现,段政是在仅有700人守卒的情况下,遭到10万金兵围困攻城,段政率领盱眙军民奋勇抗敌,自己“亲射三百余矢,歼贼万户一人”,最后寡不敌众,城池失守,自己被擒,却英勇不屈,誓死不降,骂敌而亡。可见段政应该是个英雄而不是丢城的败将。所以,马先生撰写了一篇《被误读八百年的盱眙守将——段政》的文章,在八百年后为段政“平反”,不仅是马先生的欣慰,九泉之下的段政将军得知,亦应涕淋。马先生在元代元好问的《中州集》诗注中找到了关于李申之的记载,方知李申之“誓死不降、面南受戮,抗节于盱眙城下”,也是一个英雄。 

imgapp (2).png

关于南宋盱眙太守葛洪,在清光绪《盱眙县志稿》中只记“葛洪,知盱眙军”,连任职的具体年份都没有,更未记载其事迹。马先生从《葛氏东阳》中查到当时的南宋右丞相杜范所撰的《宋参知政事太师信国公百六府君行状》,从中得知,葛洪乃浙江东阳人,在南宋嘉定年间任盱眙军太守,他筑城墙、移军治、迁学宫、建文庙,颇有政绩。尤其是他在迁军治的同时,亦将学宫迁址玻璃门内,地广50亩。这才有了今天盱眙的文庙。马先生写成《南宋盱眙太守——葛洪》一文,也为葛洪的政绩作了肯定和宣传,亦感是对先人的负责。 

元代的倪瓒是“元四家”之一,但过去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祖籍却是盱眙,这在周南老专为倪瓒撰写的《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得以证实,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倪瓒祖上“徙居淮甸,占籍都梁”。北宋景佑年初,倪瓒的十世祖倪硕作为西夏使臣出使大宋。景祐五年(1039年)李元昊称帝,倪硕便拒回西夏,占籍都梁,成为盱眙的居民。后来宋金战事,建炎二年(1128年),宋廷南迁。倪瓒的五世祖倪益为避战乱,这才带着全家去往,侨居梅里。倪瓒精于画、长于诗、善于书,堪称“诗、书、画三绝”。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两朝数百年画坛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中国画界,他的地位极高,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在世界画界,他的地位也相当了得,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还是中国“花茶”创始人。所著《清閟阁集》15卷、《倪云林诗集》6卷等均收录于《四库全书》。看到马先生的《元代高士“元四家”——倪瓒》一文,我们才了解了这些。 

 考证历史事件,这是《都梁稿汇》的又一个特点 

对于盱眙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仅有的几部旧县志去了解。但旧志均用文言文写成,惜字如金,许多历史史实只是寥寥数言,因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并未阐述清晰,甚至还留下许多历史谜团。马先生在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竭力通过各类典籍资料的旁证、互证、印证,设法揭开历史的真相。     在盱眙旧志的“选举志”中记载了明代的一位进士刘逊:“宣德丁未科,以行人赐一品服使琉球,户部员外郎”,但其具体事迹并未详述。马先生经过多方考证,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并通过明清两朝数十次出使琉球的记载,相互印证,方才弄清原委,原来这位刘逊是明初出使琉球国的册封副使,是大明与琉球藩国之间交往的历史见证。正统八年(1443年)六月,由正使余忭、副使刘逊率使团300余人,乘册封宝船前往琉球,九月抵达琉球国都首里(即今冲绳那霸),举行册封大典。大典由正使余忭主持,副使刘逊宣读《大明英宗正统皇帝册封琉球国王敕谕》诏书。次年(正统九年,1444年)返。归国后,朝廷陛升刘逊为“户部员外郎”,官阶五品。盱眙刘逊与明清两代四十多位琉球册封使一样,肩负着泱泱中华的使命,为加强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马先生撰写了《江苏出使琉球册封使第一人——盱眙刘逊》,向人们介绍了整个事情的经过。 

imgapp (1).jpg

还有,在清《光绪志》中记有:“潘逍遥墓,治西北白虎坡。”而白虎坡在瑞岩右侧。按现在的位置,潘逍遥墓应在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杏花园中。但是,这个潘逍遥是谁?他的墓怎么在盱眙第一山?原来,潘逍遥即潘阆(?~1010年),字梦空,号逍遥子,故当时多以“潘逍遥”称之。是宋初著名隐士、文人。人们的印象中,潘阆墓应该在杭州洞霄宫,怎么会在盱眙呢?对于这个事实我们很少有人知晓,更弄不清事情的原委。而马先生的《第一山瑞岩侧宋墓的主人——北宋诗人潘阆》一文,揭开了这个谜团。潘阆性格疏狂,自峙高才,曾两次坐事亡命。宋真宗赵恒怜其才而释其罪,先让其任滁州参军,后转任泗州参军。就是在他担任泗州参军时去世,当时文友们把他葬在盱城第一山的白虎坡。再后来,他的朋友、钱塘道士冯德之将其尸骨从盱眙移葬杭州,盱眙的只是一座衣冠冢。这就是南北两座潘阆墓的缘由。潘阆的诗大气磅礴,尤其是《酒泉子》十首更是传诵广泛、尽人皆知。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开幕,时正值钱塘江大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讲话中,就引用了潘阆的诗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以此勉励二十国集团擎创新之“旗”,弄时代之“潮”,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 

2018年,文物爱好者周君牧在胡家巷的拆迁废墟中发现一块残碑,马先生便与其一起查阅典籍、研究志书、认真考证,得知该残碑是“明世宗御制《四箴并跋》碑”的残件,但旧志省略了箴文,只录有跋文和序文。马先生又参考《明史》《明实录》等相关文献,考证出“明世宗御制《程子四箴并跋》碑”、“御制《范氏心箴并跋》碑”、“御制《敬一箴并序》碑”的完整文字,写成《盱眙发现嘉靖皇帝<御制‘程子四箴’并跋>碑》一文,使得明世宗(嘉靖皇帝)御制的“心、视、听、言、动箴”和“敬一箴”的全部内容完整地再现众人眼前,弥补了原来县志资料的不足。

 清代民国初,今明光地属盱眙,直到1932年才从盱眙划出17个保并与滁县、来安、定远划出的部分保,新成立“嘉山县”,这就是所谓的“盱嘉分治”。马先生从安徽档案馆寻觅到当时要求实行盱嘉分治的民众议案、安徽省府民政厅和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的批复文件,写成《“盱嘉分治”始末揭秘》。1943年初,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在盱眙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组织军民救援美国飞行员,对敌伪内部实施策反瓦解,成功策反了驻南京汪伪首都警卫三师进行起义,成功策反驻扬州汪伪空军起义等,马先生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撰写了《黄花塘与三批被救援的美国飞行员》《成功策反汪伪首都警卫三师“8·13”起义始末》《黄花塘与汪伪空军“8·20”起义的一段秘闻》等文章,将这些重大事件的原委呈现给了的读者,也增加了革命史料的完整性。 

imgapp (2).jpg

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赵小兰是华裔女子的典型,她的母亲朱木兰就出生在盱眙县的古城集,但过去一直是安徽、来安在宣传,说朱木兰出生在“来安古城”,而回避了“来安县的古城集”之说。马先生与高振如一起,认真查阅资料,参考相关书籍,走访家住在古城集的叶庆峰、杨岳峰等老人,以及朱木兰的侄儿朱应龙等朱家亲戚,于2014年写成了《赵朱木兰的盱眙古城血脉渊源》一文,这是盱眙第一篇关于朱木兰家乡的文章,澄清了朱木兰出生及少年时生活地方的史实。后来,又协助制作了《赵朱木兰》的电视片,还促成了盱眙天泉湖“赵朱木兰中心”的建设落成,成为教育青年人励志奋进的重要基地。 

 延伸历史内涵,这是《都梁稿汇》的再一个特点 

我国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但过去人们只知道《西游记》第66回描写了盱眙山的风景,并不知道其他名著与盱眙也存在关系。马先生通过认真研读原著,厘清了四大名著与盱眙都存在关系。 

一是《三国演义》,不仅有描写刘备带领关羽在盱眙大战袁术的情节,还有东吴大帝孙策、孙权的老爸孙坚曾任盱眙丞,县志说孙坚所任“皆有称誉,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孙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还有盱眙东阳人陈矫、陈骞父子,辅佐曹魏,建立晋朝,立有大功。临淮东城鲁肃,常射猎于南山,后助周瑜,投孙权。县志上还说,陈登曾举孝廉任东阳长,开破釜塘,建洪泽桥,加拜伏波将军,后来为了纪念他,就在洪泽桥旁建庙,今称“洪庙”。还有邓艾,在盱眙北屯田,筑白水塘,与破釜塘相连,可灌溉1.2万顷农田;又筑石鳖城。 

二是《西游记》,不仅在66回专门描写了盱眙山的风景,这些景点现在都还在。而且盱眙的故事传说为《西游记》提供了故事情节,如淮河水怪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盱眙孝子为瞎眼老母讲故事的情节也为《西游记》故事提供了部分素材;盱眙关于泗州大圣、水母娘娘、真寂大师张仁节的传说等。盱眙的方言也为《西游记》的语言创作提供了基础。 

三是《水浒传》,虽然故事中没有说到盱眙,但施耐庵晚年隐居淮安著书,到过盱眙,以盱眙的山水湖荡作为“水泊梁山”地形地貌描述。还有《宋史·徽宗纪》说宋江是“淮南盗”,当时泗州为淮河重镇,若宋江籍淮南,说泗州乃至盱眙籍未尝不可。特别是南宋末年盱眙奇人、自称“龟山叟”的著名画师龚开,在《水浒传》问世60多年之前就塑造了水泊梁山起义军首领的形象,以绘画题诗的形式作有《宋江并三十六赞》,这为后来施耐庵创作《水浒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从这一点来说,《水浒传》真得与盱眙扯上了干系。 

imgapp (3).jpg

至于《红楼梦》,本身与盱眙无关。但是清末民初的盱眙人吴克岐的红学、词学、谜学三大家,这便把盱眙与《红楼梦》联系得更加密切。 

另外,在《三言二拍》的《喻世明言》一书的第24卷“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中,就描述了金兵首领在盱眙掳掠绝色女子郑义娘的故事。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列女”第2页载:“宋,杨思厚妻郑氏。朱彝尊《词综注》:郑意娘,杨思厚之妻。撤八太尉自盱眙掠得之,不辱而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聊斋》还修有曾任盱眙知县、后任广东巡抚的朱弘祚的故事,分别是卷十一《外国人》,记载了朱巡抚救助外国海难人员,送其回国的事。在卷十二《老龙船户》,记述了他“城隍托梦破案”的离奇故事。马先生对这些都撰写成文,让我们大开眼界。  

寻访历史遗迹,这是《都梁稿汇》的另一个特点 

如盱眙历史遗迹。对于盱眙城墙,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盱眙有县无城”,只有几座象征性的“城门”。马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历经20多年的实地考察、考证研究,终于弄清了盱眙城墙的来龙去脉。当他在2014年写成《震撼:十五里长的城墙遗迹惊现盱眙山》等文并在有关媒体发出时,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我也是在看到这篇文章后,才特地请马先生作“向导”,沿着天台山、清风山、戚大山、二山、陡山等山上的城墙遗迹爬了十多里的山路,又在他的带领下,顺着淮河沿岸从北到南考察了沿淮的城墙遗址,深为盱眙二十七里长的城墙规模而叹服。也正是马先生的发现,和他所撰写的《盱眙古城墙勘踏与考证》文章及《关于盱眙古城墙遗迹保护的建议》,盱眙宋代城墙遗迹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加强了保护。

imgapp.jpg

在书中,还收录了《盱泗淮上古浮桥》《盱城古牌坊的故事》《盱城古代寺庙庵堂祠观》《盱眙四个地质景观》等文章。其中关于盱眙境内的地质景观,如位于河桥龙泉村后山的“古来石”、位于盱城陡山附近的“万卷书”等,作者都描述了它们的现状、形成和流传的故事,使人们记住了这些宝贵的历史地质遗产。  

马培荣先生是盱眙籍的老同志,1970年参加工作,曾在外地工作多年,在农业气象、农业区划、“三农”工作和系统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1988年就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2013年又被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会聘为终身荣誉理事。2012年马先生退休后回到原籍盱眙,2014年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时,马先生又被推举为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几年来,他先后编著了长篇历史小说《都梁史演义》,旅游画册《画说盱眙》,文献类志书《盱眙书览》,以及盱眙地方特色文化著作《盱城老北头》《穆店史话》,还参与主编了《史研考证》《人物春秋》《红色记忆》《往事钩沉》等盱眙历史文化丛书,这次所编著的《都梁稿汇》,更是他进行盱眙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我相信,读了这套书,对于了解盱眙历史,增强家乡自信,必有大益。在此,我郑重地推荐给大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盱眙历史悠久、文蕴深厚,尽管盱眙历史文化只是中华文化长河的一条涓涓细流,但也与中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大历史、大文化的一个缩影。马培荣先生的《都梁稿汇》一书,内容涉及盱眙历史人物、史料考证、历史故事等各方面内容。马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寻觅沧海遗珠,补阙史志人物;马先生在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考证历史事件,赓续地方文脉;马先生研读文学盱眙,拓展研究空间;盱眙历史遗迹丰富,有赖于进一步保护和发掘。马先生寻访历史遗迹,关注文化遗产。开卷有益,读之阅之,定能令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出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弘扬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作者郑重地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仔细研读这本书的朋友能对于了解盱眙历史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善道盱眙、文化都梁的文化底蕴而自豪!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逻辑严谨。推荐阅读。编辑:初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