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家的清明“上坟”之路

作者: 平常心 点击:973 发表:2022-04-04 07:55:14 闪星:0

摘要:清明扫墓上坟的意义除了怀念和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参与扫墓上坟者自身的启迪、教育和激励。我每次站在父母亲坟头,回望荆棘丛生、崎岖坎坷的上坟之路,感觉又经历了一次关于对人生、生命、死亡这些哲学难解命题的修炼和参悟,比抽象的哲学理论来得生动具体,理解也更加透彻。它总是提醒让我思考:我从何处来,我要往何处去。它教育我:知道“来者”就要懂得敬畏,懂得感恩,懂得责任,懂得传承;它激励我:明白“归途”就要知道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亲人。清明扫墓上坟之路应该是一条修行之路!

  清明节扫墓和上坟是中国人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二者意思一样,但也不完全相同。古代坟、墓区分严格,主人身分各有所属,外观造型各有所指,所谓“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如今坟、墓往往连用,不过该叫扫墓或叫上坟也需要斟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扫墓多为声名显要的大人物,至少也得是英雄烈士;二是“宅第”有规模,外部“装修”高端大气上档次。像父母亲这样的平民百姓,一生平常无建树,又是简陋“蜗居”,故只能叫上坟。 

  父母亲坟地是在一座叫“八面山”的近山项。每年清明节,全家(兄弟姊妹四个小家三辈二十多人)坐车到山脚,然后携带供品、香烛、纸钱、鞭炮,一路浩浩荡荡,顺着一条山间小道迤逦而上。在半山腰艰难地穿过一片茂密无路的茅草林,终于望见掩映在草丛中的二老坟墓,仿佛望见伫立在那里早早等候迎接我们的父母亲,他们知道我们清明节一定会来,因为这是我们几十年信守的约定。稍事休息,上坟开始。不需要司仪,不需要指挥,过程早已熟悉,任务各有所归。摆上供品,燃放鞭炮,为坟墓除草、培土,“挂青”,清扫墓碑,再焚香、烧纸。其过程虽比不上电视上扫墓那样庄严粛穆,哀思沉重,但还是虔诚恭敬,仪式感满满。人人态度认真,个个配合默契,不敢有半点马虎。然后各家、各辈分别次第向二老行叩拜“大礼”,同时向二老问候请安。又是一年不见,每一个子孙都争先向二老问候表达祝愿、寄语和感怀之情,其间不乏轻松愉快的小玩笑,这是让在世者气氛活跃,让泉下人逗乐开心。没有沉重的哀伤和严肃的拘谨,有的只是轻松、亲切和温馨。都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体验“回家”的感觉真好,又是一次与父母亲同堂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家庭团聚活动。父母去世后,过年过节没有人召集,四姊妹各有各难念的经,重庆、海南、深圳天各一方,儿子孙子们也身不由己,春节过年也难得几家一聚,到是清明节,成了维系每年大家庭团聚的纽带,四面八方几代人不召即来,自觉自愿回到故乡团聚,清明节成了一年中都期盼想念的节日。 

  有人说,清明上坟之路可尽享春游踏青之风光,而我家的上坟之路则需承受披荆斩棘之艰辛。到父母亲坟地之路陡峭、狭窄且曲折,绝对是一条艰辛之路。但就是这样的崎岖小道,也只是通到半山腰,再以上几百公尺便完全没有路,满山遍野的荆棘、茅草和灌木将坟墓淹没,坟墓在那里是完全看不见,只能凭着记忆中的方向和位置,从高出人头的茅草荆棘中向上探索前进。走在前面开路的人真正是披荆斩棘,一路摸爬滚打,满身沾满泥草,双手划出鲜血,愣是从荆棘草丛中蹚出一条新路。后面的人循迹跟进也不轻松,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全靠相互扶持,你推我拽,睛天一身草,雨天一身泥,跌倒摔跤是常事,大姐还因此伤筋动骨休养好几个月。第二年,蹚出的“路”又被疯长的茅草淹没,又是一次重新开拓前进。有一年茅草长得特别茂密,雨后初霁,草湿地滑,几个探路“先锋”深入草丛树林中竟然迷失了方向,几进几出也没找到坟地,无奈只好在林外“遙祭”二老。从此牢记以特别的电线杆、水沟、大树为坐标辨别方向。父亲去世半个世纪,这样的“路”我全家走了五十年,至今持之不辍,无怨无悔。 

  父亲是因患脑溢血在睡梦中离世的,好在他已事先为自己选定了归宿之地,这给当时手脚无措的母亲倒是解决了一个临时难以选择埋葬地的难题,不过这却给我带来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如何将父亲的棺柩运到这连徒手之人也难以到达的墓地?父亲突然离世,母亲除了哭泣,已经毫无主意,大姐在外地工作,小弟也在几百里外下乡,小妹年幼无知,我必须把处理父亲后事这付担子挑起来。不过这样的磨砺却让二十岁刚出头的我一下子成熟不少。从寻购木材、雇人做棺、挖掘墓穴到父亲尸体停放、购冰砖保护(还不要说亲友的接待应酬这些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条件下,这些事件件都是难事,但比起将父亲“送”上山这件事来,就全都不叫难。当时淅沥小雨不停,道路泥泞溜滑,除了道路之艰难,更要命的是棺柩不能停下着地,要一路悬空到墓地(所有的老年人都这样说)。前面平坦大路还好说,四人抬着走。开始上山,一些人抬,一些人扶,前拉后推。到了半山腰进入无路区,虽然事先已开辟一条毛路,但实在不能叫路。不断有抬的人跌倒,根本不能抬,但又不能放下着地休息,干脆放弃抬杠,二十多人将棺柩团团围住,里面的人用肩扛手托着棺柩走,旁边的人随时争抢着替换,在草丛树枝中深一脚,浅一脚,真是步步惊心,处处悬胆。就这样,棺外的人一路惊险,护送棺内人“一路走好”,父亲的棺柩终于安全抵达。当时我在离家十多里外一家工厂上班,厂里二十多位同事朋友听说我父亲去世主动前来帮忙,多亏了这些小伙伴。我父亲是北方人,身材高大,连人带棺,三百斤打不住,如果没有这些热血哥们儿帮我在这条艰险之路上“负重前行”,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渡过这一难关。事后他们连饭也没吃一顿,带着一身泥污,微笑挥手而去,这终身难忘的一幕至今一想起来就让我无法平静! 

  “为什么将父母亲埋到这样高险的地方?”每一个老的、新的家庭成员都向我提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墓地是父亲生前自己选定的,父亲为什么将最终的归宿地选择在这里,我不得而知,他是花钱还是靠人情解决的我也不知就里,反正事先就提前向有关人员讲好办妥了。当时的土地没有如今这样控制严格,况且所在位置也实在偏僻毫无耕种价值。父亲墓地是在靠近山顶一个沟旁,三面石丛,一面凌空,象一座椅子。背倚大山,坐拥石“椅”,凌空望远,能俯视山下工厂、场镇、田园,确有一些气象。坟墓往下约两百米半山腰处有一口灌溉用的人工水塘,左右两边也是山。这似乎也符合“背有靠,前有照,左右青山环抱”的好风水要件。不过父亲并不识字,以他的文化程度,说是有风水方面的考虑,应该不大可能,或许只是歪打正着。不过父亲虽文化水平低,但却曾经是个精明的商人,智商绝对不低。我觉得他眼光独到看见的不是风水而是人事沧桑的变迁。五十年后再来看,当时遍布山坡的坟墓,如今大多都不复存在。因为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难题,他们都在后来的改田改土年代中被夷为平地。如今他们的后人思念亲人,只能在当年坟墓的大概位置插上“挂青”,焚香烧纸。每到清明时节,放眼一望,各处五颜六色的“挂青”迎风飘扬在田边路旁,只是不见坟墓,这成为这面山坡一大景观。旧墓“不知何处去”,父亲的坟墓“依然笑春风”。十年前母亲去世,因父亲的远见,也能顺利埋入事先留好的坟墓位置。父亲站在高山之巅,高瞻远瞩,能看到几十年之后的变化,不是因为懂风水,而是懂政策、懂国情。我们几姊妹都一致认为,父亲如果能活到改革开放年代,一定是个成功的商人。

  最笃信父亲埋葬地“风水”的是小妹。容易知足的人往往总是相信和敬畏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她几乎每次上坟都要自豪得意地说到,父亲去世后,我们几家人几十年没大病大灾,工作稳定,生活小康,开公司的、做生意的也都顺风顺水。她把这一切都归根于父亲坟墓风水的“关照”。前几年附近一家水泥厂征用了这片山地,准备开采石头作原料,动员迁走坟墓。她主张父母亲的坟不能动,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迁,宁愿让已经买下的公墓穴位空置几年,就是一直心怀侥幸地拖着等着,或许万一有变化?果然,后来因为环保原因水泥厂生产受到国家调控,迁坟之事似乎不了了之,不管这是天意还是偶然,总之小妹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我倒是觉得父亲的坟墓早日迁到近郊公墓比较好,也许这样可以更久一些延续对父母亲的香火祭供、以及大家庭的团聚机会。如今我们四姊妹都已“垂垂老也”,继续这条艰辛的上坟之路已经坚持不了几年。没有我们这一辈人的带领和督促,后面的晚辈“旧雨来,今雨不来”是大概率趋势和结局。如今的子孙晚辈们在这条路上已经渐行渐少。年轻人身体娇气日甚,思想观念更是日新月异,常出惊人之语。有的不愿带年幼小孩上坟,说“这会给他们留下阴影。”我听后惊诧莫明,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她这“阴影”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过倒是让我想起冰心一句话,她在《寄小读者》中说:“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清明扫墓上坟的意义是什么?当然不只是春游踏青。古人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说的是对去世的老人也要象在世一样继续行孝道。其实,行孝还需趁早,“子欲孝而亲不待”,奈何之?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扫墓上坟对于逝者行孝,应该是毫无意义的,成仙为鬼之说连孔老夫子也不相信。这就是为什么众多无神论者也都积极参与扫墓,为什么毛泽东这样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也要给父母亲上坟。清明扫墓上坟的意义除了怀念和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在于对参与扫墓上坟者自身的启迪、教育和激励。我每次站在父母亲坟头,回望荆棘丛生、崎岖坎坷的上坟之路,感觉又经历了一次关于对人生、生命、死亡这些哲学难解命题的修炼和参悟,比抽象的哲学理论来得生动具体,理解也更加透彻。它总是提醒让我思考:我从何处来,我要往何处去。它教育我:知道“来者”就要懂得敬畏,懂得感恩,懂得责任,懂得传承;它激励我:明白“归途”就要知道珍惜生命、珍惜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亲人。清明扫墓上坟之路应该是一条修行之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清明节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清明上山扫墓,带上早已备好的祭祀用品,沿着崎岖小道,来到墓地,点燃香烛,仪式简朴而隆重。每次上坟,肃立在墓前,慎思追远,感慨万千,心情异常沉重。那些多年不曾忆起的往事,又像放电影一般,一幕幕重现在眼前。伫立在父母坟前,明白了上坟的意义,又一次经历了关于对人生、生命、死亡这些哲学难解命题的修炼和参悟。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感恩亲人、憧憬未来! 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