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片言通幽处,只语花木深

作者: 天一方 点击:1449 发表:2022-04-01 08:53:47 闪星:2

  脂砚斋评《红楼梦》:“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隐有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作声、一击二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上评价可谓深刻。笔者也曾在“暗写笔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一文中有所论述。本文再通过有关例子对言简意深、虚虚实实、草蛇灰线、明暗衬托等表现方法予以印证。

  一、书中很多称谓都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1、“他”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平儿还席,来怡红院请人。晴雯道:“今儿他还席,必自来请你,你等着罢。”平儿笑问道:“‘他’是谁?谁是‘他’?”晴雯听了,把脸飞红了,赶着打,笑说道:“偏你这耳朵尖,听的真!”平儿笑道:“呸!不害臊的丫头!这会子有事,不和你说……”

  晴雯回平儿话,正常情况下,应该称宝玉为“二爷”,而不应该称作“他”。在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有特殊关系时,才可以如此称呼。一个“他”字,泄露出晴雯心底感情秘密——已经默默爱上宝玉。不想“他”字一出口,立刻被聪明绝顶的平儿钻了空子,把她打趣了一番。

  一个“他”字,说明晴雯对宝玉萌发了初恋;有了这一字的铺垫,后面晴雯死前赠指甲、与宝玉互换贴身小袄、说“不能白担了‘虚名儿’”,就显得顺理成章,不令人感到突兀。

  2、“我们”、“咱们”

  第三十一回,晴雯跌坏扇子骨,宝玉埋怨,两人吵起来。袭人劝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儿,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不是我说.正经明公正道的,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

  宝玉周围丫鬟中,袭人是唯一与他有过男女关系的人。有了肌肤之亲,袭人开始做起姨娘梦,不自觉的把自己和宝玉看成了一体。“我们”两字暴露出她和宝玉私密关系。晴雯最看不起袭人的就是这一点,毫不留情地直接揭穿了她和宝玉的“鬼鬼祟祟”行为。

  第三十四回,宝玉受父亲杖笞,卧床养伤,黛玉哭的双眼红肿,前来探望。两人正述衷肠,听见凤姐来了,黛玉急忙要从后门溜走。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又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了?”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们拿咱们取笑儿了。”宝玉听说,赶忙的放了手。

  封建社会男女防嫌甚大,“咱们”和上文“我们”、“他”一样,非感情极其亲密者,不可如此称呼。怡红院的丫头可以和宝玉称“咱们”,那是因为宝玉和她们嬉闹惯了,彼此亲密无间。宝钗、湘云及贾家三春都没和宝玉这样称呼过。唯独黛玉是个例外,书中共有三四处和宝玉称“咱们”,显示了黛玉只把宝玉看成知己,其他人都是外人的情感差别。

  3、“二嫂子”。

  第二十五回,凤姐打趣黛玉:“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宝钗笑道:“二嫂子的诙谐真是好的。”宝钗称凤姐“二嫂子”,极不应该,这反映了她两种心态:一种是对凤姐玩笑话充满醋意,第二种有更深层原因。下面分析这深层原因。

  宝钗在书中不止一处称凤姐“二嫂子”,第三十五回,宝钗讨好贾母笑道:“我来了这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

  第四十二回,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连称两个“二嫂子”,又讥讽凤姐没文化,“市俗取笑儿”。

  书中仅有一处,宝钗称凤姐为“凤姐姐”,那是第七十八回,宝钗搬出大观园后向王夫人和凤姐解释,说:“……姨妈和凤姐姐都知道我们家的事……”这时只有宝钗、王夫人、凤姐三人在场,再称凤姐为“二嫂子”,一定会引起王夫人不满。

  宝钗和凤姐是亲姑舅姐妹,理应处处称她为“姐姐”,怎能故意绕远,称她为“二嫂子”?另外二人总是间接对话,从没有直接对话;宝钗在贾府寄居多年,深懂礼节的她为何一次不去拜访当家人凤姐?何况她与凤姐年龄又很接近?

  种种迹象显示:宝钗与凤姐小时关系不好,对凤姐隔阂很深。


  二、“无不纳闷”与“心中甚喜”,短短四个字,前者包含无数玄机,后者潜藏复杂感情。

  第十三回,秦可卿亡故。消息传出,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

  听到年轻女性死去,伤心是正常反应,因何“无不纳闷”?人人都知秦可卿患慢性疾病一年多了,多次请医总不见好,近期已经准备后事。死亡本属正常,怎会“纳闷”?

  唯一解释是:秦可卿非正常死亡,是自寻短见。

  这一点在一百十一回得到证实:贾母去世后,鸳鸯想要寻死,不知怎样选择死法。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要上吊样子。发呆了一阵后,突然想起来,是东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啊!怎么到这里来?必是来叫我了,他怎么又上吊呢(697页)?

  怪道秦氏死时,人们“无不纳闷”,真相原来在这里!

  第七十四回,查抄大观园。晴雯倒箱子,指着脸怒斥王善保家的。凤姐见晴雯说话锋利尖酸,“心中甚喜”,却碍着王夫人的脸,忙喝住晴雯,那王善保家的又羞又气。

  凤姐带婆子搜检,王善保家的打头阵,被晴雯顶撞,凤姐理应站在婆子一方帮腔,为何却对晴雯反抗言行“心中甚喜”?这里有很复杂因素。

  这次搜检事件,是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出的主意,被王夫人采纳。凤姐心中其实并不赞同。虽亲自带队,不过冷眼观望,并不热衷,只是监督而已。邢夫人与王夫人明和暗不和、与凤姐素有积怨;“绣春囊”事件,是她射向凤姐的一发炮弹,没想到失准。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陪房,在丫鬟婆子面前一贯嚣张跋扈。凤姐见晴雯顶撞羞辱王善保家的,就像有人替她出气一样,怎不“心中甚喜”?“心中甚喜”四字,点明凤姐看到王善保家的出丑那种幸灾乐祸心态。另一方面,说明凤姐喜欢晴雯。凤姐争强好胜嘴巧善辩,她喜欢性格与自己相近的人,晴雯敢说敢做不怕得罪人,很合她的意。


  三、明处一段简短对话,隐藏暗中多少密谈?

  第三十五回,正值袭人端了两碗菜走进来,告诉宝玉道:“今儿奇怪,刚才太太打发人给我送了两碗菜来。”宝玉笑道:“必定是今儿菜多,送来给你们大家吃的。”袭人道:“不是,说指名给我的,还不叫过去磕头。这可是奇了。”宝钗笑道:“给你的你就吃去,这有什么猜疑的。”袭人道:“从来没有的事,倒叫我不好意思的。”宝钗抿嘴一笑,说道:“这就不好意思了?明儿还有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呢!”袭人听了话内有因,素知宝钗不是轻嘴薄舌奚落人的,自己想起上日王夫人的意思来,便不再提了。

  王夫人为袭人涨银子的事发生在下一回,宝钗因何提前预知此事?这是一个暗笔:说明王夫人向薛姨妈或宝钗泄露过自己想法;也说明王夫人和薛氏母女暗中互动甚多,谈了很多机密事情(包括金玉姻缘)。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谈姻缘,对宝钗说:“我想你宝兄弟……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紫娟忙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薛姨妈听了紫鹃问话,反应迅速,立即予以回击:“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子去了。”把紫鹃怼得红着脸转身走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能看出紫鹃的聪慧机敏和薛姨妈的老道圆滑。曹雪芹通过紫鹃的嘴,一语道破天机: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就缺一个媒人;而这个开玩笑的薛姨妈正是最恰当的媒人!她明知宝玉、黛玉热恋情深,故意说“四角俱全”,却不去撮合。作者暗写笔法在此处达到顶点。读者略加思考,都会得出结论:①薛姨妈和王夫人早就达成共识——一定要促成“金玉姻缘”。把黛玉看成绊脚石的她,岂能希望宝、黛成亲?②那她为什么开这样的玩笑?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她是见黛玉冷清无靠,要认她做娘;宝钗戏弄黛玉说她想嫁薛蟠;薛姨妈借机也老猫戏鼠耍弄了黛玉一把。幼稚的黛玉被蒙在鼓里,居然把薛姨妈当成亲娘,还把她请到自己房间,与狐同眠了一个多月;一心憧憬“慈祥和善”的薛姨妈能把玩笑话当真,主动充当自己和宝玉的大媒人。


  注:本文讨论对象——2007年10月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红楼梦》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借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深化为“片言通幽处,只语花木深”,意在表明《红楼梦》一书,文字神鬼莫测,推理缜密,伏笔千里。每个人物都有前后呼应,每个情节都有意义所在,每个事件都存在内在关系。天一方老师再通过具体例子从三个方面对《红楼梦》的言简意深、虚虚实实、草蛇灰线、明暗衬托等表现方法予以解读,给读者解惑。不由得感慨,不读红楼,焉能得《红楼》妙处?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