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一九四二
虽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我们应该铭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驱逐日本侵略军回老家,而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烈,并永远铭记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铮铮铁骨。
就说地处河北西南部的冀南地区吧,仅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与侵华日军抗争而付出了生命。
在武城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武城县志》齐鲁书社1994 年4 月第1 版,第381 页上,记录着发生在1942年12月发生的由八路军冀南军区武城县大队副政委戚烽同志和他的战友同图谋包围他们的侵华日军的一场战斗,虽然距离今天已经过去八十年……
戚烽同志生于1921年,家在武城县戚庄村。父亲曾经在辛亥革命以后在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武城县政府做事。因此戚烽的少年时代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就到武城文庙第一高等小学读书,并在1935年考入山东省第十二中学(德州中学)学习。按说如果不发生日军侵华,戚烽也许会在中学毕业以后,或考大学,或步入社会经商,平平静静的度过一生。但是在他入中学的那年,日军已经霸占了中国的东北,且开始蚕食华北。这让刚入中学的戚烽,在一位国文教师的辅导下,阅读当时反映欧美日等帝国主义势力对我们的中国肆意欺侮,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致使亿万中国老百姓陷入做亡国奴的危险的书刊和文学作品,开始思考国家如何才能够摆脱被日军霸占的命运。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武城的国民党政府面对日军的侵略,不战而退。随后武城县土匪四起,日军也将武城战领。而戚烽因为见不得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遭受日军的欺侮,加入了在抗日战争中逆行而上的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于是,在日军占领下的武城,组织抗日游击队的是他、独自一人入虎穴,严惩汉奸的是他、身先士卒,不畏生死,带领战士奋勇杀敌的是他。直到1941年春天,戚烽调任清河县游击大队教导员时,因为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实在无法战斗了,才在1942年春天离队休养。
但是,就在1942年的立夏之前的4月29日,侵华日寇对驻扎武城县河西的我八路军一二九师骑兵团和兄弟部队一二九师新七绿以及其他抗日军民发动了所谓“铁壁合围大扫荡”,虽然我军主力在经历了一天的血战之后突围,但武城县的抗日力量也受到了严重损失。急需补充。因为戚烽对武城县的情况比较熟悉,也为了替在4·29血战中被日军杀害的战友和父老乡亲们报仇,本来在养病的戚烽又回到了武城县,带领县游击大队的战友们继续坚持抗日,直到1942年12月28日,为了避免日伪军袭击他们休整的毛店村,毅然选择了从毛店村转移,在转移途中同日伪军血战。
也许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会在抗日战争极其残酷的坏境下,面对敌人的突袭,想着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主动去阻击敌人,保卫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的生命。或许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抗战精神时,所提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吧。
【编者按】抗日战争时期,家乡抗日民族英雄戚烽为了抗日,毅然走上战场,带领乡亲们投入抗日战争,并在自己患上肺结核病,组织要求修养时,毅然坚持在斗争一线。让我们铭记1942,铭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民族的罪行,更铭记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所体现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作者热爱家乡,控诉日本侵略罪状,敬仰英雄的情怀,一样值得人们尊敬和歌颂。推荐阅读。编辑:弦歌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