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毛泽东诗赞杨开慧

作者: 武立金 点击:1847 发表:2022-03-11 10:19:28 闪星:2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结婚。没有任何结婚仪式,不做嫁妆,不坐花轿,不举行婚礼,用他俩的话说,就是“不作俗人之举”。

  杨开慧,又名霞,字云锦。1901年11月6日生于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杨昌济,字华生,后改名怀中,因世居板仓,人称“板仓杨”。

  留学归来的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后,杨开慧便随全家一起迁到长沙。同年,毛泽东也来一师求学,拜杨昌济为师。他和蔡和森、陈昌等人经常到“板仓杨”寓所讨教,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师妹杨开慧,相互间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后来,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教书,杨开慧随家人北上。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也到了北京,还被杨昌济推荐到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此时的杨开慧已是个17岁的花季少女,身处异地得遇同乡知己,自然情愫暗增,纯洁的友情逐渐转变为热烈的爱情。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在北京逝世,悲不自胜的毛泽东忙里忙外,并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他还与开慧一家扶柩南下,将杨老先生归葬于原籍板仓。

  就在这年冬天,毛泽东与相恋多年的杨开慧在板仓确定了婚姻关系。从此,板仓成了两个年轻人的新家,同时也成了毛泽东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避难场所。

  杨开慧作为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青年女子。但自她同毛泽东结婚后,就把毛泽东的生活当作她生活的全部,把她的自我完全体现在毛泽东的事业和生活当中。杨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生活上的亲密伴侣,同时也是工作中的可靠战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年秋天,向往革命的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着湘区党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第二年,毛泽东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当时图书馆内还设有秘密阅览室,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许多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那时候,毛泽东夜里只睡三四个小时,清早起来又出去工作,杨开慧就去整理丈夫夜间写好的文稿。凡是在稿纸上注明“定稿”二字的,杨开慧就把它誊写出来。她抄写文件时,常常把岸英的摇篮放在身边,一边抄写,一边用脚晃着摇篮,做工作与哄孩子两不误。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杨开慧与毛泽东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他们的爱情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并结出了爱情之果。杨开慧与毛泽东共生了3个儿子,他们是: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毛泽东与杨开慧情深意笃,他们相依相伴,难舍难分。1923年4月。毛泽东奉中央通知,辗转上海赴广州参加一次重要会议。这是婚后第一次远行,杨开慧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为此他们夫妻间还发生了一场争吵。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追求超过生活中的一切,儿女情服从救国志,他毅然抛妻离子,踏上了革命征途。在这样一种离愁别绪的缠绕下,毛泽东写出了著名的《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在这首词里,毛泽东截取了他和杨开慧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断面——临别道情,将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情真意切,扣人心扉。

  词分上、下两阕。词的上阕真实地写出了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回想他和杨开慧之间发生的种种误会,来往信件竟解释不清,既懊恼又遗憾;下阕则写了他孤寂的心境,尤其是最后三句,使人得见一对年轻的恋人从此就要天南地北地分离,他们的心被痛苦所煎熬的真情。但又表达了不管现在的离别带来多少忧和恨,为了事业的需要,必须忍痛割舍,等待将来重聚时,再像比翼齐飞的鸟儿一样,高飞云霄。把“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这种自然界的巨大力量用来比拟告别的决心,更加重了割断个人“愁思恨缕”,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豪情壮志,表现出非凡的气势。

  1924年夏,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毛岸英和刚刚出生不久的毛岸青来到上海。毛泽东到码头上亲自迎候,结束了梦牵魂绕的两地生活,得以“重比翼,和云翥”。

  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回复长沙十中语文教师李淑一女士的信中,作了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曰: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此词广为人知,词中的“杨”、“柳”是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和李淑一的爱人柳直荀两位烈士。

  1930年8月中旬的一天夜里,万籁俱寂的板仓村突然群狗狂吠,紧接着有人在砸门。杨开慧一惊而起,披衣下床。

  门被砸开了,如狼似虎的敌人冲进屋来。站在门口的地痞范觐溪用手枪对准杨开慧,油腔滑调地说:“霞姑,这可怪不得我,你得跟我们到长沙走一趟。”

  几个张牙舞爪的士兵一拥而上,捆住了杨开慧和保姆陈玉英。凶残的敌人甚至连毛泽东八岁的儿子毛岸英也不放过。三人被押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后又转到陆军监狱。

  在狱中,杨开慧经受了各种形式的威逼利诱,敌人甚至说只要在报上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就马上可以获得自由,但都遭到杨开慧的严词拒绝。她对前去探监的亲友说:“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刑前,伟大的母亲杨开慧把爱子毛岸英紧紧搂在怀里,心平气静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保重。”

  11月4日,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杨开慧,怀着对毛泽东和孩子的无限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杨开慧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一名流芳千古的革命烈士。毛泽东在词中称她为“骄杨”,赞美她如“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与“万里长空”的云霞共舞,终于了却了杨昌济老人当年给女儿取名的一番初衷。

  1962年,章士钊请教该词中“骄杨”作何解释时,毛泽东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骄杨”是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礼赞和怀念。后来毛泽东应邵华、毛岸青的要求,把这首词写给他们时,又把“骄杨”写成“杨花”,并说,称“杨花”也很贴切。

  其实,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暗喻的并非只杨开慧和柳直苟两个人,“吴刚捧出桂花酒”的“桂花”则是指贺子珍。

  贺子珍生于1910年桂花飘香的8月,因此母亲给她起名桂花(一说桂圆)。上学以后,桂花嫌自己的名字太软绵,便改为自珍,取“善自珍重”之意。1928年五月在井冈山同毛泽东结婚后,她曾请丈夫为自己另取一个名字。毛泽东说:“不必了,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后来,贺子珍在中央苏区为前委保管文件时,把“自珍”简写成“子珍”,于是贺子珍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

  贺子珍就是吴刚捧出的“桂花酒”,毛泽东在给贺子珍的信中也一直称她为“桂妹”。毛泽东和贺子珍是一对戎马伴侣,虽然他们相濡以沫仅十个春秋,但爱情的火花却点燃了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贺子珍对毛泽东更是一往情深,至死不渝。

  贺子珍在苏联时,同学们知道毛泽东已和江青结婚,有的便向她表示爱慕之情;当她回国之后,又有人重提此事。但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他就是毛主席。不会有第二次爱情了。”

  几十年来,人们光知道词中“杨柳”的寓意,却忽略了“桂”是何人,文学评论家也从未提及此事,这可能因为他们不知道贺子珍的小名,抑或有碍于江青的忌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毛泽东诗词“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怀念亡妻之作,是纪念夫人杨开慧的。杨开慧短暂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绽放了最灿烂的光华,让世人永远铭记、永远颂扬、永远怀念!她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骄杨!文章记述了杨开慧的一生以及她与毛泽东的生死之恋,展现了这位不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爱情和不平凡的人生。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