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陪法国友人游吐鲁番

作者: 张林初 点击:1593 发表:2022-02-24 08:01:39 闪星:5

摘要:吐鲁番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有苏公塔、交河故城、坎儿井、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还有名闻遐迩的葡萄沟。

       五月的一日,我们在新疆军区赵参谋的陪同下,赴吐鲁番游览。车离开乌鲁木齐后,一路向东行驶。一路上,赵参谋给我们介绍说,“吐鲁番”为维吾尔语的“最低地”。吐鲁番是天山东部的一个盆地,四面环山。盆底的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是中国最低的盆地,仅次于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有“火洲”之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年均气温13.9℃,夏季极端气温达49.6℃,高于35℃的炎热日100天以上。素有“沙窝里烤熟鸡蛋”“石头上烤熟面饼”之说。冬季极端气温为零下28.7℃。日温差和年温差均大。气候炎热干燥,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4毫米。

       车行三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吐鲁番。打开车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五月初的吐鲁番气温已达三十四五度。

       下午,我们先后参观了苏公塔、交河故城和坎儿井。令我与法国友人最感兴趣的是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迹。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

       交河故城,是吐鲁番的古称,由车师人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为西域三十六绿洲城邦之一“车师前国”的都城。城市建在一座崖壁如削的高台上,高台位于亚儿乃孜河的河床中央,因河水从城北分东西两条河流绕城南下,故称交河。

       交河故城,南北朝和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后因连年战火,逐渐衰落,最终毁于元末一场历时40年的战火。战后留下的废墟,因吐鲁番地区干旱少雨,故城才保存至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故城,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四处临崖,在东侧和南侧建有两座城门。因故城建在30米高的悬崖上,不用筑城垣,城门亦非正式建筑。东门为城内居民汲引河水的门户。南门地势险要,有“一人守隘,万夫莫向”的山崖,是运送军需粮草、大军出入的主要通道。

       沿着坡道,我们走进故城,已经见不到当年的繁华胜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故城唯有黄土成堆,这是故城经过千年风化留下的残垣断壁。


zz1.jpg

        (留影于交河故城)

       漫步故城,我们依稀可见故城的城区布局。贯穿南北的一条中心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狭长的两部分。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沿着古道下行,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还有一组壮观的塔群,为安葬历代高僧的塔林。城中大道两旁皆是高厚的街墙,临街不设门窗。建筑多为长方形院落,院落门向着所临街巷。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除了没有城墙外,交河故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出来的。民舍、官府、寺院的墙体多为生土墙,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中国国内仅此一家,国际上也罕见其例。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经历了天灾和战乱,交河故城只留下一片废墟。然而, 废墟,有废墟的残缺之美。在这废墟中,我们可以回望厚重的历史,叹止古人的智慧,唏嘘岁月的无情。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后参观游览了火焰山、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和葡萄沟。法国友人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情有独钟。

       吐鲁番当地的导游给我们介绍说,柏孜克里克,维吾尔语“山腰”之意,突厥语为“装饰绘画”之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又叫宁戎窟寺,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的火焰山峡谷木头沟中,紧靠火焰山最佳观景处旁的半山腰间。共有洞窟 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也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历经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岁月。回鹘高昌王国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回鹘高昌王室东迁甘肃,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也随之衰落,并在异教冲突中遭到毁坏。20世纪初,又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然不失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内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姻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颂扬佛法,供善男信女礼拜瞻仰。从公元6世纪到12世纪,这里一直是高昌王国的佛教重地,窟中现仍保留不少古回鹘文、汉文、波罗密文等文字题记,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资料。石窟群的建筑风格、绘画技巧等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zz2.jpg

       (参观柏孜克里克石窟)

       沿着台阶拾级而下,我们依次参观对外开放的7个洞窟。我们首先来到16号窟。导游说,16号窟开凿于中唐,窟中有一幅《伎乐图》,图中古代乐器忽雷出现在中国佛窟中当属首次。忽雷,又叫龙首琵琶,源于唐代南诏乐。 

        17和18号两个洞窟,开凿于公元6至7世纪的南北朝后期,是开凿历史最早的洞窟。17号窟中《地狱变》壁画,酷似摩尼教具府图,为全国所罕见。18号窟窟顶中心有一朵大莲花,中间填充有三角、四叶等几何图案,淡雅肃穆,颇具民族特色。

       20号洞窟内的壁画绘制有高昌回鹘王和王后的图像。高昌回鹘王头戴莲瓣形宝珠冠,身着圆领宽袖长袍,中束腰带,脚穿黑色长统靴,腰带上佩有小刀、火石、针筒等日常用物。王后体态丰盈,头戴宝冠,身着翻领窄袖红色大衣。画像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绘制精美。画像旁标有回鹘文题记。这组壁画有很高的艺术性,是整个千佛洞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38号窟壁画是关于古代摩尼教的壁画。石窟后壁画有三棵树,树下有许多穿白色衣服的僧尼和有翅的羽人形象,表现了对摩尼教的尊崇。摩尼教系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崇拜光明之神。摩尼教曾一度是高昌回鹘王国的国教。

       82号和83号洞窟,是高昌回鹘王国强大时期,专为佛教高僧修建的小型纪念影窟。在这里曾出土陶质舍利匣和一件佛教教徒使用的金箔包装纸,上面留有墨色印记,说明金箔店址在宋代杭州泰和楼大街南面。这件金箔包装纸证明,在公元11至12世纪,高昌回鹘王国与宋王朝有相当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

       仅从对游人开放的几个洞窟的参观,让我们看到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的历史,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我们去葡萄沟。吐鲁番是葡萄的故乡,也是葡萄的王国。吐鲁番的葡萄名驰中外。在赵参谋说新疆葡萄干国内有名,吐鲁番的葡萄干又被认为是最好的葡萄干。在赵参谋的建议下,我买了十几斤葡萄干,其中不少是精品无核白葡萄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北京很难吃到新疆葡萄干,特别是优质葡萄干。

zz3.jpg

       (留影于葡萄沟)

       我对葡萄干感兴趣,而法国友人对晾葡萄干的晾房感兴趣。为了解晾房,我们走进一幢晾房。赵参谋说,晾房一般建在通风比较好的地方,用土坯砖块垒砌而成,在垒砌的时候,人为地在墙上留下很多气孔,气孔是用来通风透气的。葡萄成熟的时候,人们把葡萄运来,自上而下挂在木架子上,然后把门关上。晾房里平均温度27℃左右,平均湿度约35%,平均风速1.5-2.6米/秒。凭借气孔吹进来的风晾晒,大概40天左右,就成了葡萄干。新疆葡萄干无需任何人工加工,就是这样晾出来了。法国友人感慨吐鲁番人的聪明才智,不但能忍受炎热,而且还充分利用这种炎热。真是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吐鲁番,也许我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但往往会停留在对“面上”的认知,对真正的内涵“里子”不一定如数家珍,作者带法国友人引导我们同行,去了解、洞察吐鲁番的灵魂,不能不使人荡气回肠。海拔-155米、称为“火州”的世界第二低地;“减地留墙”形成的挖出来的东方庞贝,被称为“世界上最完美废墟”的交河故城;建在山腰里、始凿于南北朝后期,历经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充满灵性和民族特色壁画的文化艺术宝库千佛洞,又让我们看到了新疆佛教文化悠久的历史。当然,到吐鲁番,不能不进葡萄沟,因为吐鲁番是葡萄的故乡,也是葡萄的王国。作者又让我们抓起无核葡萄干咀嚼品味一番,望梅止渴起来。吐鲁番在作者的笔下就这么深入浅出行云流水一般,不读不快。特推荐阅读。 编辑: 溪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