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在絮絮叨叨里,感受那份已逝的往事与温馨

作者: 冷眼热泪 点击:1516 发表:2022-02-22 08:29:57 闪星:1

摘要:这是一位八十多岁老人的人生回望,这是一位八十多岁从事了55年医院放射科工作的老医生的个人总结和回忆。老人要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出书,需要一个序,虽一再拒绝,却无可奈何,只好写了这样的文字。这本书谈不上文学性,甚至谈不上语言特色和故事情节,但是,耐心读去,却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所不了解的世界。个人觉得,喜欢文学的,不能只读文学书,也不能只读好看的书,涉猎广泛一点,特别是了解那些你不了解的领域,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这是一位八十多岁老人的人生回望,这是一位八十多岁从事了55年医院放射科工作的老医生的个人总结和回忆。他的语言并不是文学的,有些絮絮叨叨,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啰嗦。但是,当你耐下心来,认真阅读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个老人给你洞开的,是一个你完全所不了解的世界,尽管他的语言是不凝练的,叙述有时候也缺乏逻辑,但透过这些文字的迷雾,我们还是依然会感到一个放射科医生的人生坎坷,职业追求,专业水平,以及他的医者仁心。

  老年人在回忆往事、叙述过去的时候,可不就是絮絮叨叨,啰啰嗦嗦的?但仔细听,你会听出他的人生感悟,人生体会,人生经验,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

  本书的主人,虽是山西人,但多数时间一直工作在咸阳,并且长时间在我们所熟悉的215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放射科的工作。这个工作,一般人不会将之和医生直接联系起来。不就是拍拍片子,照照X光,或者做做CT么?我们去医院看病,一般是门诊医生说你去拍个片子,或者做个CT,我们拿了医生开的单子,到放射科或者CT室,这里的人员会依照医生在单子上的要求,做相应的检查,然后给出结果,医生根据这个结果制定治疗方案或者给药。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放射科的这个工作,就是医生的一个辅助,医院的一个辅助,他们似乎永远处在不被重视的位置。

  但是,他们真的不重要么?他们的认真和一丝不苟,他们给出的结论,甚至他们的判断,才是主治医生决定如何治疗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有些病的能否对症,他们才是第一关,这一关的能否把住,能否判断准确,其实非常关键。

  书的主人公年轻时历经坎坷,虽是学医,但是对放射并不了解,只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不得不从事自己所不熟悉的放射,而且一从事就是55年。就算是退休了,也有20年的时间,或者在医院坐诊看片,或者主持“医学影像患者动态沙龙”。从影像学的角度,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到底是如何的。这应该说算是医学方面的科普工作。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医学的科普知识很有限,更别说像CT,X光等这些知识了。很多人常常对着自己的片子,一片茫然,就算是医生解释,也未必清楚。但是,这位放射科医生却能用自己非常专业的对于人体的了解和关于放射方面的知识很通俗易懂地讲给患者,让他们明白清楚。

  当然,他大多数时间,都只是在放射科。无论是在182大队从事流动的放射工作,为在野外给国家探矿的地质队员检查身体;还是在固定的医院,给难以数计的患者拍片,检查身体,他都很用心,很专业,很努力。也正是因为他在业务上的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他成了咸阳市这一方面的专家、权威;他参与了咸阳市第一台CT机、陕西省第四台CT机的安装和使用,让百姓的就医诊病更加科学和精准;他利用自己的知识,校正过许多医生的误诊,有些医生已经给患者判定是癌症,患者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让他看片子的时候,他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告诉患者,仅仅是炎症;你能想象一个误诊医生对患者的伤害有多大么?多少人,本来只是一个小病,但医生那样的话很可能要了患者的命!但你又能想象么?一个患者,医生都已经判了死刑,一个放射科的医生却认定,你没有事,好好活着。这样的话又会让患者变得怎样的欣喜若狂?但这样的事,本书的主人,做过多少,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他只是觉得那是他的本分,也是一个医生的职责所在。

  他成了这一方面的专家,也成了很多医院的CT专家,他写了很多相关论文,他主编了《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编写了《肺部CT介入影像诊断》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他认为影像病理医生,应该是患者病理信息的守门人,他觉得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病之外,还需要关爱患者,还需要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治疗。而放射科医生就是用心通过影像识别认知去温暖每一个患者的心。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过不少医患矛盾。有个新生儿骨折,家属认为是医院的接生所造成的事故,闹得很厉害。但是,他通过孩子出生第四天拍摄片子骨折处的少量骨痂,认定孩子在母亲宫内就发生骨折,因为骨痂的形成需要7到14天,而孩子出生第四天拍摄的骨折已经有骨痂,孩子属于“成骨不全胎儿型”。他用自己的精到的专业知识,解决了医患矛盾,又经过长达七年的跟踪,观察,印证了那个孩子是家族遗传的一种非常罕见、仅有千万分之一的先天性家族成骨不全疾病。一个见义勇为的警察,没有被医院救治过来,家属和交警部门都认定是医院的责任,经过他仔细认真的分析,专业通俗的解释,终于弄清楚,不是医疗事故,双方互相和解。

  类似的事情,很多。治病救人,解决医患矛盾和纠纷,需要的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同时这种专业还要让普通人能够听懂和接受,这些都需要非常的能力,但是,本书的主人做到了。

  大家都知道,长时间的接受辐射,对身体伤害很大,但是,作为放射科的医生,那却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他们知道那样对自己有伤害,但是,面对患者,面对病人,只有坚守岗位。和他一样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同事、熟人,有些早早患了白血病,年龄不大就离开了人世。有些则更换了岗位,但是,他却一直坚持。这一坚持,就是五十多年!如果没有特别的奉献精神,没有为了患者的牺牲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常年接受辐射带给他的后遗症就是:双下肢和上肢前臂,没有了汗毛,汗腺也受到伤害,天气再热,都不出汗,十分难受!那种难受和痛苦,也许只有自己知道。

  至于人生的坎坷,工作中遇到的故意刁难,调动中个别领导的人为阻挡,研究生考试中一些人的故意为难,职称评定中一些人的设置障碍等等。这些作为一个专业的知识分子,人生路上能够遇到的问题,他也大多都遇到了。但是这些阻力,这些障碍,都没有影响他努力工作,认真钻研的热情,所以,他最终还是站在了他应该有的高度,也获得了他应该有的尊重。他成了医学影像诊断主任医师;即使到了八十岁,他还是偶尔承担一些医学影像志愿者的工作,他明白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感情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从他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顽强的奋斗精神、大爱情怀和责任担当。

  我以为,这本书,或者说这本带有个人回忆和人生记录的文字,为很多对放射科医生不了解的人打开了一个了解的窗子,也洞开了一个新的门户。文字中间的故事细节并不多,甚至故事都不是很多,但是,在一位八十岁老人的絮絮叨叨中,在他对往事精确的记忆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医者的温暖和爱心,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我们所不了解的另外一个行道,而这个行道,其实却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一位八十多岁从事了55年医院放射科工作的老医生把个人从业经历总结成书,这本书不能用文采去考量,它从职业角度让人了解放射科工作的重要性,和从事此工作得付出怎样的牺牲和努力。冷眼没有给出这位医生的姓名和著作书名,但在详实的读书感受里,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看似普通的放射科工作其实有多么重要。医者仁心,这位已经八十岁的老医生还在发挥余热,“从他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顽强的奋斗精神、大爱情怀和责任担当”,这就更加让人感动。推荐阅读。编辑:梁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