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京城琉璃厂
俗话说“新春佳节溜溜弯”,春节的这一天我去了京城琉璃厂,本意是想淘些文笔双绝的书画,虽然收获不大,但乘着节气路静人稀,便好好地将琉璃厂的文墨商家好好看看,顺便也把各家商号的匾额浏览了一番。要知道不管是从书法、制版、篆刻、意境的角度讲,琉璃厂的牌匾都堪称一绝。
这里荟萃了百多年来,与这条古文化街有过交集的名贤士绅、文人墨客,以及历代的书画大师们的作品,其中包括两代帝师翁同龢书写的“宝古斋”以及张伯英、史树青、徐悲鸿、齐白石、启功、李可染、陈半丁、周作人、郭沫若、赵朴初、楚图南的真迹。
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街区,聚集着众多以经营古旧书刊、文献典籍和传统字画、文房四宝、碑帖尺牍、古玩珠宝等中国传统文化用品的店铺,素有“中国博物馆街”的美誉。琉璃厂文化街从清康熙后期开始兴起,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北京城文化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表现出极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是北京文化发展重要的文化标志。
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琉璃厂文化街全长约800米。辽代时,此地叫“海王村”,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琉璃厂是北京一条古老的文化街。据著名文史学家史树青介绍,当辽金时期,这一带地方是京城东郊燕下乡的一个村庄。清乾隆35年也就是1770年,琉璃厂窑户掘土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辽代的墓穴。出土的墓志清楚地记载着,这里名叫海王村。明初永乐年间奠都北京,统治阶级为了修复宫殿。也就是现在的故宫,除了由临清、苏州、房山、曲阳等地运来石料以外,还需要大量琉璃瓦。琉璃瓦,主要是就地烧制。明代以前,北京已有从山西潞安前来的赵姓人家设窑与京西的琉璃渠村,用来专门烧制琉璃瓦件。但由于明朝初期北京营建工程浩大,所需要的琉璃砖瓦非赵家窑所能全部供应。因而,明朝政府便在南城的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设立了琉璃厂。用来烧制琉璃砖瓦,以供应皇家建筑的需要。
这里就是俗说的“内厂”。于是,南城琉璃窑附近就堆满了沙石和砖料。今天琉璃厂附近的地名,比如沙土园、西北园、东南园、八角琉璃井等,就是从这个时候得名的。自清朝中叶以后,琉璃厂已不从事大量的生产。清末。又在旧窑址上改建成了优级的师范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师范大学和五城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师大附属中学。因此,琉璃窑就仅存其名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文史学家史树青就在师大附中读书时,校内挖土还曾发现过琉璃砖瓦的残片。当时的师范学堂工地,也发现过不少的残破的琉璃瓦。并曾发现“官琉璃窑厂”五个字的琉璃牌匾。当时学校就把这五个字镶嵌在校园内新建的水塔上了。
当时琉璃厂南北狭而东西长,长约二里许。因而,人们推测,今天所说的厂东门,厂西门就是当年琉璃厂的东西门的旧址。根据明末和清初的一些文献资料。当时的琉璃厂附近,大概就和现在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差不多是一些流动摊贩的集中地。琉璃厂的书店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了。
王世祯有一本书里说到,琉璃厂则位于城隍庙街中。自从清初将灯市移至琉璃厂,于是琉璃厂就有了春节逛厂甸的活动。在古书《帝京岁时记胜》说,”每遇新年正月旦至16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篷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棟,古玩填街…….”从这些记载当中可以反映出清初琉璃厂的繁荣情况。至于“厂甸”的得名,应是“厂店”的演变、
自从乾隆皇帝要修撰《四库全书》,全国文人聚集北京,琉璃厂就逐渐地兴盛起来了。当时这条街上书店多达30余家。加上清代考据学派的兴起,琉璃厂就形成了文人交际的场所。来北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厂买书为乐事。他们往往和书店的店员结为挚友,有的因在琉璃厂买书,经常见面儿。也互相间结成了朋友。甚至有些国外人士和中国人结成了朋友。比如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先曾祖史梦兰刻成了所著的《全史宫词》一书,与朝鲜进士任庆准在琉璃厂买书相遇,结为朋友。在任庆准除购其他图书以外,并购《全史宫词》数十部,然后归国。
琉璃厂原来的规模,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李文藻在他所写的《琉璃厂书肆记》中有一段记载:“桥居厂中间,北与窑相对,桥以东街狭,多参与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
到1917年,在东琉璃厂路北,新辟了一个“海王村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这家公园实际上是一座宽阔的大院。院内东南西三面围古玩、书画、金石、照相。、琴室等。北为楼房,此楼在清末曾由端方设过博物馆。海王村公园成立以后,这座楼房又改为工商业改造会的陈列室。
平日园内游人稀少,但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厂甸会期,园内和南门,东门,西门三个门外都摆满了各种书摊,里面变成了厂甸的一个热闹中心。厂甸庙会期间,除了海王村公园以外。厂东门内的火神庙则是珠宝商贩的集中地。庙内前院、后院都是文物玉器的摊贩。游人顾客,如入宝山。书籍的营业地点则在文昌阁土地庙的院内。文人字画则沿着南新华街两侧向南为临时性的门市部,向北则搭设高大的蓆棚。棚内满是各式的书画,有的还挂在马路旁边的墙壁间。清朝光绪年间。李鸿若写过一本《朝市丛载》中有这样一首诗:“唐宋元明件件陈,满墙字画尽名人,由来俱是捯饬货,不必深追问假真。”这大概就是指的字画棚里或者路边墙壁间的字画而言。大多数真货,但是也不乏假货。
琉璃厂的文物字画业,过去只是出售一些传统的古铜、旧瓷、名人书画等物。自明朝到清末,这些东西就是一些达官贵人送礼买官的金钱代用物。我们看到《天水冰山录》所载抄没严嵩家财的清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另一本书《藤荫杂记》中,记程晋芳移居,以诗寄袁枚即袁太史,有“势家歇马凭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的句子。袁笑答,“此必琉璃厂也。”可见当时琉璃厂的珍宝古玩,多售世家,一般人则无力购置,只能在冷摊陋肆购买几本旧书而已。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对历史文物的摧残和掠夺。,还有古玩奸商勾结帝国主义,大肆破坏各地的文物古迹。比如安阳、洛阳、长沙、寿县等地的古墓,龙门、云岗、天龙山等地的石刻,山西、河南各地的古代寺庙的塑像、壁画、琉璃瓦等,都是他们劫掠的对象,因而,使得祖国的历史文物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很多文物都由古玩店流出。建国以后,一些罪大恶极的勾结帝国主义盗窃祖国历史文物的奸商,受到了应有的惩处。1950年,政府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片出口和保护文物的法令以后,从根本上结束了近百年来文物被盗运出口的现象。杜绝了破坏事件的发生。
旧日留流散在这里的古玩店、书店中的重要历史文物和珍贵的书画、工艺美术品等,则由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等国有单位收购,充实了陈列。重要的书籍比如宋元刻本、明清精刻善本、旧抄本、名人书稿,批校本和有关革命历史文物、书刊等。也由北京图书馆等有关单位来收购和保存。
琉璃厂的各家古玩店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成立了北京市特种手工艺品前门经营管理处。分别成立了近代书画墨缘阁、历代书画宝石斋、近代瓷器翠珍斋、历代瓷器韵古斋、金石陶器振寰阁、碑帖古墨庆云堂等门市部。都统一由北京图书馆和中国书店统一收藏经营。
琉璃厂出除了古玩字画,旧书碑帖之外还有南纸店、笔墨店、裱画店、帖套作,、刻碑处、图章馆等。最有名的南纸店要首推荣宝斋。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一向享有国际盛誉。1933年,鲁迅先生和郑振铎先生编辑的《北平笺谱》就是由荣宝斋刻印出版的。荣宝斋的刻版和印刷技师们继承了祖国固有的版画艺术传统,不论数丈长的大幅古画或者长不盈尺的小幅信笺,他们都能用套色的木版刻刷,可以达到了唯妙唯肖原作的地步。
琉璃厂有个戴月轩湖笔店,还有胡开文的徽墨店。都是远近驰名的产品。揭裱古画,装裱新画这种手工艺过去以玉池山房、大树斋最为有名。
书法、绘画和篆刻也是琉璃厂所持有的特种艺术,过去许多有名的书画家和篆刻艺人都在南纸店或者图章馆“悬润”。
在过去的一些旧书业中,不少的书店兼营出版事业。流传到现在的较早的琉璃厂书店的刻本,是乾隆壬子年间也就是1792年,琉璃厂东门内路北双峰阁刻制的《满蒙汉三文便览》,是一部满、蒙、汉三种文字对照的辞典。与《五体清文鉴》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琉璃厂书店的刻书,不但用木刻影刻等传统刻法,有的还用木版活字排印,如道光十年,也就是1830年琉璃厂半松居土木活字排印的《南疆绎史》,便是一部有名的历史书。
从前在琉璃厂购买古玩字画,全凭个人的眼力来鉴别真假,建国以后到今天通过几代人的诚信经营,这些行业中树立了新的风气。当你注意一件带铭文的铜鼎,店主人会诚恳的告诉你这件鼎的时代和真伪。一幅书法或者名画,店主人都会真诚的告诉你,他的真实的年代。甚至把制作的地点、特征一一介绍给你,因而,今天的琉璃厂真正成了人民信赖的古玩文化一条街。
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进入新时代以后,又焕发了她的艺术青春。她不再是过去专为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服务的狭窄的场所了。而是和人民大众的关系一天天的密切起来。我们真诚地希望北京城的和来北京城的朋友们,亲自到这条人民的古文化街逛一逛,体会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那必然会比这一般文字的介绍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编者按】一条老街,历经三百余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翰墨飘香。一条古老、神奇、充满东方魅力的文化街,从几百年前的一个小村落,发展成为一条文化街,一个蜚声海内外的文化街区。从侧面也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内涵,也是北京文化发展重要的文化标志。跟随作者的脚步,体验了北京最古老、最神奇、最有东方文化魅力的文化街,体验了老京城的文化底蕴。虽然这里是一条商业街,但是不可否认它几百年历史沉淀带给她的文化氛围。作者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让读者觉得如同百科全书,从而给人以知识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推荐阅读。编辑: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