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不忘历史 铭记英雄

作者: 青梅煮酒 点击:1951 发表:2022-02-16 07:28:13 闪星:7

摘要:1969年8月13日,在珍宝岛战争后不久,中苏边境又发生了一场令国人愤怒的战斗:铁列克提战役。战斗中,苏军多辆装甲车及T-62坦克、卡车、步兵300余人、多挺重机枪、直升机2架强行围攻我国戍边军队,制造了死伤我军40多人的流血事件。

  长篇纪实作品《不能忘却的战斗》,是为了纪念铁列克提战斗50周年,由塔城军分区退役老战士、烈士亲属等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军事巨著,主编许贵青。

  许贵青是军旅作家,认识他是在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大会上,他说有一部著作想在网站连载,不久我便收到《不能忘却的战斗》一书的纸质著作。拿着这本厚重的作品,看着装帧讲究的书籍,翻着拍摄精美的照片,我先是被感染了。继而,从序言、后记中了解了铁列克提战役的历史,第一次知道了那已经过去半个世纪的流血事件,我被深深震撼了。因此,当作者邀请我做责编时,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之后,我上网查阅相关史料,才知道了那场战争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是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政府故意针对中国的挑衅行为,是苏方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故意发动战争从而造成中国将领的流血牺牲事件。虽然在战争中,我军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这场战争不应该被忘记,牺牲的烈士不应该被忘记。因为这是一场虽败犹荣的战役,那些牺牲的烈士,他们是英雄,是戍边英雄,是国家英雄,是民族英雄!而这部著作是一部献给戍边战士的致敬之作、真实之作、英雄之作。


  一、作者:军人集体撰写   

  《不能忘却的战斗》是网站成立以来首次发表的以中苏关系为主题的长篇纪实作品,与其他独立创作的纪实著作不同,该书是由十几位军人作者共同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与独立著书立说的普通作者不同,本书作者全部是军人,他们中有些参加过铁列克提战役,有些是参战连队的后来者,无论是位居高官的司令还是普通战士,一个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难忘那场震惊世界的中苏战争,对铁列克提战役都怀有深深的敬畏,对那些牺牲的烈士怀都有深深的敬意。因此,在书中他们集体用详实的史料还原了那场中苏之战。

  1969年8月13日,在珍宝岛战争后不久,中苏边境又发生了一场令国人愤怒的战斗:铁列克提战役。战斗中,苏军多辆装甲车及T-62坦克、卡车、步兵300余人、多挺重机枪、直升机2架强行围攻我国戍边军队,制造了死伤我军40多人的流血事件。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报道只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内容也不全面,更没有具体细节。而几十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这场战斗的评论也褒贬不一。珍宝岛战疫与铁列克提战役,同样发生在1969年,参战双方同样是中苏两国,同样是关系到国家领土完整的战役,但对珍宝岛战役的评价却远在铁列克提战役之上,对前者褒奖有加,对后者却保持缄默。这天壤之别的褒贬,说明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在肯定前者,都把珍宝岛战役看成是中苏关系中,中国取得胜利的赢家地位,因而举国庆贺。但对于铁列克提战役,却保持缄默。

  本世纪,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关于铁列克提战役的不实内容。同是边境问题引发的战役,为什么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评价?事实到底如何?抱着“还原历史真相,为铁列克提之战正名,为铁列克提牺牲的烈士和故去的将士们正名!”的信念,本着“尊重事实以正视听,弥补遗憾填补空白,了却心愿告慰英灵,珍贵史料以飨读者,敬重英雄激励国人”的创作精神,遵循不忘英雄不忘历史的写作原则,主编许贵青和众多编委们决定编写一部纪实作品。此后,他们寻访健在的参战英雄,倾听他们的讲述,还原战争过程。他们从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中,打捞出珍贵的历史史料,在真实记录参战人员和亲历者回忆的同时,将当年的历史档案作为附件直接呈于文中,从而为读者送上一部厚重的精神读本。 

  从书中,读者可以知晓烈士们英勇作战的经过,知道这些英雄的故事。是的,“他们是英雄,是守边英雄,是国家英雄,是民族英雄”!是的,一段真实的历史,一场尘封已久的战役,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故事,经了众多参战老兵的回忆,经了各位军人之手,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走进年轻人的生活,走进读者的视野,成为一场难以忘怀的伟大的战役,而本书也成为一部铁列克提战役的百科全书。《不能忘却的战斗》真实的诠释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民族凝聚精神,应有其心;一个国家抗耻拒辱,当有其力”的精神内涵。 

  诸位作者的军人身份、集体编写的行为方式与为历史提供史料的创作初衷,使得《不能忘却的战斗》成为极具特色的纪实作品,它“是全体参战老兵和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汇编。这些凝成心结、刻骨铭心的悲壮回忆,让人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他们每个人的记忆可能是零散的,但无数个亲历者的记忆累加,就能汇成一段真实的历史,成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

  《不能忘却的战斗》是一部由边防军人集体创作的大型纪实作品,它的结集出版,彰显着军人的爱国精神!


  二、内容:真实的铁列克提战役  

  《不能忘却的战斗》一书52万字,分为“弱肉强食”、“大国之痛”、“殇思镜鉴”、“青春报国”、“永远缅怀”五篇。著作以1969年8月13日发生于中苏之境的铁列克提战役作为取材对象,从战役背景、战斗经过、战后追忆三个层面,详细描述了那场令人难忘战役的前因后果,内容详实全面,做到了集史料性、历史性、知识性于一体。

  在背景部分,著作把叙述视线放在改变中国现状的鸦片战争,这使作品一开篇就有了扎实的背景和宏阔的气势。众所周知,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在西方列强威逼下,开始割地赔款,形成中国近代历史被侵略被瓜分的屈辱,于是一部近代史也就成了一部屈辱史,一部中华儿女的抗争史。在众多的列强国中,沙皇俄国最狡诈、最凶恶、最贪婪、最无耻,随着1689年9月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的被迫签订,中苏相继签订《瑗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北京续增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不平等条约。单在北疆重镇塔城签定的条约就有《中俄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塔尔巴哈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等,北疆重镇塔城,既记载了国力强盛期的重大事件,也保留了衰弱时的屈辱印记。一方是扩张、蚕食与明目张胆的掠夺,一方是屈辱、割地与忍气吞声的妥协。合约签订了,土地割走了。真可谓:“狼至羔羊亡,约成国土丧”,贫弱中国将近3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样被沙皇、苏联掠夺。

  我们一直强调,一部现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一部中苏关系史就是一部中国被掠夺史,现代历史上,中苏到底签订了哪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围绕这场战役,作者用一组组详实的数字,列出与沙皇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交代一个又一个条约名称、产生背景、签订过程、带来的恶果与屈辱,把这场战役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把笔墨和探索的视角伸进历史深处,这使得著作详实可靠,也使作品弥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此可以说《不能忘却的战斗》堪称中苏战争百科全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条理清楚事实确凿的背景知识,为读者走近铁列克提战役、了解战役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使著作有极强的史料性和知识性。

  对于战斗过程,作者没像其他纪实作品那样,是个人视角一人讲述,而是选择让不同人物发声,这样众多当年参战老兵、亲历者或家人,共同参与了对战役的追忆和讲述,将大量鲜为人知的事件、画面、细节以及当事人的心理过程,呈现于文本,这就使得战前周密详细的部署、战时参战将领的勇敢战斗的惨烈、战后被俘人员在苏的威武不屈以及部队社会的问责工作,如同慢慢展开的电影镜头,一一出现于读者眼前,增加了作品的画面感、现场感。

  随着叙述,我们知道了中苏关系经过了“蜜”、“争”、“斗”、“缓”、“终”五个阶段,知道了条约线、苏图线、实际控制线等关键词的内涵;随着作者们的讲述,我们知道了铁列克提边防连正副营长、作战参谋、连长、排长、部分战士以及八一电影厂摄影记者等人,被分为指挥组、巡逻组、掩护组、预备队,他们各负其责,快捷有效的进入各自的战斗岗位;我们看到了战前官兵群情激愤,指战员们写请战书、决心书的场景,看到了他们主动要求参加边防巡逻,希望到最危险最前沿阵地去的爱国行动。作品的表述,语言平实朴素,他们使用最常见的词语表达着对那场战争的追忆,对官兵的尊敬。

  在“惨烈的战斗经过”中,作者用很长的篇幅记载那场战斗,作品从零点开始记叙,详尽地为读者描述了这场战争准备情况,开战前详情、战斗经过、敌我伤亡情况、敌人的嚣张、我军的顽强。此时,讲述的时间单位是“分”,几点几分,苏军有何行动,我军如何应对,清楚详细如同电影画面,令人如身临其景,令人激动使人震撼。此时,作品的描述语言进入极简,似乎多一字少一字,就会使战役失实。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描述:“1969年8月13日零点整,铁列克提边防站全体参战人员提前开饭”,“7时40分至8时20分,敌先后出动直升机2架”,“8时42分,敌从39号界桩方向开来装甲车3辆,从火车站方向开来指挥车2辆、卡车1辆进至我676高地西侧约300米处,所载126名苏军步兵占领前沿工事”,9时54分“苏军即向我全面开火,并以其装甲车、步机枪火力猛烈向我射击,压制我右翼掩护组”,10时20分,“我坚守高地人员遭敌大量杀伤”。以时间递进叙述战斗经过的安排,使作品弥漫着战斗的特有紧张和血性。

  战争进行的异常惨烈,指挥副站长裴映章负伤了,报务员曹新龙牺牲了,随军记者李连祥、温炳林、王一兵牺牲了。前面倒下去了,后面的战士顶了上去,一个战士倒下了,又一个战士倒下了。指挥组、巡逻组、掩护组、预备队都有人员伤亡,109个参战士,有40多人的伤亡,鲜血染红了阵地。抱着“不能丢失祖国一寸土地”的信念,战士们坚守676高地,坚守无名高地,打退苏军多次进攻,用生命和忠诚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即使被俘,即使被押到苏联,即使经受严酷的刑讯,他们都坚决:不投降!不辱国!他们是中国人,是中国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守卫祖国边疆的英雄。

  1969年8月13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一个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日子!

  战后追忆部分,作者使用官方文件、新闻报道、当事人叙述、家人陈述以及战争幸存者与塔城军分区课题组编写的《铁列克提之殇》等内容,形成多视角展示,多人讲述的风格,还原了当时战役全貌。读来令人震惊,令人震撼!更令人难忘! 


  三、艺术:互文修辞与复调手法 

  互文,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来说,在诗文中,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相交错,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意思。铁列克提战争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人们常说“历史自有公论”,但真实情况如何?国家、后人、历史该如何评价?作品使用互文手法,在采访众多的参战人员后,用详实的史料、当事人的追忆,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共同完成了对战役的叙述,回答了人们对战役的疑问。

  为了使著作更加详实可信,作者引用了地方日志、报纸、参战人员回忆录、官方结论,使读者在前后内容中,在相互印证中,知晓战役经过,了解事实真相。众多回忆者中,有领导、战士、后勤工作者、汽车司机、护士、医护人员、参展将领、牺牲者的后代,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从个人视角出发,对那场战争做了独具个性化的描述,这也使作品具备了多种视角、多种观点。

  比如战后总结。铁列克提战役总结直到1972.12.14才完成,新疆军区党委向军委正式上报了《关于铁列克提战斗失利的教训》的最终版,新疆军区赴铁列克提边防站工作组递交了《铁列克提战斗情况初步调查报告》,另外,还有地方报纸报道,有个人回忆等。因此,多种视角,多种版本,多重声音共同讲述一个事件,这就形成了互相补充,逐步完善作品的特点。

  复调是音乐术语,是指音乐中高、中、低不同的声部,用在文学鉴赏中,是指作品中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主题。纪实作品《不能忘却的战斗》的复调是说,著作中对战争的描述出现了多种不同看法和结论的现象。对铁列克提战役的态度,官方保持沉默,参战人员至死难忘,民间百姓好奇打探;对于战争经过,报纸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参战人员,终生难忘,著文纪念;普通读者,搜罗网络,寻找真相。而对于战争经过,作者更是采用了当时官方报纸、教材内容、参战老兵回忆、牺牲者后代讲述、参战连队的后来战士叙述故事等内容,让众多与铁列克提战斗相关的人员集体发声,从不同立场、不同高度、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完成了战争的讲述,形成作品多种相似或相反观点的复调特征。

  此外,部分章节还使用双线叙述,一条线索采用书本内容,一条线索使用个人回忆,这样宏观和微观、集体与个人的讲述,完整的还原了那场战争。

  第五篇是纪念篇,也是值得关注的篇章,这部分,那些参加过8.13战斗的首长、战友、牺牲烈士的后人,一起用最纯真的感情、最真切的尊敬、最深切的怀念,纪念那些牺牲在8·13战斗中的英雄。作者不厌其烦的叙述了纪念馆、纪念碑、隆重的纪念活动等仪式,用一张张图片再现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在告诉读者,历史没有忘记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后代没有忘记他们。铭记历史、哀悼烈士既是国家行为,也是各族民众心愿。 

  铁列克提战役,是中苏关系中的最后一战,其结果是中苏双方开始冷静思考两国边界问题、关系问题,交战双方明白了和平的珍贵和睦邻的重要。暂时胜败事小,长久影响为大。时间不会凝固,国力不会不变,21世纪的中国早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大国,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早已不敢轻慢。那个渐行渐远的战役不应被世人遗忘,那些铁列克提参战的官兵功不可没,牺牲的烈士们功不可没,为铁列克提战役树碑立传、为牺牲的烈士著书立说的《不能忘却的战斗》功不可没! 

  向英勇牺牲的烈士和勇敢参战的老兵致敬!祖国不会忘记你们!

  向挑灯夜战、辛勤著书的作者们致敬!你们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自晚清开始,我们的国家就是因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变得越来越落后,自从八国联军轰开了北京的大门,中国人民的灾难也就开始了。新中国建国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就有些摩擦,出现了裂痕,而苏联仗着自己的武器装备比较先进,因此对中国有些蠢蠢欲动,想趁机侵占中国。1969年8月13日,出动300多人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越过边界在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将我边防部队包围。造成我方数十人牺牲,多人被俘。不忘历史 ,铭记英雄 作者的评论,警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爱国精神,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以英雄的精神为楷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初心,继续前行。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