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关于散文的一些个人感悟

作者: 冷眼热泪 点击:1882 发表:2022-02-14 12:47:45 闪星:5

摘要:散文易写难工,所有从事写作的人,几乎都写过散文,但真正的好散文,能打动人的散文,能叫人反复阅读的散文,却很少!

  一:关于散文

  我以为散文是最切近心灵的一种文字,因为切近心灵,所以最容易让人感到亲切,也最接地气。故而,只要对文字有些感觉,把自己最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散文。如果文字还能感动人,叫人思考,并受到启迪,那就是好散文。

  散文的开口一定要小,但是,所要表达的主题,一定不能太小。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其实写出了中国天下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浓浓的爱;鲁迅写他把弟弟的风筝踩扁,要反映的正是教育当中对于孩子兴趣保护的重大主题。散文的题材选择一定和个体生活有关,但让读者读到最后,又不能仅停留于此,要能够引导读者联想到更多。

  散文可以风轻云淡,也可以声泪俱下;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可以幽默风趣,也可以正大庄重。然而,这些外在的表现都包含着作者的一份真情。倘若没有了这份真情,外在的花里胡哨,都不过是皮囊,自己可能很陶醉,读者却根本不买账。

  讲情,讲理,也是散文应有之义。但是散文的讲理,不是居高临下的讲大道理,而是在情感的润物无声当中让人能够体悟出来的那个理。读散文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突然悟出一种生活、人生的道理,当是最好的,但是作者一说出来,就没有了滋味。

  抒情要抒大情,讲理要讲大理。那些婆婆妈妈,杯水风波,自家小孩的拉屎撒尿,哭哭闹闹,家长里短,私人恩怨,作为纯粹个人的记录未尝不可以,但不可能成为散文。更不可能成为好散文。

  好的散文,与作者的格局、眼界、胸怀、修养有关系。自古以来,我们奉为经典的散文,他们都有非常宏大的格局,有对天下的悲悯,有对除我之外的苍生的关心。能被人们铭记的经典诗文,其实真正属于纯文人的不多,而大多属于那些从过政,当过官,又喜欢文字,甚至经历过人生磨难,对生活有深刻思考的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是有大格局,大胸怀的,他们绝不会只陶醉在个人的小天地里浅吟低唱,也绝不会只为了自己的一点痛苦就要死要活。

  这一点上,梁衡先生的散文堪称典范。他的《大无大有周恩来》《觅渡、觅渡,渡在何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文章大家毛泽东》既会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又会让人读得充满崇高感。他写林则徐,他写范仲淹,他写李清照,常常一篇文章抵得上一部人物传记,充满豪放大气,与一些人写的那些唧唧歪歪的散文,有云泥之别。

  散文也需要幽默,也要让人轻松,让人会心一笑。但是,他不需要过分的油滑,也不需要用过分的低俗来博取读者的笑声。现在一些作者,动辄就卖弄自己的小机灵,耍自己在文字上的小聪明,要么云山雾罩,掉书袋掉个没完没了,要么庸俗不堪,拿恶俗当有趣,拿低俗当水平,拿粗俗当本真,反正就是不好好说话。

  散文当然需要精雕细琢,但是在米粒上刻字,在头发丝上写诗,纵然再好,也难以有大气磅礴的作品。一些人的散文,写的越来似乎越精巧,但也写得越来越没有元气,半死不活。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从肥沃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生机勃勃甚至带些野气的东西,而不需要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那些看似精致,看似娇艳,但却没有活力和生机的东西。我们需要的是密切关注时代,关注当下,充满家国情怀,哪怕缺乏一些精致,但是打上了强烈时代印痕的文字,而不需要沾满陈腐气息,自我陶醉,仿佛这个时代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只沉浸在个人那点小快乐或者小痛苦当中喋喋不休的文字。

  固然,读书作文,一如食者口味,湖南人喜辣,广东人喜甜,南方人精致,北方人粗犷,都各有优点,严格说来,是没有对错的,只有适应与否。但酸甜苦辣的背后,则一定少不了对人的营养。


  二:关于“知慧”散文

  信义先生提出了“知慧”散文的概念,我的理解就是说散文要关注时代,关注当下,关心民众疾苦,反映时代进步;要有宏观的思维,要看到主流,要给人阳光和希望、要传递温暖和美好;要看到人性的善,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一味地暴露阴暗和批评,并将写出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阴暗当成所谓作家的“深刻”。莫言有一个观点,认为作家主要的责任就是批评和暴露,无论他说的是小说还是其他文体,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哪怕他曾经获得过什么奖。诺贝尔文学奖,和平奖已经严重的意识形态化。(我不相信瑞典那几个文学奖的评委评出来的就一定是水平最高质量最好的,也一定是最公正的。)如果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任何一个人,每个人浑身上下其实都充满了病菌,每个人都只有马上死去才应该。鲁迅先生也批评,但他的批评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含有大悲悯,所以他的批评中有温暖,给人希望,为了建设。就算是揭露批判中国人的人性,常常也是“恨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希望中国人活得更好,而不是觉得这些人就该灭绝。所以,散文是给人美的,而不是给人丑;是给人希望的,而不是让人绝望的;是叫人向善的,而不是叫人向恶的;是让人有希望有力量活下去的,即便是暂时处在黑暗中,而不是叫人觉得活着毫无意思,只是痛苦、阴冷,和人性的狡诈;散文应该叫人向前看,而不是一味沉醉在昔日的回忆里不能自拔。

  散文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传递的信息应该是丰富的。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概念,梁衡先生侧重于政治散文,多写历史政治人物;余秋雨先生侧重于文化散文,贾平凹的禅意散文,还有很多名人的乡土散文,一些女性的日常散文,就是那些尽管是琐碎的、日常生活记录,但有着耐人咀嚼的滋味,她们以散文记录日常趣味,让人读来妙趣横生。散文应该有启发人思考、让人茅塞顿开的,也有让人放松,莞尔一笑的。

  所以,选什么题材,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对社会,对读者有积极的意义当是最基本的要求。写什么都可以写出好作品,鲁迅写的《一件小事》,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思考,小吗?梁衡先生写的很多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散文,振聋发聩,给人启迪,也是好散文;梁启超的激情澎湃,朱自清、沈从文的从容淡雅;季羡林的朴实和如数家常,秦牧的深邃与思辨等等,都给人营养,叫人受益。也都是好散文。

  生活丰富多彩,散文百花齐放,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如何写?可以写大江东去,可以宏大叙事,可以深刻反思,可以记录和再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巨大变化,也可以写一朵花的绽放,一片月色给人的美好,甚至生活当中那些美好的细枝末节。但是,作为一个好的有追求的散文作家,应该关注时代的变化,应该有宏观阔大的视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这个时代,应该写出很多年后,让我们的后人能够从中感知到这个时代巨变印痕的文字。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站在主观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散文知识的两大见解。文章主要解读的是让人感到亲切的接地气的切近心灵的好散文的标准和“知慧”散文实质性内涵特点及要求。从而进一步的阐述了好的散文与作者的格局,眼界,胸怀,修养有至关重要关系的道理。作者关于“知慧”散文的理解更是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从理解散文主题的时代性,散文形式的多样性,传递信息的丰富性,题材内容所反映的主题必须是积极意义的最基本要求等几方面来充分论述了“知慧”散文的实质性内涵特点和要想成为“知慧”散文与时俱进的的最基本要求。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李亚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