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于无声处听惊雷

作者: 江楠 点击:2546 发表:2022-02-13 07:00:54 闪星:4

摘要:古代诗人运用“空白”艺术,更胜一筹。他们各施奇才、各用奇笔、各臻奇妙,讲究“写什么不见什么”,留下“意义空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空白”,是在绘画、音乐和文学作品中,运用笔墨的省略、潜台词和语言的跳跃等方式,造成“意义空白”,发人深思,诱人想象,引发读者根据自身的学识、经历、修养和审美要求去填补“空白”,从中得到参与创造的满足,获得美感。留有空白,既节约了笔墨,又使形象空灵飞动,还带有启发性,从而进一步增強作品的艺术魅力。


  一、画外之意,主旨深远

  齐白石有一幅《秋蝉》画,一张纸从上到下几乎什么也没有,只在纸的最下端三分之一处,画了一片小小的秋叶,上面趴着一只头朝下的蝉。旁边题了两句诗:“寒蝉抱秋叶,及地有余声。”“寒蝉余声”,就是这幅画留给人们想象的“空白”。那么,是什么?诗人们作了多种解答:冯延巳说“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斋。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采桑子·寒蝉欲报三秋候》);吴文英说“寒蝉倦梦,不知蛮素。”(《霜叶飞·重九》);卢挚说“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沉醉东风·题红叶清流御沟》);杜甫说“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秦州杂诗二十首》);郎士元说“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送别》);曹植说“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并序》);李白说“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代秋情》);柳永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熊东遨说“莫作多情唱,情多累我心。可怜居闹市,不似在幽林。浪曲腔难改,霜秋冷欲侵。知音久寥落,何苦费追寻。”(《闻蝉》)……“寒蝉”将逝,“余声”多悲!从画上看,寒蝉都快掉到地上了,还有“余声”!画面留空的白纸有多长,蝉鸣的悲声就有多长,所以这是一幅“有声音”的画。南宋吴炳画了一幅《榴开见子》图。明明是一幅石榴果实裂口的图画,却硬要说成是“榴开见子”。“子”指什么?原是“石榴籽”的意思。不过这里却“一语四关”:有人丁兴旺、百子祝祷之意在内;有石榴只有剖开肚皮,才能见到“珍珠”之意在内;还有祝愿“五子豋科”之意在内;更有骂人瞎了狗眼,明珠就在眼前,却不识货,不予重用,只好撒落荒野、埋没人才之意!令人无限感慨!这,岂止是画?简直是诗!是血!是泪!美国画家安德鲁·弗思的名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一名女子匍匐在草地上,凝视着远方不远处的一个农舍。画中的女子是画家的邻居,因患小儿麻痹症而难以行走。画家看到她在草地上慢慢地朝自己的家艰难而迟缓地爬去,不禁心生怜悯,创作了这幅油画。画中的克里斯蒂娜并非在爬行,而是在凝视,显然她爬了一段路,已经筋疲力尽。此时,她抬起头望着不远处的农舍——近在咫尺却又如此遥远!作品的标题画龙点睛,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与农舍的距离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这段难以逾越的距离,也成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状态的象征——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难以尽如人意的环境之中?再看,美国抽象画大师马克·罗斯科,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创作的14幅画作,被陈列在休斯敦郊外的一座教堂里,画作大如一堵堵墙壁,画面色彩阴沉,表现了人类境遇的永恒和悲哀。许多观众看了此画都感同身受,掉下了眼泪。现在,这座教堂不仅成了著名的景点,供游人参观和沉思冥想,更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家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呀!中国画画家林风眠的名作《红衣女》,简直以雷霆万钧的巨响包围着观者,一蓬红彤彤的大火,又热烈,又空灵。“火”是西方的,“空灵”却是东方的。这是东西方美术最伟大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情调:孤寂中有热情,壮美中有沉静,萧瑟中透露出生的气息,怀旧与向往的交织中,又似乎在思索什么,给观众留下了“意义空白”。唐代诗人刘长卿说:“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意。”(《观李凑所画美人障子》)说的就是这些绘画作品的“空白”艺术。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22.jpg

  二、弦外之声,余音袅袅

  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他推崇“大音希声”为最高境界的音乐。“希声”的音乐是不可闻的,是人的感官所不能够把握的,是属于“道”的范畴,是对人为有声之乐的否定。老子的时代,正处于春秋末期享乐主义风行的时代,达官显贵终日沉湎于声、色、味的感官享乐之中。老子否定这种以快感为目的的享乐,引导人们在精神领域里体验音乐之美。所以,“大音希声”对于音乐意境的深层领悟、对于音乐想象空间的再度扩展、对于音乐艺术真谛的进一步揭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了琵琶音乐的空白艺术。琵琶女一出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女演奏前的调弦都充满了无限的情致,无曲无调也有一种感人的魔力。琵琶女演奏时,乐曲声从急切低吟、纷乱、婉转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实际是揭露封建社会的官僚腐败、民不聊生、人才埋没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呜咽、暂停、突强、到戛然而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听众沉浸于余音袅袅的美妙境界之中,为后面的琵琶声铺垫蓄势,产生了无声而有声的效果。这首诗,看上去是描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但是,诗人并不直说,而是用琵琶音乐的“空白”艺术,含蓄、婑婉、隐喻地表现了主题。这琵琶之声,好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它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琵琶之声把诗的意韵推向了高潮!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余音袅袅,留下了耐人回味的广阔空间。这和老子的“大言希声”如出一辙,说的都是音乐美的“空白”艺术。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28.jpg

  三、文外之语,含蓄高古

  传说唐代文学家王勃来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挥笔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他在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觉得都不对,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来到驿馆请他补字。王勃笑了:“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阎说“那里是个‘空’(kong)呀!”王勃说:“对呀,是个‘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连称“绝妙,奇才!”这是王勃的书法“空白”艺术。

  小说《红楼梦》中,“空白”艺术运用得更为精巧。如第九十八回,宝玉成亲那天,黛玉已处于弥留之际:“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气如游丝的林黛玉,“痛说断肠话而魂归离恨天”这一节,曹雪芹只写了半句话,黛玉的千种辛酸、万般怨恨、无穷的怨哀愁苦便都蕴藏在那些未及说尽的话里了:对糊涂负心的宝玉的怨愤,对自己枉掷一片痴情的痛悔,更有自伤薄命、万念俱灰的痛苦和绝望。黛玉临终说的这半句话,道出了宝玉与黛玉二人复杂、曲折、微妙的一部恋爱史,其中的“五味杂陈”难以表述……黛玉的这半句话,包含了多少内容啊!曹雪芹妙用“空白”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四、诗外之字,独具匠心

  古代诗人运用“空白”艺术,更胜一筹。他们各施奇才、各用奇笔、各臻奇妙,讲究“写什么不见什么”,留下“意义空白”,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一)写风不见“风”。初唐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此诗通过“叶”“花”“浪”“竹”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的强大: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使早春的鲜花先开,能掀起江河的千尺巨浪,能吹斜林里的万棵新竹。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标题外,不见一个“风”字,却句句都在写风。这首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以“风”多变的性格,隐喻了世态炎凉,暗示了“世风”和“人风”的变化莫测。

  (二)写雨不见“雨”。北宋词人万俟咏《长相思·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堂阶滴到明。”这首词,题为咏雨,但词中却不见一个“雨”字,却仿佛处处有雨,处处雨中带情。以夜雨之声引出词人“无限之情”,孤灯难眠,不得不听着愁人的雨声,再以雨声结尾“空阶滴到明”,词人也跟着听雨到天明。这雨声凄凄切切,好象永远没有完。

  (三)写雪不见“雪”。宋朝孙道绚《清平乐·雪》:“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悠悠飏飏,做尽轻模样。”黄昏,雪花在漫天飞舞。作者之所以喜爱它轻盈的模样,是因为它有人间绝无仅有的孤寂而又冷艳的美丽;“半夜萧萧窗外响,多在梅边竹上。”半夜时分睡在床上,静静地听到大雪压折梅树和竹枝的声音。这一句寓写了自己也象梅竹被大雪压身一样,一生的寂寞与哀愁无人知晓、无人怜爱,心情非常沉重、压抑;“朱楼向晓帘开,六花片片飞来。”第二天早晨,她拉开帘门走出楼,惊喜地发现鹅毛大雪纷纷向她身上飞来,到处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无奈熏炉烟雾,腾腾扶上金钗。”她转身回到楼里,没想到:熏炉中的烟雾将她身上的雪花融化了。她无奈地在镜中看到:雪花渐渐地变成腾腾雾气,笼罩在她插有金钗的头上。片刻,雾气消失了,只留下她独自在那里叹息。

  全词借“雪”抒情,作者用轻灵的笔调将一位女子一喜一嗔的神采,刻画得栩翉如生,惟妙惟俏。全词句句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35.jpg

  (四)写梅不见“梅”。宋代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这首诗的意思是:百花已经凋谢,唯有梅花迎风斗寒昂首开放,把这小园的风光占尽。稀疏的影儿随着,月光之下。飞落下来,总要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若知梅花的美艳,魂儿都会恋断。幸亏我会低声吟诗,才能和梅花亲近,不用敲着檀板唱歌,就可与梅花捧着金杯共饮。作者极写了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品虽是咏梅,实则是他思想性格的写照、人格风范的化身。日本?前野道彬、石川忠久在《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中说:“此诗独特之处是:意在咏梅而全诗无一‘梅’字,却无处不见‘梅’……表现出作者不染尘俗、孤高幽逸、终生隐居的思想情趣。”

  (五)写月不见“月”。唐代杜牧《长安夜月》:“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万国尽分照,谁家无此明。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独有长门里,峨眉对晓晴。”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月亮情有独钟,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咏月诗篇,他们颂月吟秋,许多诗词中都带“月”字。然而,杜牧却别出心裁,在这首诗中写月不见“月”:“寒光垂静夜,皓彩满重城”,写了寒冷的月色洒满人间,万国千家非常静谧;“古槐疏影薄,仙桂动秋声”,写了皎洁的月光从古槐树上洒下光影,月中的桂仙在秋风中摇曳。在这明媚的月光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间上演了多少部悲欢离合的惨剧!世上出现了多少奋进中含泪的欢歌啊!然而,全诗都在写月,唯独不见一个“月”字。充分显示了杜牧高超的构思艺术水平!宋?朱熹:“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前两句是写景,写秋月的映照下,作者在溪水中看到了清澈的溪水流过了碧绿的山头,白云和溪边的红叶与蓝色的天空融为一体。这里写的是:溪水中一个月夜美景的“倒影”;后两句是抒情,作者借助月光下的山间小溪、碧绿的山头、澄清的夜空、红色的枫叶等美妙秋夜的景象,表露了自己超凡悦俗、山野诗翁的独特情趣,含蓄地表达了他追求月亮那样独步中天、光明磊落的作品主题。这篇作品,与杜牧《长安夜月》写法一样,异工同曲,全文写月,句句有月,却不见一个“月”字。但作品的主题却不相同:如果,杜牧的诗是一幅“月夜全景图”的话,那么,朱熹的诗则是一幅以溪水中“倒影”为背景叠印(暗示)的“朱熹肖象特写图”,突出了作者的品质和追求;唐?白居易也写了《长安月夜》(长安正月十五日)。虽然同是写长安的月夜,但所表现的主题完全不同:“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长安元宵节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谁知,作者旅途生病,没有心情去游览。明月春风的夜晚,众人都欢度佳节,唯独他一人在“愁”。这里的“愁”,不仅是指字面意——自已“生病”,而且是暗示了深刻的含意——他一人愁万人,他的一生忧国忧民:他“愁”在这元霄佳节之夜,《卖炭翁》的“炭”卖出去了吗?卖炭翁的生活如何?《观刈麦》中写的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减轻了吗?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殷切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民的生活能一天天好起来。所以,他在《长安月夜》这首诗中特意用了一个“月”字,虽然自己有病,却还在期望“明月春风”早早到来!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篇作品的主题,较杜牧的《长安夜月》和朱熹的《秋月》更胜一筹!

  (六)写竹不见“竹”。唐代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这是一首借竹言志的咏竹诗。“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竹子,不需要做成吹奏的笛箫,不需要截成钓鱼的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在百花凋零、大雪纷飞的时候,竹能“雪压竹头低,低到欲啃泥;一轮红日起,同样与天齐”。使人们看到竹子凌雪傲霜、坚贞不屈的精神,和独立于世的高洁本质。这正是白居易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写照。全诗句句写竹的神韵,却不见一个“竹”字。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41.jpg

  (七)写景不见“景”。唐代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25岁出蜀,开始了漫游生活。天宝元年(742),经道士吴筠推荐,他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愿“事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被排挤出京,又开始了漫游浪迹的生活,思想极度烦闷。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独坐敬亭山》就是其中之一。“敬亭山”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名郡,李白曾经七游这里。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距他被迫离开京都已十年。52岁的诗人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认清了当时社会的弊端,清高傲岸的性格又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他那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觅知音。此诗,正是他带着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独坐敬亭山,寻求心理安慰的生活写照。“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长空中唯有的一片白云,也不愿停下来陪伴诗人,越飘越远。看似在写眼前之景,其实,是在写伤心之感:世间万物好象都在嫌弃诗人。“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和鸟儿、白云相互看着,各方都不满意。只有他凝望着幽静的敬亭山,才觉得敬亭山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默契与融合。“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艺术境界。全诗句句写景,景景是情,却不见一个“景”字。

  (八)写画不见“画”。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首句是从远处看的直观景象。这里用“色” 极巧,可以是清秀俊朗的美色,也可以是万紫千红的佳色,还可以是青黛相间的冷色。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次句是人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仿佛画中和诗中的流水都是有声的;后两句是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开放,人走近了树上的鸟儿也不惊飞。诗中句句不写“画”,却句句在写画。这便是王维诗歌作品的“空白”艺术。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48.jpg

  (九)写秋不见“秋”。唐代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描绘的是秋天月亮之美。刚听到南飞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声已悄无声息了;女主人豋上高楼极目远眺,只见水天已连成一片;主管霜雪的女神青女和月中仙女素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冰霜中争艳斗俏、一比芬芳。全文没有一个字写“秋”,却每一个字都透露着金秋所特有的景色之美。再看,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在历史上被称为“秋思之祖”。“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情人意。以“秋”托染“思”,又以“思”映射“秋”,前四句都是“秋”的景语,终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无法解脱和排解的“断肠”之情。句句写秋,却不见一个“秋”字。

  (十)写愁不见“愁”。南唐李煜《长相思·一重山》在词调下题作“秋怨”:“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五代时南唐国君。开宝八年,宋军灭唐,李煜被俘。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作有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这首词,上片写思妇所见之景: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是那么寒。远行在外的情人啊!你在何方?是否在重重山水间的返乡路上?她天天在遥望。可是,除了山岭峰峦之外,就是天边的迷濛烟水了。然而,她的相思之情却像火红的枫叶那样一天比一天炽烈。下片接着“相思”抒情:心上人啊!你看啊!菊花己盛开了,菊花又凋谢了。塞北的鸿雁又南飞了,一年又过去了。可是,你却始终没有回来。风声月色己随风飘然。“寒”,寓意相思之妇的心里“寒”;“风月”寓意相思之妇的“青春风月”被“闲置”。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最终却没有盼来的愁怨心绪。全词都在写“愁”,却不见一个“愁”字。

  (十一)写怨不见“怨”。如唐代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这首诗,短短28个字,写尽了女子独守空房的哀怨。“桂魄初生秋露微,”点明时间,月亮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已降,天气微凉,烘托了女主人清冷孤寂的心情;“轻罗已薄未更衣。”所穿的轻盈的罗衣已显得有些单薄,还没更换衣服。女主人因秋凉需要更衣而想念远方丈夫的情愫;“银筝夜久殷勤弄。”从月亮初升到夜深,女主人一直在弹筝,用乐曲排解自已相思苦闷之情;“心怯空房不忍归。”看上去是写女主人在弹筝。实际上她是害怕独守空房不愿回去!诗人以精巧的构思,展示了女主人独守空房的哀怨。诗中没有一个“怨”字,却句句有怨意。最后一句画龙点晴,为前三句更添了一层哀怨之情。再看,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美人卷起珠帘,一直坐着等待情郎,她把双眉紧紧锁闭。但见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别人还是恨自己。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着重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递进,深化主题。作品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飘远,言短意长。至于怨谁?恨谁?作者留下了无限的空白,让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补白”。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354.jpg

  (十二)写思不见“思”。如,北宋苏轼《谒金门·秋夜》:“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秋夜,计时的更漏声伴着思妇不能入眠。枕头变得冰凉,绣被已盖身上。窗外的公鸡报晓,反衬了思妇一夜未眠。作品的主题是“思念”。深秋之夜,主人公找不到“温暖人”陪伴,一切动静便都能进入她的眼中和耳中。所以,对于“更漏”、“枕凉”、“绣被”、“鸡鸣”的层层描述,实际上是在反衬主人公内心的空虚,更是在不断深化这种思念已痛入骨髓。全诗句句在写“思念”,却不见一个“思”字;宋代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对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此词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抒发了人去楼空、无人相伴的愁情;下片以抒情为主,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突出了相思之情无法回避。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有评词者谓此词情景两到,堪称情景俱佳的名篇;张藉《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出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的笔墨全部集中在写信临发一件小事的细节描摹中。不直接写“思乡”,但无一字不是“思乡”。

  (十三)写情不见“情”。如,南宋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嫁给一个市井商人为妻,志趣不合,夫妻不和,情绪抑郁苦闷却又无可奈何,她只有寄情于诗,移情于物来排遣爱情生活带来的烦恼。《秋夜》就是在这样的一首闺怨诗;“夜久无眠秋气清。”这是叙事。首句点题,交代了时间、心态和环境。“无眠”,是人在秋夜的情态;“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秋气清”,是人在秋夜的感觉;“夜久”,人感到清冷。此句写秋夜清凉,作者愁绪满怀,衣衫单薄,昼夜难寝,更添几分愁苦;“烛花频剪欲三更。”还是叙事。“烛花”,灯花;“频剪”,显示心中烦乱不安;“欲三更”,快深夜。由于清冷、忧愁,辗转反侧到深夜也难入睡,只好以不断剪去灯花消磨时间。古代“灯花”是喜事的预兆。而作者却反用其意、“频剪灯花”,写出了焦灼不安的心情。“欲三更”极写了饱受孤独寂寞煎熬之苦;“铺床凉满梧桐月。”这是抒情。写灭灯之后满床都是梧桐月影。当秋深灯下无眠时,心中已忧愁三分;当又见到满床梧桐月影时,愁情更深一层。“凉”字,这是全诗的诗眼,照应首句的“秋气清”,以触觉状态写视觉形象。“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月在梧桐缺处明。”还是抒情。“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写自然景物不能圆满,暗喻人事不能圆满。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将秋夜之景与秋夜之情融成一体,以秋情写秋景,以秋景衬秋情。在秋情与秋景的相互感发中,秋景愈见凄清,愁情加倍愁苦,句句写景,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颇得情景相生之妙。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400.jpg

  (十四)写喜不见“喜”。如,唐代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深知“春雨贵如油”。写下这首名作。古代诗人写“雨”多写“愁”。如:唐代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徐俯“笛中已自多愁怨,雨里因谁有泪痕。”(《鹧鸪天·绿水名园不是村》);万俟咏“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长相思·雨》);南宋朱淑真“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蝶恋花·送春》);元代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水仙子·夜雨》);南宋词人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宋代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杜甫却别出心裁,写“雨”偏偏写“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知”,雨知时节。“乃”,就。“发生”,萌发生长。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好雨”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下雨的,春雨正好下在春天植物生长急需雨的时候。这“好雨”就是“及时雨”。诗中明写“好”暗写“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悄悄地。“润物”,滋养。进一步写春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春雨“好”的特点。春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及时”,好在“润物”,好在“无声”。雨在夜里随着春风悄悄地飘然而至,寂寞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野径”,田野间的小路。“江船”,江上的船只。这两句写出了雨夜的美丽景象:雨夜,天空全是黑沉沉的云,连小路也辨不清,江面也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灯火。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中说:“‘野径云俱黑’,此句暗;‘江船火独明’,此句明:二句皆剔‘夜’字。”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中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在这里,“黑”与“明”、“火”与“云”相互映衬,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中说:“‘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此是借‘火’衬‘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不知者谓止是写花,‘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淋湿的花红柳绿处。此是借“花”衬“雨”。“花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红湿”字已妙于说雨,“重”字尤妙,因为不湿不重。“锦官城”,在今成都市南。三国蜀汉时,负责为皇宫织锦缎的官员住在此地,故名。清人张谦宜《茧斋诗谈》中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是借‘花’衬‘雨’。‘红’下用‘湿’字,可见其意。”诗人紧扣标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迷人景象:“好雨”下了一夜,万物得到润泽。百花喜雨怒放,争紫斗妍,红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变成了鲜花盛开的世界。这首诗,全诗说“喜雨”,诗中却无一个“喜”字,但全诗都在写“喜”。通过乐景写乐情,描绘了春夜美丽的雨景,礼赞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崇高品质,表现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春夜喜雨》是写雨之“好”,雨之“美”,雨之“及时”。杜甫,天旱与民同愁,下雨与民共喜,以“春雨”自喻,心怀老百姓,甘当“及时雨”。这正是诗人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也正是此诗所要表现的主题。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405.jpg

  (十五)写声只一“声”。如,元代白朴《驻马听·吹》:“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笛声就象裂石穿云一样高亢,玉笛横吹,音调就更清砌高雅。就象下了霜的大沙漠,连鷓鸪也想飞舞了。凤凰台上乌云一片,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竟然闻笛声而被惊落,化成了黄昏时飘飘洒洒的雪花。一点人的声息都没有,这笛子的声音太好听了,竟然把江楼上的月亮都吹落了。这首小令,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表现了吹笛人的高超演技。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深沉的笛曲。这笛声可听—“裂石穿云”、“清更洁”;这笛声可见——“霜天”凄凉,“沙漠”旷远,“鹧鸪”“斜飞”;这笛声可感——笛声使“凤凰台”“云遮”,“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就连挂在楼头的江月也被悄悄地吹落了。这是多么神奇的笛声啊!作品通篇写“声”,却只见一个“声”字。形象地显示了笛声的艺术魅力。

  (十六)写人不见“人”。如,佚名《孔雀东南飞》(诗略)。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娘家逼她再嫁,她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树上。人们便写了《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刘夫妇被迫分离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篇尾编写了焦刘夫妇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是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采取了双线交替推进的结构。一条线由刘焦夫妇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诗中句句写人,却不见一个“人”字。

微信图片_20220211235411.jpg

  (十七)写酒不见“酒”。如,王玲《酒》:“液体之火,让你若梦若醒,飘飘欲仙。让天地颠倒,让世界旋转,把人类历史,浇灌的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的色彩斑斓。醉了刘伶,狂了诗仙;张扬了曹孟德,书写了鸿门宴;湿了清明杏花雨,瘦了海棠李易安。景阳冈上,助武松三拳毙虎;浔阳楼头,纵宋江题诗造反。你成全了多少英雄豪杰,放倒了多少村夫莽汉。歌舞与你相佐,美色与你相伴。催诗情万丈,壮文人斗胆。有人借你发疯,有人借你夺权。有时你只是一个道具,烘托一下谈判桌上的氛围;有时你更象一种暗器,把贪杯的对手麻翻!你既入朱门豪宅,又进村舍陋院,既流溢皇室的金樽,又盛满农家的粗碗;愁也要你,喜也要你。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迁徙流放的囚犯,落魄的文人骚客,得志的朝廷大员,都是你的知己,你的伙伴。甚至即将上路的死囚,都愿意为之鉴别;因为你,耽误了多少大事;因为你,弄出了多少冤案;因为你,鲜活了多少逸事趣闻;因为你,催生了多少佳作名篇。更因为你造就了多少人的肝癌,而魂归天堂。真的是:成也有你,败也有你;生也有你,死也有你;你这浇愁愁更愁的琼浆啊,穷也有你,富也有你!千家万户还都离不开你!”这是全国的一篇满分作文。这首诗句句写酒,不见一个“酒”字,却把酒描写得淋漓尽致!(此文网上又署名:江河)


  在绘画、音乐、文学、诗词作品中巧用“空白”技巧,都是为了造成“意义空白”,发人深思,诱人想象,引发读者从中得到参与创造的满足,从而获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家苏芩说:“一个会布局的人,永远不会把人生塞得太满。凡事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人生有留白,方能圆满自在。音乐作品的留白,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文学作品的留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遐想;文学创作之使命,是多重的,其中引导读者,体味生活,体验人生,可能是其重大使命 之一。是让我们在表现生活时候,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给其一席之地。让他们参与创作,这样,人们在二次创作中,得到精神的释放与满足。有智慧的人,躬身做事,尽力而为,但求无愧于心,却不会求全责备,把自己和他人逼入死胡同。做人做事留有余地,生活才会张弛有度。作者的评论匠心独具,四章十七法,珠围翠绕,环环相扣,美不胜收。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