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古村遗韵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素有江南望郡之称,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为吉安,沿用至今。从2003年始,原国家建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至2012年,吉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5个,分别是:青原区文陂乡渼陂村、陂下村、富田镇、吉水县金滩镇燕坊村、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3个,特色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2个……
一个古村,既是一枚留存古朴民风和宗族脉络的印章,也是一个记录村风良俗和建筑元素的标本。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吉安,这样的村落有很多个,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灿若星辰。
触摸古镇古村,一一翻阅,仔细品味,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幢幢老宅,一条条古街,一座座戏台,不仅是一道文化遗存的防线,是一面鲜活的时光表情,也是民俗民情的生动符号。
一、 名村芳韵光耀庐陵
渼陂
渼陂全村大多姓梁,家谱记载,渼陂的渊源地在陕西夏阳,开基祖梁从坤生于北宋宣和己亥年(1119年),至今860多年,在渼陂已传34代。
远望渼陂古村,西南是秀丽的紫瑶山,东面是巍峨的芗城山,富水河金腰带一般,紧紧环抱村子。
村内古树参天,尤以樟树为最多,在渼陂人心中,樟树被视为“风水树”,“龙脉树”。渼陂人给古樟取了好听的名字,树根紧紧相连叫“连理樟”,保佑村民夫妻恩爱,人丁兴旺。有一棵大树,遭雷劈成两半,其中一半像榕树,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神奇而有灵气,村民叫它“卧龙樟”。樟树,就像古村的老祖母,感知着岁月的沧桑。
“渼陂”两字,都含有“水”之意,明朝初年,村里人开始改造开发渼水,在村前山坡下筑坝,抬高水位,把活水引进村。低洼处形成塘。渼陂大小水塘有二十八口,对应上天二十八星宿。村因塘而添韵,塘因村而添逸。
渼陂的永慕堂高大雄伟,成为村里的地标建筑和威严的象征。门廊上悬置如意斗拱托起的飞檐翘角牌楼,嵌“翰林第”红底金字巨匾。祠堂砖雕、木雕、石雕美轮美奂,彰显梁氏先人的富足与霸气。祠内有红石柱34根,红石柱上刻有20幅对联,都是嵌字联,上联嵌“永”,下联嵌“慕”,意为子子孙孙,永远仰慕祖先的德行。
永慕堂前,有一个方形的风水塘,也是村子的命脉,四周用青砖砌就,光滑结实,设有流水口与周围的水塘相通,谓之源头活水,水流云在。塘边垂柳依依,每年的下元宵,舞龙弄狮的队伍长龙似地走过,其倒影成趣,气派十足。
站在山包上眺望,从村东到村西北,整个村子沿富水河铺展着。江西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刘华先生这样比喻渼陂古村的:一个被刻刀雕琢的村庄,一个被墨彩浸润的村庄,一个被文字镇守的村庄。行走在古村,感觉不知今夕何夕,有点像“穿越时空”。把“庐陵文化第一村”的匾额奖赏给渼陂,不为过,因为它有这个资格。
渼陂古村主体区域约一平方公里,据2005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报告所记载,村里有明清建筑367栋。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扁砖到栋的“清水墙”,蓝灰勾线,清清爽爽。村内保留着古祠堂,书院、义仓、神庙阁坊等。族人以“孝廉忠义”自律,在建筑风格上,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
古村最典型的布局是村街合一。临街的店面招牌斑驳依旧,古韵悠悠,微雨初霁,撑一个油纸伞,徜徉在古街上,那有些年头的布幌子、油亮的卵石路、飞檐翘角马头墙的老屋、雕花的窗棂和挺拔的红石门柱。
渼陂人以“晴天耕作雨天读书”为理想的生活。永慕堂里有“教授”的匾额,是因为曾经出了“江州教授”和“太常博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最能体现渼陂人的文采气度。
清澈的富水河,滋养出渼陂古村的温润和沉静,“一溪云水幻成诗”,渼陂,于自然朴素中,透着淡淡的书卷味。漫步“庐陵文化第一村”,心头的欢喜,总想说给外人听。
钓源
吉安市西行二十公里,至兴桥镇北行,有一古樟参天,青砖灰瓦若隐若现,妇幼皆怡然自乐的宝地,这里土深脉厚,古风存焉,建村近千年,谓之钓源。
对一个地方的喜爱,来自它的村名。“钓”和“源”,诗意十足!念着念着,就像看到了一幅清艳而温婉的画。再推开名字的门帘,看到画里的人,画里的物,画里的气息,有一种经年的美感。
钓源的老祖先真睿智,其一:村子有意营造桃花源的意境,避开了世间的喧嚣;其二、植树、挖塘、凿井、架廊桥,与自然求平衡;其三,从钓源大门口的左侧,绕钓源走一圈,再看钓源,就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元宝里。
钓源古村在选址和建筑格局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风水原则。环绕的山岭名长安,呈S型从东往西伸展,酷似阴阳太极图案。在形似半圆的两个弯环里,各有一个自然村,东边叫渭溪,西为庄山,其实,不看门牌,外人是区分不出来哪里是“庄山”,哪里是“渭溪”的。两村同宗同族,都是与欧阳修同宗的欧阳氏后裔,距今一千多年。30多对旗杆石,8座祠堂,长长的照壁,精美的石雕、木雕和彩绘,无不向人展示“江南民居博览园”的霸气。
钓源现有民居170多栋,8座祠庙,大多为明、清建筑。有200户800余人住在钓源。听一位正在劈柴的老人讲,原先,钓源村有居民1500户,人口过万人,街道有两公里长,不仅有店铺、客栈,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在当地有“小南京”之称。
忠节第前的两株柏树,透着岁月的沧桑,伟岸高耸,像两个威风凛凛的武士,在守卫这个桃花源似的小村。村中有大小水塘七个,组成“七星伴月”,长安岭上,树木繁茂,在这里,与燕子说话,和炊烟絮语,来的人,都想把自己素净的时间,无偿地交给小村。
看了钓源的池塘、廊桥,忽然闪过一个念头:钓源人有小资情调,在廊桥上听戏,逗蛐蛐,搓麻绳,纳鞋底,抽旱烟……
赤脚踩在青石板上,有岁月的沉重感和仪式感,钓源民居的门柱、门框,台阶、晒台,也大多使用青石板。一块块规整的青石板,在无言地展示着小村的内涵和古韵,那泛着清正之气的门柱、门框和台阶,意在讲述先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用心。钓源人亦耕亦商,亦官亦商,据史料查证,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江右帮”中,钓源欧阳氏就是其中的一支劲旅。凡事都做到了极致,这是钓源人一直以来延续的品格。
钓源的民居中,墙是“清水墙”,用青砖层层垒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把木炭灰、石灰、沙子和糯米搅拌物,沿着砖缝,用泥工刀勾勒出笔直的线条。“重檐”屋面值得一提,屋顶有两层,第二层有三、四尺高,用木格扇做装饰,晴天,阳光抚身;夜间,可观星星月亮;雨天,临窗听雨品风,滋味非同一般。
“八老爷别墅”是钓源气势恢宏的标志性建筑,占地近两亩的庭院,看了别墅精致的藻井,看了做工考究的楼梯和扶手,完全相信主人日进一斤金元宝的事实。八老爷是钓源首富欧阳国宝的后代,他狂来舞剑,闲去吹箫,能赚会花,是个享乐型的公子哥。
被专家学者称为是“村中村”的组合式住宅群,前有高墙大院,进院门可见一排廊舍,接着是四栋相同规格的房屋,呈“田”字对称坐落,有青石板的巷道相连,关起大门,是一个大家族,关上各自的屋门,又是一个小天地,各家互不干扰,子孝母贤,怡然自得。
在钓源,有“抬头见元宝”一说。老祖宗摒弃了天井潮湿的缺陷,在屋面的正中“开元宝”,一尺八寸深,一尺二寸五分宽,一丈长的大元宝,满眼的“金元宝”,连做梦都会笑出声来。
在钓源,凡冲着路口的房屋,都砌有照壁。庄山村水塘边一处民居前面,立着一堵27米长,高3.6米的照壁,聚财聚气,烘托出宅院的气势。
古人做房屋,比现代人用心,比现代人讲究,在钓源民居中,木雕、石雕和砖雕,让人屏气凝神。门楼,屋檐,房梁,藻井,木槅扇等处,或刻山水人文,或画飞禽走兽,或描梅风竹韵,一件雕刻和彩绘,就是一幅精美的艺术品。钓源,一站近千年,是个敢跟时光叫板的村庄,从里到外透着的“精气神”,让观者不敢轻视和怠慢。
燕坊
赣江西岸,吉水县金滩镇,有一座古村谓之“燕坊”。古村西高东低,背靠后龙山,呈南北向贯穿,村中古樟参天,水塘密布,现有160余户,700多人,有鄢、饶、王、刘、萧、郭、江、邓八姓杂居,因鄢姓人口居多,原名叫“鄢家坊”。
在我国,一般是一姓一村,聚族而居,像燕坊八姓杂居,和谐相处,世代友好,互通婚姻,如此敦厚仁慈,乃大包容也。
燕坊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宋,距今800余年。据收藏在清代光绪二十六年的《重修中本堂族谱序》记载,燕坊村先祖为一世祖荣泰公:“荣泰公来自湖南循州龙潭九典巷,行至吉水,见江山秀丽,水绕山环,是以居之。”先人凭借赣江便利的条件,在四川湖广经商发家后,就修祠堂,造家舍,现存明清建筑160余处,包括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燕坊的古建筑没有官宦之家的大气,但青砖灰瓦的建筑风格中,夹杂着中西合璧的拱门,圆窗等,不拟古,不做作,自成一统,别有韵味。
村中原有的门坊牌楼20余座,有13座保存下来,每座牌坊或自成一体,或与院落相连。均采用红石或青石撑门,两侧有阴刻对联,如“四面有山皆如画,两年无日不看花”、“礼以铭心乐可昭德,智能用事仁足爱心”等,门楣的两侧是雕刻的图案:名贵花草、珍禽异兽,雕刻栩栩如生,门楣上还有层层叠叠的飞檐翘角。俯瞰古村,似一幅水墨画。
最令人称道的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二十栋宅院,造型一样,整齐划一。外有院墙,只有一大门进入,红石门框,屋内有便于采光通风的檐口天眼。
室内的陈设和雕刻十分精美,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等各种题材,一幅雕刻,就是一个鲜活的思想,就是一个雅致的追求,其手法有线刻,有浮雕,有镂空雕,从精美的雕刻中领略庐陵古村的精华和灵魂,妙哉。
燕坊村王氏宗祠前有一照壁,长22米,高9米,堪称“江南第一照壁”。一门楣上题有“水木清华”,与北京清华园的“水木清华”字体大小一模一样,彼此有什么关联,不得而知。看来,燕坊古村一定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
陂下村
陂下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古村依富水河而建,有“水陂之下”的含义。村头一片古樟林,苍劲的古樟,盘龙虬枝向蓝天舒展着葱郁的枝叶。合欢古樟要11人才能合抱。古樟上面长着黄色的树叶,被葱郁的樟树叶包围着,再仔细分辨,是一棵粗大的凉伞树,很是奇特。古樟是古村的历史见证人,是古村的活化石。
北宋末年,胡氏先祖胡晃公从下游的新圩甲村溯水而上,在此肇基立业,已有近千年历史。胡晃是进士及第,官至宋王府参军,为狄青军事幕僚,他文武双全,韬略过人,有“血溅战场点梅花”的气魄,因打了胜仗,仁宗皇帝犒劳三军,论功行赏,尤其为胡晃御笔赐匾,并恩赐銮驾一套,共24对48件,分别有龙头、富贵手、笙筲、喇叭、笛等乐器和各种各样的兵器。今天,似乎还能听到千年銮驾激扬的呐喊声。
“敦仁堂”是胡氏的总祠,面积近3000平方米,长98米,宽29米,分上中下三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近五百年。“敦仁堂”的红石门柱,上面镌刻着一副副对仗工整的楹联。“敦仁堂”三个字是江西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绎的墨宝。据传这三个字,是刘绎用脚上的草鞋沾上墨汁写成的。原来,刘绎还没有发迹之前,是个卖猪崽的小生意人。有一天,众秀才在祠堂比试书法,谁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后来,他趁人不注意,脱下草鞋写下“敦仁堂”三个字,刚劲有力,无人能比,从此名声大振。
古村的宗祠,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每个宗祠那高高的门楼上,两边都是雕刻精美的麒麟,中间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孩童,其模样有点像传说中的哪吒,据说是文曲星。陂下村现在有四百来户,1800多人,90%以上姓胡,原有祠堂36座,现存26座。
陂下古村的建筑格局独特,整个村子有朝天门,延福门,迎龙门和龙川阁四个大门围成大封闭圈,既能防御外寇,又能整合为一。每条巷口设有小门,巷道都是封闭式的,形成“大封闭圈”内套“小封闭圈”的格局,也是易守难攻的防御设施体系。村中有一仅百余米的“扁担街”,始建于道光甲午年,染坊、药铺、粮食杂货等店铺俱全,相当于今天的“商业步行街”。走进陂下古村,就像走进一处迷宫,转几个圈也很难找到来时的路。
富田镇
富田镇位于青原区富水河上游,距吉安城区50公里,因天马山下地沃田丰而得名,由王家、文家、匡家三大宗族和墟街组成。王家祖先唐末就来此,故名古城王家。富田流传最广的俗语是:匡家有个匡娘娘,王家有个大祠堂,文家出了个文天祥。
黛瓦朱门的王家大祠堂诚敬堂,始建于明朝中期,长82米,宽44米,总面积3646平方米,由门廊、前厅、大院、两组厢房、正厅等组成。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顶层为四角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整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全是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正厅的两根木柱,两人难以合抱,介绍介绍,此杉树柱子,是从湖北神农架运过来的。祠堂前后各两个天井,与中间一个大天井,共同组成两个“品”字,意在要子孙后代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入则静谧,出则繁华,富田王家有“千亩良田,万亩宝山”的美誉,杉、樟、松、竹等珍稀树种远销华夏,富甲一方。
庐陵人骨子里有很强的宗族观念,宗祠以姓氏派系而分,各姓有各姓的祠堂,富田也不例外,诚敬堂的占地面积,其恢弘的气势,在全国都名列前茅,一座祠,就如同一座城堡,深不可测,耐人品味。
聆听着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舒漫素心;在桂花树下种着日月星辰。古村面前,观者的心,早已融入了浓浓古意。
二、风水福地择居而安
何谓风水?古人云:藏风、聚气、得水也,风水以得水为先。
庐陵古村在选址上,多讲究依山傍水,藏住风、蓄住气,避开袭人的寒冷刚燥之风,蓄住温暖宜人之阳气。古村有幽幽绿水环抱,就是所谓的“负阴抱阳”。
“水抱山环必有气”,物宝天华,人杰地灵,地灵了,子孙才会有人杰,才会有物宝。在选择村址时,一般按“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的方法来选择家园厚土。
庐陵人把樟树视为“风水树”,有“无樟不成村”一说。在所游历的古村中,看一个古村的气场和年龄,有村里的大樟树作证。
比如渼陂古村,紫瑶山左峙,芗城侧横,渼水南来,王江北绕,村后富水河环抱,村中28口池塘滋养着龙脉,“鱼衔花影去,风送竹响来”。 “枕山、环水、面屏”,人养风水,风水养人。好山好水行好运,此乃佳地也。
古村里房屋密集,巷道纵横,如何破解和转移凶气,让房屋变成吉宅,渼陂人非常讲究风水,花了功夫和心血,冲着巷子和小路的,或将大门和院门偏转一定的角度,或建有照壁,或在门楣上、窗台框上雕刻或手绘八卦图案,择吉避凶,祈福平安。
再看富田村王家祠堂诚敬堂,前面场地宽阔,“魁”字照壁呈“人”字形。祠堂座东朝西,呈“丁”字形,与“人”字形照壁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照壁外是水塘,得水得财,福气绵长。
诚敬堂的后厅,有一圆形的砖砌门,呼为“太阳门”,原来,诚敬堂后面的山叫“月光台”,太阳门对应日月台,则日月同辉,阴阳调和,方能平衡和谐。
再如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安福县塘边村,既不靠山也不临河,地处一丘陵盆地。居中四顾,村庄呈一个圆形,似一明珠,则有“乌云罩珠”之势 。塘边祖先对村庄的选址、定位、规划、布局是颇费心思的,《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亲和自然的价值观、审美观,同时也浸润着“耕读固本,家商发家”的家商文化底蕴。 10多口大水塘连接成片,供饮水、洗涤、灌溉之用,细柳拂水处,天光云影间,“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树影到窗前”,塘边,美景如画。
村中保存最好的建筑是文明坊,其“群落”石柱有一对联写到:“池临户处观鱼变,柏绕堤前引凤飞”,雅趣十足。塘边人多在外经商,他们相信“商家大门不朝南”的戒训,不管是单幢民居还是“群落”民居,大门的朝向是多方位的,有民居故意把大门开得偏斜,或用屏墙,照壁挡着,都是为避开正南方向。
那么,如何利用风水呢?塘边人在村东和村西建有土堤和石堤,扼守两端,把守“龙脉风水”。
泰和蜀口古村是闻名江南的庐陵八大文化古村之一,底蕴厚重,民风淳朴。整个古村盘踞在面积12.85平方公里的小洲上,也是蜀水和赣江的汇合处,水使人仁山使贵,山主人丁水主财,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古迹众多。
正应了名门育人杰之语,蜀口村一门先后竟出过进士21位,是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吉水县桑园古村位于赣江边,现存的明清建筑80余栋,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巷道宽窄一致,房舍朝西南,避开水势,整个村落外有护村墙、护村河环抱,只留一前一后两道门进出村庄,既能防御外敌的侵犯,又能聚财纳气。在容易出现晦气的十字路口或三叉路口,用“泰山石敢当”来避邪消灾。
永丰县金溪古村三面环山,北山如蛟龙出水,东山似龙虎争斗,南山怪石嶙峋,均由石灰石组成,形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岩溶洞穴有10多处,相传“八仙”云游四海,曾在此处相会,全村最大的房屋,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建有一个与古宅平行的风水墙,长30米,高3米,上面青藤缠绕,古意悠悠。
庐陵古村里,一个村有一个村的讲究和道道,大都有所谓的“风水山”、栽种“风水树”,设置几把“锁”、几把“伞”,或雕刻“太极八卦图”来调和风水,震慑邪魅,化解煞气,以求心灵的慰藉。
三、建筑特色独具魅力
庐陵古村的民居建筑以青砖灰瓦、十二垛子的马头墙、条石门、天井等为特色,祠堂、书院、庙宇和公共设施也大多如此,在吸收徽派的建筑风格上,又有所改进,自成一派。
庐陵民居的墙面多为“清水墙”,用“蓝灰勾线”的方法,青砖平放为“眠砖”,侧竖垒砌为“斗砖”。垒墙,或“眠砖到栋”,或“一斗一眠”,据说,后者比前者要节省三分之一的砖料。在吉安县安塘等古村,为了节省,有的外面用青砖,里面用土砖,所谓“里生外熟”的模式。一样能遮风挡雨,老宅照样一站就是近百年。
商儒并重,耕读传家,让渼陂人的骨子里透着文人雅士的韵味,“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他们不惜重金,在门楣、门柱等处,把祖德、家训等以对联的形式雕刻粉绘,既能教化后人,又可装点门庭,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游览古村,古朴中有雅致,听风吟,观雨滴,倦意淡赏渼陂景,妙手偶得真乐趣。
说起庐陵民居,总会这样形容:“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 “十年有梦得还家”,在渼陂、钓源、燕坊、塘边、唐贤坊、卢家洲、陂下、富田等庐陵名村中,两边墙顶前后各三垛马头墙的建筑随处可见,祠堂更是如此,每一进均如此。侧面观之,蓝天下,树影中,其恢弘的气势,既是一种奢华,也是“江南望郡”贵族身份的最好表现。
民居里的天井是充满诗意的名字,男人外出经商打拼,留下妇孺幼子,为了安全,房子大多是封闭式的,要解决采光、通风、排水等问题,惟有天井,上通天,下接地,“四水归明堂”,聚千财纳百福。天井的排水口多用铜钱图案,寓意财源滚滚,养一些乌龟来疏通水道。一些大家族,会建起“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的豪宅。关起门,就是一大家,雨天不湿绣花鞋,晴天有艳阳暖身,夜里卧榻之上,还可赏月观星,快哉!
在青原区富田王家民居中,还出现了高位采光的“天窗”,这是民居的革新,也是人的智慧。
一般来说,有千年的古樟,千年的池塘、千年的宗祠和庙宇,但没有千年的建筑,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代人发财了,就要做新房屋,就要“长江后浪推前浪”,要比祖辈的居所更阔气。
永丰县陶唐金溪古村距今一千四百多年,整个布局以金溪为经纬,分两相四仪式构筑。现存明清建筑20余栋,祠堂3座,书院4座,民居依水而建,村庄如一个撑开的手掌。俯瞰古村,清一色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鳞次栉比,袅袅炊烟时散时聚,古村民风淳朴,书香濡润,恬然静谧,如陶渊明笔下“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迷人景象。
庐陵人阔绰了喜做屋。造连栋大屋是庐陵民居的又一大特色,在吉安县大冲乡鹤江村,王氏建有四栋屋;在泰和县桥头镇渡口村剡溪一民居有八栋屋,建成耗时近20年,号称“江南第一家”;在吉州区樟山乡文石古村,李彩章建有三排整齐的房屋,每排三栋,人称“九栋屋”,院落总面积万余平方米,九栋房子大小均144平方米。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采用江南硬山式屋顶的建筑风格,院子有前门、腰门和后门,气度不凡。
在吉安县浬田乡下浬田村,有14栋屋群宅,倒塌一栋,现存13栋,系本村富商刘范成一人所建。这13栋大屋,既保留了传统庐陵民居的特色,又加进了西方建筑的诸多元素,更加美观、实用、舒适。两屋之间的巷道笔直,外墙为清一色磨青扁砖到栋山石结构,杉木大门外包白铁皮,铁皮门凿有几何图案。
刘范成是做何种生意发家的,不得而知。从他所建的房屋结构看,他一定是见过大世面的乡野高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汇聚一处,一中一西,一土一洋,一个屋檐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耐人寻味。从建筑的手法来看,房屋的门宙洞口,回廊台柱,在始建时期,受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尊古而不泥古,承西而不拘西”,13幢大屋特有的看点,更是让人回味。马头墙上,屋檐下有石灰雕塑的莲花、牡丹、蝙蝠和麒麟等,文革时期,有的地方怕被破坏,用黄泥巴粉饰遮盖。明代以来,该村人文鼎盛,有进士6名,仕官不辍。除一幢民居座西北向东南以外,其他十二幢都是座东向西。
在峡江水边镇何君村委会老居村,出现了16栋联体民居,每栋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每栋民居为一厅四间,八柱落地,四角板垛,俯瞰如一幅巨型墨宝;在吉水燕坊,有20栋宅院;安福洲湖镇塘边,刘氏先祖在村中建起了24栋屋,多是建造者的后裔和近亲;在吉州区曲濑腊堂村,一个叫秉彝的富商,建起了25栋屋;在遂川县大汾,有洛阳大屋,一排五栋,歇山式重檐建筑。井冈山龙市镇的龙江书院,是湘赣边客家的最高学府,书院主体建筑为井联式砖木结构,歇山顶,整个书院共有11个天井,7个厅堂,房屋百余间,在偏僻山区,建起这样一栋弘大的书院实属不易。从另一方面,也诠释了山里人对文化的敬重与期冀。
四、精美雕绘装饰门庭
庐陵民居在建筑上,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闻名。木雕、石雕、砖雕、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手笔,也有玲珑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
庐陵民居,已不单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附着在其上的精美雕刻和彩绘,则是锦上添花。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山水园林、百鸟朝凤、仙鹤祥云、花果禽兽、钟鼎彝鼓等,都是雕绘的题材。雕绘,寄托的是一份美好的愿望,也是慰藉心灵的小版图,手法有线刻、浮雕、镏金雕花,彩绘贴画,窗户以石窗为主,形状千姿百态,有的窗格嵌以“福”、“禄”、“财”、“喜”、“寿”等字形,真是“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从民居的装饰,就可以看出主人不俗的品味和奢华的程度。
在庐陵多处民居的屋顶两边,大门廊厅的柱子上方,可以看到雕刻精美的鳌鱼,其形状惟妙惟肖,有“独占鳌头”之寓意。
青原区渼陂古村求志堂天花板上,两个藻井中,各有巨型彩绘,一幅叫“百老图”,一幅叫“百少图”。人物形象丰满而喜庆,当锣鼓响起,当冒着热气的红曲肉端上方桌时,慈祥的老人,活波的孩童,好像在与座上的宾客交谈言欢,一派吉庆祥和。
在遂川县草林镇悠湖村一黄氏民居中,藏有200多幅古代彩绘,据考证,此批彩绘为清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所作,保存到现在已经200余年,实属罕见。
在吉安县社边村,泛着油光的通花隔扇,花鸟虫鱼,镂空雕刻,朱栏画栋,富丽堂皇,木雕祭桌,兽首柱脚,古拙凝重。一黄姓人家祖传的“百蝶图”彩绘,蝴蝶似乎翩翩欲飞,叹为观止。
卢家洲古村卢氏宗祠占地一亩,大门前方的斗拱屋顶下,书写着“科第徵贡”四字横匾,祠堂用汉白玉作柱础,门框、门槛,台阶也用汉白玉所做,其大门汉白玉的门楣上雕有传说中的八仙和太白金星像,雕刻小巧精细的各类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玉石浮雕图案之精美,寓意之深刻,让人叹为观止。大门下面的汉白玉门槛和门蹲上,雕有龙、蝙蝠、麒麟和喜鹊等祈福消灾的吉祥动物,门槛正中雕有“钱斗”,寓希冀进出祠堂的人都能日进斗金。在正厅中间的一级阶基,由一块用5米长,宽0.48米,厚0.30米的汉白玉铺就,比北京故宫最长的汉白玉石还长1米多,真是赛过帝王家,据传,台基下面雕有一条龙,有“龙脉永存”之意,一个古村,其独特的细节,耐人寻味。
一生在世,半生在床,庐陵人在床上做足了功夫。大床上多雕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图案,床的四壁有栏板,可以开启和关闭。先人对床独具情结,大户人家更是不惜财力、人力和物力,讲究的婚床又称“千工床”,不仅是主人休息地方,也是传宗接代的神秘“舞台”,其奢华的做工,为“洞房花烛夜”,增添了气韵和情调。此外,还有“老爷床”、“女儿床”、“公子床”、“拔步床”等,一张床,不再只供睡眠,而是精神的豪宅,灵魂的归宿。
以楹联做装饰居所和祠堂,是庐陵建筑风格的又一特色,也是千年文化传统积淀的最好表现,显示出主人的雅致和品位,有的民居,厅堂高阔,两边的木格栅上,上下各有固定字画的长横档。庐陵历代状元有16名,占全省近三分之一。历代进士3000多人。“隔河两宰相”、“一门六进士”、“百步两尚书”、“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的描述,“文章行天下,笔墨度春秋”,富足了,就做新房,富足了,就饱读诗书。读书,可以获取功名,可以出人头地,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人才辈出,毛家的家训是:“以诗书训子孙,令世世不乏读书种”,至今传为佳话。
安福县泰山乡楼下彭氏宗祠有一楹联:“兄弟同魁第,公孙进士家”;吉安县梅塘醪村戴氏宗祠敦本堂有一嵌字楹联:“敦厚处世,忍一点心平气和圣人道德,本分办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君子高风”,既张扬了先人的功德,又教化后人,文美意深,耐人寻味。
一座古民居,就是一处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它是美学、哲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的结晶,是老祖宗留给后代的物态载体,这不可复制的财富,只能传承,不能毁坏。
五、村风良俗敦厚绵长
国有国风,军有军风,村有村风,村风正则民风淳朴。村风良俗,不是一日之功既能实现,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每一个“醇、谨、厚、诚”的人,都是古村的纪念碑。人人,家家,代代,呵护着村风良俗。吉州区樟山文石李氏族规,刻在一块长160厘米、宽81厘米、厚2厘米的木制匾额内,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文石村李氏族人制订。通篇族规用楷书刻成,虽历经130余年,族规匾额字迹清晰可辨。族规共20条,内容涉及贡赋、伦纪、风化、文教、职业、祭祀等多个方面,告知族人什么是应该倡导和遵从的,什么是应该反对和禁止的,对族人遵从族规,该受什么褒奖,违反族规该受什么惩罚,都规定得十分清楚明确。尤其是族规中的一些内容如:“赌博、洋烟最有害人,损精败神,倾家荡产,上累父母,下累妻子,必须人人痛戒,远避为上;本族有应试者,为一族之光,每覆一场,奖钱二百文等”,至今仍意义非凡。
渼陂村在正月十三,凡是哪家当年添丁的,不论生男生女,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母亲乐呵呵地抱着当年出生的娇娃,彩灯闪闪,十分隆重。
钓源古村有元宵节游龙、吹唢呐、敲铜锣等习俗,小伙穿上红袍马褂,系上黄色头巾,乐意把庄严隆重的仪式延续下去。妇人们使出看家本事,蒸米酒,滚汤圆,炸年糕,晒腌菜等,腊月撒盐,屋檐飘香,酒香、饭香、腊味香,让人不忍离去。
渼陂、陂下和富田等地,有二月初一过下元宵的习俗。彩擎、彩灯、河蚌舞、舞狮、舞龙等,原汁原味的民间演出,祈福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元宵节期间,庄户人会酿米酒、做福饼、蒸艾叶米果,炸油果子,款待亲朋好友,取“团团圆圆,长长久久”之意。家家摆上十几桌,谁家的客人多,谁家的脸面有光。喝着醇香的糯米酒,吃着大块的红曲肉,猜拳行令,好不热闹。
端午节,庐陵人延续着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的习俗:即粽子、蒜子、鸡子(蛋)、口子(蕌头)、包子,这一天,早点铺的包子最抢手。
建房是一生的大事,“上梁”又是建房中的大事。燃放鞭炮,杀雄鸡、上供等祭祀项目一样不能少。拜梁时也唱祝赞文:“一杯酒,敬梁首,二杯酒,敬梁腰,三杯酒,敬梁尾”。“油多不坏菜”,吉祥话,祝福话,多多益善,一家上梁,亲戚朋友都赶来道喜帮忙。
村中人丁的关系,是以宗族结构形成血缘关系远近而区分的,支与支,房与房、家与家等亲疏厚薄分明。同族不可通婚,宗族婚丧活动,同一房的都会来帮忙。家族有宗祠,有家谱,排行论辈分,喝一口井里的水,村中,孙辈比爷爷辈大几十岁的也不少见。
庐陵风俗中,老人去世,满堂落白,抬棺材的人称为“八仙”,八仙要坐上席,事毕,每人都会得到一大块猪肉和几斤福饼。过去墓穴用的砖,都是特制的大块墓砖,上面刻有逝者的名字、村庄的名字、去世的时间、子女的姓名,埋葬的地点等,神秘、庄严而隆重的丧葬礼俗,延续至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个古村能在时光里“活”下来,必须以人间的烟火作为底色,天时地利人和。岁月如梭,年华易老,古村遗韵,需世代传承之。
【编者按】一个古村,既是一枚留存古朴民风和宗族脉络的印章,也是一个记录村风良俗和建筑元素的标本。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吉安,这样的村落有很多个,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灿若星辰。触摸古镇古村,一一翻阅,仔细品味,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幢幢老宅,一条条古街,一座座戏台,不仅是一道文化遗存的防线,是一面鲜活的时光表情,也是民俗民情的生动符号。读着作者的文字,仿佛我们看到了“一个被刻刀雕琢的村庄,一个被墨彩浸润的村庄,一个被文字镇守的村庄。”,作者的文字,很有立体感,给人既在画外,又在画中之感,古村既具古色古香之韵味,更具灵气仙境之秀美。构思用句十分讲究,散聚结合恰到好处。推荐阅读!编辑:天山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