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我与《黑龙江日报》的不了情

作者: 山石翁 点击:1450 发表:2022-01-08 11:30:45 闪星:2

  我虽然没在《黑龙江日报》工作过一天,但是却与《黑龙江日报》有四十多年的不了情,总觉得自己是一名不在编的黑龙江日报社的人。我能从乡村闯进省城,从业余通讯员成长为新闻干部,从临时工(打工仔)成长为正处级公务员,是好政策给了我机遇。是好领导、好老师、好同志给了我帮助,其中最大的领导、老师就是黑龙江日报,是黑龙江日报为我搭起了进步的阶梯。

  记不清自己走上社会后,认识了多少老师,听过多少讲课。但我记得,听课最多的单位、认识最多的老师在黑龙江日报。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甚至司机、门卫。与我相识的有几茬人,数以百计;记不清自己发表过多少文章,有多少文章获奖。但我记得,最早见报的文章、最早的获奖作品都发表在《黑龙江日报》;记不清有多少人给过自己帮助。但我记得,对自己帮助的人最多、时间最长的是黑龙江日报,从走出校门,到退休以后,长达40多年……

  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在黑龙江日报公开发表的情景,虽然已过去许多年,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bmp

  1973 年末,我在农村生产大队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村长),看到《黑龙江日报》(农村版)开展“工往哪里投,钱往哪里花”的讨论,就写了“要抓住方向道路问题”的短文寄去了。没想到,半个月后,这篇文章居然在《黑龙江日报》(农村版)二版头题刊发了。我既感到欣慰、自豪,更增强了写稿的信心。

  现在回头看看,我的那篇文笔粗糙、带有时代烙印的文章,实在是幼稚可笑。然而,正是那篇见报的文章,点燃了我写作的希望之火,成为激励我前进的动力。以后的岁月里,尽管工作发生了多次变化,我在《黑龙江日报》编辑等老师的帮助下,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稿件发表的数量多了,份量也重了。

  1982年,黑龙江省生猪生产大幅度滑坡,肉食供应紧张。我针对这一问题,在当地进行调查,探讨造成滑坡的原因。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寄给了《黑龙江日报》。报社在《内部参考》上发表了我的信,时任省委书记杨易辰同志看过后,亲笔批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省政府有关部门很快调整了养猪政策。省报编辑林茂森还为此事,给我写来鼓励的信。

  1984年9月,延寿县委宣传部招聘我为新闻干事,我与《黑龙江日报》联系更多了。我经常陪同记者采访,还有机会到报社开会、学习,与编辑有了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曾记得我每次到报社送稿,当时的编辑蒋典昌、李奇福等老师都会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为我看稿、改稿……两年后,我与省报记者姚一走村入户,采访了10多户农民和下乡包队干部,合写的消息《延寿八百干部下乡住农家吃派饭》,还被评为黑龙江省年度好新闻一等奖。

  我把自己当成不在编的黑龙江报人,认真完成《黑龙江日报》交办的各项工作。一次,我在青川乡北安村采访时发现,村里给完成征购粮任务的本村300多农户,每户奖励订阅一份《黑龙江农村报》。我在全县推广这个经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当年,就有10多个村效仿这一做法,全县增加《黑龙江农村报》发行量4000多份。

  1992年,我被调到松花江地委宣传部任新闻科长,担负着全区的新闻报道及报刊发行等多项工作。同在哈尔滨市,与《黑龙江日报》工作联系就更方便了。我成了《黑龙江日报》的常客。地区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时,我请报社老师来讲课。报刊发行会议,我请报社同志与我们共同分配、落实任务……有一次,地委主要领导安排我写一篇宣传全区经济成果的新闻。我写好稿件后,找到时任副总编辑的段文彬老师,说明情况,请求帮忙。段老师亲自帮我斧正,及时把这篇发表出来了,我完成了任务,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

  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后,我被安排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主管党报党刊发行工作。当时,哈尔滨市的《黑龙江日报》发行情况不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多次到《黑龙江日报》发行处,与时任处长的张福宽和李柏斯研究办法。通过工作,引起哈市委领导的重视,市里把《黑龙江日报》摆在重要位置,党政齐抓共管。在报刊发行旺季,我还多次与报社领导一道,起早贪黑下基层督办,使《黑龙江日报》在哈尔滨市的发行量连续三年大幅增长。2.bmp

  2008年,哈尔滨市政府加大了对新闻宣传工作的力度,成立了新闻发布处,我受命担任处长。我发现市政府的工作会议及市长例会,只允许本市媒体记者列席,省报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于是,就向有关领导建议:市政府的工作会议及市长例会有很多重要新闻需要宣传,应请《黑龙江日报》记者列席会议。这一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并作为制度写入《市政府的工作会议及市长例会宣传方案》上,为省报记者采访创造了方便条件。

  哈尔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议论风声哈尔滨”专栏,开辟了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新渠道,我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在中央外宣办内部刊物——《对外宣传工作》刊物上发表。我想到,省报也需要这一新闻。于是,及时将这一信息告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分社,分社采写后,在一版头题位置刊发。

  最近,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我保存文章数量最多,文体最全的,大都发表在《黑龙江日报》及其子报《农村报》《生活报》等上,既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作品,还有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我保存获奖证书数量最多,品种最全的,也是《黑龙江日报》。既有优秀通讯员、党报发行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还有全省好新闻、征文奖等文章获奖证书。我保存来信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还是《黑龙江日报》。既有新闻采写、稿件处理等工作信件,还有叙友情、致问候等个人交往的信件。

  2011年10月退休后,我仍然关心、关注《黑龙江日报》。我经常上网看《黑龙江日报》及其《生活报》等子报的电子版,偶尔写点评论,在自己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开始的时候,黑龙江报业集团主办的《老年日报》还聘请我当了特约通讯员。我与黑龙江日报一路前行,续写着不了情的新篇章。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作者与《黑龙江日报》结缘已40余年了。1973年,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后,便与《黑龙江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多次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党报发行先进个人等。回忆录翔实地记录了作者与《黑龙江日报》社间的不了情,结尾表达了将与黑龙江日报一路前行,续写着不了情的新篇章的豪情。感谢赐稿,推荐阅读。编辑:攀登顶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