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借得春色入画来

作者: 梅静 点击:1593 发表:2022-01-06 10:21:52 闪星:5

摘要: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借景则可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让景物更深、更广。在《园冶》的诞生地——扬州,借景手法被匠师们运用得炉火纯青。

在扬州瘦西湖小金山琴室,有一副绝妙楹联:“借得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此联的点睛之处在于一个“借”字,它道出了瘦西湖萃取天下名胜之长、成就自身独佳风景的营造秘笈。

但细读此处的“借”,它其实是一种意象的概念,即瘦西湖借取了杭州西湖的神韵。而在距琴室数百步的湖面上,一个具象的画面向人们诠释了园林之“借”的妙处。

 1984104947.jpg吹亭借景之妙用(周泽华 摄)

这座位于小金山西麓长渚尽头的吹亭,三面临水且各开月洞门。由东向西望去,西面正圆形的洞门里,金色五亭桥如莲花绽放;南面因透视关系而呈竖向椭圆形的洞门里,颀长白塔俏然挺立。远处两景,收入近框,卧立生姿,彩素共存——借景,在这幅画面中成为经典。

珍珠来自蚌母的孕育。建于清代的瘦西湖,是匠师们汲取前人智慧的结晶。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借景手法的运用也早已有之。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就将赣江之景借至眼前,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景象。

至明代,中国造园艺术日趋成熟,出现了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等一批精品杰作。其中,从拙政园的倚虹轩举目西望,相隔千米的北寺塔在树林间露出身影,并倒映池中。朦胧的“远”、塔顶的“高”、倒影的“深”,因“借”而融于一体,点活了整座园子。 

下载.jpg

拙政园之借景(网络图片)

造园为何要借景?古代匠师用作品告诉人们,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借景则可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让景物更深、更广。而将这些心得始付文字的,是明末造园名家计成。曾主持营造晋陵东第园、仪征寤园、怀宁石巢园、扬州影园的他,在其造园著作《园冶》中写道:“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意思是说,造园时凡是目力所及之处,遇到庸俗的场景则屏蔽遮挡,遇到美好的景色则收入园中。

对于“借景”在造园中的作用和具体手法,计成也作了提炼和归纳:“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他认为,借景是造园的关键,不同空间方位的景物、不同时令的特有风光,均可以借为我用。

中国造园理念因《园冶》而升华,并承继。清代以后,名园佳构如繁星闪烁,不断问世。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上的“湖山真意轩”,西向的两侧木柱与上方的横额及花眉、下面的木栏,刚好组成一个完整的画框。每当夕阳西下,满天的落霞与远处的西山、近处的玉泉山,悉数嵌入画框。应时而借、远借、近借,共同构成一幅撼人心魄的图画。

在《园冶》的诞生地——扬州,借景手法更是被匠师们运用得炉火纯青。由清代盐商黄至筠始建的个园内,宣石堆叠的冬山终年白色皑皑。但与之相邻的西墙上,两个圆形的漏窗将春山的修篁石笋引入眼前,给人以冬去春来、画卷连绵之感,堪称借景的化境之作。

b46d3cd5ae594c21ba660469a6616792_th.jpeg

个园冬山(网络图片)

时至今日,富甲天下的盐商虽已远去,但血脉里流淌着造园情结的扬州人,依然在城市里见缝插针,营造着让心灵诗意栖居的园林。他们珍惜寸土寸金的空间,将借景手法运用到每一个可能的角落。

位于东关街个园与逸圃之间的叠秀山房,原本是一片杂乱民房,主人改造时,见东墙外即为个园的葱郁树林,便沿墙叠起一座4米多高的湖石假山。伫于山前,林海松涛仿佛扑面而来。沿西墙而建的四角亭,取西邻逸圃花厅之山墙为背景,青色的峭拔亭脊居于白色的弧形山墙中央。圆与尖、白与黛,互为对比而又和谐相融。

_MG_6571.JPG

叠秀山房(梅静 摄)

藏于丁家湾深处的逸庐,东邻为清代周馥故宅小盘谷。主人在园子东南角的小楼上,伸出一个爬满紫藤的露台,又开一扇海棠形的花窗。扶栏或凭窗而眺,小盘谷烟波似的青瓦屋顶、工笔画般的参差马头墙,尽收眼底。

古城小园深如许,借得春色入画来。扬州园,春归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本文对借景这一园林造景传统手法在古今园林师实践、理论及其内容、手法、创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亭台轩榭、雕廊画柱、青山碧水、春意盎然……如身入其境,妙处难言,令人心旷神怡。推荐阅读。编辑:初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