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加入书架

正位

作者: 笨丫 点击:837 发表:2021-12-29 07:31:21 闪星:2

摘要: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谁都不肯落下半步。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又似乎都变了。

自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后,许多有志之士立即响应,与时俱进地宣讲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激励着许多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企业家不惜重金,欣然地带领自己的团队踊跃地投入到火热的中国梦中。无论是哪个行业,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谁都不肯落下半步。

众所周知,中国有两个半圣人。要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我们不能没有圣人的临场助威。孔老夫子和阳明先生还好说,斥巨资塑两个圣像也就罢了。可这半个圣人的曾国藩老先生可怎么办啊?塑个上半身坐像?和两位站着的三不朽一起,画风似乎也不对。总不能塑个半拉的站像来标识吧?还是让曾老活在我们心中吧!有人建议。

圣人请来如何安放也是个问题。还好,大公司最不乏的就是各种人才——据说某人是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这不,她从大门口的楼梯拾级而上到二楼的平台,又绕着女儿墙走了一圈,然后若有所似地在对着楼梯口的前檐下,门的东侧画了一个圆,并郑重地写下了“阳明子”。

“那孔夫子站哪里啊?”有人着急地问。

“门西侧那么大的地方,他随便站。如果非要讲究对称美的话,以大门为中轴,向西数五块地砖即可。”专家胸有成竹不紧不慢地回答。

“那为什么将阳明先生放这里啊,老师?”有人不解地问。

“你每天上班碰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阳明先生,他总是提着灯为你指引方向,同时又持着杖,时时鞭策着你前进。把先生安放这里有错吗?”专家环顾众人。

“请问老师是先有孔夫子还是先有王阳明?”不知哪个大头在挑衅。

“历史都学哪儿去了?肯定先有孔夫子了呀!”老师耐心地回答着。

“既然是先有孔夫子,那么请问老师,东为尊还是西为尊啊?”那个大头还在不依不挠。

“我只知道阳明先生站在这里每天能加持你天天向上,这就足够了!”专家的声调提高了八度。

“可孔夫子是万世师表呢!谁人不知?阳明先生理应也是拜过孔子的。难不成我每天拜过阳明先生再去拜孔子?”那个大头不卑不亢地争辩。

“你爱拜谁是谁,那是你的自由!”专家有些生气。

有人拉走了那个大头,有人无奈地为孔爷爷确定了位置,有人陪着专家去了饭店。平台上静了下来。廊桥边的小竹林里一丝风都没有,偶尔会有飞过的燕子闷得留下一两声。

专家把身着红布的两位圣人从大卡车上请下来,由13个精壮劳力一个一个抬了上去。阳明先生是先入座的,孔老夫子也对上了自己的号。

从此有人犯愁了:究竟是先拜阳明啊还是先拜孔子?每天要给两位圣人擦拭,是先从阳明开始啊还是先从孔子?理论上讲每个人都认为应是先从孔子开始,但要越过近旁的阳明似乎又不太对!算了,还是一切都从阳明开始吧!更何况专家指示每天的晨读都要对着阳明先生,而且还要鞠仨躬呢!虽然有人觉得不对劲,但又不好说什么。即是说了,又能怎样呢?据说那个年年先进的大头已经被辞职了。

公司上下每天都在早读《传习录》,并且都收获颇丰。分享时都说自己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父母孩子)学习后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感悟也是催人泪下。很多人还连带亲戚朋友和自己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进步。那阵子,评优加薪都是看学习。据说几个特别优秀的,职位是坐着火箭上升。

再大的风,总不过是刮一阵就停。

领导调换了,迎来了一位根正苗红的共产党员专家。

从此,每天的学习内容变成了红色经典。除了读书,还推荐看红色主题的电影电视。开发了红色学习平台,组织党史在线竞答等。

工作还是原来的工作,只是每天的时间似乎都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回家的点,很多人还在快乐地加班。

适逢建党100年,领导决定开展党史系列活动。那天老总在单位门外的平台上丈量了许久,最后请来了12个肌肉男,和他一起将孔老夫子和阳明先生分别请到了平台西面的两个亭子下。这样,人上到平台一转脸便正对着孔老夫子,而阳明先生则在孔老夫子南侧的不远处,正对着他的君子亭。如此一来,两位圣人不但避免了日晒雨淋,还拉开了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500年的距离。无论怎么看,大家都觉得顺眼了。即便要擦拭,也会自然地先从孔老夫子开始,心理上不再纠结于自己是否犯了大不敬的错。

平台还是那个平台,公司还是那个公司,人也还是那帮人。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又似乎都变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在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今天,国人要有文化自信。自信的前提是对自己文化必须有清晰的认知,也就是能够达及自己文化的本质。文化必须在人的生命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上起到滋养作用,同时,在对社会伦理的构建起到奠基和养护作用,并在社会全面发展中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对自身文化本质的认知是对自身文化源头的认知,源头保证了一种文化的纯粹性和根本性,而要进入源头首先得对当下所处文化境遇进行厘清,这种厘清是对当下文化的辨析与划界,是整理与扬弃,因此,只有将当下的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搞清楚,并能够将自身在这种文化中的处境认识清楚,也就是只有在文化上有划界能力的前提下才能谈回到源头或进入传统。作者的散文立意独到,论点清晰,喻理透彻。品赏阅读。编辑:李先亮

评论